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裡子,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與惠王同父異母。他的母親是韓國女子。樗裡子待人接物能說會道,足智多謀,所以秦人都稱他是個“智囊”人物。
秦惠王八年(前330),樗裡子封為右更爵位,秦王派他帶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他把那裡的人全部趕走,佔領了城邑,曲沃周圍的土地便併入了秦國。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秦王任命樗裡子為將軍攻打趙國,俘虜了趙國將軍莊豹,拿下了藺邑。第二年,又協助魏章攻打楚國,戰敗楚將屈丐,奪取了漢中地區。秦王賜封樗裡子,封號是嚴君。
秦惠王死後,太子武王即位,驅逐了張儀和魏章,任命樗裡子和甘茂為左右丞相。秦王派甘茂進攻韓國,一舉拿下宜陽,同時派樗裡子率領百輛戰車進抵周朝都城。周王派士兵列隊迎接他,看那意思很是恭敬。楚王得知後怒不可遏,就責罵周王,因為周王不應當這麼敬重秦國的不速之客。對此,遊騰替周王勸說楚王道:“先前知伯攻打仇猶時,用贈送大車的辦法,趁機讓軍隊跟在後面,結果仇猶滅亡了。為什麼?就是沒有防備的緣故啊。齊桓公攻打蔡國時,聲稱是誅罰楚國,其實是偷襲蔡國。現在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派樗裡子帶著百輛戰車進入周都,居心叵測,周王是以仇猶、蔡國的教訓來看待這件事的,所以派手持長戟的兵卒位於前面,讓佩帶強弓的軍士列在後面,表面說是護衛樗裡子,實際上是把他看管起來,以防不測。再說,周王怎能不擔憂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國會給大王您帶來麻煩。”楚王聽後才高興起來。
秦武王死後,昭王即位,樗裡子更加受到尊重了。
昭王元年(前306年),樗裡子率兵攻打蒲城。蒲城的長官十分恐懼,便請求胡衍出主意。胡衍便出面替蒲城長官對樗裡子說:“您攻打蒲城,是為了秦國呢,還是為了魏國?如果是為了魏國,那當然好了;如果是為了秦國,那就不算有利了。因為衛國之所以成為一個國家,就是由於有蒲城存在。現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國懷抱,整個衛國就會屈服並依附魏國。魏國喪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卻沒有辦法奪回來,原因就是兵力薄弱啊。現在攻打蒲城使衛國併入魏國,魏國必定強大起來。魏國強大之日,也就是貴國所佔城邑的危險之時。況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動,若有害於秦國而讓魏國得利,秦王定要加罪於您。”聽了這番話,樗裡子若有所思地說:“怎麼辦才好呢?”胡衍順勢便說:“您放棄蒲城不要進攻,我試著替您到蒲城說說這個意思,讓衛國國君不忘您給予他的恩德。”樗裡子說:“好吧。”胡衍進入蒲城後,就對那個長官說:“樗裡子已經掌握蒲城困厄的處境了,他聲言一定拿下蒲城。不過,我胡衍能讓他放棄蒲城,不再進攻。”蒲城長官十分恐懼,聽了胡衍的話,象是見到了救星,拜了又拜連聲說:“求您施恩救助。”於是獻上黃金三百斤,又表示說:“秦國軍隊真的撤退了,請讓我一定把您的功勞報告給衛國國君,讓您享受國君一樣的待遇。”因此,胡衍從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衛國成了顯貴。這時,樗裡子已解圍撤離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國城邑皮氏,皮氏沒投降,便又撤離了。
昭王七年(前300),樗裡子死去,葬在渭水南邊章臺之東。他臨終前曾預言說:“一百年之後,這裡會有天子的宮殿夾著我的墳墓。”樗裡子嬴疾的家在昭王廟西邊渭水之南的陰鄉樗裡,因此人們俗稱他為樗裡子。到了漢朝興起,所建長樂宮就在他墳墓的東邊,而未央宮則在他墳墓的西邊,武庫正對著他的墳墓,果如所言。秦國人有句諺語說:“力氣大要算任鄙,智謀多要算樗裡。”
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舉先生,跟他學習諸子百家的學說。後來透過張儀、樗裡子的引薦得到拜見秦惠王的機會。惠王接見後,很喜歡他,就派他帶兵,去幫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
惠王死後,武王即位。當時張儀、魏章已離開秦國,跑到東邊的魏國。不久,秦公子蜀侯輝和他的輔相陳壯謀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國後,武王任命甘茂為左丞相,任命樗裡子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對甘茂說:“本人有個心願想乘著垂帷掛幔的車子,透過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滿意足了。”甘茂心領神會,便說:“請允許我到魏國,與魏國相約去攻打韓國,並請讓向壽輔助我一同前往。”武王應許了甘茂的請求。甘茂到魏國後,就對向壽說:“您回去,把出使的情況報告給武王說‘魏國聽從我的主張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韓國’。