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氏起源及歷史

弘姓圖騰_弘氏圖騰

弘姓圖騰(弘氏圖騰)

  弘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弘演,是個被國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後世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為姓,成為弘姓。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在四百零三位。

【得姓始祖】

  弘演:據《風俗通》上認為,弘姓是衛大夫弘演之後,漢朝時出了個叫弘恭的官。又據《呂氏春秋·忠廉篇》上記載,狄人攻衛,追殺懿公於蒙澤,盡食其肉,獨舍其肝。等弘演趕到時,請求代替懿公,納肝而死。齊桓公這件事之後,很受感動,於是在楚丘重建衛國。好一個忠心為國的赤誠臣子,勇者無懼得到了的最好闡釋。弘姓入唐後就比較少見了。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縣)。故弘演是弘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弘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上古時期,姜姓部落聯盟的首領共工氏有一支後裔食採於弘邑(今河南靈寶函谷關一帶),子孫遂以地名為姓氏,稱弘氏。到了周幽王姬宮涅執政時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屬下有弘獻為諸侯,世居弘農(今河南靈寶),即為該支弘氏後裔。後來周幽王為討妃子褒姒歡心,烽火戲諸侯。數次後諸侯不復至,獨弘獻率兵而至,且犯顏直諫。周幽王重之,以烽有敦煌之義,遂封弘獻為敦煌公。敦煌公後徙居毗陵郡(今江蘇常州)。

  春秋時期,衛國在衛懿公姬赤執政時期(公元前668~前661年),有個大夫叫弘演,是敦煌公的孫子。弘演是一個行事認真、被衛懿公器重的人。

  衛懿公嗜好養鶴,在宮廷定昌、朝歌西北的鶴嶺、東南鶴城(今河南長垣鶴寨)等處,均大肆養鶴。其鶴如官,有品位俸祿:上等竟食大夫祿,較次者士祿,他外出遊玩,必帶鶴,載於車前,號稱“鶴將軍”。由鶴乃人:凡獻鶴者給以重賞。衛懿公好鶴成癮,不理朝政,漠視民疾,民怨沸騰,國勢衰弱。

  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懿公八年,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從邢國的夷儀(今山東聊城)進攻衛國,一直攻至到滎澤(今河南滎陽古滎)時,衛懿公方倉促發兵抵抗。屬下臣子們卻說:“君好鶴,鶴可令擊翟”;衛懿公又向國人“受甲”,國人們也都說:“叫鶴去抵抗敵人吧,它們有高官厚祿,應當去戰鬥,我們哪裡能夠打仗呢!”

  衛懿公愧悔不及,無奈之下便親自帶少數親信赴滎澤迎敵,結果兵敗被殺。翟狄人一擁而上,生吃了衛懿公的肉,丟棄了他的肝臟。

  當時,恰逢奉命出使陳國的弘演回國,見此情景,呼天搶地對著衛懿公的肝臟哭道:“臣請為表”(請聽臣下向您彙報),然後將出使陳國的情況向那隻肝臟畢恭畢敬的作了彙報。彙報了出使事情之後,弘演用劍剖開自己的肚子,掏出自己的五臟,把衛懿公的肝納入腹中,說:“我來做主公的軀體。”說完而亡。

  後來,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聽說此事之後很受感動,同時衛懿公之妹許穆夫人從許國趕來援助,並向諸侯大國奔走呼號,最終說動了齊桓公。齊桓公派公子無虧率兵擊敗翟狄人,並在楚丘一帶(今河南滑縣)重建了衛國。

  弘演,成為後來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忠君之臣”的典範,位歷朝歷代帝王國君所推崇。

  在弘演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弘氏、演氏,世代相傳,興旺發達,是為毗陵弘氏、丹陽弘氏、豫章弘氏。

  到了唐朝早期,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個兒子叫李弘,母親就是武則天。李弘在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封為代王,到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原太子李忠被廢,改立李弘為皇太子。天下皆避其名諱,弘氏族人遂改為洪氏。

  到了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弘與唐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宮時暴卒,時人多認為是武后毒殺了他。但也有學者認為是他因本來就病弱,因而早夭。當時唐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諡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因為造陵費用太高,工程浩大,工人們苦不堪言,最後亂丟磚瓦,一鬨而散。

