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七十列傳·張丞相列傳

張丞相列傳原文

  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从西入武关,至咸阳。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定三秦。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耳归汉,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已而徙为赵相,相赵王耳。耳卒,相赵王敖。复徙相代王。燕王臧荼反,高祖往击之。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

  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黥布反亡,汉立皇子长为淮南王,而张苍相之。十四年,迁为御史大夫。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於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於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彊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後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後不全也。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赵尧,年虽少,然奇才也,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周昌笑曰;“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後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彊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於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彊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柰何中道而弃之於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既行久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孰视赵尧,曰:“无以易尧。”遂拜赵尧为御史大夫。尧亦前有军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从击陈豨有功,封为江邑侯。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於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徵,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馀,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後五岁,高后闻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高祖时定赵王如意之画,乃抵尧罪,以广阿侯任敖为御史大夫。

  任敖者,故沛狱吏。高祖尝辟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及高祖初起,敖以客从为御史,守丰二岁,高祖立为汉王,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守。陈豨反时,敖坚守,封为广阿侯,食千八百户。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以平阳侯曹窋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苍与绛侯等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四年,丞相灌婴卒,张苍为丞相。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於为丞相,卒就之,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张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後,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

  苍为丞相十馀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言汉土德时,其符有黄龙当见。诏下其议张苍,张苍以为非是,罢之。其後黄龙见成纪,於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张丞相由此自绌,谢病称老。苍任人为中候,大为奸利,上以让苍,苍遂病免。苍为丞相十五岁而免。孝景前五年,苍卒,谥为文侯。子康侯代,八年卒。子类代为侯,八年,坐临诸侯丧後就位不敬,国除。

  初,张苍父长不满五尺,及生苍,苍长八尺馀,为侯、丞相。苍子复长。及孙类,长六尺馀,坐法失侯。苍之免相後,老,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妻妾以百数,尝孕者不复幸。苍年百有馀岁而卒。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惠时,为淮阳守。孝文帝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於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子共侯蔑代,三年卒。子侯去病代,三十一年卒。子侯臾代,六岁,坐为九江太守受故官送有罪,国除。

  自申屠嘉死之後,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彊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

  太史公曰:“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而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颛顼历,何哉?周昌,木彊人也。任敖以旧德用。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孝武时丞相多甚,不记,莫录其行起居状略,且纪征和以来。

  有车丞相,长陵人也。卒而有韦丞相代。韦丞相贤者,鲁人也。以读书术为吏,至大鸿胪。有相工相之,当至丞相。有男四人,使相工相之,至第二子,其名玄成。相工曰:“此子贵,当封。”韦丞相言曰:“我即为丞相,有长子,是安从得之?”後竟为丞相,病死,而长子有罪论,不得嗣,而立玄成。玄成时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让国之名。後坐骑至庙,不敬,有诏夺爵一级,为关内侯,失列侯,得食其故国邑。韦丞相卒,有魏丞相代。

  魏丞相相者,济阴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或有不带剑者,当入奏事,至乃借剑而敢入奏事。其时京兆尹赵君,丞相奏以免罪,使人执魏丞相,欲求脱罪而不听。复使人胁恐魏丞相,以夫人贼杀待婢事而私独奏请验之,发吏卒至丞相舍,捕奴婢笞击问之,实不以兵刃杀也。而丞相司直繁君奏京兆尹赵君迫胁丞相,诬以夫人贼杀婢,发吏卒围捕丞相舍,不道;又得擅屏骑士事,赵京兆坐要斩。又有使掾陈平等劾中尚书,疑以独擅劫事而坐之,大不敬,长史以下皆坐死,或下蚕室。而魏丞相竟以丞相病死。子嗣。後坐骑至庙,不敬,有诏夺爵一级,为关内侯,失列侯,得食其故国邑。魏丞相卒,以御史大夫邴吉代。

  邴丞相吉者,鲁国人也。以读书好法令至御史大夫。孝宣帝时,以有旧故,封为列侯,而因为丞相。明於事,有大智,後世称之。以丞相病死。子显嗣。後坐骑至庙,不敬,有诏夺爵一级,失列侯,得食故国邑。显为吏至太仆,坐官毛乱,身及子男有奸赃,免为庶人。