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勞。向壽回到秦國,把甘茂的話報告給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達息壤,武王問他先不攻打韓國是什麼緣故。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上黨、南陽財賦的積貯經時很久了。名稱叫縣,其實是個郡。現在大王離開自己所憑據的幾處險要關隘,遠行千里去攻打它們,取勝有很大困難。從前,曾參住在費邑,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正在織布神情泰然自若。過了一會兒,一個人又來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仍然織布神情不變。不一會,又有一個人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扔下梭子,走下織布機,翻牆逃跑了。憑著曾參的賢德與他母親對他的深信不疑,有三個人懷疑他,還使他母親真的害怕他殺了人。現在我的賢能比不上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參的母親信任曾參,可是懷疑我的決非只是三個人,我唯恐大王也象曾母投杼一樣,懷疑我啊。當初,張儀在西邊兼併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擴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邊奪取了上庸,天下人並不因此讚揚張儀,而是認為大王賢能。魏文侯讓樂羊帶兵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樂羊回到魏國論功請賞,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發信拿給他看。嚇得樂羊一連兩次行跪拜大禮說:‘這可不是我的功勞,全靠主上的威力啊。’如今我是個寄居此地的臣僚。樗裡子和公孫大奭二人會以韓國國力強為理由來同我爭議攻韓的得失,大王一定會聽從他們的意見,這樣就會造成大王欺騙魏王而我將遭到韓相公仲侈怨恨的結果。”武王說:“我不聽他們的,請讓我跟您盟誓。”終於讓丞相甘茂帶兵攻打宜陽。打了五個月卻拿不下宜陽,樗裡子和公孫奭果然提出反對意見。武王召甘茂回國,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說:“息壤就在那裡,您可不要忘記……”武王說:“有過盟誓。”於是調集了全部兵力,讓甘茂進攻宜陽,斬敵六萬人,終於拿下了宜陽。韓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講和。
武王終於透過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後死在那裡。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是楚國女子。楚懷王由於怨恨從前秦國在丹陽打敗楚國的時候,韓國坐視不救,於是就帶兵圍攻韓國雍氏。韓王派公仲侈到秦國告急求援。秦昭王剛剛即位,太后又是楚國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公仲侈就去託付甘茂,甘茂便替韓國向秦昭王進言說:“公仲侈正是因為可望得到秦國援救,所以才敢於抵抗楚國。眼下雍氏被圍攻,秦軍不肯下殽山救援,公仲侈將會輕蔑秦國昂著頭不來朝見了。韓公叔也將會讓韓國向南同楚國聯合,楚國和韓國一旦聯合成為一股力量,魏國就不敢不聽它的擺佈,這樣看來,攻打秦國的形勢就會形成了。您看坐等別人進攻與主動進攻別人相比,哪樣有利?”秦武王說:“好。”於是就讓軍隊下殽山去救韓國。楚國軍隊隨即撤離。
秦王讓向壽去平定宜陽,同時派樗裡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國皮氏。向壽,是宣太后的孃家親戚,與昭王從少年時就很要好,所以被昭王任用。向壽先到了楚國,楚王聽說秦王十分敬重向壽,便優厚地禮遇向壽。向壽替秦國駐守宜陽,準備據此攻打韓國。韓相公仲侈派蘇代對向壽說:“野獸被圍困急了是能撞翻獵人車子的。您攻破韓國,雖使公仲侈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韓國局面再去事奉秦國,他會自認為一定可以得到秦國的封賜。現在您把解口送給楚國,又把杜陽封給下小令尹,使秦、楚交好。秦、楚聯合,無非是再次攻打韓國,韓國肯定要滅亡。韓國要滅亡,公仲侈必將親自率領他的私家徒隸去頑強抗拒秦國。希望您深思熟慮。”向壽說:“我聯合秦、楚兩國,並不是對付韓國的,您替我把這個意思向公仲侈申明,說秦國與韓國的關係是可以合作的。”蘇代回答說:“我願意向您進一言。人們說尊重別人所尊重的東西,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秦王親近您,比不上親近公孫奭;秦王賞識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賞識甘茂。可是如今這兩個人都不能直接參與秦國大事,而您卻獨能與秦王對秦國大事作出決策,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他們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公孫奭偏向韓國,而甘茂偏袒魏國,所以秦王不信任他們。