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熱論

熱論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熱論譯文

  黃帝問道:現在所說的外感發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一類,其中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癒的都在十日以上,這是什麼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釋,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為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隸屬於太陽。太陽的經脈連於風府,與督脈、陽維相會,循行於巔背之表,所以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後,就要發熱,發熱雖重,一般不會死亡;如果陰陽二經表裡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難免於死亡了。

  黃帝說:我想知道傷寒的症狀。

  岐伯說:傷寒病一日,為太陽經感受寒邪,足太陽經脈從頭下項,俠脊抵腰中,所以頭項痛,腰脊強直不舒。二日陽明經受病,陽明主肌肉,足陽明經脈挾鼻絡於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熱目痛而鼻幹,不能安臥。三日少陽經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經脈,循脅肋而上絡於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聾。若三陽經絡皆受病,尚未入裡入陰的,都可以發汗而愈。四日太陰經受病,足太陰經脈散佈於胃中,上絡於咽,所以腹中脹滿而咽乾。五日少陰經受病,足少陰經脈貫腎,絡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幹而渴。六日厥陰經受病,足厥陰經脈環陰器而絡於肝,所以煩悶而陰囊收縮。如果三陰三陽經脈和五臟六腑均受病,以致營衛不能執行,五臟之氣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陰陽表裡兩感於寒邪的,則第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退;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十日太陰病衰,腹滿已消,恢復正常,而欲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脹滿,舌不幹,能打噴嚏;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鬆弛,漸從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氣已去,病也逐漸痊癒。黃帝說:怎麼治療呢?岐伯說:治療時,應根據病在何髒和經,分別予以施治,病將日漸衰退而愈。對這類病的治療原則,一般病未滿三日,而邪猶在表的,可發汗而愈;病已滿三日,邪已入裡的,可以瀉下而愈。

  黃帝說:熱病已經痊癒,常有餘邪不盡,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凡是餘邪不盡的,都是因為在發熱較重的時候強進飲食,所以有餘熱遺留。象這樣的病,都是病逝雖然已經衰退,但尚有餘熱蘊藏於內,如勉強病人進食,則必因飲食不化而生熱,與殘存的餘熱相薄,則兩熱相合,又重新發熱,所以有餘熱不盡的情況出現。

  黃帝說:好。怎樣治療餘熱不盡呢?

  岐伯說:應診察病的虛實,或補或瀉,予以適當的治療,可使其病痊癒。

  黃帝說:發熱的病人在護理上有什麼禁忌呢?

  岐伯說:當病人熱勢稍衰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即復發;如果飲食過多,則出現餘熱不盡,這都是熱病所應當禁忌的.

  黃帝說:表裡同傷於寒邪的兩感證,其脈和症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陰陽兩表裡同時感受寒邪的兩感證,第一日為太陽與少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太陽的頭痛,又有少陰的口乾和煩悶;二日為陽明與太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陽明的身熱譫言妄語,又有太陽的腹滿不欲食;三日為少陽與厥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狀既有少陽之耳聾,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縮和四肢發冷。如果病逝發張展至水漿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黃帝說:病已發展至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象這樣的病,要三天以後死亡,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陰陽為十二經之長,此經脈的氣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識昏迷。三天以後,陽明的氣血已經竭盡,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傷於寒邪而成為溫熱病的,病發於夏至日以前的就稱之為溫病,病發於夏至日以後的就稱之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熱從汗散洩,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