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氏起源及歷史

付姓圖騰_付氏圖騰

付姓圖騰(付氏圖騰)

  付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付",字從"人",起初有逐漸相傳之義,後意會為輔助、教導。本意上講,"付"字起源於氏族社會末期,是新興奴隸制社會的產物,與"趙"字同時誕生。"付",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階僕人,就是當今從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領主管一類的角色;而"趙",則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階侍衛,就是當今警衛、保鏢、保安一類的角色。作為姓氏,則主要源於官職稱謂。由於“付”和“傅”的混用,目前付姓沒有可靠的統計資料。現今人口約三百八十萬多萬,排在第六十六位。

【得姓始祖】

  付雅:黃帝的黃帝有個裔孫。魯頃公(前二七零年至前二五六年在位)之孫,秦國官吏。魯頃公為魯國最後一任君主,後被楚國滅國。魯國亡後,子孫外逃,雅流落到秦國,因辦事認真,被秦王任為符節令(即保管令符的官員,符乃古時君王傳達命令的憑證,用金屬或竹木製成一定圖案,然後一剖為二,一半為調動者執有,一半為帝王本人或符節令保管,上令下達,對符為憑)。符節令官位不高,卻需要君王親信擔任,雅在秦國曾長期擔任此職,其子孫為別他族,即以官為氏,稱符姓,並尊符雅為其始祖。

  傅說:商朝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只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決定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他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影象,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巖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他們把他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於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於傅巖,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付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付百一郎、付念九郎:南宋初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治,其三世孫念九郎,後自邑治遷縣南之白砂,為上福建付氏始祖。

  付詡、付正:世居清河,唐朝由鄆徙越。始遷祖付正,宋初遷居山陰荷湖。為山陰荷湖付氏始祖。

  付曉俞、付勝霖:北宋大臣,世居須城城山,建炎南渡遷義烏。十一世孫勝霖,為避元兵人侵,由豫章西洛村遷居潤洲城南塔山,為始遷祖。為潤洲付氏始祖。

  付盛梅:付百一郎十七世孫,清雍正間由上杭遷居衢州府西它縣通仙門外三十四莊滄。為滄洲付氏始祖。

  付元午、付嘉祥、付仕和:原居福建龍巖州銅鏢村。十世孫嘉祥,於明清之際由龍巖遷居江西瑞金縣上陶。嘉祥子仕和,由瑞金轉遷金堂、簡州,最後定居於在都北玉局,為江西始祖。

  付逵、付啟遠:居南城厚坪。始遷祖付啟遠,清康熙三十六年由常山江家堡遷須江,初住邑之吳村上莊,繼移家嘉湖荒塘尾,終居淤頭莊達塘邊。

  付寶:唐僖宗光啟間避地人閩。為武榮付氏始祖。

  付如錦、付子良:原居義烏壹門,其子子良,南宋初由壹門遷居金華雅付。為金華付氏始祖。

  付奕、付曉俞、付恩齊:唐鄴縣人,其十七世孫曉俞之子恩齊者,宋室南渡時遷居浙省鄞縣鑑橋。為鄞縣鑑橋付氏始祖。

  付仲一、付茂二:世居鄞縣付家,子茂二,宋鹹淳間因避疫徙居五鄉契,為始遷祖。

  付倫、付雄、付平:北宋自義烏雲黃山稽亭裡徙居邑之青巖,至孫雄,析居虞陵;曾孫平,又徙鍾墟,與住表巖者合稱三大派。為義烏青巖付氏始祖。

  付鵬、付崇學:唐貞觀間由閩中莆田遷義烏,定居縣前二十五步,建壹門,鵬二十二世孫傳至崇學。宋末避元兵,自壹門分遷邑這左溪塘、上銅塘、稠巖。為壹門付氏始祖。

  付熹、付雄:世居清河,東晉時由南陽巫仕烏傷,遂家焉。始遷祖付雄,宋嘉佑間由義烏雙林析居龍祈之虞陵。其裔有名藻者,仕明為翰林編修,晚年還鄉建立杜門書院。後因以地名。為杜門付氏始祖。

