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五運相互交和主歲,太過不及交替為用,我已經知道了。六氣分治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氣來時是怎樣的?
岐伯再拜而回答說:問的多麼英明啊!這是自然變化的基本規律,人體的機能活動是與天地變化相適應的。
黃帝道:人體與司天在泉之氣相適應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是受自然規律所主宰的,是一般醫生疑惑難明的。
黃帝道:我要知道它的道理。
岐伯說:厥陰司天,氣從風化;少陰司天,氣從熱化;太陰司天,氣從溼化;少陽司天,氣從火化;陽明司天,氣從燥化;太陽司天,氣從寒化。根據客氣所臨的髒位,來確定其疾病。
黃帝道:在泉之氣的氣化是怎樣的?
岐伯說:與司天同一規律,間氣也是如此。
黃帝道:間氣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間氣。
黃帝道:與司天在泉有何分別?
岐伯說:司天在泉主歲之氣,主管一年的氣化,間氣之氣,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氣化。
黃帝道:很對!一歲之中氣化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歲運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年為熱化,在泉為苦化,歲運不司氣化,間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溼化,在泉為甘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歲運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歲運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鹹化,歲運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所以作為一個治病的醫生,必須明瞭六氣所司的氣化,以及五味、五色的產生與五臟之所宜,然後才可以對氣化的太過、不及和疾病發生的關係有了頭緒。
黃帝道:厥陰在泉而從酸化,我早就知道了。風的氣化執行又怎樣呢?
岐伯說:風氣行於地,這是本於地之氣而為風化,其他火溼燥寒諸氣也是這樣。因為本屬於天的,是天之氣,本屬於地的,是地之氣,天地之氣相互通化合,六節之氣分而後萬物才能生化。所以說:要謹慎地察侯氣宜,不可貽誤病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主治疾病的藥物怎樣?
岐伯說:根據歲氣來採備其所生化的藥物,則藥物就不會有所遺略了。
黃帝道:為什麼要採備歲氣所生化的藥物?
岐伯說:因其能得天地精專之氣,故氣全而力厚。
黃帝說:司歲運的藥物怎樣?
岐伯說:司歲運的藥物與主歲的藥物相同,然而有太過不及的區別。
黃帝說:不屬司歲之氣生化的藥物,又怎樣呢?
岐伯說:其氣散而不專。所以非司歲和司歲的藥物相較,形質雖同,卻有等級上的差別,氣味有厚薄之分,效能有躁靜之別,療效有多少的不同,藥力所及也有淺深之異。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主歲之氣傷害五臟,應當怎樣來說明?
岐伯說:以髒氣所不勝之氣來說明,就是這個問題的要領。
黃帝說:治療的方法怎樣?
岐伯說:司天之氣淫勝於下的,以其所勝之氣來平調之;在泉之氣淫勝於內的,以其所勝之氣來治療之?
黃帝說:很好。負氣平和之年怎樣呢?
岐伯說:仔細觀察陰陽病變之所在,來加以調整,達到平衡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黃帝說:先生說觀察陰陽之所在來調治,醫論中說人迎和寸口脈相應,象牽引繩索一樣大小相等的,稱為平脈。那麼陰脈所在寸口應該怎樣?
岐伯說:看主歲是南政還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黃帝說:請你詳盡地講給我聽。
岐伯說:北政的年份,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脈不應。南政的年份,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脈不應。凡是寸口脈不應的,尺寸倒候或復其手就可以見了。
黃帝說:尺部之候怎樣?
