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姓圖騰(耿氏圖騰)
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耿姓起源於商代的耿國,位於今山西河津,是商朝的附庸國。周朝建立後滅掉了耿國,後來周王室封王族中人於耿,建立耿國,春秋時它又被晉國滅掉。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位,現今人口約一百二十多萬,排在一百四十五位。
【釋義】耿,從耳從火。兩形會意,表示在大火燃燒時發出的巨大的聲音。
【得姓始祖】
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將商都遷到了一個叫耿的地方,並沒有建國,次年,由於河患,重新遷都,而將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為紀念這位氏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將姓改做耿。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國都耿邑、耿國,屬於以地名為氏。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於耿,作《祖乙》。”可惜《尚書·商書·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
以耿為都的時代,是在商王朝君主商祖乙執政時期(公元前1449~前1434年在位),即公元前十四世紀。黃帝的曾孫嚳,將他的兒子契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十四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從湯到紂經歷了十七代三十個君主,祖乙是商王朝的第七代第十三位君主。
祖乙,名叫子騰,《卜辭》中稱其為商中宗,與商太甲(商太宗子至)、商武丁(商高宗子昭)並祭,合稱“商三宗”。他因苦於東南方夷人的侵擾,便將國都從相(今河南內黃)遷於郉鄉(今山西河津),任用巫賢治理國政,並親自坐鎮指揮,平復了東夷,鞏固了商王朝的統治,使商族得以復興。
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河亶甲居相。祖乙遷於郉。”
相傳,祖乙遷至郉鄉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山西河津龍門),祖丙建立了耿國,祖乙就立祖丙為耿國國君。因此在後來的耿氏族人中,多有尊奉祖丙為耿氏之祖者,在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日,都要供祭祖丙,並擺設柿餅,這是因為耿地方言稱柿餅為“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後來,人們稱柿餅中的上品為“耿餅”,即源於此。
耿地,據史籍《括地誌》中的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的記載:“距河津城關鎮東南十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蹟,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據說,山王村的中宮、金庫、暗地、城前、城後等古耿國遺址至今猶存。
商王朝下傳至第二十代君主商盤庚子甸時(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再由郉鄉遷都至亳邢邑(今河南溫縣),後又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從此商王朝不再移都,直至滅亡。
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王朝的公族貴胄子孫們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地,留居郉地之公族即稱居地為郉國,即後世所稱之耿國,以地為氏,稱郉氏。
在上古時期,“郉”與“耿”是否指同一個地方,在今天的史學界仍有爭議,不過根據耿氏家族世代流傳下來的說法,郉與耿不是同一個地方。但按史書的記載,“郉”字在古代即讀作gěng(ㄍㄥˇ),與“耿”字同義通假,即指耿國。由於“郉”字寫法與“邢”相近,到了西周時期,郉氏族人為了與周公旦第四子姬靖淵所傳邢氏(古河內懷縣,今河北邢臺)相區別,便將自己姓氏的“郉”字改寫為“耿”字,稱耿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關於子姓古耿國的滅亡,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有所記載:“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記載的是晉獻公在晉西北地區擴張的情況,古耿國即滅亡於這個期間,具體時間是在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亡國後末代國君太乙棄國歸隱。
耿國從祖丙立國,到太乙亡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二十五代三十二位君侯,國祚長達七百餘年。這與耿氏族人的《先祖君侯譜》中記載的“君侯三十二,國運七百長”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歷經改朝換代以及時代戰亂而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也充分體現出耿氏族人的品格和智慧。
按《耿氏先祖君侯譜》的記載,郉國(耿國)世系為祖丙→日→月→星→昭→喜→伯勇→仲寧→叔平→旭升→大壬(康甲)→常→煥→煬→外乙→章→伯明→叔亮→昌→般午→太申→賢→重甲→整辛→靈→沃辛→祖癸→雍丙→元→恆→上丁→太乙。
郉氏與耿氏同宗同源,子姓耿氏族人皆尊奉祖丙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末年耿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記載,商王朝末年有耿國(一名耿鄉城),為商王朝的附庸國,故址在今陝西省龍門縣南部一帶。
在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周王朝時,耿國王族子孫中有逃奔楚國者,為楚國世傳大夫,其後裔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稱耿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耿氏不與子姓耿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貴族的封地,又為諸侯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耿地原為商王朝耿國,在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吞滅耿國,之後有周朝王室貴族被封於其地,為姬姓小諸侯國,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作為自己姓氏者,稱耿氏,成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賡音氏,滿語為Gengyin Hala,漢義“昭、明”,世居黑龍江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以其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冠漢姓為耿氏、賡氏等。
源流五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記載:
朝鮮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鮮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寧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後為滿洲正藍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孫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藍旗參領。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ng Hala。
清朝中葉以後,朝鮮族、滿族耿氏所冠漢姓即為耿氏。
源流六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爾格茲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
裕固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多信仰藏傳佛教,同時保留原始薩滿教成分。裕固族文化基本屬北方遊牧文化。除漢文化之外,包含有明顯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
裕固族現有人口一萬五千餘,主要聚居在甘肅省張掖地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少數人聚居在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其餘散居在蘭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還有就是漢語。裕固族沒本民族文字,通用漢字。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認為,裕固族主要來源於唐朝後期(公元九世紀中期)西遷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敕勒或鐵勒,秦漢時期的丁零。他們初到河西走廊時,依附於當時統治這一地區的吐蕃,並在名義上歸附於唐王朝。
約在唐昭宗李曄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後,甘州回鶻人攻佔了甘州城(今甘肅張掖),並建立了甘州回鶻汗國。公元十一世紀初,該汗國被西夏吞併。在甘州回鶻人控制河西走廊的一個多世紀裡,甘州回鶻人利用古代中西絲綢之路交通要道,不僅快速發展了自己的經濟,同時為促進當時的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
甘州回鶻汗國滅亡以後,餘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西寧),後來融合於當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內,逐漸融合於當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鶻人即甘州回鶻的主要組成部分則退處沙洲以南地區,繼續過著遊牧生活。此後直到元朝時期的裕固族先民的歷史,在漢文史料中的記載十分稀少。僅有個別的記載說,大致在今甘、青、新三省區交界地區,活動著被稱為“黃頭回紇”的部落。歷史研究表明:“黃頭回紇”大體上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甘州回鶻的後裔,也是元代“撒裡畏吾”人的先民。“撒裡”(sara)即“黃色”、“黃頭”,“畏吾”即“回紇”。