  付繼宗、付紹一:世為中原人,金人減宋,裔孫南遷越中,至十一世孫紹一,元末由余姚龍泉鄉遷邑之孝義鄉,為本支始遷祖。為餘姚孝義付氏始祖。

  付六翁、付巍:五季由義烏遷居山陰縣荷溪,十一世孫巍,南宋末避兵亂由諸暨直埠再遷蕭山橫山之陽,為始遷祖。為蕭山付氏始祖。

  付逵:先世清河人,唐末同信州鉛山遷撫州南城,至其孫,別為仁義禮智信五大支,又閱二十一世,時當明季,禮房下思義、思能、思誠、思美、思玉兄弟,信房之量盛,先後由南豐遷來龍游,分居北鄉之等地。為龍邱付氏始祖。

  付榮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豐城徙居湖南醴陵縣堂賓衛。為醴陵東鄉尚賓付氏始祖。

  付廷鶴:字興旺,明正德二年丁卯六月初三日未時生,萬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五日申時沒,葬湘陰錄水霞徐虎山袁樹觜醜山未向兼癸丁有石志墓圖。子一:大學。為寧鄉付氏始祖。

  付德厚:世居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鳳巢嶺石山裡。元配:羅氏。子二:崇道;崇宏。為邵陽付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

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於傅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

  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殷商時期名相付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相傳,自從盤庚將商王朝的都城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後,商王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在一個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夢中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影象,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交界的一個叫“付巖”(今山西平陸)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叫“說”的北虞奴隸,便將其帶到朝中。因為他居住在付巖,“故遂以付氏之,號曰付說”。後來,付說果然兢兢業業地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付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還在征服洪水氾濫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他盡心竭力輔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使其在位期間成為商王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在付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說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付陽國(復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羋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氏、付氏、復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付三家聯宗之說。

  源流四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付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付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復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付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戰,並以雙手勇託潰落的付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

  付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陽城名為姓氏者,稱付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付氏、復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鄂爾克特氏,亦稱額爾德特氏、鄂爾特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鄂爾克特氏多冠漢姓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源流六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廣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記載: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隨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後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於明末清初由江西來任廣西提督軍門,又於清順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撫,殉職後葬於臨桂舊村滾獅嶺(一稱滾子嶺),後裔定居於舊村,成為付氏一族。

  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河北等省區。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

  ⑴.滿族付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⑵.滿族付錫哩氏,滿語為Fuciri Hala,世居蘇克特依卡倫(今新疆鞏留吉爾格郎哈拉木蘇克村),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⑶.滿族富察氏,亦稱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爾察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稱為姓氏,滿語為滿語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⑷.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付氏、福氏等。

  ⑸.滿族富爾庫魯氏,亦稱富勒庫嚕氏,世居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氏。

  ⑹.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佈施”,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為付氏、富氏、楊氏、付氏等。

  ⑺.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遼陽、吉林一帶地區。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有滿洲正白旗將領郎佳·升,以乾清門行走往軍營協剿川、楚地區的白蓮教,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驍勇善戰,清嘉慶皇帝十分欣賞他,特賜號巴圖魯,擢蒙古副都統,並賜改名為付升。在付升(郎佳·升)的後裔子孫中,皆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⑻.滿族敷辰氏,滿語為Fucen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兩岸地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太付,亦稱師付,簡稱付,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付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定師付一名。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付”。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付”,官秩為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付稱“太師”,各王所屬之付稱“師”。

  在歷代太付、師付、付、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付御,是兩週時期輔佐王政之官的名稱,與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詩·大雅》中就記載:“付御者,貳王詔事,謂冢宰也。”

  在付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為亦各封王設定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漢景帝劉啟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改稱其為“付相”,以與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別。

  在付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脊新莽時期官吏付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西漢末期,王莽成功篡漢,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為太子設定了四位老師,其中之一即為付丞,亦稱“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為師疑、阿輔、保拂,由當時學識、為人、武功、技藝最高的人擔當。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為付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史稱“四師”。

