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姓圖騰(幹氏圖騰)
幹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七十位姓氏,在安徽地區比較集中。當今幹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8%,總人口大約有22萬。
乾的名義和圖騰
《說文》:幹,犯也,本義是觸犯、冒犯,是一指示字,意為人。“一”表示物體的表面,進入物體表面則為幹。甲骨文和金文的幹字,像一樹杈,加一橫。有杈的樹幹是最早的原始武器,把兩叉的上端削尖,可以捕獸打獵,也可以用於格鬥刺殺。所以,幹是一種武器,成語“大動干戈”就由此而來。幹人自然是擅長製造原始武器人群的後代,武器幹是氏族的原始圖騰,由此形成了幹氏族,幹人曾經生活過地方留下了許多帶乾的地名,最終出現幹姓。
幹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幹姓的起源有三支:古幹國、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古幹國。幹,夏時古國,見《路史·國名紀》。商時幹國在今河南濮陽孟軻鄉,亦稱干城,或竿城,春秋時屬衛地。商末幹人南遷至臨淮,西周時幹加邑部為邗,在今江蘇泗洪南城頭,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第二支系自子姓。春秋時宋大夫幹犨之後。一說,幹犨為宋呂封人華豹的御士。子姓幹氏的歷史大約有2500年。
第三支系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之子封於邗,故地在今江蘇揚州,後滅於吳,子孫遂以國為氏,有邗氏。戰國時改邗為幹。又,戰國時吳國有幹遂之地,故地在今江蘇吳縣西北,多幹姓,或以地為氏。姬姓幹氏的歷史大約有24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幹姓起源的血脈相對比較複雜。但在隨後的幾千年中,外族血液的流入僅發生過一次,即北魏孝文帝時,改鮮卑族姓紇幹氏為幹氏。
歷史上幹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幹姓為小姓,主要分佈於河南等地。明朝時期,幹姓大約有1萬6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浙江、河南等地。
當代幹姓的分佈
當代幹姓的人口大約有22萬,為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8%。自宋朝至今1000年,幹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幹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為幹姓第一大省,佔幹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西、上海等地。
幹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皖浙滬蘇、福建北部、江西大部、湖北東部、河南東南、山東大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南,幹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6%,居住了大約82%的千姓人群。
幹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幹姓的郡望有滎陽、潁川、江都。幹姓以“良史”為堂號。“良史”堂號出自晉朝幹寶。幹寶,博覽群書,記性極強,並好陰陽術數,官散騎常侍,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所著《晉紀》時稱良史,今已佚。
楹聯 有關幹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才稱良史,威斂豪強。
強學博聞,精修好道。
精修得仙傳秘,偕隱成合詠詩。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幹姓歷代名人7名,佔總名人數0.01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百三十五位;幹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五十四位;幹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一位;幹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05%,排在並列第四百七十四位。
歷史上幹姓的重要人物有: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幹寶;元朝禮部尚書幹文傳;明朝正德進士、督御史幹桂。
幹姓血型
幹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3.4%,A型佔29.6%,B型佔28.1%,AB型佔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