  唐中宗李顯在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位後,將李弘祔於太廟,號為唐義宗。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大臣姚崇與宋璟進言,表示唐義宗並不曾即位,不應該與先帝們同列太廟,於是唐睿宗李旦將李弘之位移到東都祭拜。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以後,唐玄宗下詔,不再稱李弘為唐義宗,從此只用“孝敬”稱之。

  其後,一些原弘氏改洪氏的族人紛紛改回弘氏,旦仍有許多人不再改回弘氏,從此稱洪氏至今。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初期楚國學者馯臂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馯臂,姓馯,名臂,字子弘,亦字子弓、子肱,他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在史籍《漢書·儒林傳》中被稱作“子弓”,實為同一個人。

  著名的典籍《易》,其“經部”就是由馯臂撰著於戰國初年的不朽之作。

  據國學大師郭沫若的考證,馯臂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是商瞿(字子木)的弟子。

  商瞿喜好《易》,孔子就根據其愛好傳授《易經》給他,在《易》學上,商瞿的造詣遠勝過子夏,是孔門傳道者之一。後來,商瞿又傳《易》給楚國人馯臂,因此馯臂也就是孔子的再傳弟子。

  馯臂當時把楚國的《易繇陰陽卦》帶到了魯國,並在商瞿的指導下,將《易繇陰陽卦》改編為《周易》。

  《易經》,是古人由生殖崇拜的祭祀文化走向為趨吉避凶的占卜文化的經典,從魚祭祭壇上的佈局圖到河圖(八卦母圖),再經過夏、商、周、春秋漫長的歷史時期,諸多卜筮官以及方士們長期的積累,到戰國時期,馯臂子弓終於將占卜文化構建形成六十四卦的卜筮術,並創作了相應的卦辭、爻辭等內容。後來,荀子的弟子們發揚了馯臂之著,將其發展為《易傳》,也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周易》。

  馯臂,是有序地將自然邏輯現象、自然辨證法術整理為經典理論的第一人。

  在馯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弘氏、弓氏、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公孫氏,出自漢朝時期大臣公孫弘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孫弘,公元前200~前121年,字季,一字次卿,淄川國薛人(今山東壽光南紀臺鄉)。

  公孫弘少年時,家貧寒,曾為富人在海邊牧豚(放豬)維持生活。年輕時,他曾任過薛縣的獄吏,因無學識,常發生過失,故犯罪免職。為此,他立志在麓臺(望留鎮麓臺村)讀書,苦讀到四十歲,又隨老師胡母子始著修《春秋公羊傳》。

  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下詔訪求為人賢良通文學之人。當時,公孫弘年已六十歲,他以賢良的名分去應徵,被任命為博士。

  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公孫弘他出使匈奴,歸來後陳述的情況不合帝意,漢武帝認為他無能,被免職。於是,公孫弘便稱病辭官,在家賦閒。

  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又詔書徵求文學儒士,淄川國依然推舉年已七十歲的公孫弘應詔,他一再推辭,不肯前去應詔。他說:“我出使匈奴,因沒有才幹被罷歸,請大家另舉賢者。”但最後,他還是應選。

  公孫弘到了太常寺,所徵百名儒士各寫對策,公孫弘處為下策。後來,上奏天子,天子卻拔升公孫弘的對策為第一名,待入見天子是,公孫弘鶴髮童顏、丰儀魄偉,深得漢武帝喜愛,又被拜為博士。當時,西漢朝廷注重與西南夷的溝通,並在巴蜀設立了郡縣,由於賦役酷虐,百姓為之叫苦不迭,漢武帝便派公孫弘去視察。公孫弘歸來奏對,又不合漢武帝之意,公孫弘為此大駭。可是,時過事轉,漢武帝並未深究其事。

