奜姓圖騰(奜氏圖騰)
奜(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fěi(ㄈㄟˇ)。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嬴姓,出自古帝少典氏之後裔,屬於以為居邑名稱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後,屬於以為居邑名稱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四百六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七十六位。
【得姓始祖】
裴鄉侯、奜豹(斐豹)。
斐豹:春秋時晉國奴隸。生卒年不詳。在晉平公時期(前557-前532年),曾參與晉國內部的貴族鬥爭並立下大功,就此擺脫了奴隸的身份。在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初斐豹隸也。”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晉有奜豹。”在奜豹的後裔子孫中,就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奜氏、或斐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古帝少典氏之後裔,屬於以為居邑名稱氏。
西周中期,有位叫非子的功臣,被周孝王姬闢方(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待考)封於秦地,史稱“秦非子”,是秦國的始祖。
在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又被封為小諸侯的侯爵,並同時受賜在斐鄉(今山西聞喜裴城),史稱裴鄉侯。
古代春秋時期,“斐”、“奜”、“裴”三字通義通用,是有文采、在文學造詣上形象非常高大的意思,是古人廣泛尊敬的形象;例如在典籍《易·革》中記載:“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斐也。”指象幼豹長大後退換毛皮後豹紋發生顯著的變化,描寫其然後疏朗煥散,其毛光澤有文采,是為君子樣。
但“奜”字還獨指一種傳說中的古獸,亦偽稱“猆”,似獒,有角,體形巨大,擅長搏擊,後世人將兇猛的將士稱作“奜將”。
裴鄉侯的子孫後代大多為裴氏,但也分衍有斐氏,亦稱奜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後,屬於以為居邑名稱氏。
據史書記載:少典氏第五十二代、黃帝軒轅氏第四十一代:泰仲既封於襄,少子康於夏陽,為梁伯,其後第六世陵遷於解邑(臨晉,今山西大荔解城),史稱“解君”。
在解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一個王室貴族,到了春秋時期,被晉國君主再次分封到裴中(今陝西岐縣)做官,這位貴族後被世人稱為“裴君”,衍生了一支姬姓裴氏。
在裴君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叫奜豹。關於奜豹早年的身世,史籍無載,只知道他是個“著于丹書”的奴隸,是因為曾因犯了罪而被罰作身份低賤的奴隸,並把罪案與奴隸身份用紅顏色寫於官府的簡牘上,成為世代奴隸的身籍。但他驍勇善戰,作戰時十分兇猛,而且還很詭詐,就如同古書上傳說的一種神獸“奜”那樣,因此時人稱其為“奜將”,史稱其為奜豹,亦稱斐豹。
周靈王姬洩心二十二年(晉平公姬彪八年,公元前550年),晉國內部貴族互相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終於刀兵相向,爆發了一場戰爭。當時被驅逐出境的大夫欒盈及其家族聯結了魏氏和七輿大夫,與韓氏、趙氏、智氏、範氏、中行氏五家貴族為敵,欒盈率曲沃之甲襲擊晉國絳都(新田,今山西侯馬),打了五家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執政上卿範宣子擁著晉平公退守固宮(諸侯國王室建有臺觀、守備牢固的宮殿),形勢十分危急。特別是欒盈的手下還有一個力大無窮的勇士叫督戎,此人衝鋒陷陣時無人能夠抵擋,包括晉軍在內的五家聯軍人人害怕,更使範宣子一籌莫展。
這時,已經身為奴隸的奜豹挺身而出,他對範宣子說:“苟焚丹書,我殺督戎。”範宣子大喜,說:“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不但答允,還立誓保證。
奜豹得到範宣子的承諾後,隻身出到固宮外與督戎對陣,殺死了督戎。失去督戎的欒盈手下們一見最勇猛的核心將領死了,登時大亂,範宣子趁勢反擊成功,平定了由欒盈操縱指揮的叛亂。
奜豹立下大功,就此擺脫了奴隸的身份。在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初斐豹隸也。”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晉有奜豹。”
在奜豹的後裔子孫中,就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奜氏、或斐氏,世代相傳,以後“奜”字就專用於姓氏,偶爾被用於形容“特別巨大”。
該支奜氏、或斐氏與姬姓裴氏同宗同源。
【遷徙分佈】
奜氏、或斐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七十六位,以河東、馮翊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斐豹請焚丹書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于丹書。欒氏之力臣曰督戎,國人懼之,斐豹謂宣子曰:‘苟焚丹書,我殺督戎。’宣子喜曰:‘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乃出豹而閉之,督戎從之,踰隱而待之。督戎踰入,豹自後擊而殺之。”
斐豹因為曾經犯罪,被罰作奴隸,並把罪案與奴隸身份用紅色寫於官府的簡牘上。晉平公八年(前550年),晉國內部的貴族互相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終於刀兵相向,爆發了一場戰爭。大夫欒盈及其家族聯結魏氏和七輿大夫,與韓、趙、智、範、中行氏為敵,欒盈率曲沃之甲襲擊晉國絳都(即新田,今山西侯馬),打了五家一個措手不及。範宣子擁著晉平公退守固宮,形勢十分危急。欒盈還有個力大無窮的勇士叫督戎,此人衝鋒陷陣,人人害怕,更使範宣子一籌莫展。這時,斐豹挺身而出,對範宣子說:“苟焚丹書(意即解除奴隸身份),我殺督戎。”範宣子大喜,說:“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不但答允,還立誓保證。斐豹得到承諾,隻身出到宮外,督戎就趕上要殺他。斐豹跳過一堵短牆藏了起來,督戎也跟著越過短牆,他還沒來得及回頭,斐豹已躍到他的背後,一擊成功,殺死了督戎。這也意味著他的奴隸身份得到了解放。
注:斐豹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得到解放的奴隸,而且被認為是春秋時期社會變革的標誌之一。當然,這與他個人的勇敢以及善於捕捉時機,也有很大關係。他之所以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在於他以無畏的奮爭,衝破了腐朽的奴隸制鎖鏈。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記載的被解放的奴隸,斐豹身上體現了早期中國底層社會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貴族等級制度的反抗。而範宣子也為這個奴隸的氣度所折服,這說明那個時代有作為的政治家的共同特點是識時務和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