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姓圖騰(謬氏圖騰)
謬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mù(ㄇㄨˋ),亦可讀作liǎo(ㄌㄧㄠˇ),就是不可讀作miù(ㄇㄧㄡˋ)。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秦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燕國燕繆侯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謬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八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秦謬公(秦繆公、秦穆公、嬴任好):嬴姓趙氏,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逝,由弟弟贏英繼位,是為秦康公。秦康公尊賜哥哥的諡號為“繆”,因此,秦穆公又史稱秦繆公。在秦穆公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諡號位姓氏者,稱繆氏。在春秋戰國時期,“繆”、“謬”二字時常通假通用,因而有稱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與繆氏、穆氏同宗同源。嬴姓謬氏、繆氏、穆氏皆尊奉秦穆公嬴任好為得姓始祖。
燕謬侯(燕穆侯、燕繆侯):燕鄭侯之子,公元前728~前711年在位,是燕國第七位君主,他在位期間多次揮軍北征南討,吞併了古薊國,之後將燕國都城由琉璃河遷到了薊(今北京海淀),並將國境北拓至今遼寧到朝鮮江原道一帶。燕繆侯病逝後,其子燕宣侯為念先父拓境之榮,上父王諡號為“繆”。在燕繆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繆氏。在上古時期,“繆”、“謬”二字時常通假通用,因而有稱謬氏者。姬姓謬氏、繆氏、穆氏皆尊奉燕繆侯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燕國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在史籍《路史》中記載:“燕後有謬氏。”在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亦記載:“明有謬讓者,於永樂時進士。”
燕國,是周召公的封國(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一帶),侯爵。周召公就是姬筮,字奭,傳說他是周文王的庶長子,史書中多稱其為召公奭,但他留在周王室輔佐周成王姬誦,因此實際上第一個赴燕國就任君主的,是召公奭的兒子,史稱燕惠侯。
按史書的記載,到了春秋初期,燕國君主為燕繆侯姬□□(名字待考),亦稱燕穆侯,是召公奭的五世孫,燕鄭侯之子,公元前728~前711年在位,是燕國第七位君主,他在位期間多次揮軍北征南討,吞併了古薊國,之後將燕國都城由琉璃河遷到了薊(今北京海淀),並將國境北拓至今遼寧到朝鮮江原道一帶。
燕繆侯於周桓王姬林九年(燕穆侯十九年,公元前711年)病逝後,其子燕宣侯即位,將父王葬於故封地琉璃河。為念先父拓境之榮,上父王諡號為“繆”。在燕繆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繆氏。
在上古時期,“繆”、“謬”二字時常通假通用,因而有稱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姬姓謬氏、繆氏、穆氏皆尊奉燕繆侯為得姓始祖,正確姓氏讀音作mù(ㄇㄨˋ)。
附:
關於燕國君主世系:
西周時期:
姬 筮:字奭,周武王庶弟,公元前1045~燕召公時期待考,自燕召公姬筮開國,傳至第九世燕惠侯時才有史籍可考。
春秋時期:
姬□□:姬筮第九世孫,燕惠侯,公元前864~前82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惠侯之子,燕厘侯,公元前826~前791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厘侯之子,燕頃侯,公元前790~前76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頃侯之子,燕哀侯,公元前766~前76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哀侯之子,燕鄭侯,公元前764~前729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鄭侯之子,燕穆侯,公元前728~前711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穆侯之子,燕宣侯,公元前710~前698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姬□□:燕宜侯之子,燕桓侯,公元前697~前691年在位,逝世後葬於待考。
姬□□:燕桓侯之子,燕莊公,公元前690~前68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代考。
姬□□:燕莊公之子,燕襄公,公元前657~前618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襄公之後,燕桓公,公元前617~前602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桓公之子,燕宣公,公元前601~前58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宣公之子,燕昭公,公元前586~前574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昭公之子,燕武公,公元前573~前55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武公之子,燕文公,公元前554~前549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文公之子,燕懿公,公元前548~前544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懿公之子,燕惠公,公元前543~前53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惠公之子,燕悼公,公元前535~前529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悼公之子,燕共公,公元前528~前524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共公之子,燕平公,公元前523~前50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戴:燕平公之子,燕簡公,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簡公之子,燕獻公,公元前492~前46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戰國時期:
姬□□:燕獻公之子,公元前464~前455年在位,燕孝公,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孝公之子,公元前454~前439年在位,燕成公,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成公之子,公元前438~前415年在位,燕文公,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款: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燕簡公,逝世後葬於今北京市城區廣安門一帶。