  西漢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滅亡。其時,曾擔當付丞的宗伯鳳家族門人紛紛遷逃避難,其中有以祖上官稱為姓氏者,世代稱付氏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付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漢朝制度,為屬下諸王設定了“王付”之官,總領諸位王爺部下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爺名數設有付尉、司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權力僅次於王付,位在司馬之上,下屬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動範圍限於王府轄域之內,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執政以後,整個大元帝國有四十五個王,但只有三個王府設有“付尉”之職,即憲徹不花王爺府、也不幹王爺府、斡羅溫孫王爺府,其他諸王的相應官員僅稱“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級。

  元朝滅亡後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權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權在明朝大將藍玉的打擊下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滅亡之後,有王付、付尉的後裔子孫紛紛改漢姓,其漢語及文學修養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漢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漢族,以避兵禍。此後多稱付氏,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源流十二

源於姬姓符氏 ,據《元和姓纂》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笙令,因為氏。

《姓氏急就篇》符氏,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廣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琅琊。春秋戰國時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付節(璽)令,子孫以官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先秦時期,付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

  秦漢之際,付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付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付姓和西羌付姓的漢化,付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

  西晉時,付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

  唐朝末期付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付姓已分佈於江南各地了,清初付姓進入了臺灣地區。

  分佈

  宋朝時期,付姓大約有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20%。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付姓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付姓聚集地區。明朝時期,付姓大約有4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付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

  明朝時期,江西為付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兩省,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佈於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付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餘年,付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付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當代付姓的人口已達380萬,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付姓人口由44萬增到887萬,增長了約20倍,付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西、浙江、湖南、山東等五省,這五省付姓又集中了28%。付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南川湘皖贛浙、北豫鄂魯冀兩塊付姓大聚集區。在近600年的時間裡,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時期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

  付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湖南、鄂皖贛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蘇南端、江蘇西北、上海、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粵桂北端、陝西南部、山東北部、河北東部、天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黑龍江東部,付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3%的付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貴州南部、雲南北端、桂粵閩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魯蘇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陝西南部、甘肅南部、遼寧西部、吉林大部、黑龍江中部、內蒙古中部、新疆西北部,付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31%的付姓人群。

  【入閩遷徙】

  春秋時,鄭國有史付,其後以先祖之名命姓,遂成付姓(見《偃師姓氏源流》)。

  南宋初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治,其三世孫念九郎,後自邑治遷縣南之白砂,為上福建付氏始祖。

  付姓在人群中分佈在湖南、鄂皖贛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蘇南端、上海、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粵桂北端、陝西南端、山東北部、河北東部、天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黑龍江東部,

  福建付姓家族主要聚居三明市,有人口3790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92位,佔全市總人口的0.14%;具體分佈為:三明市區422人(其中梅列區319人),永安市163人,明溪縣111人,沙縣132人,清流縣130人,寧化縣1605人,尤溪縣24人,將樂縣442人,泰寧縣125人,建寧縣636人。福州的福清、平潭也有散居。

  其他地市也有付姓散居,部分傅姓由於企圖簡化筆畫,把“傅”誤寫成“傅”。

  臺灣未見付姓人口。東南亞華僑有少量付姓家族。

【郡望堂號】

  郡望

  北地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漢移治馬陵(今甘肅慶陽),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漢高祖劉邦置郡,劉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興商堂:商朝武丁時刻想振興自己的國家,但缺乏賢人幫助。一天夜裡,他夢到聖人來到他面前。這位聖人名“說”,治國的本領很大。於是武丁就畫了那聖人的像,命許多人去找,結果在付巖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隸,正在那裡築牆,他很像武丁夢中見到的人的模樣。他就是付說。人們將他請到朝廷,他後來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是歷史上的名宰相。

  另外還有琅邪堂、忠厚堂、積善堂等堂號。

  字輩

  江西南昌武陽付姓字輩:朝廷方有道 萬世永昌隆

  山東高密付氏字輩:“日敘丙餘希深聯貽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山東曲阜陵城付氏字輩:兆雲清洪長元巨久慶德曾祥。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鎮付氏字輩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為寶珍(秀),瑞(允)映(應,守)華堂,廉潔永振,孝悌傳芳。憲令恆遠,祥和安長,德廣興泰,心正大昌。