岐伯說:北政的年份,三陰在泉,則寸部不應;三陰司天,則尺部不應。南政的年份,三陰司天,則寸部不應;三陰在泉,則尺部不應。左右脈是相同的。所以說:能掌握其要領的,用很少的語言就可以介紹完了,如果不知其要領,就會茫無頭緒。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道:很對。司天在泉之氣,淫勝於內而發病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厥陰在泉之年,風氣淫盛,則地氣不明,原野昏暗不清,草類提早結實。人們多病灑灑然振慄惡寒,時喜伸腰呵欠,心痛而有撐滿感,兩側脅裡拘急不舒,飲食不下,胸膈咽部不利,食入則嘔吐,腹脹,多噯氣,得大便或轉矢氣後覺得輕快好像病情衰減,全身沉重。
少陰在泉之年,熱氣淫盛,川澤中陽氣蒸騰,陰處反覺清明。人們多病腹中時常鳴響,逆氣上衝胸脘,氣喘不能久立,寒熱,面板痛,眼模糊,齒痛,目下腫,惡寒發熱如瘧狀,少腹疼痛,腹部脹大。氣候溫熱,蟲類遲不伏藏。
太陰在泉之年,草類提早開花,溼氣淫盛,則崦谷之間昏暗渾濁,黃色見於水位,與至陰之氣色相交合。人們多病飲邪積聚,心痛,耳聾,頭目不清,咽喉腫脹,喉痺,陰病而有出血症狀,少腹腫痛,小便不通,氣上衝頭痛,眼如脫出,項部似拔,腰象折斷,大腿不能轉動,膝彎結滯不靈,小腿肚好像裂開樣。
少陽在泉之年,火氣淫盛,則郊野煙明,時寒時熱。人們多病洩瀉如注,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甚則血便。其餘症候與少陰在泉之年相同。
陽明在泉之年,燥氣淫盛,則霧氣清冷昏暗。人們多病喜嘔,嘔吐苦水,常嘆息,心脅部疼痛不能轉側,甚至咽喉幹,面暗如蒙塵,身體乾枯而不潤澤,足外側反熱。
太陽在泉之年,寒氣淫盛,則天地間凝肅慘慄。人們多病少腹疼痛牽引睪丸、腰脊,向上衝心而痛,出血,咽喉痛,頷部腫。
黃帝道:講得好。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凡是在泉之氣,風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辛涼,輔佐用苦味,用甘味來緩和肝木,用辛味來散其風邪;熱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鹹寒,輔佐用甘苦,以酸味收斂陰氣,用苦藥來發洩熱邪;溼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苦熱,輔佐用酸淡,用苦味藥以燥溼,用淡味藥以滲洩溼邪;火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鹹冷,輔佐用苦辛,以酸味藥收斂陰氣,以苦味藥發洩火邪;燥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苦溫,輔助用甘辛,以苦味洩下;寒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甘熱,輔助用苦辛,用成以瀉水,用辛味以溫潤,以苦味來鞏固陽氣。
黃帝道:對。司天之氣的變化又怎樣呢?
岐伯說:厥陰司天,風氣淫勝,則天空塵埃昏暗,雲物擾動不寧,寒季行春令,流水不能結冰,蟄蟲不去潛伏。人們多病胃脘,心部疼痛,上撐兩脅,咽膈不通利,飲食不下,舌本強硬,食則嘔吐,冷瀉,腹脹,便溏洩,瘕,小便不通,病的根本在脾臟。如衝陽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少陰司天,熱氣淫勝,則天氣鬱熱,君火行其政令,熱極則大雨將至。人們多病胸中煩熱,咽喉乾燥,右脅上脹滿,面板疼痛,寒熱,咳喘,唾血,便血,衄血,鼻塞流涕,噴嚏,嘔吐,小便為色,甚則瘡瘍,浮腫,肩、背、臂、臑以及缺盆等處疼痛,心痛,肺脹,腹脹滿,胸部脹滿,氣喘咳嗽,病的根本在肺臟。如尺澤脈絕,多屬不治的症。
太陰司天,溼氣淫勝,則天氣陰沉,烏雲滿布,雨多反使草木枯槁。人們多病浮腫,骨痛陰痺,陰痺之病按之不知痛處,腰脊頭項疼痛,時時眩暈,大便困難,陽痿,飢餓而不欲進食,咳唾則有血,心悸如懸,病的根本在腎臟。如太溪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少陽司天,火氣淫勝,則溫熱之氣流行,秋金之令不平。人們多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發瘧疾,熱氣在上,面板疼痛,色變黃赤,傳於裡則變為水病,身面浮腫,腹脹滿,仰面喘息,洩瀉暴注,赤白下痢,瘡瘍,咳嗽吐血,心煩,胸中熱,甚至鼻流涕出血,病的根本在肺臟。如天腑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陽明司天,燥氣淫勝,則樹木繁榮推遲,草類生長較晚。筋骨發生變化,大涼之氣使天氣反常,樹木生髮之氣被抑制而鬱伏於下,草類的花葉均現焦枯,應該蟄伏的蟲類反而出動。人們多病在膚脅疼痛,寒涼清肅之氣感受之後則為瘧疾,咳嗽,腹中鳴響,暴注洩瀉,大便稀溏,心脅突然劇痛,不能轉側,咽喉乾燥,面色如蒙塵,腰痛,男子癲疝,婦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瘡瘍癰痤,病的根本在肝臟。如太沖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太陽司天,寒氣淫勝,則寒氣非時而至,水多結冰,如遇戊癸火運炎烈,則有暴雨冰雹。人們多病血脈變化於內,發生癰瘍,厥逆心痛,嘔血,便血,衄血,備塞流涕,善悲,時常眩暈仆倒,胸腹滿,手熱,肘臂攣急,腋部腫,心悸甚,胸脅胃脘不舒,面赤目黃,善噯氣,咽喉乾燥,甚至面黑如炲,口渴欲飲,病的根本在心臟。如神門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所以說,由脈氣的搏動,可以測知其髒氣的存亡。
黃帝說:對。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司天之氣,風氣淫勝,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味緩其急,以酸味瀉其邪;,熱氣淫勝,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味收斂陰氣;溼氣淫勝,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味藥燥溼,以淡味洩溼邪如溼邪甚於上部而有熱,治以苦味溫性之藥,佐以甘心,汗解法恢復其常態而止;火氣淫勝,治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味收斂陰氣,以苦味藥發洩火邪,以酸味藥復其真氣,熱淫與火淫所勝相同;燥氣淫勝,治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味下其燥結;寒氣淫勝,治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味藥洩其寒邪。
黃帝:對!本氣不足而邪氣反勝所致之病,應當怎樣治療?