現在秦國與楚國爭強,可是您卻偏護楚國,這是與公孫奭、甘茂走的同一條路。您靠什麼來與他們相區別呢?人們都說楚國是個善於權變的國家,您一定會在與楚國結交上栽跟頭,這是自惹麻煩。您不如與秦王謀劃對付楚國權變的策略,與韓國友善而防備楚國,這樣就沒有憂患了。韓國與秦國結好必定先把國家大事交給公孫奭,聽從他的處理意見,而後會把國家託付給甘茂。韓國,是您的仇敵。如今您提出與韓國友好而防備楚國,這就是外交結盟不避仇敵啊。”向壽說:“是這樣,我是很想與韓國合作的。”蘇代回答說:“甘茂曾答應公仲侈把武遂還給韓國,讓宜陽的百姓返回宜陽,現在您一味想著收回武遂,很難辦到。”向壽說:“既然如此,那該怎麼辦呢?武遂就終究不能得到了?”蘇代回答說:“您為什麼不借重秦國的聲威,替韓國向楚國索回潁川呢?潁川是韓國的寄託之地,您若索取並得到它,這是您的政令在楚國得到推行而拿楚國的地盤讓韓國感激您。您若索取而得不到它,這樣韓國與楚國的怨仇不能化解就會交相巴結秦國。秦楚兩國爭強,您一點一點地責備楚國來使韓逐漸向您靠攏,這大大有利於秦國。”向壽聽了後,掂量著利弊,一時下不了決心,便順口說出:“怎麼辦好呢?”蘇代立即答道:“這是件好事啊。甘茂想要藉著魏國的力量去攻打齊國,公孫奭打算憑著韓國的勢力去攻打齊國。現在您奪取了宜陽作為功勞,又取得了楚國和韓國的信任並使它們安定下來,進而再誅罰齊國、魏國的罪過,由於這樣做了,公孫奭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將化為泡影,他們在秦國的權勢也就會進一步削弱。甘茂終於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歸還給韓國。向壽和公孫奭竭力反對這麼做,但沒有成功。向壽和公孫奭因此而怨憤,常在昭王面前說甘茂的壞話。甘茂恐懼,怕有不測,便停止攻打魏國的蒲阪,乘機逃亡而去。樗裡子與魏國和解,撤兵作罷。
甘茂逃出秦國跑到齊國,路上恰巧碰上蘇代。當時,蘇代正替齊國出使秦國。甘茂說:“我在秦國獲罪,怕遭殃禍便逃了出來,現在還沒有容身之地。我聽說貧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線,貧家女說:‘我沒有錢買蠟燭,而您的燭光幸好有剩餘,請您分給我一點剩餘的光亮,這無損於您的照明,卻能使我同您一樣享用燭光的方便。’現在我處於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國,大權在握。我的妻子兒女還在秦國,希望您拿點餘光救濟他們。”蘇代應承下來,於是出使到達秦國。完成任務後,蘇代藉機勸說秦王道:“甘茂,是個不平常計程車人。他在秦國居住多年,連續三代受到重用,從殽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處險要何處平展,他都瞭如指掌。如果他依靠齊國與韓國、魏國約盟聯合,反過來圖謀秦國,對秦國可不算有利呀。”秦王說:“既然這樣,那麼該怎麼辦呢?”蘇代說:“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貴重的禮物,給他更加豐厚的俸祿,把他迎回來,假使他回來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終身不準出來。”秦王說:“好。”隨即賜給甘茂上卿官位,並派人帶著相印到齊國迎接他。甘茂執意不回秦國。蘇代對齊湣王說:“那個甘茂,可是個賢人。現在秦國已經賜給上卿官位,帶著相印來迎接他了。由於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賜,喜歡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辭邀請不去秦國。現在大王您拿什麼來禮遇他?”齊王說:“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齊國。秦國也趕快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賦稅徭役來同齊國爭著收買甘茂。
齊國派甘茂出使楚國,楚懷王剛剛與秦國通婚結親,對秦國親熱得很。秦王聽說甘茂正在楚國,就派人對楚王說:“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國來。”楚王向範蜎詢問說:“我想在秦國安排個丞相,您看誰合適?”範蜎回答說:“我的能力不夠,看不准誰合適。”楚王說:“我打算讓甘茂去任丞相,合適嗎?”範蜎回答道:“不合適。那個史舉,是下蔡的城門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國君,小事不能治好家庭,他以苟且活命,人格低下,節操不廉聞名世,可是甘茂事奉他卻很恭順。因此,就惠王的明智,武王的敏銳,張儀的善辯來說,甘茂能夠一一奉事他們,取得十個官位而沒有罪過,這是一般士人難以做到的。甘茂的確是個賢才,但不能到秦國任丞相。秦國有賢能的丞相,不是楚國的好事。況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薦到越國任職,他暗地裡鼓動章義發難,搞得越國大亂,因此楚國才能夠開拓疆域,以厲門為邊塞,把江東作郡縣。我考慮大王的功績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輝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國大亂,而楚國大治。現在大王只知道把這種謀略用於越國卻忘記用於秦國,我認為您派甘茂到秦國任相是個重大的過失。話再說回來,您若打算在秦國安置丞相,那就不如安置向壽這樣的人更為合適。向壽對於秦王來說,是親戚關係,少年時與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長大後同乘一輛車子,因此能夠直接參與國政。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壽到秦國任相,那就是楚國的好事了。”於是楚王派使臣去請求秦王讓向壽在秦國任相。秦國終於讓向壽擔任了丞相。甘茂最終也沒能夠再到秦,後來死在魏國。