宋理宗趙昀寶慶二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蒙古大將速不臺出兵攻下撒裡畏吾地區。從此,在裕固族的形成過程中,開始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強烈影響。不僅撒裡畏吾人被納入到了蒙古汗國及元朝的長期的統治之下,而且,許多蒙古部落也隨各宗王鎮戍該地區而進入到了撒裡畏吾人地區。蒙古族百姓與撒裡畏吾人基本上在同一地區遊牧,這樣就使在裕固族先民創造的回鶻文化中,又融入了許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內容。這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了明朝。
明朝史料中,稱裕固族先民為“撒裡畏兀兒”。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遣使持詔諭鎮守撒裡畏吾人遊牧地區的元宗室寧王卜煙帖木兒,後又封卜煙帖木兒為“安定王”,並陸續在撒裡畏兀兒人地區設立了安定衛、阿端衛和曲先衛;在撒裡畏兀兒人與蒙古族雜居的地區設立了罕東衛、赤斤蒙古衛、沙洲衛和罕東左衛,史稱“關西七衛”。各衛的最高統治者仍然是元朝遺留下來的蒙古族及其後裔。在明朝,回鶻民族的一支與古代蒙古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兩種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共同的“撒裡畏兀兒”這一民族稱謂下,這支回鶻人也越來越不同於從前的回鶻人。同時,當地的元代蒙古族後裔也日益有別於早期的蒙古族。古代的回鶻人與蒙古人在長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對方的優秀文化,部分蒙古人學會了回鶻語,同時,部分回鶻人也學會了蒙古語。由於各地蒙古人的勢力不盡相同,因此,在長期的經濟文化交往中,古代回鶻人所受到的蒙古文化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卻在明朝中後期基本形成。
公元十六世紀初,東部蒙古永謝布酋長入居青海並襲擾撒裡畏兀兒諸部,加上吐魯番伊斯蘭教勢力的不斷東擴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襲擾,使得安定衛、曲先衛、阿端衛、罕東衛部眾不得不大規模東遷入居嘉峪關以內。裕固族先民陸續東遷後,明王朝就將他們安置到了肅州(今甘肅酒泉)南山和甘州(今甘肅張掖)南山地區,這大體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區。
清朝裕固族普遍接受了藏傳佛教,並廣泛吸收了藏文化,一批黃教寺院在當地興起。清政府按裕固族各部落所處的地域,將裕固族劃分為“黃番七族”即七個部落,封授了各部落的頭目、副頭目及“黃番七族總管”,並賜以黃馬褂和紅頂藍翎帽,又稱“錫拉偉古爾”或“西喇古爾黃番”等。但在清朝直至民國年間,裕固族的社會經濟似乎趨於衰落狀態,人口急劇減少。清朝初期劃分“黃番七族”時,約有六千多人口,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所剩人口不足三千人,瀕臨民族消亡的邊緣。
本民族自稱“堯乎兒”“西喇堯乎兒”,為同源漢語音譯詞。1954年2月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4月,黃泥堡裕固族鄉成立。經過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協商討論,一致同意用與“堯乎爾”音譯相近的“裕固”(兼有漢語富裕鞏固之意義)作為全民族統一的新的民族稱謂。
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春,唐朝派出兩路人馬向西突厥進發。一路由左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首領婆閏等,為主力部隊。另一路由早先歸附唐太宗那步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招集其舊部。當年即擊敗西突厥主力騎兵,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渡伊麗水西逃。蘇定方追至碎葉水,盡奪賀魯部眾。阿史那·賀魯及子阿史那·咥運逃至石國蘇咄城(今塔什干),城主伊涅達干將他們逮捕,送往石國。石國王將阿史那·賀魯父子交給唐軍大將蕭嗣業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國亡。
西突厥國亡後,各爾格茲氏族擺脫控制,遷至會寧一帶(今甘肅永登東南部),在唐朝時期即有改漢字單姓為耿氏者,至明朝時期通稱耿氏,世代相傳,成為今裕固族耿氏的主源。
源流七
源於羌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羌族耿氏,為羌族中的耿家志。“耿家志”是一支房的名稱。房,一種家族之稱,為族名,類似一個分支部落。
羌族歷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時代,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後裔。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傳佛教。
羌族主要活動在我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羌族人自稱“爾瑪”或“爾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玉米、大豆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區峰巒重疊、河川縱橫是大熊貓和金絲猴的主要產地。
古老的原始的羌族有自己的歷法,傳統的羌歷新年是每年的農曆10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屆時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年輕人跳起節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顯示了羌族人勇敢豪邁的性格。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寫過一首詩篇《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傳統樂器。
羌族使用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分五種土語。大多數羌族人都精通漢語。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長期使用漢字。過去羌族人普遍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數與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羌族現有人口約二十萬,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縣最為集中。少數人與漢、藏、回等民族雜居。
羌族中的耿家志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即流改為漢姓耿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蒙古族、土家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耿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耿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耿氏之發祥地為今河南溫縣,歷商、周至秦,耿氏逐漸散居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西漢時期,耿氏族人始嶄露頭角,其中以耿壽昌最為著名,他被賜爵關內侯,子孫遂留居長安(今陝西西安),另有耿育、耿豐、耿昌、頻陽人(今陝西富平)耿定見諸史冊。
漢武帝時,遷徙郡國吏民豪傑到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時鉅鹿(今河北)耿氏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遷於該地。此支耿氏下傳至東漢耿況時,耿氏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誕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在中興漢室的戰爭中,個個軍功顯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孫後代,亦不遑多讓,競現於史。自光武中興迄於漢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於皇家並貴為皇后一人,中郎將、撫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此支耿氏族人光芒四射,壓倒了同時期的鉅鹿宋子(今河北趙州)人耿純家族(其封東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謂一門五侯)。但到了東漢末期,此支耿氏一族幾乎遭受滅頂之災,耿國曾孫耿紀被曹操誅滅三族,耿霸玄孫耿援亦被滅族,只存耿援孫耿弘一支。另耿純起事時,率有宗族賓客兩千多人,後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靈壽)。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耿氏族人在河東、高陽、扶風等地繁衍得頗為興盛,並在上述三地形成耿氏郡望。此際之耿氏族人也有徙居今江蘇、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際,耿氏族人在江南之地分佈更廣,但族小勢微。
明朝初期,山西耿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耿仲明由山東遷居遼東蓋州馬蘭峪(今遼寧蓋縣)。
清朝康、乾年間及以後,冀、魯、豫等地的耿氏族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北三省。
耿氏是典型的北方姓氏,人才濟濟,僅入載《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者就達六十四人,其中多為叱吒風雲的武將。
分佈
先秦時期,耿姓一直活動在河南、山西、河北一帶。秦漢時期,耿姓已經東遷山東地區,並於唐宋時期南下江南。
宋朝時期,耿姓近1 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五位。耿姓主要分佈於河北、河南,這二省的耿姓大約佔耿姓總人口的60%,河南是耿姓的第一大省,約佔總耿姓人口的32%。其次分佈在湖南、陝西、山東、山西、江蘇等地。
明朝時期,耿姓7萬2幹多,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以後。當時山東、河北、河南為耿姓比較集中的地區,大約佔耿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安徽,雲南、湖北、山西、江蘇等地。山東為耿姓第一大省,大約佔耿姓總人口的34%.
