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氏起源及歷史

滿姓圖騰_滿氏圖騰

滿姓圖騰(滿氏圖騰)

  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一般認為有三:其一、源出於西周初被封在陳國的帝舜後代媯滿(又稱胡公滿);其二、回族滿姓源於經名“滿蘇爾”(又譯為“曼蘇爾”)的首音;其三、舊由“瞞氏”訛音變為滿氏。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一位,現今人口約二十四萬,排在二百九十四位。

  【釋義】滿,是水充盈而外流之義。當容器中盛滿水,沒有餘地了,就要溢位,這就是“滿”。

【得姓始祖】

  胡公滿:據《尚友錄》記載,滿氏是胡公滿的後裔,後來變為滿氏。又望出汝南、河東。”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北)。故滿氏的始祖是胡公滿。

  各支始祖

  麻陽滿氏始祖昌國公,字武威,南宋人。其長子運乾於南宋淳熙年間因與權要齟齬而由江西瀘溪知縣降為辰州府瀘陽縣巖門分司,遂定居於麻陽縣斌土(輕土),改呼其地為滿家坪。傳至八世孫存孝於明洪武31年(1398)攜子立榮、立顯遷居巖門城對河;存德攜母及子立中、立厚遷居蘭裡偏喇,後分遷蘭裡坪、老弄口、湖北黃岡等地。字派:昌運洪恩錫,景子甫紹存,立善永文如,廷朝大其世,士陳長建萬,幫元維延益,家興祖德佑,星輝化日光。增議字派:宗藩序昭穆,代盛振綱常,河嶽鍾靈久。嗣均慶壽康。該族名人滿朝薦,明萬曆進士,官南京刑部郎中。

  桑植苗族滿氏

  始遷祖世富、其玉等,因避亂於明末自麻陽蘭裡鎮先後遷入桑植。後人分佈在上洞街、蔡家峪、橋自彎、沙塔坪等地。

  如果滿昌國為一世,那麼滿朝薦為十七世,其字輩為十九世,世字輩為二十世。

  從中看出炎黃子孫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漢苗為一家。

  根據《咸豐利川滿氏族譜》得知,麻陽滿氏家族與咸豐利川滿氏家族同源,該家族為滿姓東遷至河北真定府正定縣烏蘇裡定居。共同始祖為滿裕大。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穆王姬滿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姬滿,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待考,就是西周歷史上著名的周穆王。

  姬滿是周昭王姬瑕之子,西周王朝的第五代君王,他是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傳說享壽長達一百零五歲,在位時間為五十五年。

  據在今河南汲縣戰國墓所出土的“汲冢竹書”之《穆天子傳》中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周穆王十三~十七年間(公元前1009~前1005年)命“造父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又“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現代學者考證,周穆王西遊之地為今裡海與黑海之間的曠原,這是中國與西域進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記載,反映了當時周穆王意欲周遊天下,以及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

  關於周穆王的神話傳說,多見於先秦史書及六朝的文學作品,例如在史籍《列子·周穆王》中記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瑤,王和之,其辭哀焉。”在史籍《太平御覽·抱朴子》中也記載:“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在周穆王執政時期,西周國力強盛,致力於向四方發展,使周王朝在西部的影響已擴充套件到很遠的地區。周穆王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而兩次大規模征討犬戎,獲其五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

  在東方的徐國率領九夷侵擾周朝邊境時,周穆王透過聯合荊楚的力量平定了叛亂,並在塗山(今安徽懷遠)大會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在東南地區的統治。

  周穆王還制定了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其細則多達三千條,為中國古代法典之始。

  透過巡遊,周穆王使許多方國部落歸順於西周的統治,對西周王朝的鞏固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周穆王的“善遊”,也造成了西周朝政的鬆弛,給後世諸侯坐大創造了政治溫床,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政局。

  在周穆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滿氏,是最早出現的滿氏之族,為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遠古帝王舜帝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跡發滅商王朝,建立周王朝之後,將舜帝的後裔胡公滿(媯滿)封為公爵,敕封於陳地,胡公滿建立了陳國,立都於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轄地大致為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中北部,史書上亦稱其為陳公滿。

  在春秋時期的歷史上,陳國有數次被楚國所敗滅的歷史。

  春秋早期,陳桓公媯鮑得寵於周平王姬宜臼,鄭莊公姬寤生小霸中原時,不敬周王室,陳國還參加了宋、蔡、衛等國的聯合伐鄭,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陳桓公逝世後,陳國內亂,直到陳宣公媯杵臼執政時期(公元前692~前632年)才趨於平穩。這一時期齊國稱霸,陳國多次參加了齊桓公姜小白主持的諸侯會盟,與齊、魯等強國關係和諧。齊桓公之後,楚國加快了北上與晉國爭霸的步伐,為掃除北上障礙,自然就將矛頭對準了黃、淮之間的陳國。

  第一次,是在春秋早期的周襄王姬閬十五年(楚成王羋頵三十五年,陳穆公媯款十年,公元前637年),楚成王出兵擊敗陳國,陳穆公被迫依從於強楚,後曾跟隨楚國圍宋、攻晉。在“城濮之戰”後,晉國興盛,楚國受挫,陳國又依附於晉國。

  第二次,是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姬瑜九年(楚莊王羋旅十六年,陳靈公媯平國十五年,公元前598年)秋季,陳國發生了大司馬夏徵舒弒君之亂,陳靈公與夏徵舒之母淫穢,因此被夏徵舒所殺。到了冬季,楚莊王以討亂為名,率諸侯攻入陳國,殺了夏徵舒,滅陳國為陳縣。當時大夫申叔出使齊國歸來,為滅陳國之事勸諫楚莊王。楚莊王便恢復了陳國,但在陳國的每個鄉中取一人令其歸成楚民,稱之為“夏州”。

  第三次,是在春秋中期的周景王姬貴十一年(楚靈王羋圍七年,陳哀公媯弱三十五年,公元前534年),陳哀公之弟公子招、公子過殺了太子媯偃師,扶立公子留為儲君。因此在農曆4月陳哀公自縊而死時,公子招遣行人幹徵師訃告於楚國說:“我們已經立了國君了。”但另一位公子勝不服,訴之於楚靈王。楚靈王便指示楚人殺了幹徵師,陳國的公子留因懼怕而逃奔鄭國。公子招因此歸罪於公子過而殺之。農曆9月,楚靈王派公子疾(楚平王熊棄疾)奉陳國故太子媯偃師之子媯吳為正統,以平叛為理由出兵討伐陳國,公子棄疾率楚軍在農曆11月一舉滅了陳國,俘虜了公子招,之後將其放逐于越地。而後,楚靈王以陳國故地為陳縣,並以大夫穿封戌為陳縣縣公。不久,楚靈王在大夫的勸說下,為了收攏陳縣的民眾之人心,又恢復了陳國。

  第四次,是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四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一年,陳愍公媯越二十三年,公元前478年)夏季,楚惠王本擬掠取陳國成熟的麥子,同時又因陳國又依附於楚國夙敵吳國,於是楚惠王以占卜的方式選定武城尹公孫朝為楚軍大帥出兵武裝搶麥。公孫朝率楚軍攻入陳國搶奪麥子,陳國軍民奮起反抗,卻慘遭失敗。到了農曆7月,公孫朝乾脆一鼓期攻入陳都城,徹底滅了陳國。後楚惠王又曾短暫恢復了陳國,不到一年又滅之。

  在陳國被徹底滅亡之後,其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開國先祖胡公滿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稱滿氏,也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陳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滿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卿士角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姓源》中記載:“周卿士角伯之後有滿伯氏。”

  西周時期,周王室有專職侍奉周王飲宴的卿士,官爵為角伯,是姜太公子牙之後裔,在周王朝為卿。在據史籍《路史》中記載:“齊太公後有角氏。”在史籍《呂覽》中也記載:“正鈞石,齊升角。”

  角,與爵同音,原指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銅製,形似爵而無柱與流,兩尾對稱,有蓋,可用以溫酒和盛酒。西周時期,禮制繁複,飲酒用具有嚴格的規定,周王用尊(鐏、樽),公爵用爵(穱),侯爵用角(觼、觸),子爵用觥,男爵用觚。其以下,卿用盉,大夫用斝(籦),民用盅(鍾),再以下的無身份地位之人,如奴、僕、婢等,所用的就稱作杯(柸)。

  侍奉君王、諸侯飲宴的侍從,稱角人,或角侍(觼侍),多為君王親信,地位比車右(侍衛長)還高許多。其後裔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角氏。

  在角伯的後裔中有封於滿邑(今河北保定滿城)者,稱滿伯,其子孫後裔以先祖封爵為姓氏,稱滿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滿氏、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中原北部長狄部族鄋瞞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鄋瞞氏,是西周、春秋時期赤狄隗姓氏族首領名稱。

  從周惠王姬閬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稱出現於史籍《春秋》時起,到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稱出現以前的三十餘年中,是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諸部落聯盟較為統一的時期,試藥活動於秦、晉、齊、魯、宋、衛、楚、巴諸侯國之間的邊境地區,北狄諸部落主要由赤狄(姒姓隗姓)、白狄(姬姓鮮虞氏)、長狄(姒姓鄋瞞氏)等氏族部落聯合組成。

  狄族先是皋落氏居於共主地位,自周惠王十七年(晉獻公姬佹諸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命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以後,其共主地位,已逐漸被潞氏取代。晉文公姬重耳的霸業使北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的內部矛盾也越來越表面化。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亂”,衛成公姬鄭元趁機向北狄發動進攻,迫使北狄向衛國請和。