  邴丞相卒,黄丞相代。长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与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微贱时会於客家,田文言曰:“今此三君者,皆丞相也。”其後三人竟更相代为丞相,何见之明也。

  黄丞相霸者,淮阳人也。以读书为吏,至颍川太守。治颍川,以礼义条教喻告化之。犯法者,风晓令自杀。化大行,名声闻。孝宣帝下制曰:“颍川太守霸,以宣布诏令治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狱中无重囚。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徵为京兆尹而至丞相,复以礼义为治。以丞相病死。子嗣,後为列侯。黄丞相卒,以御史大夫于定国代。于丞相已有廷尉传,在张廷尉语中。于丞相去,御史大夫韦玄成代。

  韦丞相玄成者,即前韦丞相子也。代父,後失列侯。其人少时好读书,明於诗、论语。为吏至卫尉,徙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数年,病死。孝元帝亲临丧,赐赏甚厚。子嗣後。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沈,而见谓谄巧。而相工本谓之当为侯代父,而後失之;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岂不命哉!相工其先知之。韦丞相卒,御史大夫匡衡代。

  丞相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以给食饮。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补平原文学卒史。数年,郡不尊敬。御史徵之,以补百石属荐为郎,而补博士,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御史大夫郑弘坐事免,而匡君为御史大夫。岁馀,韦丞相死,匡君代为丞相,封乐安侯。以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太史公曰:深惟士之游宦所以至封侯者,微甚。然多至御史大夫即去者。诸为大夫而丞相次也,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或乃阴私相毁害,欲代之。然守之日久不得,或为之日少而得之,至於封侯,真命也夫!御史大夫郑君守之数年不得,匡君居之未满岁,而韦丞相死,即代之矣,岂可以智巧得哉!多有贤圣之才,困戹不得者众甚也。

  张苍主计,天下作程。孙臣始绌,秦历尚行。御史亚相,相国阿衡。申屠面折,周子廷争。其他娖々,无所发明。

張丞相列傳譯文

  丞相張蒼是陽武人,他非常喜歡圖書、樂津及曆法。在秦朝時,他曾擔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後來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經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沛公攻打南陽。後來張蒼因為犯法應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又高又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面板,湊巧被王陵看見,驚歎張蒼長得好。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這樣,張蒼便跟隨沛公向西進入武關,到達咸陽。沛公被立為漢王,進入漢中,不久又還師平定三秦。陳餘打跑常山王張耳,張耳投歸漢王,漢王就任命張蒼為常山的郡守。又跟隨韓信攻打趙國,張蒼擒獲陳餘。趙地被平定之後,王任命張蒼為代國相國,防備邊境敵寇。不久,又被調任趙國相國,輔佑趙王張耳。張耳死後,輔佐趙王張敖。然後又調任代國相國,輔佑代王。燕王臧荼謀反時,高祖帶兵前去攻打,張蒼以代國相國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臧荼有功,在高祖六年(前201)中被封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後來,張蒼被升任為管理財政的計相。一個月之後,張蒼以列侯的爵位改任主計,他擔任這個職務達四年之久。此時蕭何擔任相國,而張蒼是從秦時就擔任柱下史,非常熟悉天下的圖書和各種簿籍,再加上他很精通計算、樂律和曆法,因此就命令他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辦公,負責管理各郡國交上來的會計帳簿。黥布謀反未成而逃跑,漢高祖就立他的兒子劉長作淮南王,命令張蒼為相國來輔佐他。十四年(應為十六年)之後,張蒼調任御史大夫。

  周昌是沛縣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時擔任泗水卒史。等到漢高祖在沛縣起兵的時候,打敗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監,這樣,周昌、周苛二兄弟也就以卒史的資歷追隨沛公,沛公命周昌擔任一名管旗幟的職志,周苛暫時在帳下當賓客。後來他們都跟從沛公入關,推翻強秦的統治。沛公被封為漢王,漢王任命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

  漢王四年(前203),楚軍在滎陽把漢王團團圍住,情況緊急,漢王悄悄逃跑出圍,命令周苛留守滎陽城。楚軍攻破了滎陽,想任命他為將領,周苛痛斥道:“你們這些人應該趕快投降漢王,不然的話,很快地就要做俘虜了!”項羽聽罷大怒,立刻就烹殺了周苛。於是,漢王就拜周昌為御史大夫。周昌經常跟隨漢王,並且多次擊敗項羽軍。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時,周昌和蕭何、曹參一起受封,周昌被封為汾陰侯,周苛的兒子周成因父親為國捐軀的原因,也被封為高景侯。

