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姓圖騰(旻氏圖騰)
旻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mín(ㄇㄧㄣˊ)。出自西周時期天官制之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歷代秋官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雅稱為姓氏者,稱旻氏。此外還有出自金國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旻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七百四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六百十四位。
【得姓始祖】
已忿生(蘇忿生):西周開國功臣之一,與周公、召公齊名。為王族,因封於蘇,故稱蘇忿生。也是我國最早歷史文獻《尚書》中記載的蘇姓第一人。滅商後,周武王任命蘇忿生擔任司寇,即秋官。因古代“旻”字指“秋天”,因此秋官的雅稱即為“旻卿”。周王朝第一位得秋官之職者,就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的已忿生。在歷代秋官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的雅號為姓氏者,稱旻氏,亦有直稱秋氏者。旻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完顏旻(完顏·阿骨打):漢名完顏旻,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開國皇帝,父為金世祖完顏劾裡缽,母為翼簡皇后拿懶氏。天慶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遼朝,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建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府。同年十二月,加號大聖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天輔。在位期間,把猛安謀剋制度改為軍事行政組織。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女真文字。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領兵返回上京,經過部堵濼西行宮,病死於途中,諡號武元皇帝,廟號太祖,葬於睿陵。皇統五年(1145年)十月,增加諡號為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在完顏旻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漢名為姓氏者,稱旻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天官制之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始設六官,史稱六卿,或六正,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分別另有稱號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六卿中以大司寇為秋官,職掌刑獄,“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誥四方”,類似於後世歷朝歷代的刑部尚書,又稱為秋卿,因古代“旻”字指“秋天”,因此秋官的雅稱即為“旻卿”。
在典籍《爾雅·釋天》中記載:“秋為旻天。”秋天蕭瑟,其引以為據法判典之官職稱謂,故而斬決犯人皆在秋天,稱“秋決”。
周王朝第一位得秋官之職者,就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的已忿生。
己忿生,生卒年待考,蘇邑人(今河南焦作博愛蘇家作村)。己忿生是周武王姬發所任命的第一個司寇,封給家鄉十二邑,即古溫國。
蘇忿生在西周王朝初期得爵為公爵,傳說蘇忿生決獄牢案,明察秋毫,被後世尊為“獄神”。周公姬旦在告誡周成王姬誦的《立政》篇中,就曾盛讚司寇蘇忿生,因此蘇忿生的威望及地位很高,有與周公、召公齊名的蘇公之稱,又稱其為蘇子,所封溫國又稱蘇邑、蘇子國,因稱其為蘇忿生。在史籍《後漢書》中記載:“溫,故國也,蘇忿生封。”在史籍《括地誌》中也記載:“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以為縣,本週司寇蘇忿生之邑。”溫,就是蘇國的國都,位置在今河南溫縣以西安樂寨與招賢一帶。
當時,古溫國的轄域包括有溫、原、樊、隰、攢茅、向、盟、州、陘、聵、懷等十二個邑,除了攢茅、聵屬於汲郡(今河南衛輝)之外,其餘的都是河內郡所轄的沁陽(博愛)、濟源、孟縣(孟州)、溫縣、武陟、修武的屬地。
蘇忿生是史籍中記載的蘇氏第一人,其子就是著名的郄伯,因被封在郄邑(今河南沁陽賀村)而得稱,因此蘇忿生還是蘇氏、郄氏的得姓始祖。
到了後世的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秋官皆為正堂上大夫,例如在在北周時期例設為大司寇卿,官秩正七命(正三品)。到了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將各級刑部均改為秋官,中央刑部為秋官尚書,因此後世均以秋官為刑部的通稱。
在隋、唐、宋、元、明、清諸朝中,負責天文曆法的機構中也曾設定過“秋官正”的官職,例如在元朝時期,秋官隸屬於太史局,負責觀掌天象,官秩為正五品。而後來清朝中葉的天平天國中,也曾以秋官為刑部長官。
