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姓圖騰(浩氏圖騰)
浩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ào(ㄏㄠˋ),亦可讀作hé(ㄏㄜˊ),就是不可讀作gé(ㄍㄜˊ)或gào(ㄍㄠˋ)或háo(ㄏㄠˊ)。其一源出西周,浩是周宗室的分封地,故以地名為姓;其二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浩齊特部,屬於漢化改姓浩。浩姓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八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二十二位。
【得姓始祖】
后稷:帝嚳之子。后稷出生於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被稱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農耕始祖,五穀之神。后稷為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有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教民耕種。堯舜之相,司農之神。后稷生於稷山,第一個建立國庫糧食儲備和畎畝之法,放糧救飢,賜給老百姓種子,教民耕種,被認為是大禹最為倚重的三公之一,拯救民眾免受饑荒滅種。浩氏,就是后稷的後代,其姓源出西周王朝建立以後。浩,是周宗室的分封地,該宗後代建了浩亹城,因以地名為姓氏,稱浩氏。浩亹城在浩亹水泮(今大通河),後在秦、漢兩朝時期擴為縣名,屬金城郡管轄,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該支浩氏族人皆尊奉后稷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帝少皓氏裔孫帝嚳之子后稷,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帝嚳,後人將其列為上古“五帝”之三。他是少皓(昊、暤)金天氏的孫子,蟜極的兒子,姓姬、名帝俊,因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高辛裡)開基,故號稱高辛氏。他是黃帝的曾孫、蟲喬極的兒子。繼承其叔父顓頊稱帝七十年,一百零五歲時去逝。
據史載,帝嚳在十五歲時即輔佐叔父顓頊,學習治理國家,三十歲時繼承顓頊帝位,建都於亳殷(今河南偃師)。
帝嚳行政大公無私,有明察善惡的能力。他在位時雖然不象黃帝、玄帝那樣有許多重大的發明和建樹,但他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天下人都很敬服他。他直接領導的部落由八個氏族組成,主要活動區域在今中原範圍。他能夠更加科學地掌握日、月、星三辰的變化規律,初步掌握了觀察時間、區分節令的有效方法,以指導農業生產。
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其以講信用著稱。據說當時犬戎房王發動叛亂,帝嚳佈告國中:“若有人把房王人頭取來,我就把公主嫁給他。”他的臣下多數懼怕房王的勢力,不敢拿生命去冒險,而有一個普通的、頭狀如狗頭的人名叫般瓠,以自己的勇猛獨取犬戎房王首級獻給帝嚳,帝嚳即履行諾言,將公主嫁與此人,一時被天下傳為美談。後來帝嚳之女與般瓠南下四川、黔、滇一帶開基,以唐為姓。
帝嚳還是金、銀、銅、鉛、鐵這五大金屬元素的發現者。據史載,黃帝時代雖然有了金屬貨幣,但金、銀、銅、鐵、鉛尚處於混而為一的狀態。帝嚳命臣下鹹黑,率眾於峒山(今河南新鄭、滎陽、至鞏義市一帶,另一說在甘肅)開礦冶煉,直至將峒山開掘冶煉成空峒山,首次使金屬貨幣成了流通貨幣的主要形式。
帝嚳的最大歷史功績,是生下了幾個後來對中華民族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帝嚳與有邰氏之女姜嫄生下了后稷,此人成為周族的始祖;帝嚳與陳鋒氏之女慶都(一名慶節)在丹陵生下了唐堯大帝;帝嚳與有戎氏之女簡狄生下了契,此人後來成了商族的始祖;帝嚳與娵訾氏之女常儀生下了摯,後來摯成為他帝位的繼承人。這幾個人——后稷、唐堯、契、摯,後來對中華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帝嚳被列為“上古五帝”之一,是理所當然的。
帝嚳去世後,與顓頊同葬在河南內黃縣境內。清朝同治年間有一次特大暴風,飛沙走石,將帝嚳陵寢湮沒在黃沙灌木叢中,當地政府在上級文物部門支援下,於1992年對陵區進行了清理和修復,同時,內黃縣透過縣財政撥款與群眾集資等辦法修復了原貌。現存元朝天曆年間所立“帝嚳陵”標誌碑一塊。近年來還於附近發現墓址地下藏有通道、圍牆和墓葬文物等,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整修和考證。
唐堯之後,其族衍分為:唐氏、杜氏、範氏、劉氏、韋氏、祁氏、房氏;
契本姓姒,他的部族後來新產生了子姓、商姓、殷姓、訾姓、宋姓、孔姓、孟姓、朱姓、婁姓、鄒姓等;
后稷的後代建立周朝後,除姬姓流傳之外,又新產生了周氏、魯氏、晉氏、衛氏、蔡氏、曹氏、滕氏、燕氏、鄭氏、吳氏、魏氏、何氏、郭氏、管氏、焦氏、滑氏、霍氏、聃氏、郜氏、浩氏、毛氏、華氏、林氏、牛氏、孫氏、楊氏、雍氏、畢氏、豐氏、荀氏、原氏、成氏、盛氏、於氏、應氏、凡氏、蔣氏、邢氏、茅氏、作氏、賈氏、芮氏、隨氏、胡氏、巴氏、遂氏、頓氏、耿氏、彤氏、岑氏等主要姓氏。
浩氏,就是后稷的後代,其姓源出西周王朝建立以後。浩,是周宗室的分封地,該宗後代建了浩亹城,因以地名為姓氏,稱浩氏。浩亹城在浩亹水泮(今大通河),後在秦、漢兩朝時期擴為縣名,屬金城郡管轄,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
該支浩氏族人皆尊奉后稷為得姓始祖,正確讀音作hào(ㄏㄠˋ)。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浩亹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漢書·地理志》記載:“金城郡允吾,烏亭逆水出參街谷,東至枝陽入湟。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令居,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
