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針解

針解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胆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針解譯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你講講對九針的解釋,以及虛實補瀉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針治虛證用補法,針下應有熱感,因為正氣充實了,針下才會發熱;邪氣盛滿用瀉法,針下應有涼感,因為邪氣衰退了,針下才會發涼。血液鬱積日久,要用放出惡血的方法來消除。邪盛用瀉法治療,就是出針後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洩)。所謂徐而疾則實,就是慢慢出針,並在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使正氣充實不洩);所謂徐而疾則虛,就是快速出針,而在出針後不要立即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洩),實與虛的根據,是指氣至之時針下涼感與熱感的多少。若有若無,是說下針後經氣到來迅速而不易察覺。審察先後,是指辨別疾病變化的先後。辨別疾病的為虛為實,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醫生治病不可離開這個原則。若醫生不能準確地把握,那麼就會背離正確的治療法則。虛實補瀉的關鍵,在於巧妙地運用九針,因為九針各有不同的特點,適宜於不同的病證。針刺補瀉的時間,應該與氣的來去開闔相配合:氣來時為開可以瀉之,氣去時為闔可以補之。九針的名稱不同,形狀也各有所異,根據治療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補瀉作用。

  針刺實證須用瀉法,下針後應留針,待針下出現明顯的寒涼之感時,即可出針。針刺虛證要達到補氣的目的,待針下出現明顯的溫熱之感時,即可出針。經氣已經到來,應謹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變更手法。決定針刺的深淺,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內在外,針刺雖有深淺之分,但侯氣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針時,應似面臨深淵、不敢跌落那樣謹慎小心。持針時,應象握虎之勢那樣堅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於其他事情,應該專心致志觀察病人,不可左顧右盼。針刺手法要正確,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針後,務必注視病人的雙目來控制其精神活動,使經氣執行通暢。三里穴,在膝下外側三寸之處。跗上穴,在足背上,舉膝易見之處。巨虛穴,在蹺足時小腿外側肌肉凹陷之處。下廉穴,在小腿外側肌肉凹陷處的下方。

  黃帝說:我聽說九針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合,請你講講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傳於後世,作為治病的常法。

  岐伯說: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的形體也與自然界相應,針的式樣也是根據其所適應的不同病症製成的,所以有九針之名。人的面板在外,庇護全身,與天相應,肌肉柔軟安靜,如土地厚載萬物一樣,脈與人身體相應,筋約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猶如一年四季氣候各異,人的聲音與五音相應。人的臟腑陰陽之氣配合猶如六律六呂的高低有節;人的牙齒和麵目的排列猶如天上的星辰一樣;人的呼吸之氣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人的九竅三百六十五絡分佈全身,猶如地上的百川萬水,縱橫灌注於九野一樣。所以九針之中,一(鑱)針刺皮,二(員)針刺肉,三(鍉)針刺脈,四(鋒)針刺筋,五(鈹)針刺骨,六(員利)刺調和陰陽,七(毫)針補益精氣,八(長)針驅除風邪,九(大)針通利九竅,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節間的邪氣。這就叫做不同的針有不同的功用和適應證。人的心願意向與八風相應,人體之氣執行與天氣執行相應,人的發齒耳目五聲與五音六律相應,人體陰陽經脈執行氣血與大地江河百川相應,肝臟精氣通於兩目,目又屬於九竅,所以肝目與九數相應。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