  周昌為人堅忍剛強,敢於直言不諱。自蕭何、曹參等人對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周昌曾經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時進宮奏事,高帝正和戚姬擁抱,周昌見此情景,回頭便跑,高帝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高帝聽了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廢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為太子時,許多大臣都堅決反對,但是都未奏效。後來,幸好張良為呂后定下計策,使高帝暫時把此事放下。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極力爭辯,高帝問他理由何在,因為周昌本來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了,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高帝聽罷,很高興地笑了。事過之後,呂后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

  此後,戚姬的兒子如意立為趙王,年紀十歲,高祖擔心如果自己死後,趙王會被人殺掉。當時有一個名叫趙堯的人,年紀輕輕,他的官職是掌管符璽的御史、趙國人方與公對御史大夫周昌說:“您的御史趙堯,年紀雖輕,但他卻是一個奇才,您對他一定要另眼相待,他將來要代替您的職位。”周昌笑著說:“趙堯年輕,只不過是一個刀筆小吏罷了,哪裡會到這種地步!”過了不久,趙堯去侍奉高祖。有一天,高祖獨自心中不樂,慷慨悲歌,滿朝文武不知道皇帝為什麼會這樣。趙堯上前請問道:“皇帝您悶悶不樂的原因,莫非是為趙王年輕而戚夫人和呂后二人又不和睦嗎?是擔心在您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保全自己嗎?”高祖說:“對。我私下裡非常擔心這些,但是卻拿不出什麼辦法來。”趙堯說:“您最好為趙王派去一個地位高貴而又堅強有力的相國,這個人還得是呂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說道:“對。我考慮此事是想這樣,但是滿朝群臣誰能擔此重任呢?”趙堯說道:“御史大夫周昌,這個人堅強耿直,況且從呂后、太子到滿朝文武,人人對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夠擔此重任。”高祖說:“好。”於是高祖就召見了周昌,對他說:“我想一定得麻煩您,您無論如何也要為我去輔佐趙王,您去擔任他的相國。”周昌哭著回答:“我從一開始就跟隨陛下,您為什麼單單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給了諸侯王呢?”高祖說:“我非常瞭解這是降職,但是我私下裡又實在為趙王擔心,再三考慮,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誰也不行。真是迫不得已,您就為我勉強走一遭吧!”於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調任趙國相國。

  周昌走了以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高祖手拿著御史大夫的官印,輕輕地撫弄著說:“誰才是御史大夫最合適的人選呢?”然後仔細地看了看趙堯,說道:“沒有人比趙堯更合適了。”這樣,就任命趙堯為御史大夫。趙堯在以前也有軍功和食邑,等到他以御史大夫之職跟隨攻打陳豨立了功,被封為江邑侯。

  高祖去世之後,呂太后派使臣召趙王入朝,相國周昌讓趙王推說身體不好,不能前往。使者往返去了三次,周昌都一直堅持不送趙王進京。於是呂后很是憂慮,就派使者召周昌進京。周昌進京之後,拜見呂后,呂后非常生氣地罵他:“難道你還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嗎?而你卻不讓趙王進京,為什麼?”周昌被召進京城之後,呂后又派使者召趙王,不久,趙王果然來到了京城。他到長安一個多月,就被迫喝下毒藥死去了。周昌因此也就稱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見太后。三年之後,他也去世了。

  高後元年(前184)的時候,她聽說御史大夫江邑侯趙堯在高祖時定下了保全趙王如意的計策,於是就除去他江邑侯爵位以抵其罪,並讓廣阿侯任敖擔任了御史大夫。

  任敖這個人,原來是沛縣的一名獄吏。高祖還是一名普通百姓時,曾躲避官司,獄吏找不到高祖本人,便抓走了呂后,並對她很不禮貌。而任敖一直和高祖很要好,見此情景非常生氣,就打傷了拘管呂后的那位獄吏。等到高祖開始起兵的時候,任敖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後來擔任御史,駐守豐邑兩年。高祖立為漢王,向東進擊項羽,任敖升為上黨郡守。在陳豨造反的時候,任敖堅守城池,未被叛軍攻陷,因功被封為廣阿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高後時,擔任御史大夫。三年後備免職,任命平陽侯曹窋為御史大夫。高後去世之後,曹窋和大臣們共同誅殺呂祿等人,後被免去官職,任命淮南王相國張蒼為御史大夫。