允吾、令居皆瀕於今莊浪河。浩亹城故址在今甘肅省的蘭州市永登縣西南、大通河東岸一帶,包括青海省的於州市祁連縣和門源回族自治縣。
今大通河在西周、先秦、漢朝時期皆稱浩亹水。今莊浪河和大通河之間別無其他較大的河流。
浩亹(讀作hé mén),西漢初期所設定的縣名,隸屬於金城郡。著名漢朝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浩亹水,在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浩亹水就是大通河,後有稱之為合門河、烏蘭木倫河等的。
兩漢之後,居於浩亹之地的住民中,包括少數民族,均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浩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作hé(ㄏㄜˊ)。
按:
今大通河兩岸的永登縣、祁連縣、門源縣一帶,有浩氏族人將自己的姓氏讀音讀作gé(ㄍㄜˊ)或háo(ㄏㄠˊ)或gào(ㄍㄠˋ)者,這是受地方方言影響所致,非“浩”字作為姓氏的正解讀音,因此是錯誤的。
關於該支以古地名形成的浩氏的正確姓氏字讀音,在宋仁宗令丁度等人編修的典籍《集韻》中早已註明:“浩,葛合切,音合。浩亹,漢縣名,屬金城郡。注:浩亹,音合門。”
“葛合切”,可不是讀作gé(ㄍㄜˊ),而是讀作hé(ㄏㄜˊ)。
讀音為gé(ㄍㄜˊ)者,如“革”、“割”、“隔”等字,音韻學上稱作“居曷切”或“古達切”。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浩齊特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浩齊特氏,蒙語為□□□□□□或□□□□□□□,是浩齊特部蒙古的氏族姓氏。
明朝時期,浩齊特部屬於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蒙克第七子孛兒只斤·阿喇博羅特所領有。
在清乾隆大帝下旨官修記述蒙古各部變遷較為詳細的史籍《蒙古王公表傳》一書中,浩齊特部又作為達延汗長子孛兒只斤·圖魯博羅特後裔孛兒只斤·達賚遜庫登汗領有的部落,謂庫登汗“號其所部曰浩齊特”。這說明,在清朝時期浩齊特部的歸屬發生了變化,這在史籍《清太宗實錄》第十七卷中也有記錄:“遣尼堪往迎喀爾喀所屬蒿齊忒部落歸降額林臣臺吉、巴特瑪塔布囊。”很顯然,浩齊特部後來被歸入了喀爾喀蒙古萬戶所轄。
由於浩齊特部又被稱作“好陳察哈爾”,因此在後世被一些史家稱為“舊察哈爾部”,從此為大家所識。
蒙古浩齊特氏的王公貴族們,後來大多冠漢姓為陳氏;但有很多非貴族人等則以部族名稱的諧音漢字“浩”為漢姓,稱浩氏、齊氏、童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浩氏正確讀音作hào(ㄏㄠ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浩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八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二十二位,以天水、河南為郡望。
今陝西省的涇陽縣,河南省的湯陰縣,江蘇省的宜興市,甘肅省的蘭州市永登縣,青海省的於州市祁連縣、門源回族自治縣,臺灣省,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盟,蒙古國等地,均有浩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浩哲墓
山西長治地區在唐朝時期稱潞州,是唐朝經濟、文化繁榮的地區之一。在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西南發掘清理的唐朝浩氏家族墓,形制均為帶墓道和甬道的單穹隆頂磚室墓。從這個墓地發現的五塊墓誌證明,這是一個隋、唐兩朝時期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家族墓地。墓誌涉及浩氏家族九代十六人的姓名、官職、世系等,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八十九年,是研究隋、唐兩朝山西地區基層社會形態的重要資料。
襄垣隋朝浩哲墓葬,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新建西街中段。2001年11月,經襄坦縣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搶救清理,浩哲墓葬始見天光。
浩哲墓葬坐北朝南,為雙室磚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及左右耳室、後甬道和後室組成。隨葬器物主要集中於前室中央的墓誌周圍,有陶俑、陶器、墓誌等,共五十三件。陶俑主要有小冠男侍俑、高冠男侍俑、女侍俑、男僕俑、女勞作俑等。其他有陶罐、簸箕、笤帚、母豬、豬崽、母雞、小雞等。後室早年被盜,隨葬器物僅存兩件陶罐。另有石龜墓誌一合兩塊。該墓的形制為多室磚墓,在山西已經發掘隋代墓葬中少見。據墓誌載:浩氏家族自漢朝居住屯留,至隋朝已歷經數百年,是當地著族,但其族人在歷代史書中均不見記載。
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姓浩名哲,是上黨屯留人,透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最高當過隋朝的魏郡(今河南安陽)太守(一個城市的最高行政長官),隋仁壽四年(公元604)七月十二日卒,終年八十有七。大業三年(公元607)四月七日葬於萬壽鄉。現在,從太原到安陽一個動車搞定,車程很短,但要是放在交通工具相當不便捷的隋代,從安陽到山西襄垣,估計得走上個把月。都說要葉落歸根,浩哲去世後從河南迴到山西這能理解,但為什麼會從屯留到襄垣?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襄垣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公元前455年趙襄子在此地建城,便取名襄垣,西漢置縣,歷代未改,算是個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