  周襄王二十五年(晉襄公姬歡元年,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北狄聯盟中的白狄趁晉國新喪且晉襄公繼位後即與秦軍大戰於崤山的機會,向晉國發動了進攻,曾一度攻至箕邑(今山西蒲縣),有直逼晉國都城之勢。在晉襄公與姜戎在“崤之戰”中一舉全殲秦軍後,立即回師,“敗狄於箕。郤成子獲白狄子”。這是白狄部名初次見於記載。當時白狄雖仍是赤狄的從屬,卻已經單獨以其部落組織軍事活動。

  長狄,始見於《左傳·文公十一年》中的記載,又名鄋瞞,而按典籍《國語》與《孔子家語》的記載,應為漆姓,在史籍《史記·孔子世家》、《說苑·家語辨物》中,則記載期為厘氏,或謂漆為淶的誤寫。古時“淶”與“厘”同音,長狄應是厘氏。

  據孔子說,長狄是虞夏時期的防風氏、商王朝時期的汪芒氏之後裔,因其族人身材特別高大,因此號為“長狄”,首領即稱鄋瞞氏,因此史書中也稱長狄為鄋瞞。長狄主要活動於齊、魯、宋、衛之間,群居之地稱長丘(今河南封丘)。商、周時期開始與華夏族通婚。

  在春秋時期,長狄受北狄聯盟首領部落赤狄的控制,活動於北方各之後大國之間,為了尋求生存和發展,經常向各國發動遊擊性戰爭。在史籍《春秋》中記載,周頃王姬壬臣三年(公元前616年),鄋瞞大舉侵擾齊國,失敗後轉向攻擊魯國,魯國大將公孫得臣率軍“敗狄於滷,獲長狄僑如”。這說明長狄和白狄一樣,雖然依然在北狄聯盟中受赤狄的控制,也以單獨的部名活動了。

  周定王姬瑜元年(晉成公姬綏元年,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單獨以其部名單獨活動,連年“侵齊”、“伐晉”,說明其它各部已不再聽從赤狄的統一調遣。周定王九年(晉景公姬孺二年,公元前598年),“晉郤成子求成於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於晉”。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聯盟於是完全瓦解,此後,赤狄各部落次第被晉國兼併。

  周定王十三年(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晉國滅赤狄潞氏,其酋長嬰兒被晉軍俘虜帶歸晉國,晉景公將“狄臣千室”賞給滅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將軍及諸大夫也分別得到“狄臣”和封邑,還向周王獻俘。

  赤狄潞氏部滅亡後,北狄聯盟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到了周定王十四年(晉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晉國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鐸辰,周定王十九年(晉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又與衛國聯軍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潰散。從此赤狄餘眾大多被晉分賞諸將及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併入晉國。但狄族人在晉仍有相當長時期合而未化。

  整個春秋時期,在晉國軍隊中仍有“狄卒”的記錄,晉國境內也有殘餘狄族人的活動,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晉定公姬午十六年,公元前496年),晉國國內諸世家大族矛盾激化,範氏、中行氏之黨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直到到戰國時期的周安王姬驕二十四年(晉孝公姬頎十五年,公元前378年)還有“翟敗魏師於澮”的記錄,此後被晉國拆散而分屬於晉國諸大夫大族的赤狄、白狄、長狄到戰國末已大多華化,有些則加入了東胡及胡人行列。

  在晉滅潞氏時,長狄酋長焚如也被俘,以後“長狄”之稱不再見於史書記載,大概是由於隨赤狄滅亡,部眾離散,不復成為一個完整部族的緣故。

  在典籍《廣韻》、史籍《通志·氏族略》、《通鑑·釋文》、《清稗類稿》、《合璧事類續》、《資治通鑑注》、《強識略》等文獻中記載:“荊蠻有瞞氏,音舛變為滿,漢有滿昌。”

  在長狄滅亡之後,其部族人中有以部落名稱為姓氏者,稱鄋瞞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瞞氏,再後以字訛為滿氏,或以諧音字稱滿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西南夷,出自春秋晚期滇黔高原荊蠻遺族滿溪,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兩溪族,今作滿溪,即五溪蠻之後。”

  五溪蠻,亦稱武陵蠻。東漢時期對分佈於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一直延續到宋朝時期。因其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五溪,指沅水流域的五條支流,一般指樠溪、潕溪、巫溪、辰溪、酉溪,或指朗溪、潕溪、巫溪、辰溪、武溪,或指潕溪、巫溪、辰溪、武溪、酉溪,或指潕溪、巫溪、辰溪、漵溪、酉溪……目前學界觀點雖然不一,但泛指沅水流域的支流地區是確定無疑的。

  五溪蠻,是指生活在五溪地區的少數民族,朝廷因為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未被開化,故以蠻稱。五溪蠻都,即今洪江市黔城鎮。洪江市黔城鎮向為五溪蠻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宗教中心,故以五溪蠻都名之。

  對於五溪蠻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從遠古時代三苗部落建立的“三苗國”,與歡兜部落相處融洽。到了堯帝晚年,歡兜部落推薦共工繼承堯位,堯帝便任命共工為工師。到了舜帝攝政時期,歡兜部落及共工部落被舜帝冠以“兇族”罪名而流放至三苗國。三苗部落遂與堯子丹朱聯合反叛,結果失敗,歡兜族被迫南遷,融入“蠻夷”。

  在舜帝執政時期,三苗部落逐漸瓦解,大部分遷往今湖南省的西南山區,後演進為荊蠻、苗族。到了大禹執政時期,親率夏族部落聯盟征討三苗,三苗失敗,大部被遷往隴西地區,成為後來的氐、羌之先民,留下少量部族與當地土著蠻族融合,成為歷史上的“荊蠻族”。在整個先楚時代(夏王朝時期),荊蠻族人生活在湘西地區,被中原王朝斥為“楚蠻”、“荊蠻”,是為五溪蠻的前身。

  五溪蠻真正形成雛形,是在商王朝至東周戰國時期之間。

  周安王姬驕十六年(公元前385年),楚悼王熊疑任用吳起為楚國宰相,助楚悼王征伐南方。吳起率楚軍佔領整個湖南地區,並竭力鎮壓當地土著各族的反抗,之後在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四水流域的各個交通要道建立據點。吳起在沅陵地區設定了黔中城。戰國晚期,楚國設黔中郡,並設定關卡、委派稅官,徵收過往商旅車船的稅收,四水流域沿途皆有城邑關卡稅官。歷楚悼王熊疑、楚肅王熊臧、楚宣王熊良夫,至楚威王熊商時期,楚國大封同姓或異姓貴族為王公,分割統治湖南地區,例如封鄦陽公統治今洪江、黔陽、中方、鶴城、麻陽、芷江、新晃一帶地區。

  周顯王姬扁三十年~秦王贏政二十年(楚威王元年~楚王負芻元年,公元前339~前277年),是外來文化對“五溪蠻”有記載之始。周顯王三十~四十年(楚威王元年~十年,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威王派大將軍莊蹻溯沅水而上攻打夜郎,一直攻擊到滇池,後建滇國。周赧王姬延三十八年(楚頃襄王熊橫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守將張若率兵攻打楚國,佔領了黔中郡、巫郡、楚郢都,之後在郎州築城抵拒楚軍,並統治五溪地區,為秦國設定了黔中郡。

  到了兩漢時期,是五溪蠻棲息地郡縣之設定、同時也是“五溪蠻”名稱之肇始,五溪蠻開始真正受到中央王朝重視之源頭。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設定了鐔成縣,屬武陵郡。後歷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是為五溪蠻之發展擴張時期。

  南朝齊武帝蕭賾永明元~十一年(公元483~493年),黔陽蠻族首領田豆渠與黔陽蠻族首領向宗頭等聚蠻眾五千人起義,南齊官軍圍剿,義軍據砦抗擊。南齊軍斬山開道,進攻其砦,義軍失敗,向宗頭深夜燒砦退走,田豆渠不知所終。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元~六年(公元502~557年),南梁政權以城東有龍檦山,故改潕陽縣為龍檦縣,隸南陽郡。

  南朝陳武帝陳霸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南陳政權將龍檦縣改屬沅陵郡。

  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三年(公元616年),南梁政權的皇室後裔、梁宣帝曾孫蕭銑在巴陵郡一帶舉軍反隋,佔據湖南一地,曾建有梁政權,自稱梁王,建都於巴陵郡,後在岳陽割據稱帝,廢龍檦縣。

  唐朝時期,是五溪蠻在中國歷史上造成卓越影響的時期。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復置龍檦縣,屬辰州。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龍檦縣之“檦”為“標”,置巫州治於龍標。析龍標縣地,分置朗溪縣,屬巫州,治託口。武則天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巫州改為沅州,龍標隸屬沅州。武則天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沅州改為舞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敘州潭陽郡,郡治設龍標。唐代宗李豫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改巫州為敘州,轄龍標、朗溪、潭陽三縣,敘州治仍設龍標。隸黔州觀察使。黔州觀察使治辰州,轄湖南辰州、溪州、敘州、獎州、錦州及四川黔州等地區。黔州觀察使後升武泰軍節度使。

  唐憲宗李純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洪水沖壞了黔州城廓,觀察使竇群發溪峒蠻搶修,督役急迫,逼使辰州蠻、敘州蠻聚眾起義,推敘州蠻首領張伯靖為帥,統領諸蠻。竇群屢次出兵討之,不能勝。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唐憲宗先後派遣崔能、潘孟陽等率軍四面進攻。後宰相李吉甫提議招撫,派遣荊南節度使嚴綬往諭,張伯靖遂降,授右威翊府中郎將。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湖南爆發大饑荒,辰州蠻酋長宋鄴,與敘州蠻酋長昌師益聚溪峒諸蠻起義。