當代耿姓的人口約120多萬,為全國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6%. 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耿姓人口增加率呈V形態勢。目前耿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北,大約佔全國耿姓人口的24%,河南、河南、江蘇、山東、安徽是耿姓的主要分佈區,五省耿姓大約佔全國耿姓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山西、黑龍江、北京、內蒙古、遼寧,這五省區市又佔耿姓人口21%.全國基本上形成以冀豫為中心的耿姓分佈區。
耿姓在人群中分佈在晉冀豫魯、京津、湖北北端、皖蘇大部、雲南東部、陝西北端、內蒙古大部、遼吉、黑龍江大部,耿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為o.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25.6%,居住了大約75%的耿姓人群。在黑龍江東段、陝甘大部、寧夏、青海東部、川渝黔鄂大部、皖蘇南部、上海、浙贛湘北部、雲桂西部,耿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為0.05%--0.15%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6.4 %,居住了大約19%的耿姓人群。
【河陽耿氏遷徙】
據河陽耿氏族譜記載,元末明初,山東歷城縣教諭耿愈公(為河陽北陳鎮人)以多年兵亂,其先祖延續十七世,詳細世系已無法考證,乃決定以耿愈為一世祖,另行肇基。耿愈生三子,長子、次子現已失考,三子諱從善,徒孟州城內,生二子,長志道,次志德。經過這六百多年,其子孫後裔已傳至二十七世。主要分佈在孟州城鄉和洛陽吉利區。初譜修於1850年,由十八世品山兩族彙集譜牒編輯而成。民國九年(1920),又由族長耿國典、族正耿春宴主持續修。1999年三月重設續修族譜理事會,由耿春泉任會長,耿太河、耿青倫、耿則安任副會長,耿全純任主編,重新續修河陽耿氏族譜。
此次續修,原譜中的序言、族規、人物考、碑文、節孝考、二十世以前世系圖等維持原樣。從二十一世起增加字輩:繁全則可怡,乃及迪安樂,勃興樹宏基,榮臻平明治,承傳鼎盛期等字。
自一世祖愈子長、次二門待考,由兵亂知去向,四世士昭、六世雲、箎待考,十三世普振待考,十二世平世外遷待考。十七世萬山遷河南胡坡(鬱),二十一世世凡遷西安(全利、全盈),二十二世全讓遷西安(則良、則剛),二十一世世太遷開封(全誠),二十世全奎遷大連(則瑋),二十三世則證遷寧夏(可松),二十三世則富遷河南濮陽(可傑、可超),二十二世全禮遷蘭州(則新),十八世法江(喜平)遷啟邑竹山(瑞庭、瑞泉,瑞庭-鳳泰、鳳官、鳳來),二十世鳳仁遷外省無考,二十一世凡有遷外省,二十三世天生遷溫縣,二十一世思仁遷沁陽(紅記、黑記、玉才),二十一世繁華遷西安,十九世純普遷山東改名魁元,二十一世其光遷山西聞喜縣陽隅(慶馥、慶芬、慶法,慶馥-秀),二十世太花、太英遷陝西山源南關(太花-麥來,太英-轉運),二十一世其英遷西安(慶文),二十世太銀落戶山東,二十一世忠遷陝西澄城(連海、海軍),二十一世其珍遷臺灣(一心),二十一世相雲遷陝西富平縣,二十四世洪青、洪志遷藤州(洪志-樹),二十世明遷山東喜祥,十七世大肅遷河南魯山縣,二十世希功遷新疆農二師,二十天世則珍遷新疆烏魯木齊(可樂),二十二世全忱遷臺北市(則忠、則興),二十三世則恭遷山西,二十世希敬遷濟源衛溝,二十世希光遷河南宜陽縣(凡近),二十一世凡福遷山西,二十一世凡遵遷洛陽(躍進-則偉),二十世憲欽遷陝西涇陽(凡祿遷臺北,子洛平),二十二世耿群遷濟源,二十世春和遷沁陽賈村(繁榮、繁蓮),二十世春祥下無考,二十世魁元遷洛陽,十四世乘良待考,十九世萬副以下待考,十七世金全、崇德待考,十八世大有、大?、大?大奎、大璋、大安、大才待考,十九世就來待考,十九世國寅、國合、國年待考,二十世春喜遷九江,二十世春來待考,十八世大中待考,十五世蕙待考,十四世恃良、德良、復良待考,二十一世繁崢遷西安(成、新安、建),二十一世繁珂遷西安,二十一世繁考解放前遷伊川(明偉),二十世春祥待考,二十二世全國遷北京(文紅、文霞、文強),二十世春華、春松待考,二十二世全福遷臺灣,二十二世全迥遷外地,二十三世則源又名建遷鄭州,二十一世繁珠遷濟南(天福、全緹),二十一世繁坪遷成都(雲),二十一世繁玖遷濟南(成成),二十二世全縝遷西安(則義、健民,則義-曉傑,健民-曉亭),二十一世繁瑾遷靈寶(柱-娜娜),二十二世全致遷平頂山(望祖、維祖),二十世春江遷西安(繁衍-軍、五),二十一世繁鏽遷鄭州(立軍、立瑩、立會),二十世春升待考,二十一世繁珉遷西安(勇、捷,勇-志成),二十一世繁浩遷北京(向前、向陽、向民、向蘇),二十世繁濟遷魯山(全愷、全志、全悅、全惺),二十一世繁渭遷北京(念風、戒風),二十二世進川遷西安,二十世思間遷西安(繁憲子全貴,次繁林,子全濤),二十二世全喜遷山東,二十世元義遷溫縣,二十世生志遷嵩縣,二十世合遷宜陽,二十四世可勝遷山西(怡祥),二十一世其奇遷宜陽,二十一世太福遷汝州,二十二世全靜遷陝西(金前、金有),二十一世高升遷焦作,二十一世繁英遷西安,二十一世榮卿遷西安,二十二世全禎遷西安(炎林-濤0,二十世繁玉又名臭兜住臺灣,二十二世全祿遷臺灣(長克難-大佑,次新生-鈞),二十二世全華住臺灣(志強)。
孟州耿姓失考者、外遷者很多,後代子孫看到後,請聯絡,以便續入譜內,耿姓一家人,況都是孟州之耿姓,同出一祖,又同為一譜。但願他們能知道自己的宗祖在孟州,能多回家看看。
【現今村莊分佈初考】
山東省
