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依澤姓圖騰(馬依澤氏圖騰)
馬依澤姓出自西域魯穆(馬依澤公(921~1005),讀音作mǎ yī zé(ㄇㄚˇㄧㄗㄜˊ)。即生於勒比阿立數勿月(回曆三月)二十日,卒於景德二年五月初十。(注:“馬依澤”乃阿拉伯語Mu‘izz的音譯名,義為“給……增光的,尊敬……的,給予榮譽的”),西域魯穆國(位於小亞細亞當時的東羅馬帝國,宋代稱“盧眉國”,今歸屬土耳其)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懷寧馬氏宗譜》記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魯穆文字,漢譯馬馬依澤,遂以馬為姓。”西域魯穆,又稱羅姆,屬今土耳其共和國轄地。
【得姓始祖】
馬依澤氏:西域魯穆國人,一般認為其生於回回曆勒比阿立數勿月(回曆三月)二十日,卒於宋景德二年五月初十,即公元921~1005年。馬依澤氏應召來華後主修天文、治曆法,於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3年)開始耗費兩年成書,在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農曆8月經大臣司農少卿並判司天事、司天少監王處訥(王文坦)代呈宋太祖御覽。宋太祖覽後頗為滿意,欽定《建隆應天曆》,“遂賜授馬依澤為司天監監正的官職,且誥封給侯爵。”從此,馬依澤遂定居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永安鎮李尚書塔旁,以單字漢姓馬氏立宗,成為回族依澤馬氏鼻祖,和回族馬氏始祖之一。
各支始祖
馬依澤:西域魯穆國人。著名宋朝天文學家,回族依澤馬氏鼻祖。馬依澤氏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應詔入華。入華以後,即協助王處納(河南洛陽人,歷任司農少卿並判司天事、司天少監,撰《後周廣順明元歷》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經》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間編制《應天曆》。是為馬依澤氏得姓鼻祖,亦為回族馬氏得姓始祖之一。
馬乾玠:號樞儀;陝西涇陽永安鎮人。依澤馬氏第十一世祖。為南宋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第四十二名進士,於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農曆4月12日出任南陽知府,遂落籍於新野縣,後世稱新野(妙遠堂)馬氏。
馬哈直:馬原景三子;陝西涇陽永安鎮人。著名明朝大臣,依澤馬氏第十八世祖。馬哈直承兄馬嗦羅之職,授軍職,屢立軍功,後調任安徽安慶衛左所正千戶之職。定居安徽懷寧,遂成為安徽懷寧馬氏一支的明朝始祖。
馬仲良:字性慈,陝西涇陽永安鎮人。著名明朝將領,依澤馬氏第二十世祖。曾任職北京都司彭城衛,居南京金陵,明永樂二年隨駕北上拱衛北京城,旋任北京都司彭城衛指揮之職。馬仲良北上護駕後,在原居住地衛所經濟支援下,全家隨之移居河北青縣蒿坡立塋,而成為北方馬氏如河北青縣、山東恩縣、北京諸支的明朝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回族,出自西域魯穆國天文學家馬依澤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家譜文獻《安徽懷寧清真敦悅堂馬氏宗譜》、《河北滄州青縣崇倫堂馬氏宗譜》以及《北平忠恕堂馬氏家乘》等的記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遂以馬為姓。”
“西域魯穆”,漢史中亦稱“羅姆國”、“盧眉國”、“蘆眉國”、“魯迷國”、“羅姆蘇丹國”等,當時屬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即今小亞細亞半島伊斯坦丁堡,古希臘語為“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是今天土耳其共和國最大的城市。注意:與目前人們所稱的印度北部“羅姆”非同一地望。
北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穆斯林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召來華。
馬依澤氏,西域魯穆國人,一般認為其生於回回曆勒比阿立數勿月(回曆三月)二十日,卒於宋景德二年五月初十,即公元921~1005年。
馬依澤氏應召來華後主修天文、治曆法,於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3年)開始耗費兩年成書,在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農曆8月經大臣司農少卿並判司天事、司天少監王處訥(王文坦)代呈宋太祖御覽。宋太祖覽後頗為滿意,欽定《建隆應天曆》,“遂賜授馬依澤為司天監監正的官職,且誥封給侯爵。”從此,馬依澤遂定居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永安鎮李尚書塔旁,以單字漢姓馬氏立宗,成為回族依澤馬氏鼻祖,和回族馬氏始祖之一。
