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氏起源及歷史

強姓圖騰_強氏圖騰

強姓圖騰(強氏圖騰)

 強的名義和圖騰
強,蟲名,也稱“蚚”,是米中小黑蟲,象鼻蟲科,成蟲紅褐色,頭小吻長,後翅發達,吃稻、麥、玉米等,是糧庫中主要的害蟲。今廣東呼作米牛,浙江呼作米象。這種稱呼表示此類的生命力的強盛。因此,引申為強健、有力之義。往往用在人名中。強人崇拜米象的生存能力和環境,期望豐衣足食和身體強壯,以強命名氏族,最終出現強姓。

強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強氏系出姬姓。春秋時,鄭厲公名突,為鄭莊公之子,也稱鄭伯突,在位四年,鄭大夫祭仲(即祭足)專政,厲公使雍糾(鄭厲公母族)殺之,謀洩,大夫強鉏為祭仲之黨,殺雍糾,鄭厲公出奔蔡國避難,歷16年後回國復位。治前亂事,強鉏被鄭厲公刖殺,其後以名為氏。姬姓強氏大約有2600對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的流入
加入強姓的最重要的內容是少數民族的成分,尤其是在西北地區,東晉未成為略陽望族的強氏,是氏族。到北宋時,金國的女真人都烈氏,全族改漢姓為強。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強姓恰哩氏、強奇里氏,後均集體改為強氏,成為當今滿洲姓。
歷史上強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強姓大約有2萬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以後。強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甘肅、江蘇、浙江、河南。甘肅省是強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強姓總人口的33%。
明朝時期,強姓人口大幅度減少,當時強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為強姓第一大省,大約強姓總人口的一半。

當代強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強姓的人口大約有46萬,為第二百零五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入口的0.036%。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省,大約佔強姓總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青海、陝西、江蘇、甘肅等地。全國形成了東部安徽、西部陝西的兩大強姓聚集區。
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05)表明:在皖蘇滬浙、山東南端、豫鄂東部、江西大部、福建北部、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山西西部、內蒙古中部,強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8%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69%的強姓人群。在魯豫晉大部、四川中部、鄂渝大部、湖南北部和東部、江西南部、廣東北段、福建中部、黑龍江東部,強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3%,居住了大約18%的強姓人群。
強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強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丹陽。強姓以“浚渠”為其堂號。“浚渠”堂號典出唐朝的強循,強循官雍州司戶參軍,時值雍州缺水,人畜多渴死,他便發動群眾開渠引水,給雍州百姓解決了吃水問題,後升迂大理少卿、太子右庶子。
楹聯:有關強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三渠世德,雙萼聯鑣。
登第則傳五子,開渠以利一方。
萬古稱頌強公渠,千秋拜讀祠部集。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強姓族譜9部,全國其他單位的圖書還收藏強始族譜4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了強姓歷代名人17名,佔總名人數的0.03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八十位;強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3%,排在列第二百五十四位;強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二十二位;強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七位。
歷史上重要的強姓人物有:東晉前秦左光祿大夫強平;唐朝大理少卿、太子右庶子強循;北宋慶曆進士、尚書祠部郎中強至,禮部尚書強淵明;明朝成化進士、南京右通政強珍,畫家強存仁;清朝嘉慶進士、滑縣知縣強克捷。
強姓血型
強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3.7%,A型佔29.9%,B型佔27.7%,AB型佔8.7%。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