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

陰陽別論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陰陽別論譯文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麼意思?歧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

  脈有陰有陽,能瞭解什麼是陽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陰脈,能瞭解什麼是陰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徵,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髒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症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痠痛。若病久傳化,或為面板乾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一般的說:少陽經發病,生髮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洩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於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燻肺,發生喘鳴。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於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溼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癒。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闢陰,是不治的死症。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以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鬱結,而偏重於陰經方面的,就會發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邪氣鬱結於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邪氣鬱結於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氣鬱結於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病;邪氣鬱結於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痺之病。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陰陽脈(尺脈、寸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症;陽脈加倍於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於指下,而鼓動過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洩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於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