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起源及歷史

邢姓圖騰_邢氏圖騰

邢姓圖騰(邢氏圖騰)

邢的名義和圖騰
《說文》:邢是周公之子所封的諸侯國,邢丘接近河內郡懷縣,即今河南溫縣東古平皋地。先有井字,後出現邢字,邢、井古通用。井,本義為水井,甲骨文的井字,像井壁四面用樹幹橫直相交架構的井欄,而金文的井字,中間多了一點,像取水的水罐。據說古時候帝堯大臣伯益發明瞭水井。西北黃土高原缺水,這些水井首先出現在那裡,而且是深水井,深水汲水沿用轆轤滑輪的方法。井的重要性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受到社會高度的重視。發明井的先祖的一支後裔便繼承和發揚其打井事業,成為了井氏族,以井為氏族的原始圖騰的族徽,井人居住地稱為井,後來在井地建立了城堡稱為邢,最終形成邢國和邢姓。
邢姓的起源與演變
邢姓源出有兩支: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周武王弟周公旦之後。西周初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監之亂後,周成王封周公之子於凡、蔣、邢、茅、胙、祭。周公第四子靖淵,封為邢侯,其地在邢州治龍崗,即商朝井方故地,一度為商都,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的北平皋村。不久遷今河北邢臺西南襄國故地。因狄侵人再東移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衛文公滅邢,其子孫遂以國為氏。這支邢氏的歷史有2600多年。
另一支出自周武王子唐叔虞之後。春秋時普吞併衛,晉大夫韓宣子孫封於邢邑,其族食採於邢,故地在今河南溫縣平皋故地。其後人以邑為氏。這支邢氏的歷史有2500多年。
第二支出自羋姓。春秋時楚申公巫臣奔晉,晉景公封巫臣於邢,為邢伯,亦稱邢侯,其後也有邢氏。其子為晉大夫,亦稱邢侯。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除在南北朝時氏人有邢姓外,直到清朝,邢姓是一族比較單純的群體。清初滿洲八旗的性佳氏、邢佳氏均集體改為漢姓邢,還有蒙古人姓也有使用邢姓,這些北方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同化為東北地區的漢族。
邢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邢姓的郡望有河間。邢姓以北彥為其堂號。“北彥”堂號出自三國魏邢顒。學問淵博、道德高尚成為彥,邢顒就是以為具這樣品行的人。舉他為孝廉,不受;做冀州從事獲評“德行堂堂”;當平原君的家丞,以“防閒以禮,無所屈撓”被稱譽為“儒雅之士”。後調升遷為太子少傅,賜爵關內侯。
楹聯 邢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文晶典贍;德行堂皇。
御筆講易;帷幄參機。
皇宮講史;帷幄參機。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邢姓歷代名人68名,佔總名人數的0.1 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二十二位;邢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 3%,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一位;邢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七位;邢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 8%,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七位。
歷史上邢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晉大夫邢伯,勇士邢蒯;三國魏國尚書僕射、關內侯邢頤;北朝北魏殿中尚書邢巒,北魏時自稱漢王邢杲,魏、齊時思想家兼文學家邢劭;唐朝珍州刺史邢文偉;北宋經學家、禮部尚書邢禺,嘉國公邢煥;元朝四川布政使邢旭;明朝書法家邢侗,名醫邢增捷,天文學家邢雲路,學者邢參;搏朝詩人邢防,學者邢典。
歷史上邢姓的分佈的遷徙
先秦時期,邢姓一直為晉國的卿大夫,活動在河北地區。後向東遷移,其一部入東北,主體仍在河北。秦、漢時期,邢姓成為河北河間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邢姓尋祖,都要追查到河北的河間郡望。邢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唐朝兩次南下移民潮中,邢姓進入福建。到宋朝時,邢姓已分佈在長江以南各地,清初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邢姓大約有近1 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 9 %,排在第八十九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湖南,這三省邢姓大約佔邢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北、廣東、安徽。河南為邢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邢姓總人口的28%。當時的豫、魯、地冀區為邢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邢姓大約近1 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一十位。宋、元、明600年間,邢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群體首先是北方的人群,邢姓是北方地區的姓族,自然受到頗為慘重的損失。其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廣東、山西、河南,這五省邢姓大約佔邢姓總人口的7 3%,其次分佈於河北、湖北、陝西。山東為邢姓第一大省,邢姓人口約佔邢姓總人口的1 8%。全國的邢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蘇、豫冀晉、廣東三塊邢姓人口聚集區,邢姓重心向東遷移。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