  五代時期,是五溪蠻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所控制的疆域之廣、影響的範圍之大、持續的時間之長、割據的蠻酋之多,是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粱太祖封馬殷為楚王之後,馬殷勢力日益強大。原思州、播州等州割據勢力紛紛劃地自立,不附朝廷。惟有楊再思堅持奉唐正朔,改敘州為誠州,誠心固守,自封“誠州牧”。使用唐哀帝李柷“天佑”年號,村寨使用唐規、唐款,在西南腹地建立忠於唐室的藩鎮,以功受唐誥封為“誠州刺史”,左僕射尚書,食邑一萬二千戶。後梁時期,馬殷戰據湖南,建立南楚國,自稱楚王。潘全盛領飛山和五開一帶,楊再思據敘州的潭陽、郎溪一帶,楊承磊據敘州的錦屏、天柱一帶,與西方三峒款首昌師益互為聲援,以拒馬殷。敘州城西二十里,有凌雲山,高插霄漢,群山拱衛,儼若重城。下俯溪流,潔繞如帶。陟其山巔,數百里內顧盼可盡。峰腰石室瑩潔,廣可數武。室外古樹森列,盤屈橫拱,狀若門楣,為天造地設勝區。敘州蠻楊再思築寨其中,勇略過人。南楚王馬殷屢次進攻均未果。後南楚王馬希範將女兒許為楊再思繼配,緩和了緊張局勢。馬希範之女亦深諳兵機用克,威服蠻夷,於峰巔結寨相保聚,遠近獲全。後人感其德,立土廟為神祭祀馬希範之女,據說多有靈驗。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蠻酋長宋鄴,與敘州蠻酋長昌師益據辰州,數攻馬楚邊境,克湘鄉。馬殷派遣邵州刺史呂師周將衡山兵五千往攻之。後梁開平五年(公元911年),敘州(今湖南黔城)蠻酋長潘全盛據飛山峒(今湖南靖州),攻武岡。南楚王馬殷派遣呂師周率衡山兵前往攻之。敘州蠻酋長楊再思率領餘眾降南楚,受封“十峒長史”。楊再思私改敘州為誠州,以示“誠心固守”之意,並自封“誠州牧”。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敘州蠻族首領昌師益歸順南楚王馬殷,馬殷以昌師益為敘州刺史,以辰州蠻酋長宋鄴為辰州刺史。後梁末帝朱友瑱龍德元年(公元921年),辰州、敘州苗、瑤等蠻族人民聯合攻南楚,為寧遠節度使姚彥章所敗。

  後周太祖郭威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南楚辰州刺史劉言率軍進取湖南,欲招敘州(今湖南洪江黔城)蠻首領符彥通歸南楚,被周行逢所阻。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蠻族首領符彥通以敘州為根據地,稱王於溪峒間。南唐武平軍節度使王進逵滅楚,命符彥通為黔中節度使。後敘州蠻酋長楊再思七子楊正巖先以武陽徽州蠻為其部屬,後擴大勢力,相繼佔領誠州(今湖南靖州)、獎州(今貴州岑鞏)、錦州(今湖南麻陽錦和)、懿州(今湖南芷江)等地。

  宋朝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主持湖南政務的周行逢逝世,其子周保權繼位。部將不服,湖南再次捲入戰亂。敘州刺史鍾志存奔武陽徽州蠻酋長楊正巖。楊正巖遂以十峒稱王,惟留徽、誠二州,諸縣皆廢。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出兵大軍壓境,平復湖南,設定了獎州、敘州諸州。宋神宗趙頊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荊湖北路察訪使章惇兵分三路,徵懿州、鼎州、硤洲(今湖南安江),改硤洲新城為安江寨,富州新城(今湖南黔城小江村)為鎮江寨。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改敘州置黔江城。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因縣治在黔水之北得名,隸沅州。

  到了宋徽宗趙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黔陽蠻族首領黃安俊舉兵圍鎮江寨(今湖南黔城鎮小江村),知州事張建候與盧陽縣令王憲之率兵前往鎮壓,被黃安俊擊敗,張建候、王憲之二人被處死,黃安俊在位於潕尾沅頭清水江與潕水河匯合處的洪江市黔城鎮小江村設定五溪蠻都寨(城)。直到明朝盛世的永樂年間,隨著大量明軍、漢族的大規模屯墾,“五溪蠻”之稱才逐漸消亡,歷史鎖定其為鳳山溪、頭前溪兩溪地區,“五溪降兩溪,兩溪稱滿溪”,形成了如今的兩溪客家文化。

  綜觀整個“五溪蠻”的演進歷史,是湘西地區各少數民族為生存和發展而不斷反抗封建王朝的鬥爭過程,也是華夏、荊楚、百越、百濮民族不斷融合演進的過程,在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當地不斷發展的漫長民族融合歷史過程中,從唐朝開始至清朝中、晚期,在歷朝歷代中央政府不斷堅持的羈糜政策以及持續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有“滿溪”族人以氏族名稱流改為姓氏者,稱滿氏,時代相傳至今。

  今湘西地區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包括侗族、彝族、佤族等中,皆有滿氏族人分佈,當為“五溪蠻”之歷史遺風。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西漢時期衛氏朝鮮君主衛滿,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衛滿,亦稱魏滿,公元前194~前161年在位

  衛滿朝鮮存在於公元前195~前108年,又稱衛氏朝鮮,衛滿是故燕國亡命者,在早期曾自稱為韓王,他於漢朝初年推翻了朝鮮半島上原來的箕子朝鮮後自立,是目前朝鮮半島歷史上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但是,目前對衛氏朝鮮建國過程的考據,還沒得到足夠的考古學證據,因此,中國、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蒙古的史學家們對其論說不一。

  燕國在戰國的全盛時期,國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亦歸入秦朝的統治之下。據史籍《史記》的記載,在漢高祖劉邦建立起大漢王朝後的初期,時為燕王的盧綰背叛漢朝,被劉邦擊敗,遂前往匈奴亡命,其屬下衛滿當時亦一同前往,後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了朝鮮半島。之後,衛滿召集戰國末期至秦朝、漢朝初期的齊國和燕國逃亡者成軍,推翻了古朝鮮的箕子朝鮮俊王(哀王),並取得朝鮮首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衛滿隨後即位稱王,史稱衛滿朝鮮。

  衛滿即位後,大力建立國家機構,並積極輸入中原文化,使衛滿朝鮮愈來愈強盛。到了衛滿的孫子右渠成為朝鮮王時,更是大量招引東北地區的漢人流民,以此來擴充衛滿朝鮮的實力;而隨著衛滿朝鮮勢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漢王朝朝貢,而且還阻礙鄰近的真番等小國與漢王朝通商朝貢。

  漢武帝劉徹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朝鮮半島小番君南宮等,因不滿朝鮮王右渠的控制,率眾二十八萬歸降漢朝,漢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以小番君統之。由此,漢武帝感到衛滿朝鮮對漢王朝的威脅愈來愈大,遂決定在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起兵遠征朝鮮。

  當時,漢武帝為了加強與衛氏朝鮮的藩屬關係,先派大臣涉何為使節前往朝鮮,勸諭右渠王改變對漢朝的不友好政策,結果無效。涉何對出使沒有結果非常氣惱,在回國途中,將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殺死,並將情況飛報漢武帝。此舉正中漢武帝下懷,他不但沒有責怪涉何,還任命他做遼東郡東部都尉。右渠王卻對涉何懷恨在心,調集軍隊,發兵突襲遼東,並殺死了涉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涉何事件”,它正好成了漢武帝發動對朝鮮戰爭的藉口,“涉何事件”成為了導火索。

  當年秋天,漢武帝發兵五萬,由樓船將軍楊僕率領一支軍隊,從齊地(今山東煙臺、濰坊一帶)渡過渤海;再由左將軍荀彘率領一支軍隊,從陸路出遼東;漢武帝以水陸兩路聯合夾擊的戰術攻打右渠王。

  楊僕的水軍先到達朝鮮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荀彘的陸軍到達,就單獨率領水軍進攻王險城,結果戰敗。荀彘的陸軍也遭遇到朝鮮西部大軍,久戰也沒有取勝。兩路大軍出師不利,訊息傳到朝廷後,漢武帝再派衛山為使臣,前去曉諭右渠王。右渠王受漢朝兩路大軍壓迫,心中恐懼,表示願意降服,還派太子到漢廷謝恩,並獻上大量軍糧和馬匹。

  然而,當衛朝太子帶領一萬士兵前往漢朝時,使臣衛山和左將軍荀彘懷疑衛朝太子有陰謀,要求他的軍隊不能攜帶武器;而衛朝太子則懷疑使臣和左將軍要謀害他,便乾脆將使臣拋下,自率軍返回王險城。

  此事傳至漢廷,激起漢武帝的震怒,當即命令在朝鮮的兩路大軍加緊進攻王險城,並立即調集和組建另外的五萬大軍。由於王險城長期被漢軍包圍著,兵困糧乏,加之漢軍後繼部隊有可能不久又到,因此在反抗漢朝的關鍵問題上,衛朝內部發生了意見分歧,朝廷分裂為主戰派、主和兩大派。

  到了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季,朝鮮右渠王被主和派的大臣殺害,王險城內大亂,很快就被漢軍攻陷,衛氏朝鮮就此滅亡。隨後,漢武帝把衛滿朝鮮的國土分為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玄菟郡,合稱為“漢四郡”。

  衛氏朝鮮滅亡後,大批國人被內遷,其王族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滿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衛滿後裔之滿氏族人源起為漢族,非朝鮮族。