岐伯說:風氣在泉,而反被清氣勝的,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味藥平之;熱氣在泉,而寒氣反勝的,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味藥平之;溼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味藥平之;或握在泉,而寒氣反勝的,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味藥平之;燥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味之藥平之;以冷熱平和為方制所宜;寒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鹹冷,佐以甘心,以苦味藥平之。
黃帝問道:司天之氣被邪氣反勝所致之病,應當怎樣治療?
岐伯說:風氣司天而清涼之氣反勝的,治用酸溫,佐以甘苦;熱氣司天而寒水之氣反勝的,治用甘溫,佐以苦酸辛;溼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苦寒,佐以苦酸;火氣司天而寒氣反勝的,治用甘熱,佐以苦辛;燥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辛寒,佐以苦甘;寒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鹹冷,佐以苦辛。
黃帝道:六氣偏勝引起人體發病等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厥陰風氣偏勝,發為耳鳴頭眩,胃中翻騰混亂而欲吐,胃脘橫鬲處寒冷;大風屢起,倮蟲不能滋生,人們多病胠脅氣滯,化而成熱,則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處疼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洩,少腹疼痛,利下赤白,病甚則嘔吐,咽膈之間閣塞不通。
少陰熱氣偏勝,則病心下熱,常覺飢餓,臍下有動氣上逆,熱氣遊走三焦;炎暑到來,樹木因之流津,草類因之枯萎,人們病嘔逆,煩躁,勝部脹滿而痛,大便溏瀉,傳變變成血痢。
太陰熱溼偏勝,火氣鬱於內則蘊藏釀成瘡瘍,流散在外則病生於胠脅,甚則心痛,熱氣阻格在上部,所以發生頭痛,喉痺,項強;單純由於溼氣偏勝而內鬱,寒迫下焦,痛於頭頂,牽引至眉間,胃中滿悶;多雨之後,溼化之象方始出現,少腹滿脹,腰臀部重而強直,妨礙入房,時時洩瀉如注,足下溫暖,頭部沉重,足脛浮腫,水飲發於內而浮腫見於上部。
少陽火氣偏勝,熱氣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易飢餓,耳痛,小便赤色,易驚,譫妄;暴熱之氣消爍津液,草萎枯,水乾涸,介蟲屈伏,人們少腹疼痛,下痢赤白。
陽明燥金偏勝,則清涼之氣發於內,左胠脅疼痛,大便溏洩,內則咽喉窒塞,外為臑疝;大涼肅殺之氣施布,草木之花葉改色,有毛的蟲類死亡,人們病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咳嗽。
太陽寒氣偏勝,凝潥之氣時至,有非時之冰凍,羽類之蟲延遲生化。發病為痔瘡,瘧疾,寒氣入胃則生心病,陰部生瘡瘍,房事不利,連及兩股內側,筋肉拘急麻木,血脈凝滯,絡脈鬱滯充盈而色變,或為便血,面板因氣血否塞而腫,腹中痞滿,飲食減少,熱氣上逆,而頭項巔頂腦戶等處疼痛,目珠疼如脫出,寒氣入於下焦,傳變成為水瀉。
黃帝說:怎樣治療?
