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氏起源及歷史

倫姓圖騰_倫氏圖騰

倫姓圖騰(倫氏圖騰)

  倫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自伶倫。在伶倫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也就是從此,世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皆被稱為“伶人”。伶,成為歌舞藝術演員的別稱。倫氏族人大多尊奉伶倫(泠倫)為得姓始祖。倫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七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零四位。

【得姓始祖】

  伶倫(泠倫)、論東贊(祿東贊、噶爾·東贊)、完顏·阿骨打(完顏旻)。

  伶倫(泠倫):黃帝時代的樂官,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賜伶倫以名為姓,稱為倫氏。伶倫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倫氏族人大多尊奉伶倫(泠倫)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伶官伶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炎黃時期,黃帝身邊有位伶官叫領伶倫。相傳,伶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命令伶倫來制定音律,他便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到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雄鳳能叫出六種聲音,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鳳凰的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伶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各音叫作“律”,偶數各音叫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樂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然後,伶倫又製作了十二口編鐘,使它們同宮、商、角、徵、羽相配合。這些工作完成之後,黃帝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於奎方位的時候,由伶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樂舞獲得極大的成功,開創了人間的音樂歷史。黃帝非常高興,賜伶倫以名為姓,稱為倫氏。伶倫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

  在伶倫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也就是從此,世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皆被稱為“伶人”。伶,成為歌舞藝術演員的別稱。倫氏族人大多尊奉伶倫(泠倫)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藏族,出自唐朝時期吐蕃族噶爾世家,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吐蕃噶爾世家,漢姓即為論氏,是藏民族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之“開國承家,世代相續”的門閥世家。吐蕃族,是漢、唐以降漢族對中國西部、西南部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藏族的統稱。唐貞觀初年(公元625~640年之間),悉樸野部族的藏王松贊干布統一了全部西藏,勢力擴張到青海、甘南、川西、西康一帶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並延續有二百年之久。在吐蕃王朝建立的早期,有原蘇毗十二邦之一家臣噶爾氏,其部眾被悉樸野部族所吞併,成為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中的祿東贊一支,以噶爾·東贊為代表,忠心輔佐悉樸野部族首領松贊干布,為其出謀劃策,積極參與征戰平定並統一西藏各部,為吐蕃王朝的興建與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噶爾·東贊出身於今西藏自治區南部加查縣安繞鎮嘎玉村的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漢文史料譯作祿東贊。加查是吐蕃時期活動頻繁之地,屬塔布地區。噶爾·東贊以察覺出前任大論(即大相、宰相)瓊保·邦色的反叛陰謀並迅速予以平定,而深得松贊干布的信任,被松贊干布任命為吐蕃大論。噶爾·東贊在佐助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協助贊普(國王)制定法律及一系列政治制度,劃分茹與東岱等行政區劃等諸多政務方面功高無比。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噶爾·東贊受松贊干布指派前往長安向唐太宗請婚,被唐太宗拒絕。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次授權噶爾·東贊赴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為松贊干布請婚。唐太宗出了八道難題,並以此作為迎娶文成公主的條件。即“絲線穿珠”、“日殺百羊”、“日飲百酒”、“辨馬母子”、“辨雞母子”、 “辨木首尾”、“夜返宿地”、“辨認公主”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難婚使”。噶爾·東贊不辱使命,以其聰明才智力克諸婚使,順利闖過道道難關。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噶爾·東贊復去長安為松贊干布迎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非常喜愛噶爾東讚的聰穎、善辯和忠誠,賜姓為“論”,並在當時封授噶爾·東贊以右衛大將軍職,並且“詔以琅琊公主外孫女妻之”,卻被他婉言相拒。因此,噶爾·東贊以其“進對合旨”,深博唐王朝廷上下的敬重。漢文史籍稱讚他“頗解兵術,吐蕃贊普以國事委之。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兼併諸羌,雄霸本土,東贊有力焉”。今仍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之《步輦圖》,就是唐太宗接見吐蕃迎婚使者噶爾·東讚的歷史場面。松贊干布逝世後,即位的贊普芒松芒贊年齡幼小,以其噶爾·東贊輔佐朝政。輔政期間,噶爾·東贊繼續忠實地執行松贊干布的唐蕃友好及鞏固室政權的各項國策,曾率部平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叛亂。繼而率兵出擊白蘭氏(今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巴隆),此後連年向吐谷渾部落發動進攻,在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大破吐谷渾部,受此打擊後,鮮卑族吐谷渾部一蹶不振,吐谷渾可汗諾曷與弘化公主只得帶數千帳(戶)棄國出走,奔赴中原向唐王朝請求徙居內地。。其後,噶爾·東贊親自率兵屯駐青海地區,後於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逝世於青海日布,其子贊業、欽陵相繼襲大相職,子嗣掌管吐蕃軍政大權、處理內外事務、助理國政達半個世紀之久。