在歷代秋官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的雅號為姓氏者,稱旻氏,亦有直稱秋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旻氏一族中,有著名的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旻玉珍(公元1329~1366年),湖廣行省隨州人(今湖北隨州),後因為信奉明教而改姓名為明玉珍。旻玉珍與明太祖朱元璋是結拜兄弟,曾在巴蜀地區建立過大夏政權,旻玉珍病逝後,其後代明升在“結拜義叔”朱元璋大兵壓境之下歸附於大明王朝,他的子孫後代也皆改姓氏為明氏,世代相傳至今,如今是朝鮮和韓國的著姓之一,朝鮮高麗文“분성”,韓國高麗文為“의성”;也是日本大姓之一,日文亦為“旻氏”。
旻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北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三年,公元1113年),完顏·阿骨打接替兄長完顏·烏雅束為都勃烈極(部落聯盟長),開始“力農積穀,練兵牧馬,擴充軍隊,增強女真族的軍事實力。
北宋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被遼國政權授予遼東節度使,開始發動逐步統一鄰近女真、庫莫西、室惟、韃靼、蒙古、突厥等民族各部落的戰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顏·阿骨打就統一了五國部等女真各部,建立了“猛安謀克”組織,勢力漸盛。到了農曆9月,完顏·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拉開了反遼民族戰爭的序幕,並因此得到了中國北方各民族的響應和北宋王朝的支援。在不到一年時間,完顏·阿骨打就佔領了遼國在東北地區的許多重要城鎮和據點。
北宋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農曆1月,完顏·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稱帝,是為金太祖,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完顏·阿骨打稱帝后自起漢名為“旻”,史稱完顏旻。當年的農曆9月,完顏旻率軍攻佔了遼國的軍事重鎮黃龍府(渤海國扶余府,今吉林農安)。農曆12月,完顏旻以區區兩萬騎兵大敗遼國七十萬大軍於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西部),接著在北宋政和六年(遼天慶六年,金收國二年,公元1116年)攻下了整個遼西地區。
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公元1120年),完顏旻率軍攻陷了遼國的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兩年後的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又奪取了遼國中京(今內蒙古寧城)。年底,攻陷燕京(今北京),徹底摧毀了遼國政權。
北宋宣和五年(金天輔七年,公元1123年)農曆8月,完顏旻在北返金國都城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的途中病逝。
完顏旻的一生皆馳騁於疆場,先後完成了統一女真族各部、建立金國政權、擊滅遼國政權三件重大歷史事件,為女真民族的統一與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在完顏旻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漢名為姓氏者,稱旻氏,分別融入女真族(滿族)、蒙古族、錫伯族、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滿族完顏氏:源於唐朝末期的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後成為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皆以部為氏,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蒙語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明、清時期,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完顏氏即已多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留氏、旻氏、晟氏、亶氏、雍氏、璟氏、珣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七百四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六百十四位,望出河南。
今河南省的洛陽市,湖北省的宜昌市枝江市、隨州市,北京市,臺灣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북한/朝鮮),大韓民國(남한/韓國),日本國(にほんこく)等地,均有旻氏(明氏)族人分佈。
注:日本旻氏已經分衍為多支,“旻氏”作為根姓氏,皆綴在每一個分支家族族稱的後面,例如に車東旻氏、ホント旻氏、賀旻氏、澄旻氏、嵯峨旻氏、岡田旻氏、村瀬旻氏、鈴木旻氏、迪旻氏、須藤旻氏、深沢義旻氏、森口旻氏、深澤義旻氏、児玉芳旻氏、中込旻氏、林野旻氏、獨澄旻氏、森口旻氏、南風盛成旻氏……等等。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玉珍號創見;
監正有發明。
——上聯典指元末南方紅巾軍領袖明玉珍(旻玉珍,公元1331~1366年),隨州人(今湖北隨州)。元至正初年,率鄉兵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任元帥。後率部由巫峽西進,佔有川蜀之地。陳友諒殺徐壽輝稱帝,明玉珍也自稱隴蜀王,元至正二十二年稱帝,都重慶,國號夏,改元天統,仿周制,設六卿,上奉彌勒。勢力擴充套件於雲、貴。元天統五年病死。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將領旻瑞(明瑞),字筠亭,滿洲鑲黃旗人,授將軍為雲貴總督事,諡果烈,著有《北窗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