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應象大論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陰陽應象大論譯文

黃帝道:陰陽是宇宙間的一般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醫治疾病,必須求得病情變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拿自然界變化來比喻,清陽之氣聚於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於下,而成為地。陰是比較靜止的,陽是比較躁動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洩瀉之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

  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轉變而成的,雲是由天氣蒸發水氣而成的。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之氣出於上竅,濁陰之氣出於下竅;清陽發洩於腠理,濁陰內注於五髒;清陽充實與四肢,濁陰內走於六腑。

  水分為陰陽,則水屬陰,火屬陽。人體的功能屬陽,飲食物屬陰。飲食物可以滋養形體,而形體的生成又須賴氣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產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氣化而產生的,所以形體的滋養全靠飲食物,飲食物經過生化作用而產生精,再經過氣化作用滋養形體。如果飲食不節,反能損傷形體,機能活動太過,亦可以使經氣耗傷,精可以產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為飲食不節而受損傷。

  味屬於陰,所以趨向下竅,氣屬於陽,所以趨向上竅。味厚的屬純陰,味薄的屬於陰中之陽;氣厚的屬純陽,氣薄的屬於陽中之陰。味厚的有洩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氣薄的能向外發洩,氣厚的能助陽生熱。陽氣太過,能使元氣衰弱,陽氣正常,能使元氣旺盛,因為過度亢奮的陽氣,會損害元氣,而元氣卻依賴正常的陽氣,所以過度抗盛的陽氣,能耗散元氣,正常的陽氣,能增強元氣。凡氣味辛甘而有發散功用的,屬於陽,氣味酸苦而有通洩功用的,屬於陰。

  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氣發生偏生,則陽氣受損而為病。陽氣發生了偏生,則陰氣耗損而為病。陽氣發生了偏生,則陰氣耗損而為病。陽偏生則表現為熱性病症,陰偏生則表現為寒性病症。寒到極點,會表現熱象。寒能傷形體,熱能傷氣分;氣分受傷,可以產生疼痛形體受傷,形體可以發生腫脹。所以先痛而後腫的,是氣分先傷而後及於形體;先腫而後痛的,是形體先病後及於氣分。風邪太過,則能發生痙攣動搖;熱邪太過,則能發生紅腫;燥氣太過,則能發生乾枯;寒氣太過,則能發生浮腫;溼氣太過,則能發生濡瀉。

  大自然的變化,有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因此,產生了寒、暑、燥、溼、風的氣候,它影響了自然界的萬物,形成了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五臟之氣化生五志,產生了喜、怒、悲、憂、恐五種不同的情志活動。喜怒等情志變化,可以傷氣,寒暑外侵,可以傷形。突然大怒,會損傷陰氣,突然大喜,會損傷陽氣。氣逆上行,充滿經脈,則神氣浮越,離去形體了。所以喜怒不加以節制,寒暑不善於調適,生命就不能牢固。陰極可以轉化為陽,陽極可以轉化為陰。所以冬季受了寒氣的傷害,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春天受了風氣的傷害夏季就容易發生飧洩;夏季受了暑氣的傷害,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受了溼氣的傷害,冬天就容易發生咳嗽。

  黃帝問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聖人,講求人體的形態,分辨內在的臟腑,瞭解經脈的分佈,交會、貫通有六合,各依其經之許循行路線;氣穴之處,各有名稱;肌肉空隙以及關節,各有其起點;分屬部位的或逆或順,各有條理;與天之四時陰陽,都有經緯紀綱;外面的環境與人體內部相關聯,都有表有裡。這些說法都正確嗎?歧伯回答說:東方應春,陽生而日暖風和,草木生髮,木氣能生酸味,酸味能滋養肝氣,肝氣又能滋養於筋,筋膜柔和則又能生養於心,肝氣關聯於目。它在自然界是深遠微妙而無窮的,在人能夠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在地為生化萬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產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就能產生一切智慧;宇宙間的深遠微妙,是變化莫測的。變化在天空中為風氣,在地面上為木氣,在人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為蒼,在五音為角,在五聲為呼,在病變的表現為握,在七竅為目,在五味為酸,在情志的變動為怒。怒氣能傷肝,悲能夠抑制怒;風氣能傷筋,燥能夠抑制風;過食酸味能傷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應夏,陽氣盛而生熱,熱甚則生火,火氣能產生苦味,苦味能滋長心氣,心氣能化生血氣,血氣充足,則又能生脾,心氣關聯於舌。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為血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徽,在五聲為笑,在病變的表現為憂,在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志的變動為喜。喜能傷心,以恐懼抑制喜;熱能傷氣,以寒氣抑制熱;苦能傷氣,鹹味能抑制苦味。中央應長夏,長夏生溼,溼與土氣相應,土氣能產生甘味,甘味能滋養脾氣,脾氣能滋養肌肉,肌肉豐滿,則又能養肺,脾氣關聯於口。它的變化在天為溼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為肌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病變的表現為噦,在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志的變動為思。思慮傷脾,以怒氣抑制思慮;溼氣能傷肌肉,以風氣抑制溼氣,甘味能傷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應秋,秋天天氣急而生燥,燥與金氣相應,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滋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則又能養腎,肺氣關聯於鼻。它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聲為哭,在病變的表現為咳,在竅為鼻,在無味為辛,在情致的變動為憂。憂能傷肺,以喜抑制憂;熱能傷皮毛,寒能抑制熱;辛味能傷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應冬,冬天生寒,寒氣與水氣相應,水氣能產生鹹味,鹹味能滋養腎氣,腎氣能滋長骨髓,骨髓充實,則又能養肝,腎氣關聯於耳。它的變化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為骨髓,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在病變的表現為戰慄,在竅為耳,在五味為鹹,在情致的變動為恐。恐能傷腎,思能夠抑制恐;寒能傷血,燥(溼)能夠抑制寒;鹹能傷血,甘味能抑制鹹味。

