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姓圖騰(鹿氏圖騰)
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鹿姓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四十八位,在臺灣列第三百七十三位。
【釋義】鹿,一種哺乳動物。屬鹿科。鹿四肢瘦長,尾巴短,聽覺和嗅覺都十分靈敏,善奔跑,食草,喜群居。鹿的全身都是寶。鹿角是一種名貴藥材,毛皮質地很好,鹿肉也是一種上好的肉類。
【得姓始祖】
康叔(姬封、衛康叔、康侯、康公):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康叔的支系子孫世代為衛國大夫,後來有人被封於五鹿(今河南濮陽),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五鹿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鹿氏、五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鹿氏史稱正宗。鹿氏族人大多尊封衛康叔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衛國。 在周公旦平定了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聯合管叔、蔡叔等人發動的殷商遺民叛亂之後,封其同母少弟姬封於“衛”。實際上,康叔最初的封地在康邑(今河南禹縣),金文中常見的康侯、衛康叔、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衛國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圍數百里的地方,大體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這一帶曾是夏朝與國韋之所在地,也是商王朝末期“大邑商”中心區,所以,周族人仍習慣稱商地為“衣”、“殷”。“殷”、“韋”二字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衛國建立之後,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充分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的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衛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擔任上卿即大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姬庸伯(大庸)統治。
衛康叔的支系子孫世代為衛國大夫,後來有人被封於五鹿(今河南濮陽),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五鹿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鹿氏、五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鹿氏史稱正宗。鹿氏族人大多尊封衛康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阿鹿桓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的鮮卑族中有代北鮮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為漢姓鹿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蒙古族歷來有“犬鹿成族”的歷史傳說,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為姓氏者,漢化單姓為鹿氏。
內蒙古師範大學著名蒙古族語言學家芒·牧林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犬鹿氏”或“鹿犬氏”,約在一萬千五千年前生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扎賚諾爾地區和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地區。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博爾蘇特氏,源於元朝時期的別速惕氏族,著名將領哲別、迭該、古出古兒闊闊出皆出此族,世居錫喇木楞。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rsut Hala。后冠漢姓為鹿氏。
②蒙古族博古羅特氏,源於元朝時期舊姓,是阿蘭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納臺的後裔,世居揚什木。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gulot Hala。后冠漢姓為鹿氏。