岐伯說:厥陰風氣偏勝致病,治用甘清,佐以苦辛,用酸味瀉其勝氣;少陰熱氣偏勝致病,治用辛寒,佐以苦鹹,用甘味瀉其勝氣;太陰溼氣偏勝致病,治用鹹熱,佐以辛甘,用苦味瀉其勝氣;少陽火氣偏勝致病,治用辛寒,佐以甘鹹,用甘味瀉其勝氣;陽明燥氣偏勝致病,治用酸溫,佐以辛甘,用苦味瀉其勝氣;太陽寒氣偏勝致病,治用苦熱,佐以辛酸,用鹹味瀉其勝氣。
黃帝說:六氣報復引起人體發病等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啊!厥陰風氣之復,則發為少腹部堅滿,腹脅之內拘急暴痛,樹木倒臥,塵沙飛揚,倮蟲不得繁榮;發生厥心痛,多汗,嘔吐,飲食不下,或食入後又吐出,筋骨抽痛,眩暈,手足逆冷,甚至風邪入脾,食入痺阻不能消化,必吐出而後已。如果衝陽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少陰火氣之復,則懊儂煩熱從內部發生,煩躁,鼻塞流涕,噴嚏,少腹絞痛;火勢盛而燔的,咽喉乾燥,大便時洩時止,動氣生於左腹部而向上逆行於右側,咳嗽,面板痛,突然失音,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繼則灑淅惡寒,振慄寒戰,譫語妄動,寒罷而發熱,口渴欲飲水,少氣,骨軟萎弱,腸道梗塞而大便不通,肌膚浮腫,呃逆,噯氣;少陰火熱之氣後化,因此流水不會結冰,熱氣流行過甚,介蟲不蟄伏,病多牖疹,瘡瘍,癰疽,痤,痔等外症,甚至熱邪入肺,咳嗽,鼻淵。如果天腑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太陰溼氣之復,則溼氣變化而大行,於是發生身體沉重,胸腹滿悶,飲食不消化,陰氣上逆,胸中不爽,水飲生於內,咳喘有聲;大雨時常下降,洪水淹沒了田地,魚類遊行於陸地,人們病友頭頂痛而重,抽痛瘛瘲更加厲害,嘔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則溼邪入腎,洩瀉頻甚而不止。如果太溪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少陽熱氣之復,則大熱將至,乾燥灼熱,介蟲亦死亡。病多驚恐瘛瘲,咳嗽,衄血,心熱煩躁,小便頻數,怕風,厥逆之氣上行,面色如蒙浮塵,眼睛因而瞤動不寧,火氣內生則上為口糜,嘔逆,吐血,便血,發為瘧疾,則惡寒鼓慄,寒極轉熱,咽喉部幹槁,渴而善飲,小便變為黃赤,少氣,脈萎弱,氣蒸熱化則為水病,傳變成為浮腫,甚則邪氣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澤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陽明燥氣之復,則清肅之氣大行,樹木蒼老幹枯,獸類因之多發生疫病。人們的疾病生於胠脅,燥氣偏於左側,善於嘆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洩瀉,嘔吐苦水,咳嗽,呃逆,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邪氣入肝,驚駭,筋攣。如果太沖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太陽寒氣之復,則寒氣上行,水結成雨與冰雹,禽類因此死亡。人們的病是心胃生寒氣,胸膈不寬,心痛痞滿,頭痛,容易傷悲,時常眩僕,納食減少,腰臀部疼痛,屈伸不便,地裂坼,冰厚而堅,陽光不溫暖,少腹痛牽引睪丸並連腰脊,逆氣上衝於心,以致唾出清水或呃逆噯氣,甚則邪氣入心,善忘善悲。如果神門脈絕,多屬不治的死症。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厥陰復氣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其邪,以甘緩其急;少陰復氣所致的病,治用成寒,佐以苦辛,以甘瀉其邪,以酸味收斂,辛苦發散,以成耍堅;太陰復氣所致的病,治用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其邪、燥其溼、滲其溼;少陽復氣所致的病,治用成冷,佐以苦辛,以鹹味哭堅,以酸味收斂,以辛苦發汗,發汗之藥不必避忌熱天,但不要觸犯溫涼的藥物,少陰復氣所致的病,用發汗藥物時與此法相同;陽明覆氣所致的病,治用辛溫,佐以苦甘,以苦味滲洩,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補虛;太陽復氣所致的病,治用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味堅其脆弱。凡治各種勝氣復氣所致之病,寒的用熱,熱的用寒,溫的用清,清的用溫,氣散的用收斂,氣抑的用發散,燥的使用潤澤,急的使用緩和,堅硬的使用柔軟,脆弱的使用堅固,衰弱的補,亢盛的瀉。用各種方法安定正氣,使其清靜安寧,於是病氣衰退,各歸其類屬,自然無偏勝之害。這是治療上的基本方法。
黃帝道:對。氣有上下之分,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身半以上,其氣有三,是人身應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氣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氣亦有三,是人身應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所主持的。用上下來指明它的勝氣和復氣,用氣來指明人身部位而說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樞。所以上部的三氣勝而下部的三氣都病的,以地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髒氣;下部的三氣勝而上部的三氣都病的,以天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髒氣。以上所說,是指勝氣已經到來,而復氣尚屈伏未發者而言;若復氣已經到來,則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區別之,當以復氣的情況為準則。
黃帝說:勝復之氣的運動,有一定的時候嗎?到時候是否一定有勝復之氣呢?
岐伯說:四時有一定的常位,而勝復之氣的有無,卻不是必然的。
黃帝說:請問是何道理?
岐伯說:初之氣至三之氣,司天之氣所主,是勝氣常見的時位;四之氣到終之氣,是在泉氣之所主,是復氣常見的時位。有勝氣才有復氣,沒有勝氣就沒有復氣。
黃帝道:對。復氣已退而又有勝氣發生,是怎樣的?
岐伯說:有勝氣就會有復氣,沒有一定的次數限制,氣衰減才會停止。因之復氣之後又有勝氣發生,而勝氣之後沒有相應的復氣發生,就會有災害,這是由於生機被傷的緣故。
黃帝說:復氣反而致病,又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復氣所至之時,不是它時令的正位,與主時之氣不相融洽。所以大復其勝,而反被主時之氣所勝,因此反而致病。這是指火、燥、熱三氣來說的。
黃帝說:治療之法怎樣?
