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主道

主道原文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墯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主道譯文

  道是萬物的本原,是非的準則。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來了解萬物的起源,研究準則來了解成敗的起因。所以虛無冷靜地對待一切,讓名稱自然命定,讓事情自然確定。虛無了,才知道實在的真相;冷靜了,才知道行動的準則。進言者自會形成主張,辦事者自會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張驗證相合,君主就無所事事,而使事物呈現出真相。所以說:君主不要顯露他的慾望,君主顯露他的慾望,臣下將自我粉飾;君主不要顯露他的意圖,君主顯露他的意圖,臣下將自我偽裝。所以說:除去愛好,除去厭惡,臣下就表現實情;除去成見,除去智慧,臣下就戒飭自己。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來思考,使萬物處在它適當的位置上;存賢就也不表觀為行動,以便察看臣下依據什麼;有勇力也不用來逞威風,使臣下充分發揮他們的勇武。因此君主離開智慧卻仍有明察,離開賢能卻仍有功績,離開勇力卻仍有強力。群臣恪守職責,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據才能使用他們,這叫遵循常規。所以說:寂靜啊!君主好像沒有處在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裡。明君在上面無為而治,群臣在下面誠惶誠恐。明君的原則是,使聰明人竭盡思慮,君主據此決斷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會窮盡;鼓勵賢者發揮才幹,君主據此任用他們,所以君主的能力不會窮盡;有功勞則君主佔有賢名,有過失則臣下承擔罪責,所以君主的名聲不會窮盡。因此不賢的卻是賢人的老師,不智的卻是智者的君長。臣下承擔勞苦,君主享受成功,這就叫賢明君主的常法。

  君主原則在於不能被臣下看透,君主作用在於不能被臣下了解;君主虛靜無為,在暗中觀察臣下的過失。看見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瞭解臣下主張以後,不要變更,用驗證辦法來考察它。每個官職只有一人,不要讓他們相互通氣,那麼萬事萬物的真相都會顯露出來。君主掩蓋行跡,隱藏念頭,臣下就無法探測;去掉智慧,不用才能,臣下就無法揣度。保守自我意圖而驗證臣下,謹慎地抓住權柄而牢固地掌握它。杜絕臣下的窺探,破除臣下的揣測,不要讓人貪求君位。不小心門門,不緊閉門戶,老虎就將闖入。不慎重從事,不掩蓋真情,賊子就將產生。殺死君主,篡奪君位,人們沒有不歸附的,所以稱他為老虎。在君主身邊做奸臣,知曉君主過失,所以稱他為賊子。解散他的朋黨,收拾他的餘孽,封閉他的門戶,剷除他的幫兇,國家就沒有老虎了。君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一名實,檢驗法度,擅自行動的誅滅,國家就沒有賊子了。因此君主有五種受矇蔽的情況:臣下使君主閉塞是矇蔽,臣下控制財利是矇蔽,臣下擅自發令是矇蔽,臣下私自給人好處是矇蔽,臣下得以扶植黨羽是矇蔽。臣下使君主閉塞,君主就失去君位;臣下控制財利,君主就失去恩德;臣下擅自發令,君主就失去控制權;臣下私自給人好處,君主就失去英明;臣下得以扶植黨羽,君主就失去支持者。這就是君主要獨據、不能讓臣下把持的原因。

  君主的原則,以靜退為貴。不親自操持事務而知道臣下辦事的拙和巧,不親自考慮事情而知道臣下謀事的福和禍。因此君主不多說話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謀事,不作規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辦事。臣下已經提出主張,君主就拿來作為憑證;臣下已經作出事情,君主就拿來作為憑證。拿了憑證進行驗核,就是賞罰產生的根據。所以群臣陳述他們的主張,君主根據他們的主張授予他們職事,依照職事責求他們的功效。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主張,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主張,就罰。明君的原則,要求臣下不能說話不算數。因此明君行賞,像及時雨那麼溫潤,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罰,像雷霞那麼可怕,就是神聖也不能解脫。所以明君不隨便賞賜,不赦免懲罰。賞賜隨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業;懲罰赦免了,奸臣就容易於壞事。因此確實有功,即使疏遠卑賤的人也一定賞賜;確實有罪,即使親近喜愛的人也一定懲罰。疏賤必賞,近愛必罰,那麼疏遠卑賤的人就不會懈怠,而親近喜愛的人就不會驕橫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