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姓圖騰(飛氏圖騰)
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fēi(ㄈㄟ)。其源有二:一是源於風姓,出自燧人氏後裔朱襄氏,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處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飛姓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九百一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五十九位。
【得姓始祖】
飛龍氏(朱襄)、飛廉(處父)。
飛廉:大費生子三人: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啟為鳥俗氏、路俗氏,後裔有孟虧,仲衍;孟虧能述伯翳之業,封於蕭,是為蕭孟虧,夏衰,孟虧去而鳳島隨焉;仲衍臣於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軒者,娶酈山氏,生仲潏。仲潏生處父,處父善走,稱為飛廉。在飛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飛廉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飛氏、廉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燧人氏後裔朱襄氏,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
朱襄氏,典籍《辭源》中記載:“炎帝的別號”,是燧人氏風姓後裔的一個重要支脈,也是大伏羲氏的一個較大的部落。其活動區域主要分佈在今河南南陽市方城縣和南召縣一帶,靠近帝都象城。伏羲女媧政權初期,朱襄氏部落還相對還比較弱,經過了近千年的發展,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成了大伏羲氏百餘個部落的首領。
本書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此炎帝朱襄氏非彼炎帝神農氏,這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在《漢書·古今人表》中除了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列為“上上人”外,炎、黃之前的十九位上古帝王皆被列為“上中仁人”,其姓氏按歷史時間順序分別為:女媧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廬氏、沌渾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亡懷氏、東扈氏、帝鴻氏……
依照《漢書》中的這個排序,炎帝朱襄氏在上古帝王中不是最早者,但仍然要早於炎帝神農氏。
據史籍《綱鑑易知錄·太昊伏羲氏》中的記載:“[綱]:作甲歷,定四時。[紀]:起於甲寅,支幹相配,為十二時辰,六甲而天道周矣。歲以是紀而年不亂,月以是紀而時不易,晝夜以是紀而人知度,東西南北以是而方不亂……[綱]:以龍紀官。[紀]……命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
其時,朱襄是太昊伏羲氏手下大臣,後被伏羲氏封號為飛龍氏,與潛龍氏昊英一起受命。朱襄與昊英一起建立了甲歷,即無論時間多久都可以使用的“甲子歷”,甲為十天干,子為十二地支,組六十而迴圈,稱“甲子”。至今,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許多國家仍然在使用由朱襄、昊英共同建立的這種曆法。
朱襄氏的封號為“飛龍”,其後裔子孫有以其封號為姓氏者,稱飛龍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飛氏、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比炎、黃二帝的後裔子孫得姓要早得多得多。
按:
①甲子歷
甲子歷是古代中國人民發明的重要時歷,對整個世界在時序記載上影響巨大,其貢獻在於:
第一,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兩兩組合為六十組數,週而復始,由此發現了許多自然規律;
第二,一天十二個時辰的確定;
第三,一月三十天;
第四,十二個月寒暑溫涼迴圈一次為一年,天道一週為一年,三百六十天;
第五,天道一週的時間是365.14199天;
第六,每十九年置一個閏月;
第七,三元甲子為一百八十年,每當三元甲子的結束與開始之間,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成一條直線排列,稱“七曜會聚”。後來的黃帝軒轅氏把“七曜會聚”作“七政會合”,其時間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每隔三元甲子便再會合一次。
②甲子曆法:
以天干之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之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兩組合,按序記錄:
甲子: 一
乙丑: 二
丙寅: 三
丁卯: 四
戊辰: 五
己巳: 六
庚午: 七
辛未: 八
壬申: 九
癸酉: 十
甲戌: 十一
乙亥: 十二