  張蒼和絳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為孝文皇帝。文帝四年(前176),丞相灌嬰去世,張蒼繼任為丞相。

  自從漢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時間,當時正處在天下剛剛平定的時候,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軍人出身,而唯獨張蒼從擔任計相時起,就致力於探討、訂正音律和曆法的工作。因為高祖是在十月裡入關,滅秦到達霸上的,所以原來秦代以十月為一年開端的舊曆法依然沿襲。他又推求金、木、水、火、土五德運轉的情形,認為漢朝正值水德旺盛的時期,所以仍然像秦朝那樣崇尚黑色。張蒼還吹奏律管,調整樂調,使其合於五聲八音,以此推類其它,來制定律令。並且由此制定出各種器物的度量標準,以作為天下百工的規範。在他擔任丞相一職時期,終於把這一切都完成了。所以整個漢代研究音律曆法的學者,都師承張蒼。而張蒼這個人又本來就喜歡圖書,再加上他什麼書都讀,什麼學問都精通,而尤其擅長音律和曆法。

  張蒼對於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王陵感恩戴德。王陵就是安國侯。等到張蒼當了高官之後,經常把王陵當作父親一般侍奉。王陵死後,張蒼已經是丞相了,但是每逢五天一休假的時候,總是先拜見王陵夫人,獻上美食之後,才敢回家。

  張蒼擔任丞相十幾年之後,魯國有個人叫公孫臣,他上書給皇帝,說漢朝屬於上德旺盛時期,其徵兆是不久將要有黃龍出現。皇帝下詔把此議交給張蒼審鑑,張蒼認為並非這樣,把這件事扔在了一邊。但是後來黃龍果然出現在天水郡的成紀縣於是文帝就把公孫臣召到了朝廷,並任命他為博士,讓他負責草擬順應土德的歷法制度。同時,改定元年。丞相張蒼也就因此自行引退,推說年過多病,不再上朝。張蒼曾保舉某人作中侯官,但這個人利用不正當手段大搞謀求自己私利的事,皇帝以此責備張蒼,張蒼就告病退職了。前後算起來,張蒼總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才去職,在孝景帝前元五年(前152)時去世,諡號為文侯,兒子康侯繼承侯位,八年之後去世。康侯的兒子張類繼承侯位,又過了八年,因為犯下了參加諸侯的喪禮後就位不敬的罪名,爵位封邑都被撤消。

  從前,張蒼的父親身高不足五尺,等到生下張蒼,張蒼卻身高八尺,被封為侯,又做了丞相。張蒼的兒子也很高大,到了孫子張類卻又身高六尺多一點,因為犯法而失去侯位。張蒼在免去丞相職務之後,年歲已經很大了,嘴裡沒有牙齒,只能靠吃人奶度日,讓一些女人當他的乳母。他的妻妾眾多,達百人左右,凡是曾經懷孕生育過的就不再親近。張蒼最後活到一百零幾歲時才去世。

  丞相申屠嘉是梁地人。他以一個能拉強弓硬弩的武士的身份,跟隨高帝,攻打項羽,因軍功升任一個叫做隊率的小官。跟隨高帝攻打黥布叛軍時,升任都尉。在孝惠帝時,升任淮陽郡守。孝文帝元年(前179),選拔那些曾經跟隨高帝南征北戰,現年俸在二千石的官員,一律都封為關內侯的爵位,得封此爵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得到五百戶的食邑。張蒼任丞相之後,申屠嘉升任為御史大夫。張蒼免去丞相之後,孝文皇帝想任命皇后的弟弟竇廣國為丞相,但是又說:“我很害怕這樣做會使天下人認為我偏愛廣國。”竇廣國這個人很有才能,而且品德也好,因此皇上才想任命他為丞相。但是孝文帝經過長時間考慮之後,還是認為他不合適。而高帝時候的大臣又多已死去,活著的人當中看來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就任命申屠嘉為丞相,就以原來的食邑封他為故安侯。