東營市:北口村(廣饒縣北15公里,北口村)臨沂市:耿家小峪村(沂水縣東北35公里,楊莊鎮)、耿埠(臨沂市西北18公里)、耿家莊(蒙陰縣東南12公里)、張耿(沂水縣西北24公里,諸葛鎮)桃樹灣村(張耿村遷出,諸葛鎮)耿家王峪(沂水西北25公里,諸葛鎮);淄博市:北耿家(高青縣西南12公里,劉家鎮)、耿家(高青縣西15公里)、耿橋(桓臺縣北5公里)、耿三里(桓臺縣西13公里,新城鎮);濟寧市:耿鮑莊(魚臺縣西7公里)、耿村(濟寧市東北12公里)、耿樓(金鄉縣東南13公里)、耿莊(滕州西25公里);聊城市:耿茂林村(聊城市北13公里)、耿店(聊城市北22公里)、耿兒莊(冠縣南3公里)、耿樓(冠縣南12公里)、耿王村(陽穀縣西南36公里,河南範縣西北4公里);平房村(村裡基本耿姓,陽穀縣北20公里)萊蕪市:耿公清(萊蕪市西北8公里)、煙臺市、耿家(蓬萊市東南22公里,龍山鎮東南7公里));濱州市:耿家(陽信縣東18公里,G205國道)、耿家(惠民縣東北8公里);耿家居民區(黃河四路與渤河四路交叉口)、耿家局子(沾化縣東北30公里)、耿朱(博興縣東南15公里);濰坊市:耿家官莊(濰坊市西南22公里)、前涼臺(濰坊市東南70公里現屬濰坊峽山區鄭公街辦)耿家莊(昌樂市北2公里)、耿家莊(昌樂市西南14公里);泰安市:肥城市湖屯鎮澗北村,耿家坪(寧陽縣西北12公里)、耿山口(東平縣銀山鎮,梁山縣北26公里)、梁山縣東南20裡耿鄉;德州市:大耿莊(寧津縣西5公里),耿樓(德州,聊城高唐縣北21公里、腰站鎮)、耿樓(臨邑縣東北16公里))、耿莊(德州東南13公里)、耿莊(齊河縣東南8公里)、耿莊(平原縣西10公里)、前耿莊(平原縣東北12公里)、西孫耿(齊河縣東北17公里);棗莊市:耿山子(驛城區西南26公里,徐州賈旺區北13公里);菏澤市:耿莊(人民路派出所)、耿莊(菏澤市東北32公里)、南耿莊(菏澤市西南23公里);濟南市:孫耿莊(濟陽縣西南20公里);威海市:西耿家(乳山市西南8公里);滕州市:耿樓(滕州東北20公里,京滬高鐵滕州東站向南3公里)
黑龍江
哈爾濱:大耿家窩棚(松北收費站江北角)、耿家店(哈爾濱市東南平房區301國道口);五常市:耿家圍子(五常東北14公里);尚志市:耿家屯(尚志東北10公里);綏化市:耿家窩堡(肇東市以南40公里澇洲鎮);齊齊哈爾市:耿火力(龍江縣以北35公里)、耿家堡(齊齊哈爾東北富路鎮16公里)、耿家溝(碾子山區西南25公里);
吉林省
榆樹市:大耿家窩堡(五棵樹鎮,榆樹市西27公里);四平市:東耿屯(石嶺子鎮,四平市東27公里)、耿家屯(桑樹臺鎮,雙遼市東北55公里);長春市:耿家店(長春市東北10公里)、耿家油坊(長春市西南G102與開運街口);吉林市:耿家溝(河灣子鎮,吉林市西北40公里)、耿家屯(河灣子鎮西南25公里)、耿屯、耿屯西溝(吉林市西北40公里,兩家子滿族鄉);松源市:耿家窩堡(松源市東北13公里)、耿家窩堡(農安縣西南40公里,巴吉壘鎮);前耿家窩堡(農安縣南27公里,新劉家鎮)
遼寧省
鞍山市:耿家(臺安縣東南8公里)、耿隆(營口市北35公里)、耿莊鎮(海城偏西北15公里);撫順市:耿家堡(清原縣西南30公里南口前鎮);本溪市:耿家溝(桓仁縣西北20公里);大連市:耿家屯(金州區東北43公里,普蘭店東南17公里)、耿家屯(莊河市北25公里)、耿家屯(金州區東17公里)、耿家屯(甘井子區元寶山);遼陽市:耿家屯(遼陽東20公里小屯鎮);阜新市:耿家窪子(阜新北20公里舊廟鎮);錦州市:耿炮屯(北寧市東南18公里)、耿三家子(黑山縣東北43公里)、耿屯(黑山縣偏西北10公里);
安徽省
巢湖市:衝裡耿(巢湖市北14公里)、耿華二(巢湖東35公里、含山縣東南20公里、和縣西南20公里)、耿家灣(無為縣西19公里);滁州市:大耿(滁州偏西南30公里,寶塔山)、耿衝(定遠縣南13公里)、耿衝(蚌埠市南20公里)、耿鄧(明光市西南8公里)、耿河(定遠縣東30公里,明光市南27公里)、耿家尖(天長市東北20公里)、耿家竹園(天長市偏西南15公里)、耿口(定遠縣東28公里)、耿巷集(定遠縣西南20公里)、耿莊(五河縣東南17公里);黃山市:耿城(黃山區南5公里);合肥市:耿衝(長豐縣南21公里);宣城市:耿村(廣德縣南30公里);蚌埠市:耿村(懷遠縣西南32公里、淮北市北23公里);亳州市:耿皇集(亳州東南32公里)、耿瓦房(渦陽縣東北30公里)、耿小廟(蒙城縣東南23公里)、耿新莊(蒙城縣東南35公里);淮南市:耿皇寺(淮南市區西10公里);阜陽市:耿營(臨泉縣城西南5公里)、耿集(阜南縣西北13公里)、耿棚(潁上縣西15公里)、耿圩孜(阜陽市東南20公里)、耿莊(阜南縣西8公里)、耿莊(潁上縣西北15公里)、耿樓(太和縣舊縣鎮西)、耿小莊(太和縣高廟鎮);六安市:耿家山(霍山縣西南37公里);馬鞍山市:耿家圩(當塗縣東10公里);宿州市:耿莊(蕭縣楊樓鎮北7公里)、耿家(宿州市西南20公里)、耿莊(靈壁縣南14公里);溝西耿家(宿州西28公里);安慶市:耿家嶺耿家(太湖縣西北35公里)耿陸村耿衝村(鳳陽縣西部);
北京市
房山區:耿家鋪(涿州市西17公里、房山西南40公里);延慶:耿家營(延慶西北16公里);門頭溝區:耿聚忠墓道(門頭溝龍門中學);通州區:耿樓(漷縣鎮東4公里)、耿莊(東北3公里);平谷區:耿辛莊(懷柔東南8公里,楊宋鎮);耿井(平谷西北15公里);
甘肅省
慶陽市:耿家河(環縣北40公里)、耿家洰子(環縣西北23公里)、耿家畔(莊陽市西北35公里)、耿家灣、耿灣(環縣北40公里)、耿家塬(環縣西南10公里)、耿家塬(鎮原縣西北8公里)、耿家塬(環縣西北30公里、耿家塬畔西8公里)、耿家塬畔(環縣西北25公里、耿家塬東8公里))、;蘭州市:耿家莊;臨夏市:耿沙臺(市區北2公里));
廣西
南寧市:巴耿(橫縣西南12公里);崇左市:岜耿(崇左市東40公里);
貴州省
畢節:耿底壩、耿底彝族鄉(黔西縣東北40公里)、耿官、耿官堡、耿官電站(畢節東北50公里)、耿家屯、耿家(威寧縣西北16公里)、耿家壩(六盤水西北16公里)、耿家村(威寧縣西50公里);遵義市:耿家坪(正安縣北18公里)、耿家寨(綏陽縣西北16公里);都勻市:石龍鄉(距都勻市區約58公里)谷坡寨、草坡平寨、小衝寨、擺開寨、山郎寨。
河南省
新鄉市:東耿村(輝縣市西14公里)、耿莊(鳳泉區耿皇鄉,新鄉北10公里);鄭州市:東耿河、西耿河(嵩山路與工人路間)、十八里河耿莊、南曹耿莊(鄭州東南鄭東新區)、耿趙、耿石屯(中牟縣北16公里)、前耿莊(登封西南4公里)、耿崗(新密曲梁鎮東北8公里)、耿坡(新鄭東4公里,龍王鄉)小耿湖、大耿湖(孟莊鎮);三門峽市:耿村(澠池縣西南4公里)、耿家村(盧氏縣西南13公里)、耿家村(盧氏縣偏東北23公里)、耿家村(盧氏縣西北7公里)、耿家店(盧氏縣南41公里,;駐馬店市:耿堆(西平縣西南3公里)、耿集(新蔡縣東北20公里)、耿莊(上蔡縣西南10公里);洛陽市:耿溝(宜陽縣西北15公里)、耿溝(洛龍區東南14公里)、商丘市:耿胡莊(商丘西北27公里,孫福集)、耿寨(永城西南26公里)、耿莊(柘城志關鎮耿莊村),耿莊(虞城縣北16公里),金獅村(民權縣西25公里);開封市:耿集(杞縣北18公里);信陽市:耿樓(信陽東南36公里)、耿寨(羅山縣東南28公里)、耿寨(息縣東北28公里)、後耿莊(信陽市東北37公里,肖店);鶴壁市:耿寺(鶴壁偏東南6公里)、耿潭(浚縣西南14公里);南陽市:耿王營(新野縣王集鎮)大耿營村(鄧州市西北7公里)、耿莊(社旗縣東南23公里)、耿莊(唐河縣東南18公里,比店鄉)、耿莊(唐河縣東15公里,古城鄉)、耿莊(唐河縣北25公里,桐河鄉)、耿家灣(淅川縣,滔河鄉);周口市:耿堂村<鄲城縣西南5公里>.耿莊(太康縣東北24公里)、耿莊(淮陽縣東北15公里)、耿家村(扶溝縣汴崗鎮東南4公里)、耿莊(鹿邑縣東南13公里);焦作市:南耿莊(市南19公里);濮陽市:孟軻集村(華龍區孟軻鄉政府西)西耿村(南樂縣東16公里)、楊耿王莊(範縣東11公里);許昌市:水牛耿村(襄縣北4公里,十里鋪鄉)、耿莊村(襄縣東南9公里,山頭店鄉)、雙廟耿村(襄縣東南16公里,丁營鄉)、東耿莊(襄縣南10公里,姜莊鄉)、耿莊(長葛縣東北6公里老城),耿屯村(鄢陵縣南塢鄉);平頂山市:耿堂村(汝州市)、耿莊(郟縣);安陽市:耿莊(滑縣,瓦崗鄉)元方村(內黃縣,後河鎮);