  公孫弘長相恢弘奇偉,美姿容。由於晚年力學,所以廣見博識。平時,善於辯論,通曉文書、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學說,對法律進行解積闡述,漢武帝非常賞識他。公孫弘常說:“人主的毛病,一般在於器量不夠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於生活不夠節儉。”於是,他在家中,能身體力行,“夜寢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後母去世,他視為親生,服喪三年。在朝廷議事,他常提出要點,陳明情況,供皇帝自己取捨,從不固執己見和違逆聖意,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種馴良守禮之德,其認為他口行敦厚,善於言詞,有文彩,熟悉法令與各種公務,便升任他為左內史(京畿地方長官,掌治京師)。

  公孫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開始巧用“心計”。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議,為一事二人分別上奏。面見漢武帝后,他等汲黯上奏完,窺伺上意,據上意再取決自己的立場態度,然後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採納。他這種表裡不一,前後矛盾的做法,遭到了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特別氏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

  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漢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公孫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漢武帝聽後,認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

  漢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歐免官,漢武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當時,朝廷方通西南夷,又東置滄海郡(今朝鮮),北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公孫弘認為,這樣做是“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因此屢次諫言停辦,漢武帝不採納,並領朱買臣等人去砭責公孫弘,當面陳說設朔方郡的好處一一擺明十條理由。公孫弘無理反駁,心虧詞窮,無一言相濟,忙低首悔過,改言謝罪說:“我是山東的鄉鄙之人,見識短淺,實在不知道設朔方郡的好處,經眾位陳明其利害關係,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經營西南夷與滄海郡,專力經營朔方郡。”於是漢武帝恩准了他的請示。

  歷史記載,公孫弘的才幹並不在他人之下,當時也不可能一條理由也沒有。他之所以這樣做,憾事恐違皇命與己不利,順應皇主才是上策。

  公孫弘矯飾善變,朝廷上下眾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直言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明擺著在騙人嗎!”漢武帝就以此事問公孫弘,公孫弘說:“實有此事,不過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我記得管仲做齊國之相,有三歸之臺,奢侈豪華超出了一般國君;齊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禮數。晏嬰為齊國之相,一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絲織品,齊國不也治理的很好嗎?我身為三公,而蓋布被,實在是有損漢官威儀。汲黯對我的忠告很對,他真是個大忠臣,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經過這件事,皇帝愈發認為公孫弘謙恭禮讓,對他更為厚待。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薛澤免相,漢武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他為平壽侯(今山東濰城區望留鎮)。中國歷史上對丞相封侯者,就是從公孫弘開始的。

  公孫弘為人,表面十分寬和。他位高祿重,節儉律己,不奢華,以人為先,所以時時被人稱道。他的故舊,賓客,親朋摯友生活困難,公孫弘全力助之,因而家無餘財,世人誇他賢明。但公孫弘內心並非如此,他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設計“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就是他這種心理的寫照。

  公孫弘與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主父偃又常常當天子面與其爭論,爭得面紅耳赤,使他難以下臺。於是,公孫弘表面上與主父偃往來,暗地裡尋機報復。

  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為齊相,有人上書告發他受諸侯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多以得封。後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嚴予審治。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與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想不殺他,給與其免職歸裡的處罰,但聽了公孫弘的進言後,信以為真,便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孫弘最忌憚的就是博士董仲舒。董仲舒為人廉直,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他曾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漢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長安興辦太學(西漢最高學府),同時下令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國家級教育系統。在董仲舒的輔佐下,漢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公孫弘在研治《春秋》方面的成就遜於董仲舒,公孫弘心知肚明。正巧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數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孫弘便乘機諫言:“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於是漢武帝便把董仲舒徙到膠西(今山東膠州)去,遂了公孫弘的願。

  後來,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漢武帝嚴察兩王黨徒。公孫弘意識到自己身在相位,但未能輔佐君主治理好國家,現在有蕃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最好遠避為上。恰好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便順勢上書皇帝,請求辭掉丞相,歸還侯印,以避位讓賢。但漢武帝沒有應允,虛驚了一場。後公孫弘病漸好轉,再度入廷辦理政務。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農曆3月,公孫弘以八十歲高齡卒於相位。他逝世後,漢武帝以青銅鑄棺,將其葬於麓臺(今山東濰坊符山),甚是顯赫。至今墓址尚存。

  公孫弘為漢相數年,曾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著作有《公孫弘》十篇,可惜已佚。

  公孫弘起身於鄉鄙之間,後居然為大漢帝國之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歷史長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後世。