岐伯說:六氣之勝所致的,輕微的隨順它,嚴重的制止它;復氣所致的,和緩的平調它,暴烈的削弱它。都宜隨著勝氣來治療其被抑伏之氣,不論其次數多少,總以達到和平為目的。這是治療的一般規律。
黃帝道:對。客氣與主氣的勝復是怎樣的?
岐伯說:客氣與主氣二者之間,只有勝沒有復。
黃帝道:其逆與順怎樣區別?岐伯說:主氣勝是逆,客氣勝是順,這是自然規律。
黃帝說:客氣與主氣相勝所致之病是怎樣的?
岐伯說:厥陰司天,客氣勝則病耳鳴,振掉,眩暈,甚至咳嗽;主氣勝則病胸脅疼痛,舌強難以說話。
少陰司天,客氣勝則病鼻塞流涕,噴嚏,頸項強硬,肩背部悶熱,頭痛,神疲無力,發熱,耳聾,視物不清,甚至浮腫,出血,瘡瘍,咳嗽氣喘;主氣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撐脹滿。
太陰司天,客氣勝則病頭面浮腫,呼吸氣喘;主氣勝則病胸腹滿,食後胸腹悶亂。
少陽司天,客氣勝則病赤疹發於面板,以及赤遊丹毒,瘡瘍,嘔吐氣逆,喉痺,頭痛,咽喉腫,耳聾,血溢,內症為瘛瘲;主氣勝則病胸滿,咳嗽仰息,甚至咳而有血,兩手發熱。
陽明司天,清氣復勝而有餘於內,則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熱,咳嗽不止,出現吐白血就會死亡。
太陽司天,客氣勝則病胸悶不暢,流清涕,感寒就咳嗽;主氣勝則病咽喉中鳴響。
厥陰在泉,客氣勝就患大關節不利,在內就發生痙攣僵直抽搐,在外就發生動作不便的現象;主氣勝就患筋骨搖動強直,腰腹經常疼痛。
少陰在泉,客氣勝就患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等部位都不舒服,無規律地灼熱而酸,浮腫不能久立,二便變色;主氣勝就患逆氣上衝,心痛生熱,膈部諸痺都可出現,病發於胠脅,汗多不藏,四肢因之而致厥冷。
太陰在泉,客氣勝,就發生足痿之病,下肢沉重,二便不能正常,溼留下焦,就發為濡瀉以及浮腫隱曲之疾;主氣勝就會寒氣上逆、痞滿,飲食不多,甚至發生疝痛之病。
少陽在泉,客氣勝就患腰腹痛,惡寒,甚至二便色白;主氣勝就會熱反上行而侵犯到心部、心痛生熱,格拒於中,嘔吐,其他各種症候與少陰在泉所致者相同。
陽明在泉,客氣勝則清涼之氣擾動於下,少腹堅滿,屢次便瀉;主氣勝就患腰重腹痛,少腹部生寒氣,在下大便溏瀉,寒氣逆於腸胃,上衝胸中,甚則氣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就會腰、尻疼痛,屈伸感到不便,股、脛、足、膝中疼痛。
黃帝道:應該如何治療?
岐伯說:上衝的抑之使下,陷下的舉之使升,有餘的洩其實,不足的補其虛,再佐以有利的藥物,調以恰當的飲食,使主客之氣平和,而適和其寒溫。客主同氣的,是勝氣偏甚,可逆而折之;若客主異氣的,當視其偏強偏弱之氣從而調之。
黃帝道:治寒用熱,治熱用寒,主客氣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用從治,我已經懂得了。然而對於五行補洩的正味來說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厥陰風木主氣所致的,就用酸味洩之,用辛味補之;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所致的,就用甘味洩之,用鹹味補之;太陰溼土主氣所致的,就用苦味洩之,用甘味補之;陽明燥金主氣所致的,就用辛味洩之,用酸味補之;太陽寒水主氣所致的,就用鹹味洩之,用苦味補之。厥陰客氣為病,補用辛味,洩用酸味,緩用甘味;少陰客氣為病,補用鹹味,洩用甘味,收用鹹味;太陰客氣為病,補用甘味,洩用苦味,緩用甘味;少陽客氣為病,補用鹹味,洩用甘味,軟堅用鹹味;陽明客氣為病,補用酸味,洩用辛味,洩下用苦味;太陽客氣為病,補用苦味,洩用鹹味,堅用苦味,潤用辛味。這都是為了疏通腠理,引致津液,宣通陽氣啊。
黃帝道:聽說陰陽各有三,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這是因為陰陽之氣有多有少,它的功用也各不相同。
黃帝道:陽明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太陽、少陽二陽合明,所以稱為陽明。
黃帝道:厥陰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太陰、少陰之氣交盡,所以稱為厥陰。
黃帝道:氣有多少的不同,病有盛衰的不同,治法有應緩應急的不同,處方有大小的不同,希望聽聽劃分它們的依據是什麼。
岐伯說:邪氣有高下之別,病有遠近之分,症狀表現,有在裡在外之異,所以治法就需要有輕有重,總而言之,以藥力達到病所為準則。《大要》說: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是奇方之法;君藥二味,臣藥四味,是偶方之法;君藥二味,臣藥三味,是奇方之法;君藥二味,臣藥六味,是偶方之法。病在近所用奇方,病在遠所用偶方;發汗之劑不用奇方,攻下之劑不用偶方;補上部、治上部的方制宜緩,補下部、治下部的方制宜急;氣味迅急的藥物其味多厚,性緩的藥物其味多薄,方制用藥要恰到病處,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遠,而在中道藥的氣味就已缺乏,就當考慮食前或食後服藥,以使藥力達到病所,不要違背這個規定。所以平調病氣的規律是:如病所近,不論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小;如病所遠,不論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大。方制大的,是藥的味數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藥的味數多而量輕。味數多的可至九味,味數少的僅用到二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就用偶方,這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仍不去,就用反佐之藥以順其病情來治療,這就屬於反用寒、熱、溫、涼的藥來治療了。
黃帝道:病生於本的,我已經明白了。病生於標的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與本病相反的,就可知道這是標病。在治療時不從本病著眼,那就明白了治標的方法。
黃帝道:六氣的勝氣,怎樣診察呢?