河北省
滄州市:大耿、耿家圈(東光縣東南20公里)、耿庵(孟村縣偏東南20公里)、耿官屯(青縣偏東北4公里);唐山市:耿北街、耿南街、耿中街、耿新北街(開平區)、耿家營、耿家莊(盧龍縣北8公里)、遊觀莊(灤縣西南部);衡水市:大耿高(阜城縣南12公里)、耿村(深州市東北12公里)、耿各莊村(饒陽縣西偏北方向10公里)、耿官屯(安平縣偏東南8公里)、耿家村(衡水市北10公里);承德市:耿家溝門(平泉縣偏東北10公里);石家莊市:耿莊(深澤縣西南7公里)、耿家莊(石家莊西南12公里)、北柏舍(趙縣東5公里,原名耿柏舍)、南耿莊(辛集市南15公里);邢臺市:耿趙莊、耿莊橋鎮(鉅鹿縣北25公里);保定市:耿橋、耿家莊(青苑縣東11公里)、耿莊(蠡縣大麴堤鄉、高陽縣南13公里)、耿家莊(定興縣西南12公里)、百樓村(定興縣西偏南17公里)、東落堡村(定興縣西5公里)、拔茄村(唐縣東南,定州清風店西2公里)、甲村(淶源縣東5公里);
湖北省
襄樊市:耿集鎮(棗陽)、耿家灣(棗陽縣)、耿家灣(襄樊市南30公里)、耿坡2(襄樊以北30公里);恩施市:耿家壩(建始縣西南14公里);宜昌市:耿家衝(安遠縣西20公里)、耿家溝(興山縣東北35公里);十堰市:耿家大院(鄖西縣西南15公里)、耿家大院(鄖西縣西南41公里)、耿家坡(十堰市南14公里)、耿家院(十堰以南43公里,房縣以北25公里);荊門市:耿家巷(荊門以東30公里);荊州市:耿家冢(監利縣)
湖南省
株州市:耿家莊(醴陵市西南7公里)、耿家老屋(醴陵市北17公里);
江西省
撫州市:大耿(撫州市東26公里)、耿源(金溪縣南14公里);贛州市:耿潭(贛州市北38公里);
內蒙古
鄂爾多斯市:耿家壕(鄂爾多斯市西南50公里、伊金霍洛旗西北30公里)、耿家坡(鄂爾多斯市西南56公里、伊金霍洛旗西北35公里、耿家壕西南7公里)、耿什地灣(烏審旗南72公里,陝西靖邊縣北40公里);興安盟:耿家屯(扎賁特旗西北63公里,阿爾本格勒西北14公里);赤峰市:耿家窩鋪(赤峰市西北56公里,大五十家子西北12公里)、耿家營子(咯剌沁旗南45公里,八里罕鎮西6公里);
寧夏
吳忠市:耿家灣(中寧縣東南5公里);固原市:耿家崾峴(固原市偏東北55公里;耿家莊(寧夏平羅縣姚伏鎮西)
青海省
海西:額尾奇耿(都蘭縣西南8公里)、爾耿迪(天峻縣北46公里)、牛次耿(海西州西520公里)、特立耿(都蘭縣西南58公里);
山西省
臨汾市:耿壁,洪洞縣以北15公里,趙城鎮以東4公里(霍州市與洪洞中間);朔州市:耿家溝,右玉縣西南18公里(威遠堡鎮與平魯城鎮中間);忻州市:耿家會,五臺縣南23公里白家莊鎮、耿鎮,五臺縣東30公里、耿莊,繁峙縣東砂河鎮以南18公里;晉中市:耿家莊,榆社縣東南9公里、耿秦宮;太原市:耿家莊,太原市杏花嶺區東北7公里(太原東站與皇后園站中間)、耿家莊,古交市北5公里;運城市:下張耿,運城西南10公里;
陝西省
榆林市:耿洞灣(定邊縣東北25公里)、耿兒莊(定邊縣西南13公里)、耿家峁(神木縣東北10公里)、耿家山(綏德縣東南38公里)、耿家畔(定邊縣西南80公里,環縣耿家河北3公里);、耿寨(米脂縣西北24公里);商洛市:耿家村(山陽縣西南18公里)、耿家塬(商洛市西5公里);西安市:耿西(閻良區東南6公里)、耿峪(戶縣西南20公里)、耿鎮(西安灞橋北16公里)、小耿峪口(戶縣西南16公里);咸陽市:東溝村(彬縣東北20公里);渭南市:耿家村(蒲城縣西橋陵鎮)
四川省
阿壩州:耿達(阿壩,都江堰市西北36公里);涼山州:耿底(西昌市東南42公里)、耿木村(美姑縣西北27公里)、極聯耿(木裡縣西北86公里);成都市:耿家巷(省政府東南);瀘州市:耿家巖(敘永縣東南46公里);
天津市
武清區:耿莊(武清區西北20公里,廊坊市東22公里);寶坻區:耿莊(寶坻區西南11公里);
西藏
昌都:遍耿牧場(左貢縣西北38公里);那曲:格爾耿(昂仁縣西北146公里);芝林:扎耿、扎耿弄巴(察隅縣西南10公里);
雲南省
宣威市:大耿屯、耿屯(宣威市南18公里)、小耿屯(宣威市南5公里);漾濞縣:俄耿(漾濞縣西北28公里);羅平縣:耿鄧(羅平縣東南38公里);昆明市:耿家村(祿勸縣東7公里)、耿家村(祿勸縣東18公里)、耿家營(晉寧縣東16公里))、耿家營(宜良縣東北15公里);昭通市:耿家村(昭通市西北22公里);楚雄市:耿家山(楚雄市西50公里,三街鎮);麻栗坡縣:耿家丫口(麻栗坡縣東北58公里);紅河:耿家寨(彌勒縣南30公里);臨滄市:耿馬大山(耿馬縣西10公里)、耿馬縣、耿馬農場(耿馬東北8公里)、立耿味(鳳慶縣西南38公里)、忙耿(鎮康縣北35公里);欽德縣:耿中(欽德縣西北43公里);思茅市:老耿寨(墨江縣西南43公里);怒江:龍的耿(貢山縣西北60公里);
重慶市
耿家店(酉陽縣東南23公里);
江蘇省
邳州市:碾莊鎮岱山村(邳州市西43公里)大耿莊(邳州市西28公里)、耿埠(邳州市西北10公里);宿遷市:耿車鎮(宿遷市西南10公里)、耿東南莊(沭陽縣東南27公里)、耿橋(沭陽縣東南25公里)、耿圩鎮、耿圩(沭陽縣西南10公里)、耿莊(沭陽縣南17公里)、耿莊(泗陽縣西20公里);南京市:耿崗村(江寧長途車站東南4公里)、耿家莊、沙耿、小耿家、耿家(溧水縣南22公里)、耿家崗(南京東北2公里)、耿家崗(南京東南15公里)、耿澗村(江寧區西南10公里)、南耿(南京偏東北19公里)、下耿家凹、上耿家凹(浦口區西南12公里);鹽城市:耿葛莊(鹽城西南22公里)、耿家祠(射陽縣西南22公里)、耿莊(濱海縣北15公里)、耿夥村(鹽城市解放路啟明星計算機培訓中心);揚州市:耿管營(揚州市東南8公里)、耿家圩(寶應縣東南18公里)、耿莊(儀徵市北4公里);徐州市:耿河(徐州市東南46公里,觀音機場)、耿集(賈旺區東南20公里)、耿李莊(豐縣西北23公里)、耿孟莊(沛縣西10公里)、耿廟(沛縣南5公里)、耿小樓、耿新莊、耿攢樓(銅山縣,徐州市西北30公里)、耿朱園(賈旺區西北6公里)、耿莊(豐縣東南28公里)、耿莊(沛縣東南20公里)、耿莊(邳州市西北28公里)、耿莊(睢寧縣西22公里)、耿莊徐州東北20公里,賈旺區)、耿莊(賈旺區東20公里)西耿集(徐州東33公里,銅山縣)、張耿莊(沛縣西北22公里);常熟市:耿家壩(常熟市北10公里,王市鎮)、耿徑門(常熟市東北15公里,王市鎮);無錫市:耿家村(江陰市西南10公里)、耿家村(江陰市東南15公里)、路耿下村、路耿下後村(無錫市客運西站南10公里、湖濱區)、朱楊耿家村(江陰市南15公里)、耿家巷(江陰市東南12公里);金壇市:耿家村(金壇市東北4公里)、耿莊,西村,小耿莊等十個村莊(金壇市西北20公里);鎮江市:耿家梨園(鎮江市偏東北20公里,大港客運站北6公里));泰州市:耿家園(泰州市偏東北28公里)、大耿家莊(泰興市東北6公里);淮安市:耿老圩(淮安市北30公里);連雲港市:耿莊(灌南縣東北22公里,灌雲東25公里)、小耿莊(灌南縣偏北15公里)、小耿莊(連雲港東南16公里,灌雲縣板浦鎮)。