  浙江紹興付氏字輩:

  舊序:“宏規大啟垂裕後昆淵源繼述孝友傳家允能纘緒恪循謙恭廉讓攸賴聞望遠播肇其敦厚世澤綿長”;

  新序:“仁義禮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勳彰永紹箕裘俾爾熾昌”。

  付氏一支字輩:“承家發祖士勇剛強正大光明國泰安康”。

  湖南寧鄉付氏字輩:“調元名世忠國奇勳宏開先業永錫來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紹祖先文章光上國毓秀振家付”。

  湖南邵陽付氏字輩:

  榮房舊序:“玉卿如彥基志友廷添朝磊堯文國繼世寧祝恩高”;

  漢房舊序:“玉卿如彥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繼世寧祝恩高”;

  橫江衝房舊序:“汝載定國侒祥祝恩高”;

  茅塘房舊序:“良應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灣房舊序:“雲重明皇金春應大承正國立仁義禮文”;

  杉木橋房舊序:“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顯仁大朝元奇國正世上永”;

  邵陽付氏合族新序:“萬代樂安康鹹欣祖澤長化從生厚普業自力行彰積絡輝先烈詒謀裕後光人材相併起清直遠付揚”。

  清河堂付氏一支字輩:“崇震雨應霖源芳克思欽善道美先志揚顯耀光宗”。

  四川安嶽縣付姓一脈字輩56字:朝月得良爾繼世,懋敏克勤應有光,於以在明定其志,永思懷毓必汝昌,一元正大恆景仕,乃如鍾興可尋常,能成宏道裕延顯,為之希先文學長。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築牆世祖遠;

  清河道脈長。

  ——佚名撰付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付氏宗祠“清河堂”通用堂聯。

  版築宰相第;金玉君子家。

  ——佚名撰付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商代高宗時賢相付說。下聯典指宋代付堯俞,官至監察御史、中書侍郎。人們稱讚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六言通用聯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付山撰付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付山(1607-1684)自題聯。付山字青主,山西陽曲人。著述頗多。學士科舉列榜首;巾幗鼎甲第一名。


  【祠堂古蹟】

  付氏宗祠

  始建年代:清代

  所在地址:聊城市城區閘口西、東關大街路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知名後裔:付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為付以漸七世孫。

  付氏宗祠

  始建年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所在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黃務街道。

  付氏宗祠

  始建年代:公元1564年

  所在地址: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赤溪鎮。

  付氏宗祠

  始建年代:上世紀20年代

  所在地址:南粵旅遊度假勝地西樵山上

  知名人物:付老榕,又名付德榕,1894年生於西樵山碧雲村。上世紀30年代轉到澳門發展,開始進入娛樂業。

  付氏宗祠

  始建年代:宋建炎四年(1130年)

  所在地址: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城北門內金石山

  文物價值: 1997年,仙遊縣政府批准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付氏宗祠

  始建年代:明代

  所在地址:福建省龍巖市西陂陳陂村。

  付介子墓

  始建年代:西漢

  所在地址:慶城縣

  付山紀念館

  始建年代: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

  所在地址:山西太原晉祠博物館內勝瀛樓的西南側

  【姓氏論證】

  付與傅

  據有關專家證明,“付”與“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是“傅”的白字。這是歷史動盪和文字改革(簡化)所致。由於建國後中國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還不成熟,因而在戶籍管理和各類檔案中出現了“付”姓的書寫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民眾也接受了“傅”變“付”的替代。實際上,在姓氏的表述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從文字學上考證:“付”,字從“人”,起初有逐漸相傳之義,後意會為輔助、教導。本意上講,“付”字起源於氏族社會末期,是新興奴隸制社會的產物,與“趙(趙)”字同時誕生。作為姓氏,則主要源於官職稱謂。“付”,字亦從“人”,起初是人與人近距離傳遞物品之義,後意會為給予、支付,交給,後延義到塗、搽、符合、歸附、附著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