姬□□:燕簡公之子,公元前369~前362年在位,燕桓公,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 載:燕桓公之子,公元前361~前333年在位,燕成侯,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燕文公之子,公元前332~前321年在位,燕易王,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 噲:燕易王之子,公元前320~前312年在位,燕□王,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 職:燕□王之子,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燕昭王,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燕昭王之子,公元前278~前272年在位,燕惠王,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燕惠王之子,公元前271~前258年在位,燕武成王,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安:燕武成王之子,公元前257~前255年在位,燕孝王,逝世後葬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景區。
姬 喜:燕孝王之子,公元前254~前222年在位,燕王,葬地待考。
源流二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記載:“春秋時,秦穆公稱霸希榮,諡號為‘繆’。”
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前621年)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子輿奄息、子輿仲行、子輿針虎、丕豹、公孫支等諸多賢臣的輔佐,還曾協助晉公子姬重耳回到晉國奪取王位,成為後來春秋稱霸、叱吒中原的晉文公。
周襄王姬鄭執政時期(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秦穆公在東進失利後,改變國策,出兵向西北攻打古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方國部落,並連連得手,使秦國的國境南界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抵黃河,拓地千餘里。周襄王因此派遣召公姬過帶了金鼓賜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並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從此秦穆公遂稱霸於西部地區,史稱“秦穆公霸西戎”。
秦穆公在位期間功績彪炳,後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併為秦國最終橫掃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逝,由弟弟贏英繼位,是為秦康公。秦康公尊賜哥哥的諡號為“繆”,因此,秦穆公又史稱秦繆公。
秦穆公病逝後,安逝世後葬於雍邑(今陝西鳳翔),誰也不曾料到他臨死前,竟然下令多達一百七十七名臣子陪自己殉葬,其中就包括了先賢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子輿奄息、子輿仲行、子輿針虎。由於這三個人十分善良、勇武,得到了國人普遍的愛戴,所以秦國人對此都悲痛萬分,專為其事賦有《黃鳥》之詩,詩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其意是,蒼天呵,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在秦穆公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諡號位姓氏者,稱繆氏;在春秋戰國時期,“繆”、“謬”二字時常通假通用,因而有稱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與繆氏、穆氏同宗同源。
嬴姓謬氏、繆氏、穆氏皆尊奉秦穆公嬴任好為得姓始祖,正確姓氏讀音作liǎo(ㄌㄧㄠˇ)。
附:
關於秦國君主世系:
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人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地。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公元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三百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嬴□□:秦莊公二子,公元前?~前766年待考,秦襄公,公元前771~前76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襄公之子,公元前?~前716年待考,秦文公,公元前766~前71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文公之孫,公元前?~前678年待考,秦憲公,公元前716~前71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文公之孫,公元前?~前703年待考,秦寧公,公元前715~前703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寧公幼子,公元前?~前697年待考,秦出子,公元前703~前69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寧公長子,公元前?~前678年待考,秦武公,公元前697~前698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寧公二子,公元前?~前663年待考,秦德公,公元前677~前663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德公幼子,公元前?~前663年待考,秦宣公,公元前663~前663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秦得公二子,公元前?~前659年待考,秦成公,公元前663~前659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甘肅隴南禮縣長道鎮永平鄉西。
嬴任好:秦德公長子,公元前?~前620年待考,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0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漢水北岸大山堡子山坡。
嬴 罃:秦穆公之子,公元前?~前603年待考,秦康公,公元前620~前610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漢水北岸大山堡子山坡。