丙子: 十三
丁丑: 十四
戊寅: 十五
己卯: 十六
庚辰: 十七
辛巳: 十八
壬午: 十九
癸未: 二十
甲申:二十一
乙酉:二十二
丙戌:二十三
丁亥:二十四
戊子:二十五
己丑:二十六
庚寅:二十七
辛卯:二十八
壬辰:二十九
癸巳: 三十
甲午:三十一
乙未:三十二
丙申:三十三
丁酉:三十四
戊戌:三十五
己亥:三十六
庚子:三十七
辛丑:三十八
壬寅:三十九
癸卯: 四十
甲辰:四十一
乙巳:四十二
丙午:四十三
丁未:四十四
戊申:四十五
己酉:四十六
庚戌:四十七
辛亥:四十八
壬子:四十九
癸丑: 五十
甲寅:五十一
乙卯:五十二
丙辰:五十三
丁巳:五十四
戊午:五十五
己未:五十六
庚申:五十七
辛酉:五十八
壬戌:五十九
癸亥: 六十
然後再迴圈,週而復始,有生無滅。甲子歷可用於年、月、日、時的記載,以及數量、順序的記錄。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處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少典氏第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七代伯翳:伯翳能馴鳥獸,知其話言,事虞夏,初,釆於嬴為嬴氏、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於費,是為大費。
大費生子三人: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啟為鳥俗氏、路俗氏,後裔有孟虧,仲衍;孟虧能述伯翳之業,封於蕭,是為蕭孟虧,夏衰,孟虧去而鳳島隨焉;仲衍臣於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軒者,娶酈山氏,生仲潏。
仲潏生處父,處父善走,稱為飛廉。飛廉生有二子:革、季勝。革,即後世所稱的惡來,事從商紂王,後為周武王姬發所殺。
在飛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飛廉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飛氏、廉氏,為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飛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九百一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五十九位,望出河南。今雲南有此姓氏。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湯問》
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說:‘爾先學不瞬,而後可以言射矣。’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昌以秏懸蝨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紀昌既盡衛之術,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衛。相遇於野,二人交射中路,……既發,飛衛以棘刺之端扦之,而無差焉。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塗,請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術於人。
譯文:
飛衛跟著甘蠅學射箭,射箭的技巧超過了他的師傅。(甘蠅也是當時有名的神箭手,人們傳說他他剛一拉滿弓,鳥獸自己就倒下來。)後來飛衛收了一個叫紀昌的人作徒弟。飛衛對紀昌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然後才談得上學射箭。”紀昌回去後就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邊,用眼睛盯著織布機密排的錐刺。就這樣堅持了兩年以後,就算錐子碰到紀昌的睫毛了,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於是紀昌又去找飛衛。飛衛說:“這樣還不夠,你還要學會用眼睛去看東西的技巧。要練得能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能把細微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然後再來告訴我。”紀昌回去後,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馬尾毛掛一隻蝨子,自己每天都注視著這隻蝨子,在十天裡,紀昌看見蝨子慢慢變大了。這樣過了三年以後,在紀昌眼裡蝨子已經變得像車輪那麼大了。再看其他的東西,就好像山丘一樣大。於是,紀昌就用箭向那隻蝨子射去,箭穿過了蝨子的中心,懸掛蝨子的馬尾毛卻沒有斷。紀昌趕快去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得跳了起來,拍著胸口說:“你已經把射箭的功夫學會了!” 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後,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於是謀劃除掉飛衛。終於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紀昌和飛衛都互相向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後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後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於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彼此拜在路上,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