  申屠嘉為人廉潔正直,在家裡不接受私事拜訪。當時太中大夫鄧通特別受皇帝的寵愛,皇帝賞賜給他的錢財已達萬萬。漢文帝曾經到他家飲酒作樂,由此可見皇帝對他寵愛的程度。當時丞相申屠嘉入朝拜見皇帝,而鄧通站在皇帝的身邊,禮數上有些簡慢。申屠嘉奏事完畢,接著說道:“皇上您喜愛您的寵臣,可以讓他富貴,至於朝廷上的禮節,卻是不能不嚴肅對待的。”皇帝說道:“請您不要再說了,我對鄧通就是偏愛。”申屠嘉上朝回來坐在相府中,下了一道手令,讓鄧通到相府來,如果不來,就要把鄧通斬首。鄧通非常害怕,進宮告訴了文帝。文帝說:“你儘管前去無妨,我立刻就派人召你進宮。”鄧通來到了丞相府,摘下帽子,脫下鞋子,給申屠嘉叩頭請罪。申屠嘉很隨便地坐在那裡,故意不以禮節對待他,同時還斥責他說:“朝廷嘛,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鄧通只不過是一個小臣,卻膽敢在大殿之上隨隨便便,犯有大不敬之罪,應該殺頭。來人哪,現在就執行,把他斬了!”鄧通磕頭,頭上碰得鮮血直流,但申屠嘉仍然沒有說饒了他。文帝估計丞相已經讓鄧通吃盡了苦頭,就派使者拿著皇帝的節旄召鄧通進宮,並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說:“這是我親狎的臣子,您就饒了他吧!”鄧通回到宮中之後,哭著對文帝說:“丞相差點殺了我!”

  申屠嘉擔任丞相五年之後,孝文帝去世了,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前155),晁錯擔任內史,因為受皇帝寵愛,地位很高,權力也很大,許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請皇帝變更。同時還討論如何用貶謫處罰的方式來削弱諸侯的權力。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被採用,因此忌恨晁錯。晁錯擔任內史,內史府個大門本來是由東邊通出宮外的,使他進出有許多不便,這樣,他就自作主張該鑿一道牆門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門所鑿開的牆,正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申屠嘉聽說之後,就想借晁錯擅自鑿開宗廟圍牆為門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辦,奏請皇上殺掉他。但是晁錯門客當中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晁錯非常害怕,連夜跑到宮中,拜見皇上,向景帝自首,說明情況。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丞相申屠嘉奏請誅殺內史晁錯。景帝說道:“晁錯所鑿的牆並不是真正的宗廟牆,而是宗廟的外圍短牆,所以才有其他官員住在裡面,況且這又是我讓他這樣做的,晁錯並沒有什麼罪過。”退朝之後,申屠嘉對長史說:“我非常後悔沒有先殺了晁錯,卻先報告皇帝,結果反被晁錯給欺騙了。”回到相府之後,因氣憤吐血而死,諡號為節侯。兒子共侯申屠蔑繼承侯位,三年之後去世。共侯之子申屠去病繼承侯位,三十一年之後去世。申屠去病的兒子申屠臾繼承侯位,六年之後,由於身為九江太守接受原任官員送禮而犯了罪,封國被撤消。

  自從申屠嘉死去之後,景帝時開封侯陶青,桃侯劉舍先後擔任丞相之職。到了當今皇上的時候,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人相繼為丞相,他們都是世襲的列侯,平庸無能,謹小慎微,當丞相只不過是濫竽充數而已。沒有一個人是以貢獻傑出、功名顯赫而著稱於世的。

  太史公說:張蒼的文章學問、音樂曆法都很精通,是漢朝的一代名相。但是他卻把賈生、公孫臣等人提出的採用正朔、改變服色的主張拋在了一邊,而不加以實行,卻偏偏採用秦朝所實行的顓頊(zhuān xū,專須)歷,這是為什麼呢?周昌這個人質樸、剛強、正直,是個像木石一般倔強的人。而任敖則是靠舊日他對呂后有恩德才被重用。申屠嘉可以說是剛正堅毅、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他卻既不懂權術又沒有學問,和蕭何、曹參、陳平這些前輩丞相相比,恐怕就要遜色一些啦。