  源流七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裴滿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裴滿氏,公元?~1149年,女真婆盧火部人,出身於女真貴族家庭,聰明伶俐,頗有姿色,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熙宗即位後為充實後宮廣招諸部美女,裴滿氏奉詔入宮,深受金熙宗完顏亶(完顏·合刺)寵愛,在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農曆4月受封貴妃,同年農曆12月立為皇后。

  金熙宗是金朝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代皇帝。提倡漢化,主張文治,即位之初,任用完顏·宗弼(金兀朮)、完顏·宗乾等宗臣良將,剷除了以完顏·宗翰、完顏·宗磐、完顏·撻懶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頑固守舊勢力,積極進行社會改革。“吏清政簡,百姓樂業”,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序。

  金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農曆10月,金國重臣完顏·宗弼病逝,朝廷派系鬥爭愈發激烈,實際上金熙宗已無力控制政權。因此其開始嗜酒,不理朝政,濫殺無辜。此際裴滿皇后開始干預朝政,無所忌憚。

  早在金宗弼有病期間,金熙宗即開始親自過問政事,漸覺力不從心,便有意讓裴滿氏幫他處理政務,這是裴滿氏涉足朝政的開始。從此,在朝中形成了帝、後兩黨,帝黨以金熙宗為首,其完顏·宗賢是忠實的支持者;後黨以裴滿皇后為首,得到完顏·勖、完顏·亮(海陵王)的支援。

  還在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農曆12月皇太子完顏·濟安逝世時,由於裴滿氏的掣肘,皇嗣始終無法確立。面對裴滿氏培植後黨,插手近侍衛隊的任命,圖謀不軌之事,金熙宗十分不滿。當左丞相完顏·秉德生日時,金熙宗送去禮物祝賀,而裴滿皇后為拉攏政治後臺,也送去禮物,金熙宗由此大怒,曾讓人追回禮物。

  金皇統九年農曆12月(公元1150年初),金熙宗乘著酒醉胡亂殺人,一夜之間,裴滿皇后及妃嬪、其弟完顏·元、完顏·查剌等多人皆遭其殺戮,群臣震恐。

  第二天,完顏·亮發動政變,殺死了金熙宗,篡奪了皇權,是為著名的金海陵王。為了爭取民心,金海陵王下令降封金熙宗為東昏王,卻非常例外地封裴滿氏為悼平皇后,葬於娥眉谷之思陵(今北京房山城關西莊村西坡)。

  裴滿皇后立位後,婆盧火部族人中即有以其名號位姓氏者,稱裴滿氏,後逐漸漢化為單姓滿氏、裴氏,一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蒙古族,一部分成為今天的滿族。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滿楚古得氏,是南部蒙古土爾扈特部可汗的世家姓氏,是蒙古克烈惕部首領翁罕的後裔子孫。

  土爾扈特部源出歷史上的蒙古克烈惕部,其早期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八世紀的“九姓韃靼”,其始祖為翁罕。

  公元十二世紀後半葉,克烈惕·翁罕為蒙古克烈惕部的首領,其時克烈惕部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因此克烈惕·翁罕在蒙古諸部中被尊稱為“也可汗”(大大王),與成吉思汗的父親孛爾只斤·也速該是“安答”(結拜兄弟),有著“親宜世繼”的關係,成為孛爾只斤·鐵木真最理想的保護者和同盟者。

  宋慶元五年(公元1119年),在孛爾只斤·鐵木真率騎兵援助克烈惕·翁罕擊敗了乃蠻部的襲擊後,兩人在土兀刺河畔(發源於今蒙古肯特山特熱勒基國家公園土拉河,是鄂爾渾河的支流,流經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後經色楞格河注入貝加爾湖,再經葉尼塞河流入北冰洋)再次結為父子,確立了奇特的“父子安答”的關係。

  公元十二世紀起,克烈惕部遊牧於蒙古高原偏北地區。此後一直追隨著孛爾只斤·鐵木真統領的乞顏部,隨著崛起的大蒙古汗國、元朝政權的建立與滅亡,該部落逐漸衰落,漸向西部遷徙遊牧,在這個階段歷史時期,克烈惕部易名為“土爾扈特”。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為了避免與準噶爾蒙古中衛特拉部的不斷衝突,土爾扈特部落的首領和鄂爾勒克汗決定,與其像過去那樣互相內訌、互相殘殺、爭奪牧地、備受外侮,倒不如奔赴異域他鄉,找一塊安樂的牧地。他將此決定通知了杜爾伯特部與和碩特部後,便率領本部落的屬民以及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的屬民,共計五萬戶二十五萬人,帶領他的六個兒子離開了故鄉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開始向西遷徙。他們首先北上走託波爾河上游,並且打敗了無端襲擊他們的韃靼部人,又拐向西西伯利亞,經過哈薩克草原,越過烏拉爾河,經受住了諾蓋部落兀魯思幾次突襲,最終擊潰了諾蓋人、哈布奇克人、吉普恰克人、吉捷桑人的包圍和堵截。

  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土爾扈特部落抵達伏爾加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上,開始安置牙帳,放牧牛羊。當地的諾蓋人看到土爾扈特部落在他們丟棄無主之地遊牧時,也就暫時不再進攻他們,彼此還相安無事。

  土爾扈特人用自己的行動,緩和了衛拉特人相互不睦的緊張氣氛,平衡了準噶爾牧地擁擠的局面,打破了沙皇俄國企圖征服衛拉特蒙古的夢想,並得到衛拉特各部落和祖國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使衛拉特聯盟更加牢固,以至於土爾扈特部落西遷後的一百四十年間,仍然與祖國保持親密的友誼關係。

  之後,土爾扈特部又開始不斷堅持反抗沙皇俄國的欺壓。一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可汗渥巴錫毅然率部眾迴歸祖國,從公元1771年1月17日~7月20日的萬里東歸過程中,土爾扈特族人衝破了沙俄當局的重重阻撓,以極其悲壯的史詩完成了世界人類史上的最後一次民族大遷移。土爾扈特族人離開伏爾加河畔時為十六萬八千零八十三人,抵達祖國懷抱時,僅餘六萬六千零十三人,有十萬兩千零七十名土爾扈特族人永遠地倒在了東歸的途中。

  為此,乾隆大帝特別頒佈封爵諭令,敕封渥巴錫為卓哩克圖汗,對歸來的土爾扈特部其他大小首領均予封爵,並在普陀宗承之廟內建立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塊石碑。此後,分土爾扈特為新﹑舊兩部:舊土爾扈特由卓哩克圖汗渥巴錫統領,分東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爾扈特由另一首領舍楞統領,分成兩個旗。滿清政府還對土爾扈特部的牧地也作了相對妥善的安排。

  土爾扈特部中的滿楚古得氏族就回歸祖國的懷抱,在清朝中期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滿氏。

  ⑵.蒙古族都仍太本氏,世居額爾古納(今蒙古克魯倫河分流之額爾古納河流域),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滿氏。

  ⑶.蒙古族滿津氏,亦稱曼靖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ng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滿氏。

  按:

  當年土爾扈特部出發東歸時,還有居於伏爾加河右岸的九個部落土爾扈特族人,因“適時暖冬,河面不凍”而無法渡河,後受沙俄軍隊之阻,這八千餘土爾扈特族人便永遠地留在了異國他鄉的伏爾加河下游裡海之濱。

  歷經沙皇俄國、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今俄羅斯聯邦的殘酷壓迫與持續鎮壓,今天這批土爾扈特族人的居地被叫作“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共和國”,首都是埃利斯塔市,多達十四萬八千七百餘的土爾扈特族人,被壓縮在僅有四個半北京市那麼大、即七萬六千一百平方公里的狹小土地上貧困地生活著。

  源流九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滿氏,取自經名“滿蘇爾”,又譯為“曼蘇爾”的首音。

  滿蘇爾,亦稱滿速兒,意為“勝利者”,是指伊斯蘭宗教歷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王國代理者),原名為艾布·賈法爾,曾選巴格達為新都城,“巴格達”意為“和平城”。艾布·賈法爾確立了行政、財政、郵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實際開創人,故而其後繼者和穆斯林教徒多取此名。在元朝時期,曾任大都路治中(今北京地區)的一位合魯溫人(突厥族),其名就叫滿蘇爾。

  另外,據史籍《補元史·氏族表》中的記載:在回族民眾中,多有人以“滿拉”(滿刺、滿喇、蔓拉)為名字或複姓者。“滿拉”就是“學者”。

  在滿拉、滿蘇爾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首音節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滿氏,世代相傳至今。在明朝時期,就有滿刺、滿拉·馬黑麻等人。

  今回族滿氏族人主要分佈在西北五省區。

  按:

  滿拉,是古阿拉伯語,原意為“伊斯蘭學者”,在中國則意指“求學之人”,專指在清真寺經堂學校學習的學生。

  “滿拉”的稱謂主要流行於陝、甘、寧、青等省區。在中國的其它省區,則稱類似身份的人為“海里凡”,就是阿拉伯語“哈里發”(代理人、繼承者)的轉音,中國穆斯林取其“代聖傳教者”、“宗教接班人”的意思;在新疆地區則稱其為“塔里布”。

  滿拉、海里凡、塔里布等在經堂學校中攻讀的課程,除阿拉伯語、波斯語及其語法和修辭課外,主要就是《古蘭經》及其註釋、聖訓、教法、凱拉姆學、蘇非學等,有些地區的學校則要求讀完“十三本經”。較大規模的清真寺裡,還設定了漢語和一般文化課程。其修業年限各地不等,一般都需要五~七年,有的甚至長達十餘年。