  在公孫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弘氏,是為濰系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拔弘,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拓跋弘,公元448~471年,原名拓跋·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即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65~471年為期七年,終年二十三歲。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逝世之後,十六歲的拓跋·弘以皇太子嗣位,是為北魏獻文帝,尊文成帝皇后馮氏為太后。

  北魏獻文帝非馮太后所生,在聽政期間誅除了馮太后的內寵李奕。坐龍七年,在北魏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傳位於五歲的太子拓拔·宏,自稱太上皇,但仍過問大政,並統兵南征北伐。

  在北魏獻文帝誅殺了馮太后的寵臣之後,使馮太后感到了威脅,於是她在北魏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毒死了北魏獻文帝。

  在北魏獻文帝的支庶子孫中,有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以先祖漢化名字為姓氏者,稱弘氏,逐漸融入漢族、靺鞨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弘氏。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唐朝時期魏博節度使田興,屬於以帝王賜改名字為氏。

  唐肅宗李亨乾元初年(公元758年),在魏州尋置魏博節度(今河北大名東北部),以原安祿山部下、河北盧龍人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一帶地區,當時田承嗣部下號稱“天雄軍”。幾年後,田承嗣見安史之勢已經衰落,遂準備反叛。

  唐朝宗李豫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農曆1月,唐朝大軍包圍了魏州城,史朝義在莫州城內大閱諸兵,準備做最後殊死一戰。田承嗣勸他說:“陛下,您不如攜精銳將卒還至幽州,與李懷仙的五萬兵相合,再掉頭來戰。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帶兵來我們內外夾擊。”

  史朝義輕信了他的鬼話,當夜帶精兵五千突圍。臨行時史朝義握著田承嗣雙手,以存亡為託。田承嗣叩首流淚,樣子極其“忠義”。史朝義上馬後又回頭說:“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託付給將軍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淚眼不幹。

  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立即召集諸將,說:“我們起事以來,攻破河百一百五十餘城,毀人墳墓,燒人房屋,掠人金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事已至此,大軍圍城,但自古禍福不常,或能轉危為安。明天我準備出降,諸位以為如何?”諸將知大勢已去,都連忙稱是。

  黎明,大家一起在城頭上高喊:“史朝義半夜跑掉啦,趕快去追!”圍城的唐軍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義老母及妻子兒子全都綁上押送到僕固處瑒,諸軍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趕緊輕裝縱馬追殺史朝義。

  唐大曆十年(公元775年),田承嗣悍然引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陽),唐朝宗遣使曉諭諸鎮各守封疆,但田承嗣置若罔聞,相繼奪取了洺州(今河北永年)、衛州(今河南汲縣)。正當朝廷震恐、百官束手之際,歷來與田承嗣有隙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卻主動上表討之。

  唐朝宗遂命成德李寶臣、淄青李正己、幽州朱滔等八道兵馬會攻田承嗣。田承嗣見大兵四合,一邊分道抵禦,一邊上表請罪;同時暗中結納李正己,願以境內戶口、甲兵、谷帛歸附。李正己遂按兵不進。田承嗣又以計離間李寶臣和朱滔,致使兩方相攻。一場聲勢浩大的圍剿戰就此瓦解。田承嗣再假惺惺上表,請求歸朝,李正己屢屢為之擔保,唐朝宗只好不了了之。

  田承嗣逝世後,其侄田悅接承其職。到了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農曆5月,李寶臣之子李惟嶽、李正己之子李納、梁崇義等進行聯合叛亂。唐德宗派兵平叛,田悅幾乎徹底失敗,後由於愜山會戰李懷光戰敗,田悅僥倖存活。在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農曆11月,田悅自封魏博節度使、稱魏王,從此正式割據魏博地區。

  唐憲宗李純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農曆8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逝世,魏博將士們擁立步射都知兵馬使田興為留後。在四周蕃鎮夾擊下,田興毅然歸順唐朝,唐憲宗特賜改其名為“弘正”。為了穩定魏博軍民的情緒,當年的農曆11月,宰相裴度受命去魏州宣諭。裴度在魏州對田興“極陳君臣之義,使田興奉上益謹”。同時,奉命“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宣佈魏博“六州百姓給復一年”。他又遍至魏博所轄州縣,“赦見囚,存問高年、煢獨、廢疾不能自存者”,以致魏博的軍士和各階層人民都非常感悅。

