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內史 內史的意思 內史怎麼讀
“內史”詞語拼音為:nèi shǐ,注音:ㄣㄟˋ ㄕˇ,首字母:ns,“內史”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官史,反義詞:外史,基本解釋:1.官名。西周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春秋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師『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漢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隋始廢。 4.官名。隋文帝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隋煬帝改為內書省。唐高祖武德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5.古政區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咸陽(今咸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景帝時分左﹑右內史。武帝時又分左﹑右內史為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 6.複姓。周內史叔興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漢應劭《風俗通》。
拼音 nèi shǐ 注音 ㄣㄟˋ ㄕˇ
首字母 ns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官史
反義詞 外史
基本解釋 1.官名。西周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春秋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師『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漢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隋始廢。 4.官名。隋文帝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隋煬帝改為內書省。唐高祖武德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5.古政區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咸陽(今咸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景帝時分左﹑右內史。武帝時又分左﹑右內史為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 6.複姓。周內史叔興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漢應劭《風俗通》。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內食
下一個詞語: 內史府
內史”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內史,中央官制,西周時開始設定,又稱作冊內史、作命內史,見西周金文。西周的內史官制承襲夏朝與商朝,如夏朝有太史令終古、商朝有太史令向摯。先秦的內史,其主要任務是掌管法令、擬定文書,協助國君策命諸侯及卿大夫,並負責爵祿的廢置。《周禮·春官》:“內史掌王之八枋(“枋”同“柄”,權柄)之法, 以詔王治。 一日爵,;二日祿,;三日廢;四日置,;五日殺; 六日生,;七日予,;八日奪。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法,受納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設定的內史為一個行政區,掌管京師咸陽及京畿40餘縣,轄地約為今關中平原和商洛地區。另有九卿之一的治粟內史,掌全國谷貨。西漢初年, 治粟內史 仍為九卿之一,漢景帝時治粟內史更名為大農令,又曾設大內這一機構掌管全國財貨,為大農令的平行機構。公元前104年,漢武帝為了加強對國家財政的集中統一管理,將大農令更名為大司農,統領全國谷貨和財貨,又將大內改名都內令,降為大司農屬官。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