  滿拉完成學業後,必須要經過“穿衣”、“掛帳”一類莊重的畢業典禮儀式,方能成為真正的阿訇,之後即可應聘到各地的清真寺中任職,或主持一地的教務。

  在當代,已經具有滿拉、海里凡、塔里布身份者,還可以繼續報考全國各地的伊斯蘭教經學院,進一步學習和深造。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滿扎氏,亦稱滿查氏,滿語為Manja Hala,滿族姓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庫察(今新疆庫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哈達城西(今遼寧開原)等地,所冠漢姓為滿氏、扎氏等。

  ⑵.滿族尼滿氏:滿語為Niman mongu,漢義“山羊”,是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很少,無分支,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滿氏、靳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甘肅地區

  甘肅地區滿姓大體可分為兩支。

  其一在渭源、康樂、臨洮、皋蘭鏵尖、滿家灣之滿氏,家族為同一根源。

  據渭源麻家集滿氏族譜記載,系明朝初年太祖朱洪武為安定西鄙,曾實施大量移民,該支滿氏祖籍正定(河北省),遂分一支遷移西來定居洮河中游之洮西滿家山(現臨洮縣南屏鎮滿家山)”。而據皋蘭縣滿家灣存《金城滿氏總圖冊》譜序記載,“我族原籍山西,洪武初祖諱不知何人,隨肅藩鈐王來甘,卜居臨洮之蘇家集,傳世數世,不知何祖復遷來蘭,夫來甘之始祖,既無可考。而徙蘭之始祖有無可稽”。

  又據皋蘭縣鏵尖民國十九年所修滿氏族譜序記:“我始祖來自山西,隨肅藩鈐王西來至臨洮蘇家集,繼移之平番野狐城,未知歷樹世,至聖朝康熙年間,復遷於皋北無名姓溝,乾隆年間有祖某終落業鏵尖灘”。據此推斷,鏵尖滿家灣之滿氏在永登縣野狐城定居過,並和此地原滿氏聯宗排輩,所以鏵尖、滿家灣有三輩(之、光、成)和野狐城相同。但現考證,皋蘭鏵尖、滿家灣之滿氏與永登之 滿氏來甘之地不同,且始祖不同,所以系不同根源。而與臨洮、康樂滿氏可能同源。

  其二在永登縣、皋蘭縣的漫灣、把家坡及武威地區的滿氏,家族為同一根源。

  據永登老譜序記:“滿氏原籍固原滿四堡石橋兒人,兄弟兩人,於明洪武二年來甘,一人住涼州大河驛七里堡定居,一人住平番野狐城。”又據永登縣民樂鄉賈家溝滿氏墳塋石碑文記:“滿氏始祖本貫固原石橋兒人也,仕於元,元至正五年官至尕藺答,奉命鎮守俄小嶺,生男五人,自洪武年間定鼎南京,會合西夏,元……符實設降於明。嫡孫名曰脫脫卜花,遂授指揮百戶之職,世世承襲,至崇禎六年……(碑文已殘缺)”。又據古浪縣裴家營鎮塘坊滿氏家譜記:“滿氏之鼻祖系固原州石橋堡之巨族也,歷官‘甘省特授莊浪協營署俄卜營遊府’。又據武威譜序記“相傳我祖在明萬曆年間,國家靖邊移民,先祖弟兄二人一住永登,一住張掖(實為另一系),我祖來武威黃羊鎮(原靖邊驛)居住”。

  永登地區和皋蘭漫灣、把家坡滿姓班輩排行基本一致。永登地區、皋蘭之漫灣、把家坡、滿家窯、錢家窯、武威地區之滿姓實為同根。而此處滿姓之始祖又來自固原石橋兒滿四堡,系巴丹之後。又據現八十多歲的老人滿承瑩回憶,他小時在家鄉還有敖包,每年進行祭祀,祈禱風調雨順,人興畜旺的民俗習慣。敖包是蒙古族特有的祭祀神靈的石堆或土包。由此證明,此支系可能是蒙古族演變而來。

  其三在張掖地區之滿姓,據傳說部分來自永登地區,另一部分因無資料考證,目前尚難定論。

  甘肅滿氏於明朝初年因不同原故,逐步由外省遷徙來甘,分別居於不同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變故及其它原因,不斷遷徙,分居於甘肅各地及外省市。

  ⑴臨洮支系:

  明初來甘卜居臨洮的滿氏有兩支:

  其一在明洪武初由山西隨肅藩鈐王來甘,卜居臨洮之蘇家集,傳世數世,不知何年何祖復遷至蘭。後其祖遷連城,在連城者既不詳其朝代,又不悉其里居。再後又遷居平番(今甘肅永登)野狐城。康熙年間又遷居皋北之無名姓溝,於乾隆年間,遷居皋蘭的鏵尖灘,滿家灣。建國初,鏵尖族人有遷往景泰縣韭菜溝居住的,有遷往皋蘭縣和平鄉黑石村、大橫村居住的。也有因工作,參軍等因,定居於蘭州市城關區、青海省西寧市、新疆塔城等地的。

  其二在明初,太祖洪武為安定西鄙,曾實施大量移民,我滿氏祖籍正定(今河北正定),遂分一支遷移西來,定居洮河中游之洮西滿家山(今臨洮苟家灘鄉)。原滿家山有六個房系,後因人口增多,土地貧瘠,為了生存,長房、三房、六房遷至宜於農牧的洮東宗丹溝之麻家集、滿家莊居住,二房、五房遷至康樂縣阿姑山臥鋪居住,四房留原地居住。清同治年間,五房一部分又遷往岷縣清水鄉龐滿家山居住。長房一部分先移居青水鄉麻石頭溝,後因水災也遷往龐滿家山。

  ⑵永登支系:

  據永登滿氏老譜記載,滿氏原籍固源滿四堡石橋兒,兄弟二人,於明洪武二年來甘,一人住涼州大河驛七里堡(今武威市黃羊鎮)定居,一人住平番野狐城(今永登縣紅城鎮野泉村)。歷經兩百多年,先祖之名、變遷情況無記載,無法考證。自滿應天、滿應世(音)、滿應年始有記載,(傳說還有滿應樂太太,但無記載)。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自川而山,移至西山滿家大澇池居住。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對字輩排行又進行了確認,分為山、川兩派。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自然條件的變化,以及其他各種原因,西山大澇池族人逐步外遷。乾隆年間,先祖滿發孝舉家遷至民樂鄉小水溝,後滿殷堂又遷居賈家溝附近,起莊名滿家灣,後大有也有居者。另有一支不知何年由滿氏老太婆帶兩個兒子滿升、滿鬥,從大澇池到皋蘭縣境內的韃韃溝(現忠和鎮滿家窯)避難,後定居於此;再後又先後分居在中心鄉錢家窯及永登苦水街。

  咸豐年間,八始祖滿萬□遷居平城鄉東溝邑(今歇地溝),另一支遷徙東山滿家阿堡,業儒業農,同方同術。同治初年,陝甘變亂,東山所屬盡被叛回蹂躪,焚燬擄掠,慘害已極,滿氏一族獨留。滿貴春一家扶老攜幼,避難大靖(今古浪縣大靖鎮)。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關外肅清,避難者欲歸,而滿貴春曰:“君子居外鄉可以暫,不可以久。”欲歸,但故里盡成焦土,遂定居於古浪縣裴家營塘坊堡。後又在景泰縣草窩灘鄉青石洞村上沙窩也有居者。

  清末,因兵荒馬亂,土匪成群,時遇天年,旱情四溢,人無飯食,畜無草料。為此,十一世祖滿益成拖兒帶女,歷盡千辛,背井離鄉,靠親友相幫,移居大同鄉高岑坡頭數年,後又移居大同鄉保家灣村定居,現賈家場、安山也有居者。

  清末,十二始祖滿升堂從大澇池遷居苦水鄉下新溝村下坪,滿升堂三子又於1915年遷居本縣古山鎮黃羊川(今上川鎮上川村黃羊川)居住。

  1995年,因永登七山地震,族人之住宅被毀,在政府的扶持下,大澇池原住族人舉家遷居秦川鎮陶家墩村,所住之地被縣民政局命名為滿家莊。個別定居於苦水鎮上新溝村。自此滿家大澇池族人全部遷出。

  此支系族人,還有少數散居於龍泉鎮楊家營,中堡鎮的塘土灣,窯街馬場等地。

  滿應年先居永登縣大澇池滿家臺子,不知何年移居永登滿城,建國後,五十年代大搞合作化時遷往坪城高家灣。還有一支,因逃荒定居於臨逃玉井鎮白塔村。

  在川者原居於永登野狐城(現野泉村),部分世居於此;另有部分,因在秦王川置地,後逐步遷居秦王川之中川鎮尖山廟,寬溝槽,馬家山。建國前,尖山廟的滿俊昌因經商定居於青海省民和縣川口鎮享堂村;還有一部分因種地方便,移居於樹屏鎮毛茨峴村。

  據傳,清朝時永登野狐城不知何祖在張掖為官,後落戶定居於此。現分居於張掖市小滿鎮康寧村,上秦鎮上秦村及酒泉市肅州區西峰鄉苜場村。

  民樂鄉漫水灘不知何年何祖遷住一支。

  ⑶武威支系:

  武威支系因各種原因,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浩劫,現已無文字資料可查。但據永登各地老譜及石碑記載:“我祖原籍固源滿四堡人,兄弟二人,於明洪武二年來甘,一人住涼州大河驛七里堡(現黃羊鎮)定居,一人住平番野狐城。”而武威地區滿氏口傳,明朝國家靖邊移民,先祖二人,一住平番(今永登)我祖住涼州靖邊驛。由此可推斷,永登,武威族人屬同一支系,只不過來甘後分居兩地。