③蒙古族博和羅克氏,亦稱博古羅克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helok Hala。后冠漢姓為鹿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布希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蒲鮮氏部落,以姓為氏,是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滿語為Busi Hala,漢義為“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鹿氏、步氏、布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四十八位。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在臺灣列第三百七十三位,多以濮陽、扶風、定興為郡望。
今河北省定興縣西江村;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郭村鎮鹿莊村、鄆城縣隨官屯鄉高莊村、鉅野縣龍固鎮鹿樓村、泰安市寧陽縣葛石鎮鹿家崖村、肥城市王瓜店鎮北儀仙村(原有明朝萬曆年間鹿家老林),南儀仙村,古店村,潮泉鎮潮泉村,王莊鎮、淄博市沂源縣南麻鎮東沙溝村、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諸城市百尺河鎮嶽溝村、高密市柴溝鎮前鹿家莊、高密市柴溝鎮東尚口村、高密市柴溝鎮西尚口村、曲阜市時莊鄉鹿王村、成武九女鄉鹿堂村、安丘景芝鎮鹿村、安丘市大汶河開發區西友戈村、萊州鹿家村、萊西市大淳于村、萊蕪市牛泉鎮東、西牛泉村、魚臺縣鹿窪村、單縣鹿樓村、曹縣桃源鄉鹿寨村、鹿廟村,莊寨鎮祥東村鄆城縣隨官屯鄉高莊村、掖縣梁郭鎮鹿家村、棗莊市薛城大呂巷村,河南省的封丘縣曹崗鄉鹿合村及其周邊村莊、開封市杞縣高陽鎮常蹇村、開封市杞縣西寨鄉西寨村、輝縣市常村鎮趙凝屯村、沈丘縣白集鎮鹿樓村、沛縣鹿樓鎮、封丘縣鹿合村、夏邑縣劉店鄉鹿廟村、新鄉市,江蘇省的徐州市賈汪區賈汪鎮鹿樓村、徐州銅山縣鹿樓村、徐州茱萸山、徐州賈汪紫莊,安徽省的蒙城縣板橋鎮鹿樓村、鹿小圩、大鹿、小鹿等村莊、阜陽鹿祠街、潁上鹿家廟、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甘肅省的天水市禮縣鹿家鎮,山西省的榆社縣南王村、小杜餘溝村、東莊、馬會村、北王村、郭郊、翼城縣,陝西省的藍田縣華胥鎮、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上營村……等地,均有鹿氏族人分佈。
由於鹿氏族人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因此號稱“鹿走神州”。
具體分佈
1、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徐寨鎮鹿莊村
2、河北省定州市大鹿莊鄉北鹿莊村
3、河北省定州市大鹿莊鄉大鹿莊村
4、山東省膠州市鋪集鎮鹿家村
5、山東省鉅野縣龍固鎮鹿樓村
6、山東單縣鹿樓村
7、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葛石鎮鹿家崖村
8、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南近臺村
9、山東省諸城市百尺河鎮嶽溝村
10、山東省高密市柴溝鎮前鹿家莊 、後鹿家莊
11、高密市柴溝鎮東尚口村、高密市柴溝鎮西尚口村
12、山東省肥城市王瓜店鎮北儀仙村(明朝萬曆年間鹿家老林)、南儀仙村;古店村和潮泉鎮、王莊鎮
13、山東省曲阜市時莊街道辦事處鹿家村
14、山東成武九女鄉鹿堂村
15、山東安丘景芝鎮鹿村、大汶河開發區西友戈村
16、山東省萊州鹿家村
17、山東魚臺縣鹿窪村
18、河南封丘縣曹崗鄉鹿合村及其周邊村莊居住有1000餘人
19、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高陽鎮常寨村
20、河南省輝縣市常村鎮趙凝屯村
21、河南省沈丘縣白集鎮鹿樓村
22、江蘇省沛縣鹿樓鎮為鹿氏聚居區,已上萬人
2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賈汪鎮鹿樓村
24、江蘇徐州銅山縣鹿樓村
25、江蘇徐州茱萸山一帶
26、江蘇徐州賈汪紫莊
27、安徽省蒙城縣板橋鎮有鹿樓村、鹿小圩、大鹿、小鹿等村莊
28、甘肅天水市禮縣 鹿家鎮
29、山西榆社縣北王村,小杜餘溝村,東莊,馬會村,南王村,郭郊
30、河南省夏邑縣劉店鄉鹿廟村等村莊;
31、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東、西牛泉村;
32、山東省曹縣桃源鄉鹿寨村、常樂集鄉鹿廟村,莊寨鎮祥東村
33、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部分地區、禮泉縣部分地區
34、安徽阜陽鹿祠街
35、安徽潁上鹿家廟