  唐穆宗李恆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河北盧龍發生兵亂,將士們囚禁了朝廷派去的新節度使張弘靖,盡殺其幕僚。接著,原史朝義的成德軍將殺了自魏博移鎮成德的節度使田弘正(田興),唐朝廷命裴度統兵討伐,又命新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之子田布出兵助討成德。但是,將士們皆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恢復獨立狀態),田布無奈自殺。“河北三鎮”又脫離了中央控制,被裁計程車卒紛紛投奔其下。新的割據者朱克融﹑王廷湊﹑史憲誠還是實行原先的舊傳統,裴度的討伐軍無功而還。

  在田弘正遇害身死之前,魏博六州政權始終忠於唐王朝,並在唐朝中央政府進行的一系列平叛戰爭中屢立奇功。魏博六州自田弘正歸順朝廷至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也一直是唐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區。

  在田弘正遇害、田布自殺後,唐穆宗對其家人以及族屬撫卹之,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之名“弘正”為姓氏者,稱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盧龍弘氏。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西部鮮卑吐谷渾部烏地也拔勤豆可汗諾曷缽,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諾曷缽,鮮卑族人,吐谷渾氏,公元?~688年待考,為唐朝初期世居青海地區的西部鮮卑吐谷渾部大酋長。

  唐武德二年~唐貞觀八年(公元619~634年),吐谷渾部與唐朝交往密切,一方面,吐谷渾部首領不斷遣使至唐都長安,並在承風戍(今青海貴德千戶莊一帶)等地互市;另一方面又乘唐朝政權初立之機,頻繁擾犯唐朝西部邊境。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不斷挑起邊境爭端的吐谷渾部首領伏允被唐軍大將李靖擊敗,西逃至突倫磧(今新疆且末與于闐之間),吐谷渾部眾不堪李靖的持續追擊,伏允為左右屬下所殺。從此,吐谷渾部分成東、西兩部:西部吐谷渾以新疆鄯善為中心,由伏允的次子達延芒波結率領,後降附於吐蕃王朝;東部吐谷渾則由伏允的長子慕容順繼位,駐居於伏俟城(今青海湖以西七公里處),後殺了權臣天柱王,率部歸降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以其為西平郡王、封為趉胡呂烏甘豆可汗,但不久又為屬下所殺。唐太宗又扶持其子諾曷缽為河源郡王、封為烏地也拔勤豆可汗,併為其特置一個安樂州(今寧夏靈武),任命其為安樂州刺史。從此,東部吐谷渾使用唐朝年號,奉唐朝國號,並堅持批派遣子弟唐廷入侍,成為唐朝的一個蕃屬國。

  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諾曷缽向唐王朝獻牛羊一萬五千頭,唐太宗大喜,指認其為駙馬,可是當時未有適齡公主。到了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待淮陽王李道明之女長大,封其為弘化大長公主,將她嫁予慕容·諾曷缽,雙方結成甥舅之國。

  到了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繼位,再加封烏地也拔勤豆可汗為駙馬都尉。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進攻吐谷渾部,烏地也拔勤豆可汗戰敗,偕弘化大長公主及殘部逃至涼州,弘化大長公主向武則天求救,武則天乘機改其姓氏為武氏,再改封為西平大長公主。

  在烏地也拔勤豆可汗的後裔子孫中和部分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弘化大長公主的名號為姓氏者,稱弘化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弘氏,融合為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隴右弘氏。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弘吉刺氏,亦稱廣吉剌氏、翁吉剌氏、弘吉烈氏,是十分古老的蒙古氏族部落,源出翁吉剌惕部的分支斡勒訥兀惕氏部落。

  宋、遼時期,弘吉刺部原遊牧於蒙古高原的阿爾山與呼倫貝爾草原交會處,與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把阿禿兒為郎舅關係。也速該把阿禿兒在鐵木真九歲時,就為其到烏爾遜河西畔呼倫湖的弘吉刺部說親。

