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èng wèi zhī yīn | 注音 | ㄓㄥˋ ㄨㄟˋ ㄓ ㄧㄣ |
首字母 | zwz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春秋戰國時的鄭、衛地域的音樂,細膩柔美,與正統的雅樂不同,被斥為靡靡之音◇常用鄭衛之音”指淫靡之樂或靡麗的文風鄭衛之音不錄|王沉醉於鄭衛之音。 |
一般認為“鄭衛之音”概念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間音樂,即與正統雅樂相對應的民間俗樂。而狹義主要是指春秋時期在各個諸侯國興起的以鄭國、衛國地區(今河南省新鄭、滑縣一帶)代表的民間音樂。
“鄭衛之音”,即鄭、衛兩國(個河南中部與東部)的民間音樂。這一地區早期是商民族聚居區。武王伐紂滅商後,將其一分為二,分別建立諸侯國,以監視殷商遺民,防其作亂。但武王死後,管叔、蔡叔和武庚勾結叛亂,周公旦率軍鎮壓,並將該地分封於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監管。因此,可以說“鄭衛之音”,實際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樂傳統的“前朝遺聲”。由於它表達感情的奔放、熱烈和大膽,也內含著某種團聚意識,因而使獨尊“雅樂”的周王室及其維護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鄭、衛兩國儲存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詩經·國風》凡160篇,鄭風、衛風合為31篇,約佔五分之一。各國“風”詩,多是短小歌謠,“鄭風”、“衛風”中卻有一些大段的分節歌,可以想見其音樂結構的繁複變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詩篇中,常有對男女互贈禮物(《詩經·鄭風·溱侑》)、互訴衷腸的愛情場面的描寫,隱隱透露出一股浪漫氣息,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