  漢武帝時丞相很多,就不一一記名了,也不記錄他們的出身、籍貫、生卒年以及品行、事蹟等等,暫且記下武帝徵和年間以來的丞相。

  車千秋丞相是長陵人,他去世之後由韋丞相接替。韋丞相名賢,是魯國人。他因為諳於讀書而擔任小吏,然後逐漸升官到大鴻臚之職。曾經有相面的人給他相面,說他可以官至丞相。他有四個兒子,也讓相面的人給他們相面,相到第二個名叫韋玄成的兒子時,相面的人說:“這個兒子大富大貴,日後可以封侯。”韋丞相說道:“即使我當了丞相,被封為侯,繼承侯為的是大兒子,這二兒子怎麼會封侯呢?”後來,韋玄果然當了丞相,因病逝失,而它的大兒子因為犯罪,按照當時的法律,是不能繼承侯位的,因此立韋玄成。韋玄成當時假裝精神失常,不肯為繼承人,但是最終朝廷還是讓他繼承了侯位,還贏得了封侯將臨而讓給別人的好名聲。後來因為騎著馬徑直闖進宗廟,被判為不敬之罪,皇帝下詔,降爵一級,成為關內侯,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以前的封邑依然享有。在韋丞相去世之後,由魏丞相接替他的職位。

  魏丞相名字叫魏相,是陰濟人。由文職小吏升到丞相之職,但是他這人喜好武藝,他要求自己的部下都要佩帶寶劍,並且規定只有佩帶著寶劍才能上前奏事。若是有沒帶寶劍的下屬官吏,有事需要入內彙報,以至於要向他人借一把寶劍帶上,才敢進府。當時的京兆尹是趙君廣漢,魏丞相上奏皇帝,說趙廣漢犯了應該撤職的罪過,趙廣漢派人挾制魏丞相,想得到免罪的許諾,但是魏丞相堅決不答應。然後趙廣漢又派人威脅魏丞相,把丞相夫人涉嫌殺死侍從婢女一事抬了出來,私下裡奏請重新追查,並且派遣下屬官吏士卒到丞相住宅,逮捕丞相府的家奴婢女嚴刑拷打,追查此事。最後問出的結果是死去的婢女並非是魏夫人用利器所殺。這樣,丞相的司直繁先生就上奏皇帝,說京兆尹趙廣漢威脅丞相,誣告丞相夫人殘殺婢女,派遣官吏士卒包圍搜查丞相住宅,逮捕丞相家人,犯下了殘害無辜的不道之罪。同時又查出趙廣漢擅自逐遣騎士的情事。因罪行重大,趙廣漢被判處腰斬的死刑。其後又有掾使陳平等人揭發檢舉中尚書,涉嫌擅自劫持、威脅當事人,被判為不敬之罪,致使長史以下數名官員都被處死,還有一些人被處以宮刑,下蠶室。而魏丞相最後在丞相的職位上因病去,他的兒子繼承了爵位,後來也是因為騎馬闖進宗廟,犯下了不敬之罪,皇帝下詔,降爵一級,成為關內侯,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依然享有以前的故地封邑。魏丞相死去之後,御史大夫邴(bǐng,丙)吉接替了他的職位。

  邴丞相的名字叫邴吉,是魯國人。因為喜歡讀書和好法令而官至御史大夫。在孝宣帝時,因為和皇帝有舊交的緣故,被封為列侯,接著又做了丞相。他對事理非常明瞭,而且有超乎常人的聰明和智慧,被後世所稱頌。他在擔任丞相期間因病去世,兒子邴顯繼承了爵位。後來邴顯也是因為騎馬闖進宗廟,犯下了不敬之罪,皇帝下詔,降爵一級,成為關內侯,失去列侯的爵位,但依然享有以前的故地封邑。邴顯做官一直到太僕之職,因為為官昏亂不明,自己和兒子都有營私舞弊、貪贓不法的行為,被免官,降為平民。

  邴吉丞相去世以後,由黃丞相接替他的職務。從前長安城中有個善相面的人,名字叫田文,他和當時都未做高官的韋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在一家作客時見了面,田文說道:“現在這裡的三位先生,將來都能做丞相。”後來,這三個人果然相繼為丞相。這個人怎麼看得這麼清楚啊!