【郡望堂號】
郡望
高陽郡:戰國時期為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堂號
高陽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懷遠堂:東漢耿秉,博曉書記,曉《司馬兵法》。漢明帝拜為駙馬都蔚。征伐匈奴,破車師,漢章帝時拜為遼渡將軍。匈奴懷其恩信,又拜徵西將軍,北擊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為美陽公。他死的時候,匈奴舉國痛哭,甚至把頭搶破,所以又叫懷遠堂。
美陽堂:同上。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敬學堂”、“高陽堂”、“響山堂”、“禮讓堂”、“燕山堂”等。
字輩
山東濰坊耿氏字輩:“俊江思(惠)字(科)珠文良福(財)治龍(川)慈德(元連)鳳祥(相)成全(泉)學恆春志”。
山東棗莊耿氏字輩:“道德慶一名甲法善令行”。
山東沂水耿氏字輩:“雲廷志光貴”。
山東營口耿氏字輩:“殿春生汝河津治”。
山東沾化耿氏字輩:“萬其壽新……”
山東臨沂耿氏字輩:“順家康強逢迎吉延年益壽高
山東濱州耿氏字輩:“培本廣福壽樹家興延長繼傳文玉美方宗萬士良”。
山東沂水耿氏字輩:“得常同煒大濟希自□仕明皇宗□世又秉□三學文生國瑞泰和錫洪恩佑”。
山東東營耿氏字輩:以“金水木火土”五行為偏旁起名。
山東章丘耿氏字輩:“德體傳俊廣世和月元光”。
山東茌平耿氏字輩:“文太慶修振興萬緒繼善有長世代永昌”。
山東耿氏一支字輩:“清風紹天朝保萬懷”。
山東耿氏一支字輩:“家守文光殿”。
江蘇徐州(蕭銅)耿氏字輩:
長房支派:“傳家千春忠厚為先傳家繼興廣鴻培開毓昌賢孝久浩存延榮惠群暢愛和華丹社乾坤光耀陽”;
四、五房支派:“聖德先開效永志承嘉禮學瑞繼興(世)廣(長)鴻培基毓昌道隆啟振業恩錫慶明祥”;
高臺支派:“兆常心玉若柯桂民政作春茂現明月恩德錦建樂盛世志永全宜賀吉祥雪”。
江蘇徐州耿氏字輩:“玉鳳道德慶以明家法善令行經世則宜長”。
江蘇銅山耿氏字輩:“禮興瑞繼廣”。
江蘇揚州耿氏字輩:“唐雨萬子長青”。
江蘇南京、新沂、沭陽耿氏字輩:“立志敬宗以孝為先”。
江蘇濱海耿氏字輩:“順領兆開立志敬宗”。
江蘇泰州耿氏字輩:“聖太龍昌……”
江蘇江寧耿氏字輩:“德大敦厚正直光明泰開天瞿福壽康寧”。
江蘇鹽城耿氏字輩:“志懷開立炳賢其昌”。
江蘇耿氏一支字輩:“立秉賢其昌壁玉煥文章松柏頌來莆蘭桂永生香”。
安徽長豐耿氏字輩:“來雁天國大開守傳家寶光支聖明朝玉粹金純學朋士林春學廣言世德超功業勝虞茂”。
安徽巢湖耿氏字輩:“億能傳家泰文明始國昌”。
安徽定遠耿氏字輩:“樹廣延……家明懷玉學鳳”。
安徽淮北耿氏字輩:“懷殿兆德宏敬禮秉修正大光明”。
安徽太和耿氏字輩:“天開吉祥運百振邵良褔萬春啟華懷明敬丙申宗正洋”。
安徽六安耿氏字輩:“志立為人天良茂盛”。
安徽懷遠耿氏字輩:“鳳德世殿宗國家祥開守”。
安徽耿氏一支字輩:“振應金朝新傳家寶克勤建樹壯志凌漢春喜大眾獻力超前”。
河南鄧州耿氏字輩:“天道永傳本源長宰學書一記驚東落險”。
河南焦作耿氏字輩:“廣聚百文作發”。
河南商丘耿氏字輩:“克良金錶世節公清傳家芳耕讀承先志廉潔永茂昌”。
河南鄭州耿氏字輩:“新國錫憲……”
河南民權耿氏字輩:“連茂花慶……”
河南耿氏一支字輩:“天道永傳本元長則”。
遼寧瀋陽耿氏字輩:“令生萬昌福永真百士詳”。
遼寧鞍山耿氏字輩:“希福世心文作啟續天真”。
遼寧普蘭店耿氏字輩:“殿雲智成盛德玉(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遼寧朝陽耿氏字輩:“鴻文志作相善繼慶經祥福壽中和吉謙益萬世昌”。
遼寧鞍山耿氏字輩:“廷獻佳修式遵令德立本端行乃永丕祉”。
湖北紅安耿氏字輩:“國必思允世大山定汝應宗興昭忠秉文普成良顯協紀宏恆”。
湖北棗陽耿氏一支字輩:“天興世守純學安邦道濟施為國泰永昌”。
湖北棗陽耿氏一支字輩:“有大國正天心世守純學安邦道繼”。
湖北耿氏一支字輩:“楚國明世學仕為成”。
四川成都耿氏字輩:“懷大克成闢整家深”。
四川耿氏一支字輩:“向家順立軒志”。
河北黃驊耿氏字輩:“官傑一國興子孝世生賢”。
黑龍江耿氏一支字輩:“玉鳳文茂……”
貴州耿氏一支字輩:“永珍鎮朝廷兆定啟文明婁林順哲普永遠得安寧”。
廣西合浦縣耿氏字輩:日正修德,耿齊興文。
耿氏一支字輩:“大家德以傳啟發萬代遠”。
耿氏一支字輩:“世宗家緒兆”。
耿氏一支字輩:“福英玉文正崇德興振理宣告”。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耿國;
望出高陽。
——全聯典指指耿姓源流和郡望
工詩才子;
佐命元臣。
——上聯:唐代詩人耿湋,字洪源,河東人,寶應年間進士,曾官左拾遺、大理司法。善寫詩,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酬贈及個人日常生活之作,也有少數作品涉及當時社會生活,有《耿諱詩集》。下聯:明代濠縣人耿炳文,太祖時積功至大都督府,封長興侯,為宿將老臣,被朝廷倚重。惠帝建文初年,燕王朱棣(明成祖)起兵南下,他任大將軍北伐,抵擋燕王兵。成祖時,遭人讒言,懼怕而自殺
設倉平糶;
拜井出泉。
——上聯:西漢理財家、歷算家耿壽昌,宣帝時官大司農中丞,建議在西北各郡設定“常平倉”,谷賤時加價收進,谷貴時減價出售,以便利農民,發展農業生產,後封關內侯。精通數學,曾刪補《九章算術》;對天文學也有研究,曾用銅鑄渾天儀觀測天象。下聯:東漢扶風茂陵人耿恭,字伯宗,明帝時官戊己校尉,後駐守西域疏勒,遭北匈奴圍攻,城中糧盡水絕,他命人煮弓弩鎧甲,吃上面的筋革;打井十五丈,仍不出水,據說他整衣對井而拜,水泉湧出;始終堅守不屈。建初初年,朝中派來援軍,他率領堅持到最後的二十六人與援軍會合,且戰且退,又奮戰三個月,到玉門關時,他的兵僅餘十三人。當時稱他“節過蘇武”
