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

舉痛論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舉痛論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於人事;善於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於今事;善於談論人事的,必能結合自己的情況。這樣,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而不迷惑,瞭解事物的要領極其透徹,這就是所謂明達事理的人。現在我想請教先生,將問診所知,望診所見,切診所得的情況告訴我,使我有所體驗,啟發矇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訴我呢?

  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說:你要問的是哪些道理呢?

  黃帝說:我想聽聽人體的五臟突然作痛,是什麼邪氣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經脈中的氣血流行不止,如環無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經脈,則經脈氣血的循行遲滯,凝澀而不暢行,故寒邪侵襲於經脈內外,則使經脈凝澀而血少,脈氣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黃帝說: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劇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劇烈而不能按壓的,有按壓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壓也不見緩解的,有疼痛跳動應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牽引而痛的,有脅肋和腹相互牽引而痛的,有腹痛牽引陰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積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嘔吐的,有腹痛而後洩瀉的,有痛而大便閉結不通的,以上這些疼痛的情況,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

  岐伯說:寒協侵襲於脈外,則經脈受寒,經脈受寒則經脈收縮不伸,收縮不伸則屈曲拘急,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內外引急,故突然發生疼痛,如果得到熱氣,則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衛陽受損就會久痛不止。寒邪侵襲經脈之中,和人體本身的熱氣相互搏爭,則經脈充滿,脈滿為實,不任壓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於脈中,人體本身的熱氣則隨之而上,與寒邪相搏,使經脈充滿,氣血執行紊亂,故疼痛劇烈而不可觸按。寒協侵襲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以致血氣凝澀而不散,細小的脈絡拘急牽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則血氣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襲於俠脊之脈,由於邪侵的部位較深,按揉難以達到病所,故按揉也無濟於事。寒邪侵襲於衝脈之中,衝脈是從小腹關員穴開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氣侵入則衝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鼓脈欲通,故腹痛而跳動應手。寒邪侵於背俞足太陽之脈,則血脈流行滯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足太陽脈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熱氣來複,熱氣來複則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寒邪侵襲於足厥陰之脈,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而屬於肝,寒邪侵入於脈中,則血凝澀而脈緊急,故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寒厥之氣客於陰股。寒邪侵襲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使絡血凝澀不能流注於大經脈,血氣留止不能暢行,故日久便可結成積聚。寒邪侵襲於五髒,迫使五臟之氣逆而上行,以致髒氣上越外洩,陰氣竭於內,陽氣不得入,陰陽暫時相離,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陽氣復返,陰陽相接,則可以甦醒。寒協侵襲於腸胃,迫使腸胃之氣逆而上行,故出現疼痛而嘔吐。寒協復襲於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因寒而陽氣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洩瀉而腹痛。如果是熱邪留蓄於小腸,也可發生腸中疼痛,由於內熱傷津而唇焦口渴,糞便堅硬難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閉結不通。

  黃帝說:以上所說從問診中可以瞭解。至於望診可見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臟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屬部位,望面部五色的變化就可以診斷疾病,如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是透過望診可以瞭解的。

  黃帝說:用手切診而知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看他主病的經脈,然後以手循按,如果脈堅實的,是有邪氣結聚;屬氣血留滯的,犖脈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這些都是可以用手捫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黃帝說:好。我已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氣機失調引起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喜則氣舒緩,悲哀則所消沉,恐懼則氣下卻,遇寒則氣收斂,受熱則氣外洩,受驚則氣紊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則氣鬱結。這九種氣的變化各不相同,會發生怎樣的疾病呢?

  岐伯說:大怒則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甚則嘔血,或肝氣乘脾發生飧洩所以說是氣上。喜則氣和順而志意暢達,容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太過則心繫急迫,但悲為肺志,悲傷肺則肺葉張舉,上焦雖之閉塞不通,營衛之氣得不到佈散,熱氣喻閉於中而耗損肺氣,所以說是氣消。恐懼則使精氣下卻,精氣下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氣還歸於下,氣鬱於下則下焦脹滿,所以說“恐則氣下”。寒冷之氣侵襲人體,則使腠理閉密,容衛之氣不得暢行而收斂於內,所以說是氣收。火熱之氣能使人腠理開放,容衛通暢,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氣隨津洩,所以說是氣洩。受驚則心悸動無所依附,神志無所歸宿,心中疑慮不定,所以說是氣亂。勞役過度則氣動喘息,汗出過多,喘則內氣越,汗出過多則外氣越,內外之氣皆洩越,所以說是氣耗。思則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歸一處,以致正氣留結而不執行,所以說是氣結。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