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難言

難言原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 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 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 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 ,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難言譯文

  我韓非不是認為進言本身困難,所以難於進言的情況是:言辭和順流暢,洋洋灑灑,就被認為是華而不實;恭敬誠懇,耿直周全,就被認為是笨拙而不成條理;廣徵博引,類推旁比,就被認為是空而無用;義微言約,直率簡略而不加修飾,就被認為是出口傷人而不善辯說;激烈明快而無所顧忌,觸及他人隱情,就被認為是中傷別人而不加謙讓;宏大廣博,高深莫測,就被認為是浮誇無用;談論日常小事,瑣碎陳說,就被認為是淺薄;言辭切近世俗,遵循常規,就被認為是貪生而奉承君主;言辭異於世俗,怪異不同眾人,就被認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於文采,就被認為是不質樸;棄絕文獻,誠樸陳說,就被認為是粗俗;動輒援引《》《書》,稱道效法古代,就被認為是死記硬背。這些就是我難於進言並深感憂慮的原因。

  所以法則雖然正確,未必被聽取;道理雖然完美,未必被採用。大王若認為這些話不可信,輕則看成是說毀誹謗,重則使進言者遭到災禍、死亡。所以伍子胥善於謀劃而吳王殺了他,孔子善於遊說而匡人圍攻他,管仲確實賢能而魯國囚禁他。這三個大夫難道不賢嗎?但三處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湯,極其聖明;有伊尹,極其聰明。極其聰明的去進說極其聖明的,這樣尚且多次進說不被採納,還要親自拿著炊具做廚師,親近熟悉後,湯才知道他賢並重用了他。所以說:用最聰明的去進說最聖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說湯就是這種情況;用聰明的去進說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進說殷紂就是這種情況。所以文王進說紂而紂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乾;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醬;管仲被捆綁;曹羈逃奔陳國;伯裡子沿路乞討;傅說被轉賣;孫臏在魏遭受臏刑;吳起在岸門拭淚,痛心西河將成為秦地,最後在楚國被肢解;公叔瘦推薦國中傑出人才反被認作糊塗,公孫鞅出奔到秦;關龍逄被斬;萇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獄;司馬子期死後屍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屍;芯子賤、西門豹不鬥而被人殺害;董安於死後被陳屍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變;範睢在魏被打斷肋骨。這十幾個人,都是仁義、賢能、忠良而有本領的人,不幸遇到荒謬昏庸的君主而死去。那麼即使賢聖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為什麼呢?就是昏君難以勸諫,所以君子難以進言。況且合情合理的話是逆耳衝撞的,除非賢聖沒人能聽進去。希望大王仔細考慮。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