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捻姓圖騰(抹捻氏圖騰)
抹捻姓是一個古老女真族姓氏,讀音作mò yán(ㄇㄛˋㄧㄢˊ),不可讀作mǒ niǎn(ㄇㄛˇㄋㄧㄢˇ)。出自遼國時期五國抹捻部、蒲聶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滅亡之後,抹捻氏複姓已不再,族人皆逐漸演化為蒙古族莫勒特圖氏,或滿族穆顏氏,後多冠為漢姓為孟氏、猛氏秦氏、穆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女真族,出自遼國時期五國抹捻部、蒲聶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抹捻氏,又稱漫捻氏、抹顏氏、末顏氏、穆顏氏、抹拈氏等,源本為遼國時期五國部中的盆奴裡部,原居今黑龍江依蘭縣以東、佳木斯市以西廣大地區。金國時期為女真部末顏氏,後居大名、臨潢等路,歷為望族,滿清入主中原後,大多改漢姓為孟氏。
五國部,是契丹族遼國政府對女真族的剖阿里、盆奴裡、奧裡米、越裡篤、越裡吉這五個部落的統稱。五國部起源於古黑水靺鞨,屬遼國時期泛稱的生女真。公元十世紀時主要分佈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附近的松花江下游至黑龍江下游南北兩岸地區。五國部主要以狩獵、捕魚為業,亦飼養馬等家畜。遼聖宗時期,五國部歸附契丹政權,成為為遼鎮守東北境的主要準軍事力量。
五國部的軍事行為屬遼國黃龍府都部署司領導,而部眾平時的社會生活由其首領任“五國酋帥”來管理其民。
北宋仁宗趙禎景祐四年(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六年,公元1037年),因越裡吉部(越棘部)的尚海等民眾向遼國督察官吏控告五國酋帥渾敞肆意貪汙,致使部民多有流亡,因此,遼國政府改設由契丹族節度使一員予以統領。
五國部向遼國政權的納貢無定期,各部常獨自遣使朝貢於遼國政府,貢物主要為貂皮、馬匹等,特別是五國部所居之地的特產“海東青”(一種獵鷹,滿族、蒙古族人俗稱其為“矛隼”),是契丹貴族們每年都要勒索之貢物。
到了金景祖完顏·烏古廼當政時期(公元1021~1074年),五國部已大體上聽命於生女真的完顏部,但由於對遼國當局時叛時服,“阻絕鷹路”,生女真諸部人亦常入其界獵捕海東青去向遼國納貢,故而五國部常與女真完顏部發生戰爭。
北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三年,公元1113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接替兄長完顏·烏雅束為都勃烈極(部落聯盟大首領),開始“力農積穀,練兵牧馬,擴充軍隊,增強了女真族完顏部的軍事實力,使之成為女真諸部中勢力最強大的部族。翌年,完顏·阿骨打被遼天祚帝授予節度使,穗藉機開始迅速統一鄰近的女真部落。在其過程中,五國部被完顏·阿骨打所統一,全部被編入完顏·阿骨打所建立的女真“猛安謀克”組織中,成為金國軍政組織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從此女真族勢力漸盛。
北宋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農曆9月,完顏·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開始了反遼的民族戰爭,得到了中國北方各民族的響應,不到一年時間,就佔領了遼王朝在東北黑吉遼地區的許多重要城鎮和據點。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農曆1正1日,完顏·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稱帝,國號“金”,建元“收國”。七年後的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年底,金軍基本上摧毀了遼國政權。
在遼國晚期,五國部中的盆奴裡部分衍變為抹捻部、蒲聶部兩個部落,其中的抹捻部歷為女真族抗遼、滅宋的先鋒,部眾以部為氏,族人稱抹捻氏,以驍勇善戰、作戰兇猛著稱。
在金國政權被蒙古、南宋聯合滅國後,有部分抹捻氏部眾融入了蒙古族。後在清末民初,發起反對蒙古王爺出賣蒙古土地、反對軍閥橫行的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草原左翼中旗著名的農牧民起義領袖嘎達梅林,就是古女真抹捻部人的後裔。
元、明時期,抹捻族人融入蒙古族者改姓為莫勒特圖氏,併入蒙古科爾沁部,蒙語為□□□□□□□□□□;而退居遼東的女真族改稱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一帶地區(今吉林琿春),明、清之際多冠漢姓為孟氏、猛氏、秦氏、穆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抹捻氏是一個典型的古老女真族姓氏,以部族名稱為氏。在南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之後,抹捻氏複姓已不再,族人皆逐漸演化為蒙古族莫勒特圖氏,或滿族穆顏氏,後多冠為漢姓為孟氏、猛氏秦氏、穆氏等,分別融入其各個姓氏大家族,多以遼陽、北平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北平郡:戰國時期燕國始置。秦國滅燕國後沿用,轄地在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治所在薊縣,現在北京當時屬廣陽郡,與右北平之間隔著漁陽郡。西漢時期北平屬廣陽國,東漢復為廣陽郡,均與右北平隔著漁陽郡。《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廣居右北平”。三國時期北平屬燕國,右北平北部為東鮮卑(後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狹,漁陽不變。西晉時期,燕國並漁陽郡。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東晉十六國時三郡轄地多有變化,燕國時稱燕國時稱燕郡,漁陽時設時撤,北平較穩定。晉、魏時期,北平郡遷新昌(今河北盧龍)屬平州(州治在遼西郡),今地當時為燕郡,為幽州州治所在。漁陽屬幽州。隋朝時期,撤遼西郡,北平郡治不變。漁陽郡治還至現薊縣。今地屬涿郡,轄地廣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長城與突厥相接,郡治時稱薊縣。唐朝時期北平郡改為平州,唐開元二~天寶二年(公元714~743年)為安東都護府,漁陽分為薊州和檀州,北平為幽州治所,轄大約今天京、津兩市,置范陽節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國時,北京稱幽州,置盧龍節度使。後唐依舊。晉朝時期割與契丹。遼國時期,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為南京析津府,屬平州。金國時期,亦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內蒙古赤峰南、寧城西,稱北京大定府。今北京為中都大興府。“北京”第一次出現。北平未出現,原地為平州。元朝時期,今北京為大都路,轄大約京津兩市。北平未出現,原地為永平路。北京未出現。明朝初期,北京稱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現。明成祖遷都前改北平為北京,實行兩京制,遷都後亦稱京師。“北京”出現,“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關,襲用明朝稱法。清帝遜位,袁世凱竊權,拒絕南下,國民政府被迫遷往北京,北京名稱不變,北平未出現。北洋政府倒臺後,國民政府駐南京,北京改稱北平。1949年己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復改北平為北京,定都於此。“北平”之稱至此消失。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遼陽堂。
北平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