  噶爾·東讚的後裔子孫,世代以唐皇所賜“論”為姓氏,稱論氏。唐聖歷二年,噶爾·東贊之孫論弓仁統吐谷渾部七千帳歸唐,官右玉鈐衛大將軍,居家涼州(今甘肅武威),並“以官為氏”,稱論氏。

  杜佑註解說:“祿東贊之子論欽陵,本姓‘薛’氏,世為大論,後遂以官為氏。”姓氏學界一般認為,在此前,中國沒有論氏,論氏始自吐蕃之“以官為氏”,後漢化稱論氏,族人大多融入漢族,漢化族系後有改為倫氏者。

  源流三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古姓,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烏古倫氏,亦稱烏色里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烏古倫氏部落,在明朝時期改稱烏庫理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倫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⑵.滿族格倫覺羅氏,滿語為Gerungior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按史籍《清朝通志》的記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其族屬之眾者,冠以地名,如伊爾根、舒舒、西林、通顏之類;散處者,上加民字以不同於國姓也。”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也說:“覺羅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嘉穆瑚覺羅、格倫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處於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葉赫(今吉林四平)、雅爾湖(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瓦爾喀(今吉林琿春河流域)、松阿里烏拉(松花江)、阿庫裡(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阿庫裡河流域)、佛阿喇(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哈達(今遼寧開原、西豐)、汪秦(今吉林汪清)等地方。另外,錫伯族也有覺羅氏,備考。”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姓為倫氏、趙氏、呼氏、金氏者,皆世代相傳。

  ⑶.滿族呼倫覺羅氏,滿語為Hulungiol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同上,呼倫覺羅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字單姓趙氏、倫氏、呼氏、金氏者,皆世代相傳。

  源流四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呼倫貝爾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呼倫貝爾氏,以地名為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Hulunber Hala。呼倫貝爾氏后冠漢姓有呼氏、倫氏、貝氏、崔氏等。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努特倫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努特倫氏,世居蒙古喀喇沁草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Nutelun Hala。努特倫氏后冠漢姓有倫氏、曹氏等。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官吏國論勃極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國論勃極烈,金國政權中設定的官名,是女真貴族承掌的一種職務,“國論”就是“貴”的意思,多由皇子、親王擔當,是勃極烈的助手。金國政體中的勃極烈制度,是金國建國初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對金國政權的政體形成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勃極烈,是金國的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國相級別的高階官員統治國家的制度。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農曆1月,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農曆7月,完顏·阿骨打將女真族當時由都勃極烈、國相、各勃極烈參與的相對較龐大的議事會,改組為皇帝朝政和少數國相級別的高階核心官員共議國事的勃極烈制度。金國的皇帝,就是原女真政權中的都勃極烈,而諳班勃極烈是皇儲,此二勃極烈的名稱一般沒有字首。自諳班勃極烈以下,國論乙室勃極烈以上(包括移國論乙室勃極烈),各勃極烈均有“國論”字首,表示國相級別的尊貴。這包括相當於國相的原國論勃極烈(後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改為國論忽魯勃極烈,後又被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加入兩個副手即國論左勃極烈和國論右勃極烈)和相當於國相助手的國論阿買勃極烈、國論昊勃極烈以及國論乙室勃極烈。國論乙室勃極烈以下的各級勃極烈,就沒有“國論”之字首。他們並非勃極烈制度的核心成員。到了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加入國論左勃極烈和國論右勃極烈成為國論忽魯勃極烈的助手後,就連原來有“國論”字首的國論阿舍勃極烈、國論昊勃極烈以及國論乙室勃極烈都失去了國相助手的作用,而不再是勃極烈制度的核心成員。

