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

天元紀大論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天元紀大論譯文

  黃帝問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臨治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溼、風等氣候變化,人有五臟生物志之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等情志變化。經論所謂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到了一年終結之時,有重新開始的情況,我已經知道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叟區兩次跪拜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五運和陰陽是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聖”。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間,則表現為深遠無窮,在人則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則表現為萬物的生化。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再深遠的宇宙空間,產身無窮盡的變化。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天覆於上,地載於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於左,陰降於右,所以左右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徵;萬物發生於春屬木,成實於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只主四時。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說:臣久已考查過《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執行於天道,終而復始,佈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於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什麼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陰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後,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寒、暑、燥、溼、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球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於天干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動向西,每運轉換一次;六氣應於地支,為三陰三陽,其執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週一次。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迴圈周旋,有沒有定數呢?

  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制。司天之氣,六年迴圈一週,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迴圈一週,謂之一週。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週,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後把它儲存下來,上以調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自己的身體,並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並能傳之於子孫後世,使他們不必發生憂慮,並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

  鬼臾區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他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他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遵從這些規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律,而只按個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現在請讓我根據自然規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黃帝說:凡是善於談論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領會其終結,善於談論近的,也必然就知道遠的。這樣,氣運的至數雖很深遠,而其中的道理並不至被迷惑,這就是所謂明瞭的意思。請先生把這些道理,進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條理,簡明而又不貧乏,永遠相傳而不至於絕亡,容易掌握而不會忘記,使其能提綱挈領,至理扼要,我想聽你詳細地講講。

  鬼臾區說:你說的道理很明白,提的問題也很高明啊!好象鼓槌擊在鼓上的應聲,又象發出聲音立即得到迴響一樣。臣聽說過,凡是甲已年都是土運治理,乙庾年都是金運治理,丙辛年都是水運治理,丁壬年都是木運治理,戊癸年都是火運治理。

  黃帝說:三陰三陽與六氣是怎樣相合的呢?

  鬼臾區說:子午年是少陰司天,醜末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酉是太陰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地支十二,始於子,終於亥,子是是少陰司天,亥是厥陰司天,所以按這個順序排列,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終結。厥陰司天,風氣主令;少陰司天,熱氣主令;太陰司天,溼氣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氣主令;太陽司天,寒氣主令。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

  黃帝說:你的論述很偉大,也很高明啊!我將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匱裡,題上名字,叫做《天元紀》。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