  據說弘吉刺部世出美女,美豔善良,身如玉樹,尤如草原上的杜鵑花,因此多為蒙古各部王公貴族的妃子。成吉思汗的母親月倫(訶額侖)和妻子孛兒帖、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后、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哈敦察必、元成宗鐵穆耳的皇后、元武宗海山的皇后、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皇后、元英宗碩德八剌的皇后等,都出於舅族弘吉刺部。

  蒙古語“弘吉刺”的漢義就是“杜鵑花”。《金史》稱之為“廣吉剌”,《蒙古秘史》中稱“翁吉剌”,《元史》中則稱“弘吉剌”,《明式》中稱“弘吉烈”。

  蒙古汗國時期起,弘吉刺部被成吉思汗敕封於水草肥美的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達裡諾爾西南部達爾罕蘇木),元朝時期世封魯王。元末明初,弘吉刺部歸附於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曾娶弘吉刺氏族之女為嬪妃,在都城應天(今江蘇南京)生下了四皇子朱棣,十一歲即被封燕王,就是後來以“靖難”名義興兵,自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經過四年內戰,從侄兒建文皇帝朱允炆手中奪得大明江山的永樂大帝明成祖。

  在明朝時期,有海西女真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gi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漢譯為洪吉哩氏。

  蒙古族弘吉刺氏、滿族洪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弘氏、洪氏、杜氏、翁氏等。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烏扎庫氏,亦稱烏札庫氏,滿語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朝陽川以西嘎呀河)、倭濟石(今吉林圖們與琿春之間)、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弘氏、阿氏、吳氏等。

  該支滿族弘氏始祖,出自烏扎庫·弘尼牙喀,滿洲鑲紅旗人,原為建州女真烏札庫部首領。明朝末期後金政權建立之初,烏扎庫·弘尼牙喀即率氏族歸附於佟·努爾哈赤,被任命為佐領,後官至工部尚書、議政大臣,加世職二等輕車都尉。

  在烏扎庫·弘尼牙喀的後裔子孫、一等侍衛烏扎庫·回色的後代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弘氏,世代相傳至今。

  注:

  弘氏家族在古代一直是比較昌盛的氏族,但在歷史上有數次被迫改為他姓:

  漢高後呂雉四年(公元前184年),漢惠帝逝世後,呂后立劉強為帝,改名為劉恭,史稱漢前少帝,得知自己並非張皇后所生,而生母已被殺害後,小孩子口無遮攔,竟口出狂言,宣稱長大後一定要報仇!呂后得知,先把他關進永巷,對外佯稱皇帝生病。隨後宣佈廢去前少帝劉恭的帝號,然後將他秘密殺害,接著立已封常山王的劉義為皇帝,更名為劉弘,即漢後少帝之後命天下弘氏改姓,弘氏族人被迫改為洪氏。

  東漢朝末期漢靈帝劉宏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逝世,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其曾為弘農王,令天下弘氏改為弓氏,幸虧其很快垮臺,影響不大。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病逝,拓拔·弘繼位,是為北魏獻文帝,北方弘氏族人為了要避其字諱,又改姓氏為洪氏、閎氏、趙氏等。

  在唐朝時期,由於唐高宗李治廢了先太子李忠,在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農曆1月,武則天將年方四歲的兒子代王李弘立為皇太子,詔令天下要避諱“弘”字,於是弘氏族人大部分改為李氏,一部分改為洪氏,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高宗太子弘卒諡孝敬皇帝諱”,即“宣祖廟諱”。數幾代人之後,弘氏被允許恢復,但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沿用改姓後的李氏、洪氏。本書提請注意:此非唐明皇李隆基之名諱,許多姓氏文獻和弘氏、洪氏家譜都錯!

