《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調經論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火卒)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調經論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上說,病屬有餘的用瀉法,不足的用補法。但怎樣是有餘,怎樣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

  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這些共計十種,它們的氣各不相同。

  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而發生百病。但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的不同。現在先生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病屬不足的也有五種,是怎樣發生的呢?

  岐伯說:五種有餘不足,都是生於五臟。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由五臟所藏之神、氣、血、肉、志,組成了人的形體。但必須保持志意通達,內與骨髓聯絡,始能使身形與五臟成為一個整體。五臟相互聯絡的道路都是經脈,透過經脈以執行血氣,人若血氣不和,就會變化而發生各種疾病。所以診斷和治療均以經脈為依據。

  黃帝說:神有餘和神不足會是什麼症狀呢?

  岐伯說:神有餘的則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則悲哀。若病邪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還未見或笑或悲的現象,此時邪氣僅客於形體之膚表,病人覺得寒慄起於毫毛,尚未侵入經絡,乃屬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神有餘的應刺其小絡使之出血,但不要向裡深推其針,不要刺中大經,神氣自會平復。神不足的其絡必虛,應在其虛絡處,先用手按摩,使氣血實於虛絡,再以針刺之,以疏利其氣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氣外洩,只疏通其經,神氣就可以平復。

  黃帝說:怎樣刺微邪呢?

  岐伯說:按摩的時間要久一些,針刺時不要向裡深推,使氣移於不足之處,神氣就可以平復。

  黃帝說:好。氣有餘和氣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岐伯說:氣有餘的則喘咳氣上逆,氣不足則呼吸雖然通利,但氣息短少。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面板,而發生面板微病,使肺氣微洩,病情尚輕,所以叫做“白氣微洩”。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氣有餘的應當瀉其經髓,但不要傷其經脈,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氣洩。氣不足的則應補其經隧,不要使其出氣。

  黃帝說:怎樣刺其微邪呢?

  岐伯說:先用按摩,時間要久一些,然後拿出針來給病人看,並說:“我要深刺”,但在刺時還是適中病處即止,這樣可使其精氣深注於內,邪氣散亂於外,而無所留,邪氣從腠理外洩,則真氣通達,恢復正常。

  黃帝說:好。血有餘和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岐伯說:自有餘的則發怒,血不足的則恐懼。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孫絡,孫絡盛滿外溢,則流於經脈,經脈就會有血液留滯。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血有餘的應洩其充盛的經脈,以出其血。血不足的應察其經脈之虛者補之,刺中其經脈後,久留其針而觀察之,待氣至而脈轉大時,即迅速出針,但不要使其出血。

  黃帝說:刺流血時應當怎樣呢?

  岐伯說:診察血絡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惡血不得入於經脈而形成其他疾病。

  黃帝說:好。形有餘和形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岐伯說:形有餘的則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則四肢不能運動。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肌肉,使肌肉有蠕動的感覺,這叫做“微風”。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形有餘應當瀉足陽明的經脈,使邪氣從內外瀉,形不足的應當補足陽明的絡脈,使氣血得以內聚。

  黃帝說:怎樣刺微風呢?

  岐伯說:應當刺其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脈,也不要傷其絡脈,使衛氣得以恢復,則邪氣就可以消散。

  黃帝說:好。志有餘和志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岐伯說:志有餘的則腹脹飧洩,志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志有餘的應瀉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則應補復溜穴。

  黃帝說:當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邪氣僅客於骨時,應當怎樣刺呢?

  岐伯說:應當在骨節有鼓動處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經脈,邪氣便會自然去了。

  黃帝說:好。關於虛實的症狀我已經知道了,但還不瞭解它是怎樣發生的。

  岐伯說:虛實的發生,是由於邪氣與氣血相併,陰陽間失去協調而有所偏傾,致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各離其所,便形成一虛一實的現象。如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則發生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則發生熱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則發生心中煩悶而易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則發生精神散亂而善忘。

  黃帝說:血並於陰,氣並於陽,象這樣血氣各離其所的病證,怎樣是實,怎樣是虛呢?

  岐伯說:血和氣都是喜溫暖而惡寒冷的,因為寒冷則氣血滯澀而流行不暢,溫暖則可使滯澀的氣血消散流行。所以氣所並之處則血少而為血虛,血所並之處則氣少而氣虛。

黃帝說:人身的重要物質是血和氣。現在先生說血並的是虛,氣並的也是虛,難道沒有實嗎?