嬴 稻:一名嬴和,秦康公之子,公元前?~前605年待考,秦共公,公元前609~前605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共公之子,公元前?~前576年待考,秦桓公,公元前604~前57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桓公之子,公元前?~前536年待考,秦景公,公元前576~前53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景公之子,公元前?~前501年待考,秦哀公,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哀公之子,公元前?~前490年待考,秦惠公,公元前500~前490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惠公之子,公元前?~前476年待考,秦悼公,公元前490~前47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悼公之子,公元前?~前443年待考,秦厲共公,公元前476~前443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厲共公之子,公元前?~前30年待考,秦躁公,公元前443~前430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躁公之弟,公元前?~前415年待考,秦懷公,公元前430~前415 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懷公之子,公元前428~前400年,秦簡公,公元前 414~前400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秦懷公之孫,公元前?~前384年待考,秦靈公,公元前425~前384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 連:亦稱嬴師隰,秦靈公之子,公元前?~前362年待考,秦獻公,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渠梁:秦獻公之子,公元前381~前338年,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風翔縣南關雍城南指揮鄉三峙原。
嬴 駟: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56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公元前325年自稱為王,公元前337~前310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韓嶼鄉。
嬴 蕩: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28~前307年,秦武王,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韓嶼鄉。
嬴 則:亦稱嬴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韓嶼鄉。
嬴 柱:秦昭襄王之子,公元前302~前250年,秦孝文王,公元前251~前251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韓嶼鄉。
嬴異人:亦稱嬴子楚,秦孝文王之子,公元前280~前247年,秦莊襄王,公元前251~前24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韓嶼鄉。
嬴 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前210年,秦始皇,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驪山北麓。
嬴胡亥:秦始皇幼子,公元前230~前207年,秦皇二世,公元前209~前207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春臨村。
嬴子嬰:秦始皇之孫,公元前?~前206年待考,秦皇三世,公元前206~前206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陝西省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外城西垣外側五百米處。
附:
秦國人悲悼穆公殉葬者之《黃鳥》全詩:
交交黃鳥,止於棘。
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
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維此仲行,百夫之防。
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
誰從穆公?子車針虎。
維此針虎,百夫之御。
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簡要註釋:
秦穆公死後,殺三良以殉葬。秦人痛惜三良,寫此詩以示反抗。
交交:飛而往來之貌。一說鳥叫聲。
從:從死,即殉葬。
奄息、仲行、針虎:子車之子。
特:傑出之稱。一說匹敵。
惴惴(音zhuì):恐懼。
慄:戰慄。
殲:消滅,殺死。
人百其身:一人替三良死百次都願意。一說以百人換其一人。
防:抵擋。
按:
關於謬字的正確讀音:
謬,在上古時期通“繆”字,指麻、絹等柔軟織物,或指絞麻、漅絲的行為動作。
“繆”字本身是一個多音字,其讀音有móu(ㄇㄡˊ)、miù(ㄇㄧㄡˋ)、miào(ㄇㄧㄠˋ)、mù(ㄇㄨˋ)、liǎo(ㄌㄧㄠˇ)、miù(ㄇㄧㄡˋ)六種。
“繆”當作名詞使用時的讀音作móu(ㄇㄡˊ),當作動詞使用時的讀音作lù(ㄌㄧㄡˋ),當作名字使用時讀音作miào(ㄇㄧㄠˋ),當作諡號、姓氏、名字使用時姬姓家族讀音作mù(ㄇㄨˋ)、嬴姓家族讀音作liǎo(ㄌㄧㄠˇ),當作形容詞指代差、錯、誤時讀音方為miù(ㄇㄧㄡˋ),只有當作形容詞形容纏綿時才讀作móu(ㄇㄡˊ)。
而“謬”與“繆”、“穆”通假,在作為姓氏、諡號、名字使用時的讀音,與“繆”、“穆”同音。可惜今諸多字典、詞典中皆缺失這方面的注音,因此讀者應注意予以區分對待。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謬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八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咸陽、太原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承德市圍場區,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湖北省的武昌市,安徽省的貴池市,江西省的金溪縣,廣東省的新會市、吳川市等地,均有謬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咸陽郡:咸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咸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咸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咸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咸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裡(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裡)、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咸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咸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咸陽分屬三原、縣、咸陽分割槽,1950年合併為咸陽分割槽,1953年癸巳撤銷咸陽分割槽,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咸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咸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涇渭堂、池陽堂、涇陽堂、始平堂、三原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