36、山東省鄆城縣鹿灣村
37、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鹿家村
38、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鹿莊村,陳胡莊村,居住人口幾千。
39、山東菏澤市曹縣常樂集鄉鹿廟村,前鹿廟。
40、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土峻頭村
41、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柳卓鄉西江村
42、山東菏澤牡丹區萬福辦事處鹿坊村
43、山東省棗莊市臺莊區杜安村、巫山村
44、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上官莊(二)村
45、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大營鎮鹿家屯村
46、山西省榆社縣南王村
47、安徽省合肥市花崗鎮曹坊組
48、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隨官屯鎮大高莊村
49. 山東省萊西市河頭店鎮大淳于村
50、山東省章丘市棗園鎮吉祥村
51、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臺營鎮鹿各莊村
52、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
53、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西賈鄉五里莊村
54、河北省定州市大鹿莊鄉大鹿莊村
55、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
56.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扶風郡本仁堂)
57.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扶風郡本仁堂)
58.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扶風郡本仁堂)
59.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裘公社群付橋村(扶風郡本仁堂)
60.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千人橋(扶風郡本仁堂)
61.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扶風郡本仁堂)
62.河南省鹿邑縣賈灘鎮張蟒莊
63.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繡惠鎮崖南村
【郡望堂號】
郡望
濮陽郡:古縣名,原為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晉朝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
定興縣:據舊志記載:縣境在唐堯時為冀州、舜虞時為幽州,夏仍屬冀州,殷商為幽州,周幷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陽縣,治所故城(今河北定興固城鎮)。西漢時期為范陽縣,新莽時期更名為順陰,東漢時期為范陽侯國,三國曹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陽國。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復置范陽縣。北齊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陽治所由故城遷至伏圖城(今百樓村北官城)。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陽為遒縣。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河北容城)。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廢遒縣,入易縣。唐、五代、遼、北宋,縣境西北屬淶水縣,西南屬易縣,東南屬容城縣。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割易縣、淶水、容城三縣地始置定興縣,取“大定興盛”之意,治所在黃村(舊志皇甫店,今定興縣城)。元、明、清及民國沿用至今。1958年,定興縣併入易縣、徐水二縣。1961年,恢復定興縣建制。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濮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帝丘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定興堂:以望立堂,亦稱范陽堂。
本仁堂:安徽皖南鹿姓堂號。
字輩