評:
飛衛不僅是一位技藝高深的射箭能手,而且還是一位嚴肅認真有責任心的教育家。他諄諄教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低到高,把學射的最根本要領、自己的切身經驗完全無私地傳授給了紀昌。另一方面在教授技巧的同時,不斷對紀昌進行了堅忍不拔、循序漸進、不避勞苦、不急求成、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展現了他圖大成的嚴肅有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從其最初對紀昌的談話,到進一步提出“學視”的要求,到最後為紀昌手舞足蹈,展現了一位十分鮮明的賢良師表的高尚形象。
紀昌有實事求是之心,無浮漂驕傲之念,有堅持不懈之志,無畏難僥倖之心。不能不說與飛衛的引導密切相關。
古之飛衛為師為後人作出表率:為人師者,一要嚴,教學態度要嚴肅,對學生要嚴格,要誨人不倦,不因自己學問高強,存絲毫懈怠苟且之心,更不可視學問為私財,存保守之念;為人師表二要善,教學方法對學生循循善誘,不因自己名望,有絲毫馬虎大意之念,更不能存恐慌學子有成之心。
2:雲南小腳婆
雲南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沒有纏足的習俗,但在明朝時期漢族人的大量遷入,將纏足的習俗帶入了雲南地區。
通海縣是當時雲南的交通要衝,手工業發達、商業市場繁盛,加之婦女多在家從事紡織或家務勞動,致使裹腳之風盛行。在滇南有這麼一句順口溜:“小腳拐拐,拐到通海,不吃大魚,就吃螃蟹。”說的便是通海發達的漁業,其中也道出了那裡小腳女人的普遍。通海縣的六一村目前是全國小腳女人人數最多的村莊,因而被譽為小腳女人村。
六一村曾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離村一公里處的杞麓湖裡的鯉魚、鯽魚、白魚、花魚相約順著溪水流入村莊前後的河灘、溝渠,形成壯麗的“流魚”。這個村莊也因這個美麗的傳說而得名——流魚村。後來,又由於這個村子有一個交易棉紗和土布的集市,逢農曆初一、初六趕集,且這個大村是由六個自然村合一而成,故名:六一村。
六一村的祖先是從南京應天府柳樹灣等地遷來的,當地志書上有他們隨軍入滇的記載。大約在六百多年前,一群羅氏、楊氏、李氏、飛氏、海氏、王氏的明朝大兵,隨沐英從南京出發,到了雲南通海,被分派到杞麓湖南岸,建起了六個軍營形狀的村落,分別稱為:上羅家營、下羅家營、楊李家營、飛家營、海家營、王家營。他們透過武力趕走了曾在這裡生活的彝、白、傣、哈尼等土著民族,但戰敗的土著居民不會讓他們安寧,伺機報復,村子裡也因此而設立了極具防禦性的城堡,並有許多高高的樓塔。如今許多老屋的山牆上,仍清晰可見防禦反擊用的射擊孔洞。1970年,當地發生地震,村裡的許多房子倒塌了,不但使這個古老的鄉村變得有些破敗,更使一百多位村民喪生。
六一村現有常住人口六千人左右,其中八百四十多人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這些老人裡面居然有三百多位是小腳女人。更何況六一村距通海縣城僅三公里,離昆明也只一百三十三公里之遙。如此接近省會城市的六一村,竟能保留纏足的習俗,原因何在?原來,在纏足最為興盛的明朝時期,隨著大批南京移民遷移到雲南邊疆屯墾,內地漢族的纏足習俗也隨之帶到了雲南,這一習俗也由於六一村封閉僻遠、社會發展緩慢而在此地牢固地延續下來。
其實,早在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11月,雲南布政使沈秉在轉發雲貴總督李經羲批示的一份公文中,就說到通海知縣胡思義,稟請在該縣“籌設天足會”。到了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通海縣成立了“天足委員會”,宣傳婦女纏足的危害,並明令規定:已纏足者不論年齡大小都要放腳,未纏足的小姑娘一律不準再纏足。
然而,就在“天足運動”呼聲最高的時候,六一村的女人們仍在偷偷纏足。當問起這些老人裹腳的原因時,她們說:“我們就是為了找個好老公!腳裹得越小的人,找的老公越好;腳裹不小,只能找歪嘴、瘸子做老公;大腳婆娘乾脆沒人娶,頂多嫁到山裡,找個倮倮(指野蠻的少數民族)做老公。”可見,導致女人裹腳的主要因素,還是人們對大腳的否定、畏懼以及蔑視。
從舊時的童謠、歌謠裡也能看到六一村的文化中否定大腳、畏懼大腳、蔑視大腳的影子:“金鳳花,包指甲,姑姑包,我也包,姑姑嫁,我不嫁,我幫姑姑提手帕,提到六一街,見到個老奶奶,腳又大,嘴又歪,提著歪籮上大街,隔壁有個老大嫂,一聲比聲哭得好,我問她呀哭哪樣,她說這雙大腳裹不小,我說隔壁有個老鐵匠,請他打把修腳刀,削的削來雕的雕,再加一個小皮條,中間勒個細花腰。”
這種女人被迫纏腳的情況一直到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六一村的女人們還在纏纏放放,放放纏纏,使得至今六一村的大街小巷、堂前屋後、老宅深院裡,無處沒有小腳女人的身影。
六一村將成為中國最後的小腳群落,同時也是那段纏足歷史的最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