  武威地區滿氏家譜已全毀,而班輩排序又較亂,近來修譜調查時共有十多支系。而各支系的世系及遷徙過程又無詳細資料可考證,現只能將各房系居住之地列出。

  涼州區黃羊鎮:滿家廣場,土塔村,長豐村、橫溝村、大墩村、李寬、中腰村、三河村、西河村、黃羊村、新店村、渠中村、羊坊村、二壩,下溝、汪子村。

  謝河鎮:謝河村。

  吳家井鄉:吳家井村。

  張義鎮:登山村、新路村。

  金平鎮:郭家寨子。

  發放鎮:雙河村。

  古浪縣:定寧鎮長流村。 泗水鎮光輝村。永豐灘鄉永豐灘。十八里堡鄉十八里鋪。

  天祝縣哈溪鎮:水泉,西灘。

  ⑷張掖支系:

  張掖那邊氏族人祖籍何地,何年從何地遷居張掖地區,因無資料考證,因此對遷徙過程難以定論。

  甘州區小滿鎮之滿家廟,河南閘之滿氏祖籍不詳;而小滿鎮康寧村、上秦鎮之上秦村及酒泉市肅州區西峰鄉苜場村之滿氏,系從永登野狐城遷來。

  其餘因工作、經商、參軍等因,在全省、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還有零星居住者。另在平涼市靜寧縣城關鎮滿家堡子居住有八九戶,據傳是由固原市遷來,因無資料,無法闡明。

  湘、鄂、川、黔地區

  湘、鄂、川、黔滿氏,按其北燕舊譜,是從胡公滿開派的。今南楚新修譜牒,以滿啟明為高祖。滿啟明,南宋人,作戰有功,授荊州將軍,娶奇渥溫氏,生子滿昌國,滿昌世,滿昌後。滿昌世、滿昌後未詳。

  滿昌國承父襲授荊州將軍,為宦楚之第一世祖。

  從南宋至元順帝二十七年,藩衍至第九世時不幸罹滅族之劫難,宅毀人亡,甚為悽慘。幸天佑滿氏,獨孫氏太婆歸寧得免,生滿存孝、滿存德二人,承接宗支。於是,子孫嬗衍,遍佈於湘鄂川黔桂等各省。

  分佈

  宋朝時期,滿姓大約有1萬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江西等地。明朝時期,滿姓的人口不升反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河北、湖北等地,湖南是滿姓的第一大省。

  當代漢族滿姓的人口大約有24萬,為第二百九十四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滿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態勢。滿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雲南、陝西、廣西、山東、安徽等省區,湖南為滿姓第一大省,佔滿姓總人口的13%。

  滿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湘渝黔大部、雲南東部、廣東西南、桂瓊、湖北西南、陝西東南、甘肅南部、寧夏西南、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大部、吉林東北,滿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3%,居住了大約53%的滿姓人群。

  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一位。滿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陽(今天的山東金鄉縣西北40裡)和河東(今天的山西省下縣北)。

  今廣東省的雲浮市新興縣,山東省的泰安市、鉅野縣核桃園鎮、金鄉縣、滕州市、微山縣留莊鎮、濰坊市昌邑縣、德州市、棗莊市、聊城市陽穀縣、煙臺市蓬萊區、青島市即墨市、濟寧市,四川省的南充市、瀘州市、成都市、中江市、德陽市,河北省的唐山市遷安縣、滄州市、辛集市、保定市,湖南省的辰溪縣,安徽省的合肥市、宿州市、六安市、臨泉市,江蘇省的徐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玉林市、賀州市、北海市、桂林市荔浦縣、桂平縣、興安縣,天津市,上海市,臺灣省,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寧城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湖北省的宜昌市、孝感市麻陽縣、咸寧市嘉魚縣、桃源縣,河南省的臺前縣,甘肅省的蘭州市、永登市,遼寧省的錦州市黑山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滿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一是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漢武帝於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前135年)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又移治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武威郡:治姑臧,即涼州,五朝古都,古西北首府。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山陽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昌邑堂:說的是三國時期魏國曹操手下的大將滿寵。他意志頑強、英勇善戰,跟隨著曹操征戰,立了很多功。曹魏文帝的時候,他在江陵打敗了吳國,被封為昌邑侯。滿寵作官時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時候家裡都沒有什麼財產,得到了人們的稱讚。

  清廉堂:同上。

  字輩

  山東青島滿氏字輩:

  即墨支派:“之朝修顯兆學從永福啟元書祥”;

  昌裡支派:“忠宗永慶文”;

  大田支派:“堂玉洪振國文”。

  山東棗莊滿氏字輩:“宗慶衍玉廣宏(忠)興(孝)兆(建)吉祥”。

  山東章丘滿氏字輩:“強承存堂大士運耀敬毓齡恆廣化朝慶國祥道德紹聖偉典守洪恩芳”。

  山東鉅野滿氏字輩:“國正得長新兆華先”。

  山東長清滿氏字輩:“慶豐德茂勝興”。

  山東商河滿氏字輩:“立少長丙汝文學心傳之廣興繡中園玉龍保江山”。

  山東陽穀滿氏字輩:“會清存德慎守建兆述永忠傳希登”。

  山東東昌滿氏字輩:“學風昌佰是”。

  山東沂南滿氏字輩:“相宗玉成春”。

  山東張店滿氏字輩:“田光紀士遠德緒嘉慶豐”。

  山東德州滿氏字輩:“國子天家科永庭曰文世富貴恆開運志序少賢輝”。

  山東嘉祥滿氏字輩:“志俊惠尚不承朝大暉春敬信景顯秉堂彬國正德常心昭化憲丕紹應來欽樹久英元順光逢秀念存”。

  山東滕州滿氏一支字輩:“忠孝建全顯耀錫光敦厚本立化和宜抇明道傳訓為善延芳”。

  山東滕州滿氏一支字輩:“迪(彪虓)階(陞)有加年江崇東文(武魁)鵬允(賓)玉(祿朝灝浚漣潮曾瀟灃濟溥溱潤泳淳澄)守(文)兆儒德(希尊屏)福(金)體(浴)應(其)自心”。

  四川南部滿氏字輩:“承克建萬邦元維延家興天開文運遠光宗定發祥”。

  四川德陽滿氏字輩:“立善永文如延朝大其世士陳長建萬邦元維延益家興祖德佑星輝化日光(宜成)中方從勝維筵一家興忠良光明顯達仁壽福祿昌榮均平德積家振佑啟官爵常興”。

  四川中江滿氏字輩:“景子甫少存立善永文如廷朝(大能)其(世天)(士常國可陳必)長(輝定希振聯克光尚)建萬邦元”。

  四川子金滿氏字輩:“成中良光明顯達”。

  四川南充滿氏字輩:“世永朝政春聯仕國順禮明開吉昌光中應秀榮松柏長勝清任義定乾坤道德傳孝勇安邦能常登”。

  廣西玉林滿氏字輩:“生朝惟省廷延起伯聖輔宏宗祖恩崇詩書繼嗣基裘業紹忠信治家增厚澤子孫永遠慶昌榮”。

  廣西興業滿氏字輩:“經腹玄秉朝之勝以志懿富德文運健(新)興祖”。

  廣西桂平滿氏字輩:“海瑞振開宏興漢宇成修祖德克顯中原”。

  遼寧黑山滿氏字輩:“振東夫學存廣殿堂福俊興勝瑞吉祥萬世守志常志序少賢輝”。

  遼寧鞍山滿氏字輩:“玉德長洪士書廷錦雨春賀朝廣維利家同寶登文”。

  湖南湘西滿氏字輩:“維願益家興”。

  湖南麻陽滿氏字輩:“昌運洪恩錫景子甫紹存立善永文如延朝大其世士陳長建萬邦元維延益家興祖德佑星輝化日光宗蕃序昭穆代盛振綱常河嶽鏡靈久嗣均慶壽康先哲尚禮惠國治民怡安欣作承平頌功業繼前賢”。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永太鎮(子金鄉)長河村(方家溝)、小橋村、瓦店鄉龍泉村、富興鎮(陽平鄉、會棚鄉)、德陽等地滿氏,滿士德自湖南麻陽入川,滿士德支系字輩:景子甫紹存立善永文如廷朝大其世士可國建萬邦元宜順方從勝維延一壽心祿昌榮均平德積家振佑啟官爵常興

  黑龍江雙城滿氏字輩:“廷玉連志永德明繼世忠運興增洪業文士復元成”。

  甘肅永登滿氏字輩:

  山支派:“應世積之光成朝萬發春益堂庭位國吉慶保太和”;

  川支派:“應世爾文懷功相可殿永承昌自敬尊守生育乃長”。

  廣東新興滿氏字輩:“世仲志直法臣澤士德文基習元榮耀顯超家興祖”。

  河南衛輝滿氏字輩:“天賜國家克朝廷日文林長書恆開運秩緒紹先輝”。

  重慶酉陽滿氏字輩:“士陳長建萬邦元維延益家興祖德佑星輝化日光”。

  安徽合肥滿氏字輩:“庭勝廣大家”。

  滿氏一支字輩:“永德景丙泰宏福吉慶祥”。

  滿氏一支字輩:“會清德慎守建兆”。

  滿氏一支字輩:“士陳長建萬邦元維延益家興祖德佑星輝化日光”。

  世系

  湘、鄂、川、黔滿氏世系:

  第一世:滿昌國,啟明長子,字武威。南宋出征有功,授荊州將軍,後封鎮廣侯。配奇渥溫氏,生三子:滿運乾,滿運坤,滿運震。滿運坤,滿運震二公仍回北燕。譜不詳。

  第二世:滿運乾,滿運坤,滿運震。滿運乾,南宋欽選江西建昌府瀘溪縣知縣,因忤權要,降調辰洲府瀘陽縣巖門分司。任滿,卜邑之斌土滿家坪居焉。配蕭氏,生三子:滿洪範,滿洪籍,滿洪箴。公,婆俱葬綱潭彎鳳形地。