馬依澤氏後遷徙到今山西省的大同地區生息繁衍,據家譜文獻《懷寧馬氏宗譜》的記載,馬依澤氏的長子叫馬額,於宋太宗趙光義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承襲侯爵,繼任司天監監正,次子馬懷亦於宋真宗趙恆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奉旨授承德郎、司天監監副。
馬依澤氏的後代官宦輩出,在宋朝時期登進士第者多達十人,還有武探花一人,號稱“一脈科第家族”。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自第十八代起,兄弟三人中的長兄馬勃羅(馬嗦羅)由山西大同遷居涇陽地區(今陝西涇陽永安鎮),二兄馬赫穆起山西大同遷居青縣地區(今河北滄州青縣),其三弟馬哈直則由山西大同遷居懷寧地區(今安徽安慶),從此馬依澤氏開始分播四方。
1968年,臺灣省的民族史學家、廣東興寧籍人羅香林到北美洲考察期間,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發現了《懷寧馬氏宗譜》,之後撰寫論文公之於世。
馬依澤氏自西域來華,至今已經有一千零四十八年,歷經了宋、元、明、清、民國等諸多朝代。隨著中國大陸上的改朝換代,生死榮辱,兵荒馬亂,滄海桑田,滌忽一瞬,如今其後裔子孫繁衍昌盛,天各一方,已成浩浩一族。
按:
據明憲宗朱見浚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創譜的《河北青縣馬氏門譜》創譜序、以及學者水子立所著《中國曆代回教先賢事略彙編》中的記載,來自西域魯穆地區的穆斯林馬依澤氏參與了北宋王朝初期《顯德欽天曆》的編訂工作,因而得授“司天監監正”。
但是,宋朝時期的司天監下有丞、主簿、監生(生員)等官員,根本就沒有“監正”、“監副”之官職稱謂,而當時的“監正”僅只是軍器局(軍器監)中特有的官職,其他如司天監、少府監、都水監、國子監、將作監、市舶監、尚方監、秘書監、殿中監、典瑞監等政府機構中,皆無“監正”、“監副”之官,但有“少監”之職。這些在史籍《宋史》、《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
元朝時期,司天監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叫“提點”、“司天監”,也沒有“監正”、“監副”之官位。
直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將“司天監”改稱“欽天監”之後,始設有“監正”、“監副”之官位,後有西方傳教士加入欽天監的工作,例如: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土耳其王國“魯密國”的麥加準帶人(今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馬德魯丁(Jamal al-Din,公元?~1374年待考)帶著三個兒子馬沙亦黑(《元朝秘史》的作者)、馬哈麻(《明譯天文書》的作者)和馬哈沙來到中國,時逢大明宋國公馮勝攻佔甘肅臨洮地區,總領西北軍事,馬德魯丁等便“依宋國公內附”,後被宋國公推薦入朝,遂獻土盤曆法,頗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授予回回司天監監正之職。馬德魯丁曾向司天監人員宣講阿拉伯天文曆法,並從事天文觀測,被人們尊稱為“大測先生”(即天文觀測的大學者),並被朱元璋賜姓馬,隨馬皇后姓,受封“大測堂”堂號。曾被封為回回太師府爵的高官,擔任朝廷管理伊斯蘭教務的參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馬德魯丁攜第三子馬哈沙回故里探親,並赴麥加完成朝覲功課。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馬德魯丁返回中國,隨即病故。其三個兒子全部定居中國,並先後出任過南京欽天監的“監正”、“監副”之職。
因此,在《安徽懷寧清真敦悅堂馬氏宗譜》、《河北滄州青縣崇倫堂馬氏宗譜》以及《北平忠恕堂馬氏家乘》等家譜文獻中所記載之馬依澤氏的內容,或可印鑑《宋史》之缺,或是乾脆訛將明朝以後的官制越過了元朝搬到四百零七年前的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以此來銘記先祖之榮耀罷了。
【遷徙分佈】
北京忠恕堂馬氏系北京回民望族“後門橋馬”,即祖居地安門外後門橋(萬寧橋)馬良衚衕(馬良大院)的馬氏,本支進京先祖馬良公,清乾隆十年從山東恩縣白家莊遷入京都,創辦什剎海清真寺。經考證,北京忠恕堂馬氏是青縣崇倫堂馬氏明朝遷徙到山東恩縣的長門一支(明朝時期高祖馬仲良後代三世五兄弟中的嫡孫長門),但尋根朔源,系宋朝來華始祖馬依澤氏後裔。
北京忠恕堂馬氏家乘的序言中稱:“我祖馬依澤於趙宋時由天方來華,建隆二年特授欽天監正,因築居西安府涇陽之永安鎮,十餘世遷金陵二龍崗,越數世仲良公任彭城衛指揮,駐直隸青縣蒿坡村馬家橋遂立塋焉……後遷山東恩縣……”