  所以說:天地是在萬物的上下;陰陽如血氣與男女之相對待;左右為陰陽執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熱,是陰陽的象徵;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原始能力。所以說: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黃帝道:陰陽的法則怎樣運用於醫學上呢?歧伯回答說:如陽氣太過,則身體發熱,腠理緊閉,氣粗喘促,呼吸困難,身體亦為之俯仰擺動,無汗發熱,牙齒乾燥,煩悶,如見腹部帳滿,是死症,這是屬於陽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援,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陰氣盛則身發寒而汗多,或身體常覺冷而不時戰慄發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見手足厥逆而腹部脹滿的,是死症,這是屬於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援,冬天就不能耐受了。這就是陰陽互相勝負變化所表現的病態。

  黃帝問道:調攝陰陽的辦法怎樣?歧伯說:如果懂得了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則人身的陰陽就可以調攝,如其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會發生早衰現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陰氣已經自然的衰減一半了,其起居動作,亦漸漸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覺得沉重,耳目也不夠聰明瞭;到了六十歲,陰氣萎弱,腎氣大衰,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會常常流著眼淚鼻涕。所以說:知道調攝的人身體就強健,不知到調攝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本來是同樣的身體,結果卻出現了強弱不同的兩種情況。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強弱異形。不善於調攝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視調攝的人,就常能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即使已經年老,亦可以身體強壯,當然本來強壯的就更好了。所以聖人不作勉強的事情,不胡思亂想,有樂觀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曠神怡,保持著寧靜的生活,所以能夠壽命無窮,盡享天年。這是聖人保養身體的方法。

  天氣是不足與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邊的聰明;地氣是不足於東南方的,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邊的強。黃帝問道,這是什麼道理?歧伯說:東方屬陽,陽性向上,所以人體的精神集合於下部,集合於下部則夏部強盛而上部虛弱,所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利。如雖左右同樣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則身體的右側較重,在下部則身體的左側較重,這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陰陽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氣就能乘虛而居留了。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之綱紀,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無形的清陽上生於天,有形的濁陰下歸於地,所以天地的運動與靜止,是由陰陽的神妙變化為綱紀,而能始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復始,迴圈不休。懂得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體上部的頭來比天,下部的足來比地,中部的五臟來比人事以調養身體。天的輕清通於肺,地的水谷之氣通於嗌,風木之氣通於肝,雷火之氣通於心,溪谷之氣通於脾,雨水之氣通於腎。六經猶如河流,腸胃猶如大海,上下九竅以水津之氣貫注。如以天地來比類人體的陰陽,則陽氣發洩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陽氣,象天地疾風。人的暴怒之氣,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氣,象陽熱的火。所以調養身體而不取法於自然的道理,那麼疾病就要發生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傷害人體,急如疾風暴雨。善於治病的醫生,於邪在皮毛的時候,就給予治療;技術較差的,至邪在肌膚才治療;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臟才治療。假如病邪傳入到五臟,就非常嚴重,這時治療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氣,侵襲了人體就能傷害五臟;飲食之或寒或熱,就會損害人的六腑;地之溼氣,感受了就能損害皮肉筋脈。

  所以善於運針法的,病在陽,從陰以誘導之,病在陰,從陽以誘導之;取右邊以治療左邊的病,取左邊以治療右邊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以在表的症狀,瞭解裡面的病變;並且判斷太過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時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時進行治療,不致使病情發展到危險的地步了。

  所以善於診治的醫生,透過診察病人的色澤和脈搏,先辨別病症的屬陰屬陽;審察五色的浮澤或重濁,而知道病的部位;觀察呼吸,聽病人發出的聲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診察四時色脈的正常是否,來分析為何髒何腑的病,診察寸口的脈,從它的浮、沉、滑、澀,來了解疾病所產生之原因。這樣在診斷上就不會有差錯,治療也沒有過失了。

  所以說:病在初起的時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勢正盛,必須待其稍微衰退,然後刺之而愈。所以病輕的,使用發散輕揚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減之法治之;其氣血衰弱的,應用補益之法治之。形體虛弱的,當以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當補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湯藥浸漬以使出汗;邪在面板,可用發汗,使其外洩;病勢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狀,以制伏之;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觀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適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