  黃丞相名字叫黃霸,是淮陰人。因為喜歡讀書而擔任官吏,官至潁川太守。治理潁川時,用禮義條例和教令來教喻感化百姓。若是犯有重罪應當斬首的,暗示其情節使其自殺。教化大行於世,名聲遠近皆知。孝宣帝特意為此下了一道制書,稱:“潁川太守黃霸,用宣佈國家的詔令來治理百姓,達到了道路之上不拾丟失的東西,男女分途而行,在監獄之中沒有犯重罪的囚犯這種地步。特賜給關內侯的爵位,黃金一百斤。”這樣,他就被皇帝徵調到京城任京兆尹,後來官至丞相。在擔任丞相期間,又是以禮義治理國家,最後病死在丞相任上。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爵位,後來被封為列侯。黃丞相去世之後,皇帝任命御史大夫於定國接替了他的職位。於定國丞相已經有廷尉傳,在《張廷尉》一傳的敘述之中。於丞相去職以後,御史大夫韋玄成接替了他的職位。

  韋玄成丞相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韋賢丞相的兒子。他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後來因犯法失去了列侯的爵位。韋玄成從小就喜歡讀書,對於《經》和《論語》都很精熟。做官到衛尉之職時,升任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薛先生被免職之後,韋玄成擔任了御史大夫。在於丞相請求告老還鄉,皇帝答應他離職之後,韋玄成又成為丞相。皇帝以他舊日的封邑扶陽為名,封他為扶陽侯。數年之後,因病去世,孝元帝親自參加他的喪禮,給與的賞賜特別豐厚。韋玄成治理國家和同不立異,能夠隨從世俗、上下浮沉,但是有人稱他是阿諛奉承,投機取巧。相面的人很早就說他應當代替其父,繼承侯位,但是他得到侯位之後又失去了。接著,他又再次遊宦,東山再起,官至丞相。同時,他們父子兩個人都做丞相。他們父子都為丞相,當時人們都傳為美談,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相面的人事先就知道會有這樣的事情。韋丞相去世之後,御史大夫匡衡接替了他的職位。

  丞相匡衡是東海人。他好讀書,曾經跟隨博士學習《經》。因家境貧寒,他要靠給人作工來餬口。他才能低下,多次參加朝廷選拔人才的考試,但是都沒考中,等考到第九次時才湊合著考中了丙科。對於經書,由於他多次應考不中的緣故,所以非常諳熟。後來,他做了候補平原郡文學卒史。又過了好幾年,郡裡的人都對他不尊敬。這時,御史徵調他進京,以候補百石官屬的身份被薦舉做郎官,補做博士,拜為太子少傅,侍奉孝元帝。孝元帝喜歡《詩經》,就升任匡衡為光祿勳,讓他身居皇宮之中擔任老師,教授皇帝的侍臣,而皇帝也坐在他的身邊聽講,非常喜歡他,因此,他的地位也就一天比一天高貴起來。御史大夫鄭弘因為犯法被免官,匡衡先生就繼任為御史大夫。一年多之後,韋玄成丞相逝世,匡先生又繼任為丞相,被封為樂安侯。在十年之間,他不出長安城門而官至丞相,這難道不是遇到好機會和命中註定嗎?

  太史公說:我曾經反覆地思索,讀書人四海遊宦,以求取高官厚祿,但是能夠得到封侯的人實在太少了!大多數人做到了御史大夫這個職位也就下臺了事。這些人已經做了御史大夫,離丞相的位置就還有一步之遙了,他們心裡希望丞相立刻死去,自己好取而代之。還有些人大搞陰謀詭計,暗中詆譭中傷,想以此來登上相位。但有的人等了好久,卻得不到它;而有的人沒等多久就登上相位,被封為列侯:這也許真是命運的安排吧!御史大夫鄭先生等了許多年沒有登上相位,而匡先生卻擔任御史大夫未滿一年,韋丞相就去世了,立刻他就取而代之,難道這個位置是可以用智巧得到的嗎?而那些有聖賢一般才能的人,窮困潦倒多年而不受用,這實在是太多了!

補充糾錯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