  在女真族諸多勃極烈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爵稱謂為姓氏者,稱國論氏,女真語為Golun,後漢化為單姓國氏、論氏、以及諧音的倫氏,皆世代相傳。該支論氏、倫氏族人皆尊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七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零四位,多以南海、京兆、武威、遼東為郡望。

  今在廣東省的廣州市、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市、高要市、江門市鶴山市、開平市、肇慶市懷集鎮、封開縣、雲浮市南盛鎮、東莞市、韶關市、平南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通化市、洮南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撫順市、開原市、營口市大石橋、海城市、鐵嶺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省章丘市、商河縣、日照市莒縣、壽光市、淄博市、濰坊市昌樂縣、聊城市茌平縣、菏澤市、臨清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河南省的安陽市湯陰縣倫黃村、滑縣瓦崗寨、漯河市、新鄉市長垣縣、獲嘉縣、信陽市,黑龍省的齊齊哈爾市,北京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滄州市吳橋縣、唐山市灤縣、秦皇島市盧龍縣、邯鄲市臨漳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浩特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隆安縣、貴港市桂平市紫荊鎮、崇左市,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山西省的晉城市高平市,江蘇省的蘇州市,湖南省的株洲市,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越南,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倫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海縣:亦稱南海郡,即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南海地望歷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樵山文化”。千百年來,南海人民在這裡辛勤勞作、開基拓業,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農業、手工業、商業曾盛極一時。進入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湧現了康有為、陳啟沅、詹天佑、鄒伯奇、黃飛鴻等一大批熠熠生輝的傑出人物。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設定南海縣,縣署設廣州。唐屬廣州都督府。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屬廣南東路,五年屬廣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屬廣州府。清屬廣東省廣州府。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縣署遷佛山鎮。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廢道後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屬中區綏靖公署,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期間,縣治曾遷九江西岸。1950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1951年1月經政務院批准,佛山撤鎮設市,南海縣與之分治,縣人民政府仍駐佛山市城區。1950年1月~1952年11月屬珠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1956年2月屬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3月~1958年11月屬佛山專員公署;1958年11月~1959年1月屬廣州專員公署;1959年1月~1967年3月屬佛山專員公署;1967年3月~1968年3月屬佛山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軍管;1968年3月~1979年3月為佛山專區(1970年10月起改為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3月~1983年6月屬佛山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6月,廣東省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佛山地、市合併,南海縣隸屬於佛山市。1988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桂城鎮。199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海縣,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莊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為西安。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西樵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東武堂:源起密州的倫氏堂號。密州,今山東膠州、膠南沿海地區。

  字輩

  河北盧龍、內蒙古烏蘭浩特倫氏字輩:“井樹武志……”

  河北灤縣、廣東南海倫氏字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注:有迴圈使用者。

  河北吳橋倫氏字輩:“代文金秀士”。

  遼寧瀋陽倫氏字輩:“泉楓庭貴(桂)……”

  遼寧開原、山東壽光倫氏字輩:“連祥海朋……”

  河南湯陰倫氏字輩:“苣□硯振蹤玉”

  山東莒縣倫氏字輩:“立志知英廣”

  廣西南寧隆安縣屏山鄉倫氏字輩:“佑大仁義禮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南倫家聲;

  京兆世胄。

  ——河南湯陰倫氏家族宗祠楹聯。

  全聯典指倫姓的源流和郡望。

  九言宗祠聯

  一門四進士名垂青史,

  千古多豪傑光照後人!