山東聊城東阿縣鹿氏字輩:“立玉清佰世,培茂保平安”。
山東淄博博山鹿氏字輩:“清道(建)奉(紀)傳紫(子)美”。
山東泰安肥城鹿氏字輩:“泰嶽淑傳煥道文忠英培德保華遜”。
山東煙臺福山鹿氏字輩:“林吾茲叢道理”。
山東諸城、青島膠州、河南鹿邑鹿氏字輩:“金克啟澤志欽洪倫術青建”。
山東萊蕪鹿氏字輩:“為(維)加寶成……”、“秀啟群英,澤源厚嗣”
安徽合肥鹿氏字輩:“家經倫立建才”。
安徽肥西鹿氏字輩:“詩禮傳家經倫(綸)立建才學揚庭恩榮以獻”。
河南杞縣鹿氏字輩:“國鳳世美…好義宗順”。
吉林長春鹿氏字輩:“承繼蔭克英”。
江蘇沛縣鹿氏字輩:“文山德清承先啟存永懷彝憲”。
江蘇徐州、上海鹿氏字輩:“繼世守丙存永懷儀鮮”。
山東安丘西友戈村鹿氏字輩:“文振九思華國吉民安”
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峰峰鎮上官莊鹿氏字輩:“敬國正富貴,家裕慶豐年”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先輩制定的名派“宗傳理學世篤忠貞必由其本時乃日新”十六字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回裡鹿氏宗祠
回裡鹿氏宗祠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回裡鎮土峻頭村。
回裡鹿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2013年,村中全體鹿氏村民集資30多萬元,重新修繕了破敗的祖祠。
回裡鹿氏宗祠門樓上方的博縫磚雕是陰陽八卦的圖案。墀頭磚雕東邊是一隻獬豸,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西邊刻的是一隻天馬。門樓上方過去曾有一塊白底黑字的匾額,上面書寫著兩排字:一是“河南名族”,一是“鹿氏宗祠”。據老人講匾額是鹿氏一位進士寫的,查史料,根據祠堂建造年代,當時鹿氏考取進士的只有鹿廷瑛堂弟鹿廷瑄的元孫鹿維基。門樓裡側的墀頭磚雕,西側雕刻著一隻翩翩起舞的仙鶴,東邊是一隻鹿,寓意“鶴鹿同春”。穿過長長的由圍牆組成的甬道,便來到祠堂南側的一排三間房子正門前,房子牆體用當地山上產的青石與青磚砌成。正門迎面南側是一面嵌在圍牆上的照壁。
門口左右兩個圓形抱鼓石,東邊抱鼓石的下方陽雕“河馬負圖”,寓意王者有仁德,被視為祥瑞的象徵。西邊的是“犀牛望月”,民間有“犀牛鎮家靈,望月迴天庭,虔誠月兒圓,財神來光臨”的順口溜。“犀牛”的諧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從天降的吉祥物。圖案鑿刻得生動形象、概括簡練。上方左右兩塊墀頭團壽磚雕之間,是一塊白底黑字的“敕建鹿公祠”豎匾(現為復原品)。這南邊的一排三間通開的房子,為前廳,是為了接待前來祭拜的貴賓的。屋頂三架樑結構,其中西屋靠牆有一張八仙桌,幾條春凳;東屋一個條几,上面陳列著玉磬、聖旨,以及鹿廷瑛生前用過的朝珠、官服等。
進了院子,東西兩邊原來各有一棵柏樹。北面正房三間,建在月臺之上,故高於南房。兩根簷柱露在外面,柱礎沒於月臺當中,僅露出一點,簷柱的下端是一塊八邊形的高八十厘米左右的石柱,承載著上方的圓形木柱,這使得木柱離地面非常之高,地面的雨水潮溼之氣不會侵浸到木柱上,以防止木柱變潮腐朽。東西兩間屋的南側,各有一個樸素的直稜窗。正屋也是祭祀的場所,正面北牆上掛著鹿氏的畫像,兩邊是對聯,再兩邊是宗譜,下面是一個幾乎能有三間房子長的大條案,條案上放著列祖列宗的牌位,屋裡還有十二塊屏風,這屏風是用竹胎做骨架,外表塗著大漆,彩繪山水、人物、花鳥畫。條案上還擺放著鐘形的玉磬等。值得提及的是,在中間樑架的南樑上,有一處墨書題記:“大清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元孫六世孫等仝建三月初九日大吉大利”。祠堂的後面還有一個不寬的後院,後院的外面有兩個旗杆,西北處一棵幾百年的老槐樹,粗壯遒勁,枝幹旺盛。
回裡鎮鹿氏祖先鹿廷瑛,少年酷愛讀書,中年時中舉,五十二歲考取進士,授湖廣宜章縣(今湖南省彬州市宜章縣)知縣。此地重男輕女,有生下女嬰便溺死的惡俗。鹿廷瑛到任後,明令禁止。當時轄區內有舊錫礦一座,礦工有上萬人,因日久產量降低,礦工生活艱辛,上司怕日久生事,鹿廷瑛給上司提議斷其糧道,礦工逐漸解散回家。他在任七年,斷案清明,監獄裡犯人很少,牢房幾乎是空著的;設立義冢,修學宮,建書院;因成就卓著,被升為四川道監察御史,協理河南道。鹿廷瑛一生為官清正,晚年致仕,熱心公益。康熙壬申年春,封侍御公,清嘉慶二十一年追封、敕建鹿公祠,頒發聖旨及祭品(建祠時立於路南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刻聖旨碑“文革”中被毀)。
【典故軼事】
殷商古國——鹿國,多鹿而得名,“精衛填海”故事誕生地
殷商西北部有一個以“鹿”命名的方國,卜辭中出現時臣服於商,與王室關係密切,不但設有田獵區、駐軍,還作為商王的祭祀場地。鹿國地理位置在哪?《漢書·地理志》記載:“長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濁漳水所出。”長子,即山西長子縣,古屬上黨郡。長子縣境內有鹿谷山,對於鹿谷山,《淮南子》記載叫發苞山,《山海經》記載叫發鳩山。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發鳩山,因為源於一個著名神話故事:精衛填海。傳說小小精衛鳥銜運西山之石以填滄海為自己復仇,此“西山”就是本文要說的鹿谷山。鹿谷山位於太行山西麓,殷商王畿以西,有說法認為商代鹿國就在鹿谷山一帶,與長國為鄰,同為殷商王畿西北部的門戶大國。《殷周金文整合》收錄相關鹿國銅器似有“鹿方鼎”、“鹿觚”等。
