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氏起源及歷史

歸姓圖騰_歸氏圖騰

歸姓圖騰(歸氏圖騰)

  歸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最早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在即天子位之前,曾為歸藏國(今湖北省秭歸縣),即天子位後,留下一子繼任為君,其後子世守此國,他們就以“歸藏”國名為姓,後逐漸又簡去“藏”字,成了“歸”單姓,稱為歸氏。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一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零六位。

【得姓始祖】

  歸藏君:其後,黃帝之後代歸藏君世守歸藏國,遂以“歸藏”國名為姓氏,稱歸藏氏,後逐漸又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歸氏、藏氏。

  鬍子豹(歸豹、豹歸)、貀君(貀歸):春秋時期鬍子國傳至君主歸豹,公元前494年,被楚國所滅,這在史書《春秋·定公十五年》中記載:“楚滅胡,以鬍子豹歸是也。”楚昭王在滅了歸姓鬍子國之後,又在汝陰西北建立了胡城,以百越族之貀國的王族後代為國君,稱貀歸,其國仍稱鬍子國,轄地仍在今安徽阜陽地區,即故歸姓鬍子國之境。此後,在故歸姓胡國的貴族子孫與貀姓胡國之貴族子孫以及國民中,皆有以原歸姓鬍子國之國姓為姓氏者,稱歸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為黃帝后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在即天子位之前,曾在歸藏國當部落首領(今湖北秭歸),即大位後,留下一子繼任為歸藏君。

  其後,黃帝之後代歸藏君世守歸藏國,遂以“歸藏”國名為姓氏,稱歸藏氏,後逐漸又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歸氏、藏氏,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歸姓,出自春秋時鬍子國國姓,屬於以國姓為氏。

  歸姓,則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後夔的後裔子孫,在舜帝時期為樂正,是掌樂之官。歸姓歷史古老,被史家稱為歸夷,屬於東夷集團一支。

  歸姓部落原居於河南商丘一帶地區,後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被迫四處播遷。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地區建立了歸國之外(今湖北秭歸),大部分歸姓族人不願臣服於商王朝,因而整族向南遷移。其中一支歸族人遷居於穎州汝陰胡地(今安徽阜陽),在斯地建立起胡國。

  西周初期,歸姓胡國沒有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以及管叔、蔡叔等的叛亂,因此被周公旦敕封為子爵,因稱鬍子國。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得也很清楚:“鬍子國,歸氏。”

  春秋時期,歸姓鬍子國傳至君主歸豹,在周敬王姬丐二十六年(楚昭王熊壬二十二年,公元前494年),被強大的楚國軍隊所滅,這在史書《春秋·定公十五年》中記載:“楚滅胡,以鬍子豹歸是也。”

  楚昭王在滅了歸姓鬍子國之後,又在汝陰西北建立了胡城,以百越族之貀國的王族後代為國君,稱貀歸,其國仍稱鬍子國,轄地仍在今安徽阜陽地區,即故歸姓鬍子國之境。

  此後,在故歸姓胡國的貴族子孫與貀姓胡國之貴族子孫以及國民中,皆有以原歸姓鬍子國之國姓為姓氏者,稱歸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歸氏源出姬姓,相傳黃帝為皇帝之前,曾被封在歸藏國(今湖北省秭歸縣),後來又改封在有熊國。而黃帝有一些子孫卻仍留在歸藏國,他們就以“歸藏”國名為姓,後逐漸又簡化成了“歸”單字,稱為歸氏。另一支歸姓來源於春秋時代的鬍子國(今安徽省埠陽市),國姓就是歸氏,雖然後來鬍子國被楚國並去後,一些國人為了紀念鬍子國,仍以國姓為姓氏,稱為歸氏。據《通志·氏族略》載:“左傳,鬍子國,姓歸,為楚所滅,後以為氏。”

  分佈

  歸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七十一位門閥,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零六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五百八十八位。望族出京兆(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新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欽北區、南寧市武鳴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常熟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德清縣、海寧市,上海市嘉定區、閔行區,陝西省的乾縣,臺灣省等地,均有歸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昭文堂:江蘇常熟歸氏堂號。

  字輩

  廣西欽州歸氏字輩:“泰德鳳喜成朝國勝新世龍宗品大榮(樹)昌發達振家聲”。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文章名世;

  尚書振聲。

  ——佚名撰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歸有光以文章名世,名入《文翰傳》。下聯典指後唐·歸藹為尚書丞。

  七言通用聯

  文苑傳雅推詞翰;

  尚書丞卓有政聲。

  ——佚名撰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字熙甫,崑山人,九歲能寫文章,曾在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人稱震川先生。嘉靖年間進士,官南京太僕寺丞。斥責當時主張“文必秦漢”的復古派王世貞等人為“妄庸鉅子”,推崇宋、元名家文章。所作散文樸素簡潔,深受當時人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名列《文苑傳》。下聯典指五代時後唐吳人歸藹,字文彥,進士及第,唐末任侍御史,因不滿朱全忠擅權,被貶為登州司戶。入後唐,任尚書丞、太子賓客,卓有政聲。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穀梁 (穀梁)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