甘茂有個孫子叫甘羅。
甘羅是甘茂的孫子。甘茂死去的時候,甘羅才十二歲,奉事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
秦始皇派剛成君蔡澤到燕國,三年後燕國國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秦國準備派張唐去燕國任相,打算跟燕國一起進攻趙國來擴張河間一帶的領地。張唐對文信侯說:“我曾經為昭王進攻過趙國,因此趙國怨恨我,曾稱言說:‘能夠逮住張唐的人,就賞給他百里方圓的土地。’現在去燕國必定要經過趙國,我不能前往。”文信侯聽了怏怏不樂,可是沒有什麼辦法勉強他去。甘羅說:“君侯您為什麼悶悶不樂得這麼厲害?”文信侯說:“我讓剛成君蔡澤奉事燕國三年,燕太子丹已經來秦國作人質了,我親自請張卿去燕國任相,可是他不願意去。”甘羅說:“請允許我說服他去燕國。”文信侯呵叱說:“快走開!我親自請他去,他都不願意,你怎麼能讓他去?”甘羅說:“項橐七歲就作了孔子的老師。如今,我已經滿十二歲了,您還是讓我試一試。何必這麼急著呵叱我呢?”於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羅去拜見張卿說:“您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大?”張卿說:“武安君在南面挫敗強大的楚國,在北面施威震懾燕、趙兩國,戰而能勝,攻而必克,奪城取邑,不計其數,我的功勞可比不上他。”甘羅又說:“應侯範睢在秦國任丞相時與現在的文信侯相比,誰的權力大?”張卿說:“應侯不如文信侯的權力大。”甘羅進而說:“您確實明瞭應侯不如文信侯的權力大嗎?”張卿說:“確實明瞭這一點。”甘羅接著說:“應侯打算攻打趙國,武安君故意讓他為難,結果武安君剛離開咸陽七里地就死在杜郵。如今文信侯親自請您去燕國任相而您執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麼地方了。”張唐說:“那就依著你這個童子的意見前往燕國吧。”於是讓人整治行裝,準備上路。
行期已經確定,甘羅便對文信侯說:“借給我五輛馬車,請允許我為張唐赴燕先到趙國打個招呼。文信侯就進宮把甘羅的請求報告給秦始皇說:“過去的甘茂有個孫子甘羅,年紀很輕,然而是著名門第的子孫,所以諸侯們都有所聞。最近,張唐想要推託有病不願意去燕國,甘羅說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現在甘羅願意先到趙國把張唐的事通報一聲,請答應派他去。”秦始皇召見了甘羅,就派他去趙國。趙襄王到郊外遠迎甘羅。甘羅勸說趙王,問道:“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嗎?”趙王回答說:“聽說這件事了。”甘羅又問道:“聽說張唐要到燕國任相嗎?”趙王回答說:“聽說了。”甘羅接著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來,說明燕國不欺騙秦國。張唐到燕國任相,表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燕、秦兩國互不相欺,顯然是要共同攻打趙國,趙國就危險了。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別的緣故,就是要攻打趙國來擴大自己在河間一帶的領地。大王不如先送給我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的領地,我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幫助強大的趙國攻打弱小的燕國。”趙王立即親自劃出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的領地。秦國送回燕太子,趙國有恃無恐便進攻燕國,結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讓秦國佔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羅回來後把情況報告了秦王,秦王於是封賞甘羅讓他做了上卿,又把原來甘茂的田地房宅賜給了甘羅。
太史公說:“樗裡子因為是秦王的骨肉兄弟而受到尊重,這本來是常理,但秦國人稱頌他的才智,因此較多地採錄了他的事蹟。甘茂出身於下蔡平民,名聲顯揚於諸侯,為強大的齊國、楚國所推重。甘羅年紀很輕,然而獻出一條妙計,名垂後世。雖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戰國時代名副其實的謀士。須知,當著秦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天下特別時行權變謀詐之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