榮封六子;
名列十才。
——上聯:東漢耿況,封牟平侯,其六子弇、國、舒、霸等,亦封侯,皆官至三品。下聯:耿湋
料事善卜;
刻漏稱奇。
——上聯:北魏耿玄,善占卜,能先知,官至鉅鹿太守。下聯:隋朝耿詢,精天文算術,作馬上漏刻,帝善之
前知善卜;
刻漏稱奇。
——同上
五言通用聯
兄弟兩名將;
父子雙尚書。
——上聯:東漢茂陵人耿弇,官至建威大將軍,其弟耿舒官至復胡將軍。下聯:明代盧氏人耿九疇,官至刑部尚書,其子耿裕官至吏部尚書
七言通用聯
耳聽群言明世事;
火熱心腸為人民。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耿氏的“耿”字的析字聯。
八言通用聯
耳聰目明,神采奕奕;
火紅光亮,景象煌煌。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耿氏的“耿”字的析字聯。
設常平倉,便利百姓;
募富商粟,賑濟饑民。
——上聯:耿壽昌。下聯:元代良吏耿奉訓,天曆初知荊門,善決獄,有循聲。歲飢,出俸資募富商米,活饑民五萬餘
險易為圖,經綸獨妙;
前知善卜,刻漏稱奇。
——上聯:耿況滿腹經綸,王莽拜為郎,學於安丘先生。歸附光武,封隃麋侯。下聯:耿玄、耿詢。
【祠堂古蹟】
醴陵耿氏宗祠
醴陵耿氏宗祠位於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黃獺嘴鎮。
醴陵耿氏宗祠始建於1861年,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廂房組成,共有三進,有祭祀廳、議事廳、茶水房、賬房、飯堂、私塾等,還復原了耿飈家當年的住房。耿飈家因為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只好借居祠堂,兼顧祠堂灑掃、香燭管理。
耿傳公祠系耿氏醴陵一脈的宗祠,1909年耿飈就是在耿傳公祠出生,並與家人在此寄居12年,所以也算得上是其故居。現在,耿傳公祠經修復後作為耿飈故居對外開放。
【典故軼事】
十三將士歸玉門
公元74年,漢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是漢朝在西域專設的一箇中高階軍官職位,僅次於將軍。
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數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與駐紮在車師前國之柳中城的同僚關寵互為奧援,防備匈奴侵入西域北道。但大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洩不通。
耿恭臨危不懼,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這是一種心理戰,告訴對方,咱們大漢的箭可不一般,一旦射中則生不如死。匈奴悍勇,哪聽這一套,加緊攻城,到了射程內,城牆上黑壓壓一片箭射下來,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藥,一被射中,劇痛無比,繼而傷口潰爛,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這景象確實嚇人。到了夜晚,傷口愈發地疼,整個軍營都是哀嚎聲。匈奴人鬱悶壞了,沒想到,更大的鬱悶接踵而來:數百人的守軍,居然膽敢趁著暴風雨來劫營!他們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耿恭組織的敢死隊一個衝鋒蹂躪了一番,“殺傷甚眾”。匈奴頭領撐不住了,“震怖”,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潰敗而去。
雖然此役大勝,但耿恭知道,匈奴人遲早要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他旋即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位於今天新疆奇臺縣,當年是漢軍修建的一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果然,匈奴人又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匈奴人咽不下這口惡氣,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匈奴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這一招很毒辣,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見水。耿恭下拜祈禱,奇蹟出現,“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在姜文主演的電影《天地英雄》中,就有這麼一幕,如有神助。其實完全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後,水滲到地下。耿恭繼續他的心理戰:站在城頭,朝匈奴潑水玩。用今天的話來,匈奴人肯定鬱悶壞了,嘴中喃喃道:真是活久見!
漫長的圍城仍在繼續,這時又傳來漢朝皇帝駕崩的訊息,而車師人也叛變了,與匈奴一起攻城。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寧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一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
耿恭此舉,斷掉了匈奴人最後一個幻想,他們瘋狂地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然而即便如此堅持也不可能擊退匈奴,最後的希望就只能寄託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尋求援軍的部下範羌身上。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