岐伯說:這要趁六氣到來的時候觀察。清肅之氣大來,是燥氣之勝,燥勝則風木受邪,肝病就發生了。熱氣大來,是火氣之勝,火偏勝則金燥受邪,肺病就發生了。寒氣大來,是水氣之勝,水偏勝則火熱受邪,心病就發生了。溼氣大來,是土氣之勝,土偏勝則寒水受邪,腎病就發生了。風氣大來,是木氣之勝,木勝則上溼受邪,脾病就發生了。這些都是所謂感邪而生病的。如果正當歲氣不足之年,則邪氣更甚;如主時之氣不和也使邪氣更甚;遇月廓空的時候也使邪氣更甚。以上三種情況,如果再感受邪氣,病就很危險了。凡是有了勝氣,相繼而來的必定是報復之氣。
黃帝道:六氣到來時,脈的體象如何?
岐伯說:厥陰之氣到來,其脈就應表現為弦;少陰之氣到來,其脈應表現為鉤;太陰之氣到來,其脈應表現為沉;少陽之氣到來,其脈應表現為大而浮;陽明之氣到來,其脈應表現為短而澀;太陽之氣到來,其脈應表現為大而長。氣至而脈和是正常的,氣至而脈太盛的是病,氣至而脈相反的是病,氣至而脈不至的是病,氣未至而脈已至的是病,若陰陽之氣變易而脈象交錯的就很危險了。
黃帝道:六氣的標本,變化不同,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六氣有從本化的,有從標本的,有不從標本的。
黃帝道:我希望全面瞭解這個道理。
岐伯說:少陽太陰從本化,少陰太陽既從本又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其中氣。從本的,是因為病邪生於本氣。從標從本的,是因為病的發生有從本的,也有從標的。從中氣的,是因為病的發生基於中氣。
黃帝道:脈象從而病相反的,如何診斷呢?
岐伯說:脈至與症狀相一致,但按之不鼓動而無力的,這就不是真正陽病,各種陽證陽脈都是這樣。
黃帝道:凡是陰證而相反的,其脈象怎樣?
岐伯說:脈至與病症相一致,但按之鼓指而極盛的,這就不是正陰病。所以各種疾病的起始,有發生於本氣的,有發生於標氣的,有發生於中氣的。在治療上有治其本氣而得愈的;有治其標氣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氣而得愈的,也有標氣本氣兼治而得愈的。有逆其勢而治癒的,有從其情而治癒的。逆,是逆病之情,在治療上是正治順治。若順治,表面雖似順,其實卻是逆。所以說:知道標與本,在臨證時,就能沒有危害,明白逆治順治的道理,就儘管施行治療而無須詢問,就是這個意思。不知道這些道理,就不能談診斷,卻足以擾亂經氣。所以《大要》上說:庸醫沾沾自喜,以為所有病症都已知道了,但一結合臨證,他談論熱證尚未終了,寒病徵象又開始顯現出來了,他不懂得同是一氣而所生病變不同,於是心中迷惑,診斷不清,擾亂了經氣,就是這個意思。標本的道理,簡要而應用極廣,從小可以及大,透過一個例子可以明白一切病的變化。所以明白了標與本,就容易治療而不會發生損害;觀察屬本還是屬標,就可使病氣調和。明確懂得六氣勝復的道理,就可以作為一般醫生的榜樣,同時對於天地變化之道也就完全瞭解了。
黃帝道:勝氣、復氣的變動,有早有晚,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勝氣,勝氣到來時人已經病了,而病氣蓄積的時候,復氣就已經萌發了。那復氣,在勝氣終了時它乘機而起,得其時位,就會加劇。勝氣或輕或重,復氣有少有多,勝氣平和,復氣也就平和,勝氣虛,復氣也虛,這是天氣變化的常規。
黃帝道:勝復的發作,有時並不恰合它的時位,有的後於時位而來,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這是因為六氣的發生變化,都有衰和盛的不同。寒暑溫涼盛衰的作用,表現就在四維。所以陽氣的發動,開始於溫暖而極盛於暑熱,陰氣的發動,開始於清涼而極盛於寒冽,春夏秋冬的氣候,各有差別。所以《大要》上說:春天的溫暖,發展而為夏天的暑熱,秋天的清肅,發展而為冬天的凜冽。謹慎按照四維的變化,偵察其氣候的迴歸,這樣,可以見到氣的終了,可以知曉氣的開始。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四時氣候的變遷,它的差別有常數嗎?
