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起源及歷史

貝姓圖騰_貝氏圖騰

貝姓圖騰(貝氏圖騰)

貝姓起源
    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後。召開康移封於薊,其支庶子孫食採於河北鉅鹿貝(三點水貝)水,建立了貝(右耳貝)國,為燕國附庸,其子孫遂以國名為貝(右耳貝)姓,後去邑為貝氏。這一支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  

    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為貝姓。成為貝姓的一支。貝丘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

分佈和遷移
    貝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也排序為第一百十位。  貝氏遠祖起源於西周時期,上古時周文王的一個兒子被封在今天的河北省鉅鹿浿水,建立了郥國,公族子孫就時代以國名為郥姓,後來他們去掉“邑”字邊旁,改姓“貝”。因此,“貝”姓也是出自周朝王室之姓,即姬姓。後來,有一支貝氏從河北鉅鹿浿水遷移到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一帶,由於貝氏人口逐漸增多,該地被稱為貝丘。另一些居住在貝丘的人,也有的人就此起姓為“貝”。貝氏後來在清河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清河郡望。

郡望和堂號

郡望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留任堂:明朝時貝恆任邵陽知縣,後改東阿知縣。他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調他另有任用,東阿耆老數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級仍留東阿。   

    東武堂:東漢時期,黃門令(中常侍)貝瑗曾因誅權臣梁冀家族有功,被漢桓帝封為東武陽侯。他的貝氏後裔為了紀念貝瑗的豐功偉績,所以把東武作為貝氏的一個堂號。   

    修史堂:明朝初年,貝瓊被召修《元史》,因此“修史”成為貝氏的另一個堂號。   

    豐谷堂:宋朝貝欽臣任江陰縣令時,重視開墾田地、發展生產,政績顯著,全縣民眾歡歌慶豐收,素有縣歌豐谷之稱,因以為豐谷堂。   

    清河堂:以祖籍地為堂號,今廣西、廣東兩地貝氏春節對聯橫批“清河堂”,有時也寫“東武第”“豐谷第”修史第“、

貝姓名人

    貝瓊:(公元1314~1378年),一名闕,字廷琚,號廷臣、清江;浙江海寧殳山人(今浙江海寧雙山鄉),一說崇德人(今浙江桐鄉)。著名明朝文學家。   

    貝青喬:(公元1810~1863年),字子木,號無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蘇吳縣人。著名清朝詩人。貝青喬的詩結集為《半行庵詩存稿》八卷,共八百餘首,由葉廷□等於同治五年刊刻。《咄咄吟》兩卷單行,有1914年嘉業堂刊本。   

    貝壽同:(公元1875~1945年),江蘇蘇州人。著名近代建築大師。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學,後留學德國,畢業於夏洛頓工科大學建築科,為中國第一位到西文學習建築者。他曾主持法院與監獄建築甚多。晚年在南京開設咖啡館,約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逝世。為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從叔祖。貝壽同是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大樓的設計者,一般沿用“至國人留學歐美,歸國從事建築業者,貝壽同實為之先驅,北平大陸銀行為其所設計。”   

     貝時璋:(公元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省寧波鎮海人。傑出的生物學家、教育家。192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預科。 1921年至1928年留學德國,獲土濱根大學博士學位。1978年、1988年土濱根大學又先後兩次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歷任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曾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主任、研究生院生物教學部主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副主編,《中國大百科》總編委會副主任,生物學分編委會主任;第一、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

    貝漢廷:(公元1926~1985年),浙江鎮海人。上海遠洋運輸公司指導船長,船舶高階工程師,優秀航海家。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