那個時候,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派救兵的一幫人說,咱們接到訊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反對派以司空第五倫為首,“司空”為重臣,“第五”為姓。此時另一高官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蕩氣迴腸: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這是古代版的“不拋棄、不放棄”——咱們大漢,做人做事要厚道,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捲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漢章帝雖然剛登基,但仍有著滿滿的血性,於是下令:啟動救援計劃!公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了。援軍中,就有耿恭部將範羌在內。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雖然柳中城守將陳忠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中戰死了,但救援關寵一部的戰役已大獲全勝。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但範羌站出來,堅決說:不!
幾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範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史書沒有記載範羌率這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這幫經歷了煉獄般的戰爭的倖存者,九死一生,堪稱鐵打的漢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淚來。
疏勒城的守軍,能夠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區區26人了。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但他們是偉大的勝利者。
當代畫家左國順根據耿恭的故事,畫過一幅油畫《十三將士歸玉門》,13個衣衫襤褸的大漢,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但目光如炬,手裡牢牢攥著自己的武器。
史載,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
“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不為大漢恥!五個大字,至今令人動容。
古耿國簡介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牘於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上述作為《祖乙》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其時代當在祖乙時期,即公元前14世紀。那麼祖乙何許人也?原來黃帝的曾孫嚳牗音ku牘,將他的兒子契牗音xie牘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14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從湯到紂經歷了17代30個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個君王。
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牗音ao牘。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遷於邢牗音geng牘。”古代邢與耿同音,是否指一個地方,史學界仍有爭議。但據耿氏家族流傳下來的說法,邢與耿不是一個地方。相傳祖乙遷至邢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當地方言柿餅近似於“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餅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餅,源於此。那麼耿地在哪裡呢?據《括地誌》中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記,距河津城關鎮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蹟,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據說該村中宮、金庫、暗地、城前、城後等古耿國遺址猶存。
關於古耿國的滅亡,古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這樣寫道:“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明確記載了古耿國滅亡的時間是在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儲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
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中國漢族人的姓氏很多來自古代的諸侯國名,諸侯國消亡後國名作為地名和姓氏則長期保留下來,古耿國也不例外,當它消亡以後,耿就作為姓氏延續下來,凡如今的耿姓漢人,不論遠近都應該是古耿國的傳人,而河津則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
【家訓格言】
《耿氏家訓》
何謂積善,恤人之孤,賙人之急,居家以孝悌,處事以忠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何謂積惡,欺凌孤寡,陰毒陽善,巧施奸俊,暗弄聰明,恃己之勢以自強,奪人之財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