  到宋朝初期,弘氏族人又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名諱,再次改姓氏為洪氏、鞏氏。

  到了宋末元初的大蒙古國薛禪汗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繼承蒙古汗國大統,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立大元帝國,由於其大斡耳朵(皇后)為弘吉剌·察必,因此強令規定按汗制,天下漢族弘氏族人不得再用“弘”字,一律改為他姓,且不得使用趙、洪、金、包、鮑、李這六個字,弘氏族人又一次被迫改為蕭氏。

  到了清朝時期,愛新覺羅·弘曆在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繼位,是為乾隆大帝,弘氏族人又要避其字諱,再次被迫改為洪氏、李氏、龐氏等。

  可嘆弘氏一族,就因為姓氏用字“弘”之字義特別好,“含弘光大”,因此也就在歷史上被迫改姓次數最多。在今天,弘氏已經成為罕見姓氏。

  另外,近有人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曲阿弘氏”、“巫溪弘氏”,後漢化省稱弘氏。這有待商榷和需要進一步考證。

  曲阿弘氏”不是姓氏,是指籍貫為“曲阿”的弘氏族人,而非為複姓或氏族稱謂。曲阿,就是古代位於長江右岸的丹陽,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的縣級城市。而“巫溪弘氏”則查無所以,有待進一步考證,因此在本書中暫不予以採納。

  在朝鮮、韓國、日本倒是有“城弘氏”。

【遷徙分佈】

  遷徙

  弘姓起源於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他為衛國懿公的臣子,頗受君主的賞識,常委以重任,其後代稱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諱於皇室親子李弘而改姓為李,但弘姓並沒因此而滅絕,後來過了幾代之後,弘氏子孫有復為弘。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

  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

  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

  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

  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分佈

  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在四百零三位。

  今山西之大同、朔州、忻州、河南之義馬等地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毗陵郡:在春秋時期為吳國季札的封地延陵邑,在漢朝時期改置毗陵縣(今江蘇常州)。晉朝時期改為毗陵郡,治所在丹徒(今江蘇鎮江丹徒鎮)。後來將郡與縣均改名為晉陵。隋、唐時期,晉陵歸為常州毗障郡。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毗陵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納肝堂:春秋時狄人攻衛,殺衛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國。聽到訊息後回國,尋找衛懿公屍體,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隻肝。弘演將出使請況向那隻衛懿公的肝畢恭畢敬地作了彙報,然後拿劍剖開自己的肚子,將衛懿公的肝納入自己腹中,說:“我來做主公的軀體。”說完而死。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弘演;

  秀毓太原。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弘姓的源流和郡望。

  權臣通法;

  義士納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沛縣人弘恭,青年時因犯罪被處以腐刑,後入宮為中黃門(太監),宣帝時官中書令。精通法令,善寫奏章。無帝時與石顯同時得皇帝信任,被委以政事,權傾一時。下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衛懿公之臣。衛懿公愛鶴成癖,無心於國家大事。北方狄人攻打衛國,把衛懿公追殺於滎澤,吃了他的肉,丟下他的肝。奉命出使他國的弘演回國後,見此情景,呼天搶地而哭,又剖開自己的肚子,把懿公的肝納入腹中而死。

  賢吏傳頌;

  義士納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弘啟為官清廉,民頌其德。下聯典指春秋衛懿公為狄人所殺,食其肉而舍其肝,衛臣弘演覓屍得肝,乃剖腹納懿公肝而死。

  七言通用聯

  一如居士文名重;

  二宗禪師法術精。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畫家弘斛,字恕齋,一字醉迂,號一如居士。善畫山水花木,擅篆隸,工詩詞,有《恕齋集》。下聯典指唐代高僧弘忍,佛教禪宗五祖,其弟子惠能、神秀,分創南、北二宗,為禪門南北宗之始。

  畫入三昧傳名遠;

  位列四公享譽高。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畫家弘仁(僧人),歙縣人,字漸江,人稱梅花古衲。善山水,初學一峰,晚法雲林,“屍主清又三昧”。下聯典指清代畫家弘智(僧人),字無可,桐城人。號鹿起,又號密之,“明季四公子之一也”。

  弘毅寬厚人稱道;

  演繹精深世讚揚。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弘姓始祖“弘演”二字的嵌字聯。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剖腹納肝,衛臣忠氣不絕;

  遇億吞石,通儒文思日新。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人弘演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弘成子事典。

  大節著春秋,誰返乘軒之鶴;

  奇縱炎其面,遂為命世之儒。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人弘演事典。下聯典指西漢弘恭事典。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滿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