“鹿”的甲骨文是“帶角的鹿”的象形,鹿是古代貴族狩獵的主要物件,鹿是珍貴物種,物以稀為貴,在狩獵活動中,能捕到鹿是一件猶如打了勝仗一樣的大事。因此,圍鹿逐鹿被執政者們視為攻城拔地爭奪天下的遊戲。“射鹿”與一個國家的政權緊緊掛勾,比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就是“逐鹿中原”的由來。鹿地多鹿,早鹿部族的族人擅長捕鹿,並以此為遊戲,鹿族應該是個好鬥好強驍勇善戰的民族。
卜辭中與鹿地相關聯的還有兩個地名,一個是滳,一個是(阝心)。滳可能跟滳水有關,滳水據說是商部族的發源地。而(阝心)可能即沁水,河南沁陽市、山西沁水縣的來歷可能都跟它有關。一其卜辭中有“(阝心)京”字樣,商王曾赴(阝心)京視察,“京”即高大上的建築物,可見當時(阝心)地已築城,有城池必有駐兵。卜辭中又有“(阝心)南小丘”的記錄,可以解釋為(阝心)地南面的小丘地帶。“丘”本為山地,說明(阝心)地又多有山地。卜辭中多見“(阝心)南丘豕,冓。”冓(gòu),當為一種捕獵的工具。“冓(阝心)鹿。”意為獵捕(阝心)地的麋鹿。卜辭“王惟(阝心)犬”,說明(阝心)地還設有專替商王打理田獵區的犬官。從卜辭中來看,(阝心)、滳兩地當與鹿地緊鄰,但無法確定具體位置。卜辭中有不少“王涉滳射鹿”的記載,可見滳地和(阝心)地一樣多鹿,多鹿是該區域的一大特色,鹿谷山、鹿國等地名很有可能來源於此。鹿地、(阝心)地、滳地都有商王的田獵區,商王常常進入這片區域狩獵。
鹿地不但有商王的田獵區,還配有“鹿師”。卜辭:“貞王往於鹿師。”商王去往鹿地軍事基地。卜辭有“多尹在鹿”的記錄,多尹,商代官職,可能是當時殷商駐鹿師的最高統率。從地緣位置看,鹿地是中原進入晉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也是西北方強族從太行山各陘出入殷商王畿的中樞門戶。為此商王在此設立軍事據點,可以從根本上杜絕西北方異族的入侵。事實上,從卜辭中可以得知,商王在太行山西麓一帶設立的軍事據點非常密集,可見這一帶對商王朝而言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上次講到的長國,在山西長子縣,與鹿國相鄰,長國就配有一支商王的“戍軍”,是為了防禦(上工下口)方的入侵。與鹿國相鄰的(阝心)地、滳地也各自設有駐軍,形成一張嚴密的軍事防禦網。
鹿地也是商王的祭祀之地,商王朝的許多大型祭祀會在這裡舉行。比如“庚辰歲妣庚小……子祝,在鹿。”、“甲申歲祖甲小……子祝,在鹿。”、“乙酉歲祖乙小……祝,在鹿。”這些祭祀卜辭中,我們發現三位祭祀物件:妣庚、祖甲、祖乙。據統計,在所有祭祀卜辭中,以上三位在祭祀物件中所佔比例非常之多,其中“妣庚”又是三位祭祀物件中的之最。祖甲是商武丁之子,商代第25代王;祖乙是河檀甲之子,商代第19任王;而“妣庚”是一位女性,作為女性,她被祭祀的頻率為何如此之高?據統計,“妣庚”的祭祀頻率明顯高於任何男性祭祀物件。“妣庚”到底是誰?為什麼她能享受如此多的殊榮?據韓江蘇先生考證,“妣庚”是武丁的母親,商代第22代王小乙的配偶,可能是“母以子貴”吧,就像武丁王后婦妌,兒子祖甲為她鑄築“母戊大方鼎”用以祭祀,其規模遠遠高於地位更高的婦好。商王選擇在鹿地進行如此重要的祭祀活動,可見鹿地不但是商王朝重要的田獵、軍事根據地,它還是塊具備天地靈氣的風水寶地。
商代鹿國的結局有兩種可能,據上博簡《容成氏》記載:紂王無道,殘害忠良,“於是乎九邦叛之,豐、鎬、郍、邘(於)、鹿、耆(黎)、崇、密須氏。”此鹿即為鹿谷山一帶的鹿國,鹿國參與了商末聯邦大反叛。但我們不難發現,以上九邦雖然集體反叛商紂王,結果除了鹿國,其餘全部被文王所滅(有史可據),以此推測,鹿國應該也在商末時亡於周國。另一種可能,按照以往所瞭解,河南鹿邑太清宮商墓遺址發掘帶“長”銘銅器,乃商代長族所有。根據考證結果,長族原在山西長子縣境內,晚商時由於地緣戰略需要,被商王遷到河南鹿邑境內。長子縣境內的長族和鹿谷山一帶的鹿族比鄰而居,很有可能,商王朝在遷徙長族的過程中,也有部分鹿族一併遷了過來,鹿邑可能由此而來。鹿國之後有鹿姓,這支鹿姓雖不見姓氏古籍記載,但應該是最早的一支鹿姓。
【家訓格言】
《鹿氏家訓》
孝為德之首,敬乃孝之本。修德興於世,行孝以立人,厚德載物,道濟天下,君子之行,天人共仰。厚資財,薄父母,豈為人乎?輕手足,重浮財,貽笑眾昆。謙愛待人,自立助人,施助不圖報,受恩忽忘懷。求娶議嫁,首重德品。和親睦鄰,寸畔不爭。
詩禮傳世,家道恆興。知識源於書,才智徵乎行。科技逐日更新,子孫當須自強。學須靜,才須學,非學無以廣才;志者成,毅者立,非志無以成學。終生學習,終身進取。
身出於父母,才積於自身。體為力行之本,當須珍重;毅為力量之帥,還貴慎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體健博識,家國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