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ī chóu zhī lù | 注音 | ㄙ ㄔㄡˊ ㄓ ㄌㄨˋ |
首字母 | sczl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絲路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指古代由中國通向歐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養蠶﹑繅絲﹑織綢。到了漢代,製造絲綢的技術又有了提高。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我國製造的絲綢運輸到中亞﹑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羅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驚奇和喜愛,人們便把我國稱為"絲國",把這條商路稱為"絲綢之路",或簡稱"絲路"。其主要路線東起漢都長安,向西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從敦煌向西分南北兩道。南道沿崑崙山北麓經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經羅布泊沿天山南麓經庫車﹑阿克蘇至疏勒。由疏勒越蔥嶺或南往印度,或西經波斯往地中海諸國。在整個古代和中世紀亦多透過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東西方各種經濟和文化。"絲綢之路"的支線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國南部直接西航,或經由滇緬通道再自今緬甸南部利用海道西運,或經由中亞轉達印度半島各港,再由海道西運。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專案。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釋出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