  ——倫氏家族宗祠楹聯。

  典指倫文敘一家之中,父子兄弟都考取魁元,故天下稱之為“一門四進士,父子魁三元”。為此,明朝皇帝御賜玉旨在黎涌村前建牌坊,上書“中原第一家”。

  【祠堂古蹟】

  蘇滘倫氏宗祠

  蘇滘倫氏宗祠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蘇滘村。


  【典故軼事】

  廣東“狀元及第粥”的由來

  說起狀元,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會是高考中的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而談及及第,或許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畢竟及第一詞離我們已經有些年代久遠了。古時候,及第是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是萬千書生窮盡一生所追求的目標。而在廣東,有一款將兩者擁於一身的名粥——狀元及第粥。相比這個輝煌的名字,這粥的用料略顯寒酸,僅由豬肉丸、豬肝、豬腸熬製而成,這普通的豬雜粥為何會被冠以“狀元及第”這個響亮的頭銜?

  欲想解開這個謎底,首先得從一個叫倫文敘的人說起。

  倫文敘出生在廣州西關的一條小巷子裡,從小便聰慧過人,十分喜愛讀書。然而迫於家境的貧困,倫文敘並不能接受正規的教育,胸懷大志的他的前路註定是佈滿荊棘。

  7歲,對於一個普通的孩子來說,應該是步入書海之路的年紀。而倫文敘卻不得不淪落街頭,挑著菜四處叫賣。由於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倫文敘經常光顧著玩,而忽略擔上的菜。一天下來,菜賣不出去,倫文敘就只能經常餓著肚子。

  這天,還是如往常一樣,倫文敘仍然一無所獲。扛著沉重的擔子,拖著疲軟的腿,伴著肚子的叫喊聲,倫文敘無助地癱坐在路邊。說來也巧,此時的倫文敘剛好坐在一間粥店的對面,聞著飄來的香味,倫文敘早已兩眼發亮,口水都流到地上了。看到倫文敘的窘境,店主張老三不由得心生憐憫,主動買下了倫文敘的菜,並送上一碗新鮮出爐的豬雜粥。雖然僅僅是由一些賣剩的豬肉、碎豬肝、豬腸熬成的粥,卻已經讓倫文敘感到無比的幸福。於是乎,張老三就成了倫文敘每天固定的客人,而這豬雜粥成了他最愛的盤中餐。隨著光陰的流逝,倫文敘逐漸顯露的才華引起廣東巡撫的注意,開啟了漫漫的求學之路,不用再賣菜,而張老三也逐漸淡忘了這位“顧客”。

  又一個十年過去,原本平靜的西關小巷突然變得人聲鼎沸,在人群的簇擁下,一頂嶄新的紅色轎子緩緩地向前行進。頭髮略顯斑白的張老三也從店裡探出頭來,欲想看個究竟。忽然間,轎子停了,正好停在張老三的店鋪前。以為是哪個貴人降臨,張老三急忙到門外相迎。轎簾被掀開,轎子裡走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緊握著張老三的手說道:“張老伯,我回來了。”身處驚訝的張老三盯著這人的臉看了又看,似乎是想起了什麼。這人接著又說:“我是倫文敘啊,我如今高中狀元了,回來看你了!”此時的張老三才如夢方醒,準備去殺雞宰牛好好慶祝一番,不料卻被倫文敘宛然拒絕了,說只想重溫一下曾經的豬雜粥。聽到這段話,張老三不禁回想起了當初,便立刻親手下廚,再次端上一碗新鮮出爐的豬雜粥。再次嚐到曾經的“美食”,種種往事不禁湧上心頭,倫文敘不自覺地潸然淚下,感觸間,還揮筆題下“狀元及第粥”這個美名。

  或許一碗小小的粥並不具有讓你具有高中狀元的魔力,但這其中蘊含的意義卻是我們無法忽略的。閒暇之時,不如配上這一碗小小的粥,攜著這粥的美好寓意,學海無涯不妨苦中作樂。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鹿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