  第三世:滿洪範,滿洪籍,滿洪箴。滿洪箴,諱岱,隨父巖門任所,業儒,配楊氏,生二子:滿恩顯,滿恩達。公,婆俱葬綱潭彎鳳形地。滿洪範,滿洪籍二公仍回北燕,滿洪範公有子四名:滿恩富,滿恩貴,滿恩榮,滿恩華。譜不詳。

  第四世:滿恩顯,滿恩達。滿恩顯,滿恩達。滿恩顯配李氏,生三子:滿錫福,滿錫祿,滿錫壽。公,婆俱葬綱潭彎鳳形地。滿恩達配楊氏,生二子:滿錫禎,滿錫祥。譜未載。

  第五世:滿錫福,滿錫祿,滿錫壽。滿恩顯長子滿錫福配孫氏,生二子:滿景星,滿景春。公,婆俱葬綱潭彎鳳形地。

  第六世:滿景星,滿景春。滿景星字慶雲,配田氏,李氏,生三子:滿子俊,滿子延,滿子英。公葬綱潭彎梁形地,田婆葬鳳形地,李婆葬巖門滿家坪後社堂龍形丙向。滿景春字彤雲,配孫氏,生一子:滿子謙。後續陸氏,生一子:滿子讓。公,婆俱葬西晃山蛇形地。滿子英,滿子謙,滿子讓三公後譜失錄。

  第七世:滿子俊,滿子延。滿子俊配孫氏,生四子:滿宏甫,滿明甫,滿成甫,滿雄甫。公,婆俱葬西晃山蛇形地。滿子延配向氏,後續陸氏,生四子:滿靈甫,滿通甫,滿顯甫,滿玉甫。

  第八世:滿宏甫,滿明甫,滿成甫,滿雄甫,滿靈甫,滿通甫,滿顯甫,滿玉甫。滿宏甫配向氏,生四子:滿紹潢,滿紹橙,滿紹鴻,滿紹清。公,婆俱葬梁形地。滿明甫配向氏,無嗣,抱養滿宏甫的第四子滿紹清。滿成甫配田氏,生三子:滿紹榮,滿紹湯,滿紹漢。滿雄甫配路氏,生一子:滿紹濂。滿靈甫配舒氏,無嗣,續田氏,生一子:滿紹緒。滿通甫配曾氏,無嗣,續汪氏,生三子:滿紹堯,滿紹舜,滿紹禹。滿顯甫配楊氏,無嗣,續韓氏,生三子:滿紹周,滿紹文,滿紹武。滿玉甫配劉氏,生二子:滿紹沅,滿紹遊。

  第九世:滿紹清等廿名裔。滿紹清配孫氏,生二子:滿存孝,滿存德。婆葬蘭裡。元順帝二十七年臘月二十八日,縣宰勾結張某,巡騎圍宅將我滿家全部人員殺害。諸位公婆遺骸俱葬綱潭彎梁形地。唯獨懷孕了的孫氏婆婆不在家得以倖免,次年一胎雙子:滿存孝,滿存德。

  第十世:只有滿存孝,滿存德繼承南楚滿氏宗支。滿存孝配田氏。生四子:滿立榮,滿立乾,滿立坤,滿立文。其中滿立乾往遼寧未回。滿立坤居巖門。滿立文往雲南未回。滿存孝在明洪武二十三年,被張承忠以結黨捏控,發配雲南,於明洪武三十二年赦回,乃遷居巖門對河滿家坪。滿存德配蔣氏。生二子:滿立中,滿立原。滿存德在明洪武二十三年,被張承忠以結黨捏控,發配遼東鐵嶺衛。滿存德在遼續娶杜氏,生二子:滿立功,滿立名。杜婆後葬遼之花形地。滿存德於明洪武三十二年赦回,父子歸低湖北黃州府黃崗縣,滿存德公後葬此地龍形地。後來太僕公中進士。進京路經黃崗,親詣墓祭掃,立碑,側旁書:七代元孫朝薦立。滿立中,滿立原二公也奉祖母孫氏由滿家坪遷居蘭裡。

  第十一世:滿立榮,滿立乾,滿立坤,滿立文,滿立中,滿立原,滿立功,滿立名。滿立榮不詳,待考。滿立乾遷往遼寧,待考。滿立坤配李氏,生一子:滿善繼。公婆俱葬龍形地壬向。滿立文遷往雲南,待考。滿立中配向氏,生一子:滿善和。公葬葫蘆形,婆葬偏喇。滿立原配李氏,餘氏,生四子:滿善良,滿善臣,滿善琳,滿善高。原公葬裡東橋後葫蘆形丙,因與兄合葬,故呼其橋,曰二公橋。餘婆葬偏喇人形,在孫婆右腳下,與向婆平列。李婆葬麻伊牛形地。滿立功留居黃崗,待考。滿立名留居黃崗,待考。

  第十二世:滿善繼,滿善和,滿善良,滿善臣,滿善琳,滿善高。滿善繼配肖氏,生四子:滿永傑,滿永臣,滿永壽,滿永俸。葬龍形地壬向。滿善和配鄭氏,續騰氏,生四子:滿永奇,滿永銘,滿永鏡,滿永寧。公婆俱葬麻伊牛形地。滿善良字恆山,配王氏,騰氏,歐氏,生六子:滿永淵,滿永銍,滿永金,滿永蘭,滿永貫,滿永宗。葬麻伊牛形地。滿善臣字嵩山,配龔氏,生六子:滿永斌,滿永華,滿永鑑,滿永芳,滿永淳,滿永宏。公葬麻伊牛形地,婆葬響水塘窖柴坤間。滿善琳配龔氏,生四子:滿永富,滿永貴,滿永熔,滿永鎬。公婆俱葬三星伴月形。

  山東藤州滿氏世系

  第一世:滿迪,字惠公,號吉軒,於元至治年間進士,官承務郎益都路同知嶧州刺史。滿迪祖因老解組寄寓於嶧贈魯郡候。

  第二世:長支滿彪,諱伯雲,回山西故里,二支滿虓,為賈於安徽宿縣,去久未歸。

  第三世:滿階祖、滿陞兄弟二人,奉明太祖命於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來魯滕墾荒,即卜局滕西六十里滕城鄉窯子頭滿家大樓滿家大碾,進為滿家崮堆,後為滿家口。

  第四世:滿有德(遷居溫堂),滿階子,字慎修,明孺士,配丁氏繼張氏緒李氏,子七。滿有道,滿陞長子,配孔氏,子二。滿有遵,滿陞次子,配曾氏,子一。

  第五世:滿加剛,滿加才,滿加聘,滿加彬,滿加五,滿加山,滿加治(滿有德子),滿加恩,滿加榮(滿有道子),滿加典(滿有遵子)。滿加剛,滿有德長子,明處士,配孔氏,子三。滿加才,滿有德次子,配孔氏,滿子二。滿加五,滿有德五子,子一。滿加治,滿有德七子,子一。滿加恩,滿有道長子,配於氏,子一。滿加榮,滿有道次子,子一。其餘待考。

  第六世:滿年志,滿年振,滿年鏜,滿年掛,滿年婁,滿年岸,滿年同,滿年豐,滿年稔。滿年志,滿加剛長子,配朱氏,子四。滿年振,滿加剛次子,配顏氏,子一。滿年鏜,加剛三子,配朱氏,子一。滿年掛,滿加才長子,配趙氏,子二。滿年婁,滿加才次子。滿年岸,滿加五子。滿年同,滿加同子。滿年豐,滿加恩子,子四。滿年稔,滿加榮子,配李氏,子一。

  第七世:滿江星,滿江辰,滿江房,滿江月(滿年志子),滿江霖(滿年振子),滿江源(滿年鏜子),滿江波,滿江流(滿年掛子),滿江明(滿年岸子),滿江萍(滿年同子),滿江文,滿江武,滿江龍,滿江虎(滿年豐子),滿江平(年稔子)。

  第八世:滿崇賢,滿江星子,字則聖,號道古,明監生恭遇,覃恩,贈奉政大夫,河南清史司郎中,配孔氏,賜贈宜人,子一。明隆慶二年移家西,柴裡。滿崇信,滿崇浚,滿崇仁(明隆慶二年移家兩河岔),滿崇義,滿崇鈞,滿崇珂,滿崇高,滿崇華,滿崇慎,滿崇經,滿崇曦,滿崇軒,滿崇唐,滿崇舜,滿崇禹,滿崇路,滿崇跡,滿崇距,滿崇節,滿崇操

  第九世:滿東齊,滿東嶽,滿東泰,滿東達,滿東有,滿東道,滿東通,滿東楚,滿東吳,滿東韓,滿東豫,滿東衛,滿東障,滿東杞,滿東晉,滿東嶽,滿東薛,滿恭,滿毓珮,滿毓珍,滿韶,滿等,滿羅,滿榮,滿緩,滿先,滿琳,滿玳,滿琢,滿九衢,滿玉樹,滿玉棟。

  從第九世以下至第二十世,各支譜字派不統一。從第二十一世起,在1992年家譜字輩統一。第九世長支滿東齊(西柴裡)支系:第九世,滿東齊,滿崇賢子,字一變,明貢生,配郭氏子三。