岐伯說:大概是三十天的光景。
黃帝道:其脈的相應,都是什麼?
岐伯說:差分之脈見於脈象,與正常的相同,只不過在判斷時,將所差的時數去掉而已。《脈要》說:春脈毫無沉象,夏脈毫無弦象,冬脈毫無澀象,秋脈毫無數象,叫做四時之氣閉塞。沉而太過的是病脈,弦而太過的是病脈,澀而太過的是病脈,數而太過的是病脈,脈氣亂而參差的是病脈,氣已去而脈復見的是病脈,氣未去而脈先去的是病脈,氣去而脈不去的是病脈,脈與氣相反的是死脈。所以說四時之氣相互聯絡,各有其職,就像秤砣與秤桿一樣,缺一不可。陰陽之氣,清靜時就會生化安寧,變動時就會產生疾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什麼是幽明?
岐伯說:兩陰之氣都盡就稱做幽;兩陽之氣相合就稱為明。幽明的配合,成為寒暑的不同。
黃帝道:分至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氣來叫做至,氣去叫做分,氣至之時其氣是相同的,氣分之時其氣是不相同的,這就是天地的一般規律。
黃帝道:你說春秋之氣開始於前,冬夏之氣開始於後,這我已經知曉了。但是六氣往復運動,主歲之氣又變換無常,其補洩的方法應怎樣?
岐伯說:司天在泉,上下都有所主,應該隨其所利而用補洩,考慮適宜的藥物就是治療的要點。左右間氣的治法與此相同。《大要》說:少陽主歲,先用甘藥,後用鹹藥;陽明主歲,先用辛藥,後用酸藥;太陽主歲,先用鹹藥,後用苦藥;厥陰主歲,先用酸藥,後用辛藥;少陰主歲,先用甘藥,後用鹹藥;太陰主歲,先用苦藥,後用甘藥。輔以有利的藥物,資助其生化之機,這樣就算是適應了六氣。
黃帝道:大凡各種疾病,都生於風、寒、暑、溼、燥、火六氣的化與變,醫書裡說,盛就應該洩,虛就應該補。我把這些方法教給醫生,而醫生運用後還不能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想使這些重要的理論得到普遍的運用,能夠收到桴鼓相應的效果,好像拔除棘刺、洗雪汙濁一樣,使一般醫生能夠達到工巧神聖的程度,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仔細觀察疾病的法則,不違背調和六氣的原則,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黃帝道:希望聽您說說病機是什麼。
岐伯說:凡是風病而發生的顫動眩暈,都屬於肝;凡是寒病而發生的筋脈拘急,都屬於腎;凡是氣病而發生的煩滿鬱悶,都屬於肺;凡是溼病而發生的浮腫脹滿,都屬於脾;凡是熱病而發生的視物昏花,肢體抽搐,都屬於火;凡是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屬於下焦;凡是患喘逆嘔吐,都屬於上焦;凡是口噤不開,寒戰、口齒叩擊,都屬於火;凡是痙病頸項強急,都屬於溼;凡是氣逆上衝,都屬於火;凡是脹滿腹大,都屬於熱;凡是躁動不安,發狂而舉動失常的,都屬於火;凡是突然發生強直的症狀,都是屬於風邪;凡是病而有聲如腸鳴,在觸診時,發現如鼓音的,都屬於熱;凡是浮腫、疼痛、酸楚,驚駭不安,都屬於火;凡是轉筋攣急,排出的水液渾濁,都屬於熱;凡是排出的水液感覺清亮、寒冷,都屬於寒;凡是嘔吐酸水,或者突然急洩而有窘迫的感覺,都屬於熱。因此《大要》說:要謹慎地注意病機,瞭解各種症狀的所屬,有五行之邪要加以推求,沒有五行之氣也要加以推求,如果是盛要看為什麼盛,如果是虛要看為什麼虛。一定得先分析五氣中何氣所勝,五臟中何髒受病,疏通其血氣,使其調和暢通,而歸於平和,這就是所謂疾病的機理。
黃帝道:藥物五味、陰陽的作用是怎樣的?
