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īn xìng | 注音 | ㄒㄧㄣ ㄒㄧㄥˋ |
首字母 | xx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心性、性格、品性、性情、氣質、個性、性格特點、性格傾向、性格特質、性格特色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性情;性格。 2.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戰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後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說亦不一。程頤﹑朱熹等以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故"心""性"有別。陸九淵則主張"心即理也",認為"心""性"無別。其說雖不同,而均屬唯心主義。清初王夫之和後來的戴震等人對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義的闡說◇人亦以"心性之學"稱宋明理學。 |
心性。謂性情;性格。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
戰國時孟子 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後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說亦不一。語出晉葛洪 《抱朴子·交際》:“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業,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柳永 《紅窗睡》詞:“二年三歲同鴛寢,表溫柔心性。”《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心性不異,即心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