  第十世:滿文光,字耀卿,明庠生,配王氏子一。滿武光,字耀庭,明庠生,子一。滿魁光,字耀宗,明庠生,配杜氏,繼張氏,子四。

  第十一世:滿鵬茂,滿文光子,子三。滿鵬程,滿武光子,子一。滿鵬翊,滿魁光長子,字衝飛,清庠生,敕贈修職郎,配李氏,繼李氏,副室孟氏、陳氏,子四。滿鵬翽,滿魁光次子,子二。滿鵬憲,滿魁光三子,子三。滿鵬瑞,滿魁光四子,子二。

  第十二世:滿允申,滿允中,滿允甲(遷安徽紅河),滿允執,滿允元(字乾一,歲貢生。授泰安州訓導,敕授修職郎,順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戌時生,雍正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寅時卒),滿仲賓,滿叔賓,滿作賓,滿允仁,滿允智,滿允昌,滿允雯,滿允吉,滿興賓(遷居豐縣東關),滿旺賓(遷居滕縣崗頭鎮鬱郎村)。

  第十三世:滿芳,滿玉蘭,滿富(失傳),滿貴(遷居嶧縣),滿江(遷居薛巖村),滿福(遷居夏鎮,又遷肖縣黃河故道管粥集),滿祿,滿灝,滿浚,滿漣,滿潮,滿曾,滿瀟,滿灃,滿濟,滿溥,滿溱,滿潤,滿泳,滿淳,滿澄,滿朝樂,滿朝桂,滿玉甲,滿玉辰,滿玉樹,滿玉梅,滿玉瓚,滿玉琦,滿玉璋,滿玉琢,滿玉純,滿玉金,滿玉璽,滿玉魯,滿玉珽,滿玉詔,滿湘,滿沅。

  第十四世:滿守田,滿守業,滿守榮,滿守財,滿宏義,滿宏德,滿文炤,滿文灼,滿文烺,滿文英,滿文友,滿文斤,滿文煨,滿文論,滿文烈,滿文輝,滿文詩,滿文雅,滿文炯,滿文會,滿文登(字雲衢,滿德安之父。由附生考授江西新城縣縣丞,進署溪靖安兩縣事恭遇,敕贈修職郎,文林郎),滿文然,滿兆焯,滿兆煒,滿兆嬉,滿兆英,滿兆麟(德坤父,以子職誥封武顯將軍,振威將軍),滿文誡,滿文暄,滿文言,滿國樑,滿文勤,滿儒衡,滿儒誠,滿儒俊,滿儒傑,滿儒彥,滿儒達,滿儒讓,滿儒真,滿儒雅,滿文燦。

  第十五世:滿德洋,滿德選,滿德欽,滿德成,滿希勤,滿希禹,滿希朱,滿希聖,滿希宜,滿希賢,滿希和,滿希張,滿德欽,滿德茂,滿德隅,滿德修,滿德峻,滿德崇,滿德裕,滿德哲,滿德智,滿德隆,滿德象,滿德郭,滿德臣,滿德盛,滿德成,滿德益,滿德寬,滿德秀,滿德順,滿德用,滿德考,滿德甲,滿德泰(東城兵馬司副指揮),滿德安(字舒亭,號溪愚附生。考授河南新鄭縣,歷任洧川,宜君,永壽,等縣知縣,改選陝西大荔縣,直隸內邱等縣知縣。欽加五品銜,賞戴花翎,敕授文林郎。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十日寅時生,道光十三年11月27日午時卒),滿德松(乾隆乙酉科拔貢,復設教諭),滿德位,滿德均,滿德堂,滿德升,滿德坤(字載夫,清嘉慶庚申即公元1800年以武科中舉人,接連考中進士,殿試中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授予二等侍御職務),滿德坦,滿德墉,滿德塏(字季爽,附生授中城兵馬司正指揮,轉授四川梁山縣,改授廣東海豐縣知縣,五品銜),滿德訓,滿尊五,滿屏四,滿德延。

  第十六世:字輩:福、金。

  第十七世:字輩:體、浴。

  第十八世:字輩:應、其。

  第十九世:字輩:自。

  第二十世:字輩:心。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舜裔;

  望出山陽。

  ——佚名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滿姓的源流和郡望。

  侯封昌邑;

  詩受匡衡。

  ——李文鄭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昌邑人滿寵,字伯字,曾跟隨曹操作戰,文帝即位,他又在江陵打敗吳軍,官伏波將軍,封昌邑侯。後歷官徵東將軍、太尉。立志剛毅,勇而有謀;不置產業,家無餘財。下聯典指西漢潁川人滿昌,字君都,曾跟從匡衡學《齊詩》,官至詹事。

  受詩高士;

  賜谷表清。

  ——佚名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滿昌從匡衡受齊詩。下聯典指三國魏·滿寵,景初年間任太尉,家無餘財,明帝賜錢穀以表其清節。

  五言通用聯

  父子一邑侯;

  祖孫兩將軍。

  ——佚名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滿寵、滿偉父子二人都曾封為昌邑侯。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徵東將軍滿寵及其孫大將軍掾滿長武。昌邑人。

  七言通用聯

  河清海宴昌國運;

  東走西奔為人民。

  ——佚名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滿姓的望族居住地“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十言通用聯及以上

  立志剛方,著風猷於太尉;

  清標朗映,煉冰玉之尚書。

  ——佚名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滿寵,從太祖力戰有功,後遷太尉。立志剛毅,勇而有謀,不治產業,家無餘財,風範長留。下聯典指晉滿奮,滿寵之孫,體量通雅,元康中仕沿書令。

  無財相臣,賜錢穀以旌清節;

  畏風校尉,侍琉璃而有寒容。

  ——佚名撰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徵東將軍滿寵,字伯寧,昌邑人。從太祖力戰有功,文帝即位,破吳於江陵,拜伏波將軍,歷封昌邑侯。後拜徵東將軍,時孫權歲來合肥,寵屢擊退之。景初中,以年老徵還。遷太尉。寵立志剛毅勇而有謀,不治產業,家無餘財。卒諡景。下聯典指晉代尚書令滿奮的事典。滿奮,昌邑人。體量通雅,官至司隸校尉。

  【祠堂古蹟】

  滿氏宗祠

  滿氏宗祠座落於麻陽縣蘭裡鎮,距縣城14公里。宗祠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距今將近400多年曆史。清道光年間,鄉民為紀念明代名臣滿朝薦而復修。因年久失修和大水沖毀,此後又曾經歷3次修復。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麻陽縣一頗有旅遊價值的景點。

  前後三進五楹,座北朝南,包括右側邊屋在內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祠前有圍牆圈成院落,祠內由前廳、天井、大廳和寢室樓等部分組成。其中共有6根方形白石柱和40根圓木大柱支撐,柱下方形青礎上刻纏枝花紋。月梁、瓜柱和單盤鬥上均有精美的雕刻。大廳頂上有幾何紋飾的藻井,兩邊牆壁上嵌“忠孝節義”四個大字的青石碑,後進為二屋樓房,原是陳列祖宗牌位的“寢室樓”。

  這座祠堂是九甲支族祭祀滿生公的,不過吳滿生還不是九甲一支最早的族祖。據吳氏宗譜記載,九甲一支由宋家坦分出去較早,大約在元朝初期由吳學興遷居東溪河邊。吳滿生是吳學興的第四代孫,生於明洪武乙丑年,卒於天順壬午年(1385--1462)。

  為什麼要單獨給吳滿生建祠,可能是九甲支族到了吳滿生才興旺發達起來。他有4個兒子:開和、合和、浪和、愷和。其中開、合、浪三房都很興旺,其住地稱為“三分坦”,後人訛傳為“火燒坦”。宗譜上還有吳滿生的傳略,說他做過徵糧的工作,因為他的態度很嚴厲,引起鄉民的反感,被水口(涇縣西鄉)人告了狀,下獄一年半,他在獄中夢見神的搭救,果然有第二天被釋放。

  滿氏宗祠目前主以紀念滿朝薦為主題,所以又稱滿公祠,滿朝薦書院。惜書院之說已名存實亡。倒是隔牆一側的蘭裡小學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猶可追憶昔時滿氏宗祠作為家族書院的育人景緻。

  滿公祠依辰溪而立,門口正對蘭裡鎮渡口,兩岸居民往來絡繹不絕。而滿氏敬奉的為官清廉,嫉惡如仇,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健令”“有廉能聲”(明史對滿朝薦評價)的太僕精神,也必將隨辰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感召後人。

  【典故軼事】

  滿奮畏寒

  晉朝初年,有個名叫滿奮的人,長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體格十分健壯。其實滿奮非常怕冷,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他總是穿得多多的,還縮著脖子籠著雙手,恨不得整個人都縮到衣服裡面去。他家裡從深秋時候便生起爐子來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爐火邊,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一個深秋的早晨,夜裡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幹上,都鋪了厚厚的一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門就趕緊一頭鑽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後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一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麼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颳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裡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你怎麼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一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於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裡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一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於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又和他稍稍談了一會兒話以後就讓他回去了。南方的牛看見月亮熱得喘氣和滿奮見樹枝搖晃冷得發抖都是一個道理:見到與某些印象極深的東西相關的事物就會產生條件反射,作出與見到前者相同的反應。可見,當我們在看到相似的現象時,不要只考慮表面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仔細地調查分析一番,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家訓格言】

  濟南市章丘《滿氏族規》

  首孝悌,以重人倫;  順父母,恭敬長輩。

  明禮儀,尊老愛幼;  知綱常,修身齊家。

  幼而學,義方教子;  做好事,行善積德。

  和鄉黨,以息事訟;  戒毒賭,遵紀守法。

  尚節儉,勤勞致富;  訓子弟,以禁非為。

  慎言行,品行端正;  交益友,愛眾親仁。

  聯疏遠,敦睦宗誼;  尚祖德,勤儉持家。

  敬祖先,祭祀須誠;  求上進,耀祖光宗。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