岐伯說:多餘的就是實,缺乏的就是虛。所以氣並之處則血少,為氣實血虛,血並之處則氣少,血和氣各離其所不能相濟而為虛。人身絡脈和孫脈的氣血均輸注於經脈,如果血與氣相併,就成為實了。譬如血與氣並,循經上逆,就會發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這種病如果氣血能得以及時下行,則可以生,如果氣血壅於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黃帝說:實是透過什麼渠道來的?虛又是透過什麼渠道去的?形成虛和實的道理,希望能聽你講一講。

  岐伯說:陰經和陽經都有俞有會,以互相溝通。如陽經的氣血灌注於陰經,陰經的氣血盛滿則充溢於外,能這樣執行不已,保持陰陽平調,形體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九候的脈象也表現一直,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氣傷人而發生病變,有發生於陰的內臟,或發生於陽的體表。病生於陽經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風雨寒暑邪氣的侵襲;病生於陰經在裡的,都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房事過度、喜怒無常所致。

  黃帝說:風雨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風雨之邪傷人,是先侵入面板,有面板而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注於大經脈。血氣與邪氣並聚於分肉腠理之間,其脈必堅實而大,所以叫做實證。實證受邪部的表面多堅實充滿,不可觸按,按之則痛。

  黃帝說:寒溼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寒溼之邪氣傷人,使人面板失卻收縮功能,肌肉堅緊,營血滯澀,衛氣離去,所以叫做虛證。虛證多見面板鬆弛而有皺摺,衛氣不足,營血滯澀等,按摩可以致氣,使氣足能溫煦營血,故按摩則衛氣充實,營血暢行,便覺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黃帝說:好。陰分所發生的實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喜怒不加節制,則使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則必虛於下,陰虛者陽必湊之,所以叫做實證。

  黃帝說;陰分所發生的虛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過度喜樂則氣易下陷,過度悲哀則氣易消散,氣消散則血行遲緩,脈道空虛;若再寒涼飲食,寒氣充滿於內,血氣滯澀而氣耗,所以叫做虛證。

  黃帝說:醫經上所說的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陽盛則生外熱,陰盛則生內寒。我已聽說過了,但不知是什麼原因產生的。

  岐伯說:諸陽之氣,均承受於上焦,以溫煦面板分肉之間,現寒氣侵襲於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氣不能充分外達以溫煦面板分肉,如此則寒氣獨留於肌表,因而發生惡寒戰慄。

  黃帝說:陰虛則生內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過度勞倦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必形氣衰少,也不能轉輸水谷的精微,這樣上焦即不能宣發五穀氣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氣鬱而生熱,熱氣上燻於胸中,因而發生內熱。

  黃帝說:陽盛則生外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上焦不通利,可使面板緻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如此則衛氣不得發洩散越,鬱而發熱,所以發生外熱。

  黃帝說:陰盛則生內寒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下洩,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黃帝說:陰與陽相併,氣與血相併,疾病已經形成時,怎樣進行刺治呢?

  岐伯說:刺治這種疾病,應取其經脈,病在營分的,刺治其血,病在衛分的,刺治其氣,同時還要根據病人形體的肥瘦高矮,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決定針刺次數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黃帝說:血氣和邪氣已並,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應怎樣用補法和瀉法呢?

  岐伯說:瀉實證時,應在氣盛的時候進針,即在病人吸氣時進針,使針與氣同時入內,刺其俞穴以開邪出之門戶,並在病人呼氣時出針,使針與氣同時外出,這樣可使精氣不傷,邪氣得以外洩;在針刺時還要使針孔不要閉塞,以排洩邪氣,應搖大其針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這叫做“大瀉”,出針時先以左手輕輕切按針孔周圍,然後迅速出針,這樣亢盛的邪氣就可窮盡。

  黃帝說:怎樣補虛呢?

  岐伯說;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氣,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即氣出針入,針刺入後不要搖動,使針孔周圍緊密與針體連線,使精氣無隙外洩,當氣至而針下時,迅速出針,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使針下所至的熱氣不能內還,出針後立即按閉針孔使精氣得以儲存。針刺侯氣時,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氣至而充實,始可出針,這樣可使以至之氣不致散失,遠處未至之氣可以導來,這叫做補法。

  黃帝說:先生說虛證和實證共有十種,都是發生於五髒,但五臟只有五條經脈,而十二經脈,每經都能發生疾病,先生為什麼只單獨談了五臟?況且十二經脈又都聯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經脈,經脈所發生的疾病,又都有虛有實,這些虛證和實證,又怎樣和五臟的虛證和實證岐相結合呢?

  岐伯說:五臟和六腑,本有其表裡關係,經絡和肢節,各有其所發生的虛證和實證,應根據其病變所在,隨其病情的虛實變化,給予適當的調治。如病在脈,可以調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調治其絡脈;病在氣分,可以調治其衛氣;病在肌肉,可以調治其分肉間;病在筋,可以調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調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針劫刺其病處,與其筋脈攣急之處;病在骨,亦可用焠針和藥燙病處;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蹻陰蹻二脈;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脈沒有病象,則用繆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側,而右脈有病象,則用巨刺法辭之。總之,必須祥審地診察酒侯的脈象,根據病情,運用針刺進行調治。只有這樣,針刺的技術才算完備。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