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馬(騳)氏起源及歷史

馬馬(騳)姓圖騰_馬馬(騳)氏圖騰

馬馬(騳)姓圖騰(馬馬(騳)氏圖騰)

  馬馬(騳)姓是蒙古族的一個姓氏,dú(ㄉㄨˊ)。出自大蒙古汗國木亦堅汗的近臣阿都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阿都沁·馬馬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多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就稱馬馬氏,後改漢字單姓為騳氏。又有人簡改為漢姓馬氏。

【得姓始祖】

  阿都沁·馬馬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國木亦堅汗的近臣阿都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第三子孛兒只斤·窩闊臺(大蒙古汗國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公元1229~1241年在位)的屬下“怯薛”中有一人騎術高超,執行公幹時多騎馭雙馬,所以出使、傳令、作戰等效率很高,而且據說他駕御馬車的本領也非常好,因此被人們稱作“馬馬”(),很得木亦堅汗的喜愛,成為近臣。

  “馬馬”家族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分支阿都沁氏族,以地為氏,蒙語為,因此“馬馬”的全名叫阿都沁·馬馬。阿都沁氏部落的原居地在呼倫貝爾、科爾沁草原的阿都沁一帶,主要集居在哲里木盟阿都沁蘇木,即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後旗阿都沁鄉。

  在阿都沁·馬馬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多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就稱馬馬氏,後改漢字單姓為騳氏,讀音作dú(ㄉㄨˊ),後又有人簡改為漢姓馬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按:

  “騳”字原本義為駿馬在輕快歡暢地奔走,後延伸為雙馬奔騰的踏蹄之形聲字。該字目前在計算機字型檔中還沒有簡化字。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蒙古科爾沁部與後金政權的關係

  科爾沁部落,是成吉思汗二弟孛兒只斤·哈布圖哈撒爾的後裔孛兒只斤·科爾沁的領地,還有好兒趁、豁爾臣、胡洛真、火兒赤、可爾填等多種漢語音譯名見著典籍。

  在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四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對西夏國的戰爭中,成吉思汗病逝于軍中。在成吉思汗統一各蒙古部落和對遼國、金國、西夏的諸多戰爭中,其蒙古大軍中有一支精銳的“怯薛”,即侍衛軍護衛著他的安全。這支侍衛軍就是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統領,稱為“帶弓箭的豁爾臣”。

  這支“怯薛”部隊在跟隨成吉思汗征戰中,屢立戰功,多為成吉思汗的近臣。孛兒只斤·哈布圖哈撒爾號稱所部為“科爾沁”,其中的阿都沁部族驍勇善戰、也殘暴無比,後由成吉思汗的四子孛兒只斤·拖雷統領,在孛兒只斤·窩闊臺繼承大汗位後,孛兒只斤·拖雷又將“怯薛”部隊交給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成為窩闊臺汗的近臣。

  而哈布圖哈撒爾後裔的十幾代人都在呼倫貝爾草原駐牧,繁衍出多個蒙古族部落,其中亦有阿都沁部落。

  到明朝初年,大明王朝在東北設立了朵顏、福餘、泰寧三個衛所,通常稱為“兀良哈三衛”。明洪熙年間(公元1425年),蒙古察哈爾部在達賚孫大汗的率領下越過大興安嶺,來到兀良哈三衛牧地駐牧,與此同時蒙古內喀爾部也遷到這裡駐牧,一直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科爾沁部為了同東遷的察哈爾部和內喀爾喀部爭奪領地,也進行南遷,佔居了兀良哈三衛中的福餘衛轄地,接收並統領了福餘衛。在兀良哈三衛正式南遷以後,剩餘的兀良哈三衛人口皆歸科爾沁部統領。

  到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科爾沁首領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四代子孫奎蒙克塔斯哈喇即位統領科爾沁部,由於同察哈爾、內喀爾喀等部的戰爭失敗,科爾沁部在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避走於嫩江流域,一度改稱自己的部落為嫩科爾沁部,以區別於他的同胞兄弟昆都倫代青所在的阿魯科爾沁部。

  明朝末期,嫩科爾沁部與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們建立了政治上的姻盟關係,地位迅速顯赫,遠高於其他蒙古各部,成為一個至尊的部落,於是在稱呼上去掉了“嫩”字,直接稱所屬部落為科爾沁部。從此科爾沁部威名遠揚。

  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博第達喇,稱卓爾郭勒諾顏;二兒子諾捫達喇,稱噶勒濟庫諾顏。兄弟二人都是科爾沁部的首領。後來大兒子博第達喇又生了九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兒子烏巴什,稱鄂特歡諾顏,率領一部分屬民單獨遊牧了,形成了郭爾羅斯部;第八個兒子愛納噶,稱車臣諾顏,仿照他的兄長,自成一部,稱杜爾伯特部;第九個兒子阿敏,稱巴噶諾顏,相沿此法,又自立名號稱札賚特部。博第達喇其他六個兒子和諾捫達喇的一個兒子仍稱自己是科爾沁部。

  明朝末年,女真族迅速崛起,包括科爾沁部在內的蒙古族受到威脅。為了解除這種威脅,在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蒙古族以葉赫部為首的扈倫四部與科爾沁等九部共同結成聯軍,向以佟·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發起了進攻。歷史上稱為“九部聯軍伐滿州”,佟·努爾哈赤英勇善戰,用兵神速,他親督大軍,最後戰勝了蒙古九部聯軍,其中:科爾沁部首領翁果岱(科爾沁右中旗始祖)、莽古思(科爾沁左中旗始祖)兄弟二人被俘,只有明安(科爾沁左後旗始祖)有幸逃脫。

  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佟·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即位稱汗,國號大金。為了跟歷史上女真祖人建立的金國相區別,歷史稱之為“後金”。

  佟·努爾哈赤針對蒙古“風氣剛勁,習於戰鬥恆不肯服人”的特性,採取了懷柔和武力相結合、以懷柔為主的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順應蒙古民族的本性,又要限制其聯合,化“為患”為“為用”,最終把蒙古部落變成了滿清王朝北方的一座堅固長城。這正是佟·努爾哈赤做為統治者的深謀遠略,也是整個滿清王朝對蒙古族推行的總政策。

  另一方面,科爾沁部為了擺脫林丹汗的欺侮與控制,也主動與後金政權聯誼通好,可以說雙方的利益基本一致。在這種形勢下,科爾沁部與後金政權的結盟順理成章地活躍起來。在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農曆1月,科爾沁部的首領明安曾派使臣和滿州停戰和好,科爾沁部向佟·努爾哈赤獻戰馬百匹,駱駝十峰,這是蒙古科爾沁部和後金政權通好之始。

  在佟·努爾哈赤的攏絡下,科爾沁部於明天啟四年(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歸附了後金政權,並借佟·努爾哈赤的力量成功地擺脫了林丹汗的統治,結束了蒙古諸部長期的混戰局面,並與女真族人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親姻關係,此後一直對後金大汗十分忠誠。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就是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斯的女兒;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則是莽古斯兒子宰桑之女,也是是孝端文皇后的親姪女,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布木布泰在十三歲時就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親姑父愛新覺羅·皇太極為側福晉,併成為清朝的國母;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孝莊文皇后二十六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她的姑父愛新覺羅·皇太極。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姑侄三女同嫁一夫”的蒙滿聯姻佳話。相應的,孝端文皇后之女固倫端貞長公主、孝莊文皇后之女固倫雍穆長公主等清朝皇家公主,有十幾位都陸續嫁給了科爾沁部各王公貴族,逝世後皆安葬在科爾沁草原上。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馬合麻
下一姓氏: 馬依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