岐伯說:辛、甘味的藥性是發散的,屬陽;酸、苦味的藥性是湧洩的,屬於陰;鹹味的藥性也是湧洩的,所以屬陰;淡味的藥性是滲洩的,所以也屬陽;這六種性味的藥物,其作用有的是收斂,有的是發散,有的是緩和,有的是迅急,有的是乾燥,有的是濡潤,有的是柔軟,有的是堅實,要根據它們的不同作用來使用,從而調和其氣,使之歸於平和。
黃帝道:有病不是調氣所能治好的,應該怎樣治療?有毒的藥和無毒的藥,哪種先用,哪種後用?希望聽聽這些道理。
岐伯說:用有毒的藥,或用無毒的藥,要以能治病為準則,然後根據病情來決定劑量的大小。
黃帝道:請你講講方制。
岐伯說:君藥一味,臣藥二味,這是小劑的組成;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這是中劑的組成;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這是大劑的組成。病屬於寒的,要用熱藥;病屬於熱的,要用寒藥。病輕的,就逆著病情來治療;病重的,就順著病情來治療;病邪堅實的,就減少它;病邪停留在體內的,就驅除它;病屬勞倦所致的,就溫養它;病屬氣血鬱結的,就加以舒散;病邪滯留的,就加以攻擊;病屬枯燥的,就加以滋潤;病屬急劇的,就加以緩解;病屬氣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斂;病屬虛損的,就加以補益;病屬安逸停滯的,要使其暢通;病屬驚怯的,要使之平靜。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邪發作,或用開洩,或用發散,都以適合病情為佳。
黃帝道:什麼叫做逆從?
岐伯說:逆就是正治法,從就是反治法,所用從治藥的應多應少,要觀察病情來確定。
黃帝道:反治怎麼講呢?
岐伯說:以熱治熱,服藥宜涼,以寒治寒,服藥宜溫,補藥治中滿,攻藥治下洩。要制伏其主病,但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反治之法,開始時藥性與病情之寒熱似乎相同,但是它所得的結果卻並不一樣,可以用來破除積滯,可以用來消散堅塊,可以用來調和氣血,可使疾病得到痊癒。
黃帝道:有六氣調和而得病的,應怎樣治?
岐伯說:或用逆治,或用從治,或主藥逆治而佐藥從治,或主藥從治而佐藥逆治,疏通氣機,使之調和,這是治療的正道。
黃帝道:說得好!病有內外相互影響的,怎樣治療?
岐伯說:病從內生而後至於外的,應先調治其內;病從外生而後至於內的,應先調治其外;病從內生,影響到外部而偏重於外部的,先調治它的內部,而後治其外部;病從外生,影響到內部而偏重於內部的,先調治它的外部然後調治它的內部;既不從內,又不從外,內外沒有聯絡的,就治療它的主要病症。
黃帝道:講得好!火熱之氣來複,就使人惡寒發熱,好像瘧疾的症狀,有的一天一發,有的間隔數天一發,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這是勝復之氣相遇的時候有多有少的緣故。陰氣多而陽氣少,那麼發作的間隔日數就長;陽氣多而陰氣少,那麼發作的間隔日數就少。這是勝氣與復氣相互逼迫,盛衰互為節制的道理。瘧疾的原理也是同樣。
黃帝道:論中曾說,治寒病用熱藥,治熱病用寒藥,醫生不能廢除這個規矩而變更治療方法。但是有些熱病服寒藥而更熱的,有些寒病服熱藥而更寒的,這寒熱兩種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應該怎麼治呢?
岐伯說:凡是用寒藥而反熱的,應該滋陰,用熱藥而反寒的,應該補陽,這就是求其屬類的治療之法。
黃帝道: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只治其偏亢之氣,所以有相反的結果。
黃帝道:有的不是治了偏亢之氣也出現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問得真細緻啊!這是不治偏嗜五味的一類。五味入胃以後,各歸其所喜的臟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積之日久,便能增加各該髒之氣,這是五味入胃後所起氣化作用的一般規律。髒氣增長日久而形成過勝,這是導致相反的原因。
黃帝道:制方有君臣的分別,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主治疾病的藥味就是君,輔佐君藥的就是臣,供應臣藥的就是使,不是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黃帝道:三品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所謂三品,是用來說明藥性有無毒的。
黃帝道:對病的內在外在都該怎樣治療?
岐伯說:調治病氣的方法,必須分別陰陽,確定其屬內屬外,各按其病之所在,在內的治其內,在外的治其外,病輕的調理它,較重的平治它,病勢盛的就攻奪它。或用汗法,或用下法,這要分辨病邪的寒、熱、溫、涼,根據病氣的所屬使之消退,這要隨其所利。謹慎地遵從如上的法則,就會萬治萬全,使氣血平和,確保天年。
黃帝說: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