河北青縣崇倫堂馬氏宗譜、山東德州恩縣馬氏宗譜中記載了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馬彥誠所作《創譜序》:“自宋朝我祖馬依澤由西域魯穆國來中即於建隆二年特授欽天監正,因築居陝西西安府涇陽縣永安鎮,經十數世遷居金陵又數世至我高祖仲良公於永樂二年來直隸籍青縣”。
安徽懷寧馬氏宗譜志稱:“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系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受姓。宋太祖建極,初召修歷。公精歷學,建隆二年,應召入中國,修天文。越二年,書成,由王處納上之。詔曰:可。授公欽(司)天監正,襲侯爵,家陝西涇陽永安鎮。”
據考證,初創於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的《河北青縣崇倫堂馬氏宗譜》、和初創於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的《安徽懷寧敦悅堂馬氏宗譜》,是國內發現最早記錄先祖來源於“西域魯穆國”的同門家譜。
馬氏來華始祖伊斯蘭星曆學家馬依澤誕生於後梁貞明七年(遼神冊六年,公元921年)左右,於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認主歸真,至今已經一千零四十八年。該族系所源出的“西域魯穆國”,一般認為是音譯“Rum”而來,漢譯有魯穆、魯木、魯迷、嚕密、魯密、魯姆、羅姆、盧眉、蘆眉等。
“魯穆”(魯木、魯迷、嚕密、魯密、魯姆、羅姆、盧眉、蘆眉)之所在:
依據阿拉伯《天方大化歷史》記載:阿拉伯歷史上穆聖立國前有一段“魯穆國入侵“的歷史記載,“直到以思刊德皇帝,稱王天下七百五十一年後,被魯穆國所兼併,國家混亂了十四年”。穆聖立國應為公元622年,十世紀之前的時間肯定太早。不過可能為魯穆國的東羅馬帝國誕生於前,也為此種推測提供了可能。
明史研究者一般以為,魯穆即嚕密、魯密國或魯迷國的異譯,指奧斯曼帝國(al-Imba rātūriyyah al-‘Uthmāniyyah,公元1299~1922年)。奧斯曼帝國的創始人奧斯曼一世(Uthman-1,公元1258~1324年)信奉伊斯蘭教,原屬魯姆蘇丹國的部落。公元十三世紀末,魯姆蘇丹國瓦解後,奧斯曼帝國宣佈獨立。公元十六世紀蘇丹蘇萊曼一世(蘇萊曼·本·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爾萬,محتشمسليمان,Muhteşem Süleyman,公元1520~1566年在位)時,帝國疆土橫跨歐、亞、非三洲,為全盛時期。
公元1922年,奧斯曼帝國被基馬爾政府推翻;公元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
明朝嘉靖三~至三十三年間(公元1524~1554年),奧斯曼帝國(魯穆、魯迷)曾先後五次遣使至中國,與中國有友好往來。在史籍《明史·西域列傳》中有專條記述“魯迷”。因此據明史考證,馬依澤氏逝世後近三百年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為魯穆國,似不足信。
另據明朝末期來華耶蘇會士艾儒略(Giulio Aleni,公元1582~1649年)《職方外記》中所載世界地圖中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嚕密國”應當位處葉門(Yemen)東北部和阿曼(Sultanate of Oman)西北部接壤的地域。公元九~十一世紀,葉門歷史上是基亞德埃米爾國及栽德派伊瑪姆王朝統治時期(公元740~1683年)。作為佐證的是後文記述的內容與馬依澤同時,葉門地區也有一位著作流傳後世的著名天文占星和地理學家阿爾·哈丹尼。但目前還缺少直接證據。
而據史籍《諸蕃志·志國》記載:蘆眉國(今小亞細亞半島伊斯坦丁堡),自麻囉拔西陸行三百餘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國。歷史上是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小亞細亞,據《中世紀史》的研究十世紀時雖為阿拉伯帝國統治,但當地人仍多自稱是羅馬人,聯絡阿拉伯《天方大化歷史》記述中的“魯穆國”,當可能為東羅馬帝國。
有研究文章指出,公元十世紀的的東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地方,似應就是“魯穆國”,從已知資料中,可以瞭解從東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羅姆蘇丹國到明朝時期的奧斯曼帝國之“魯迷”,均未超出此地域範圍。
“主麻日”的宗教特徵:
①主麻日是穆斯林的節日:
伊本·阿巴斯傳述:穆聖說:“這是真主為穆斯林設定的節日,去禮主麻應該洗個大淨,有美香就用點,並刷牙。”艾布·胡萊勒傳述:穆聖在主麻演講中說:“穆斯林啊!這是真主為你們設定的節日,你們應當洗大淨,並刷牙。”
②單獨封主麻日齋是可憎:
穆聖說:“你們在主麻日不要封齋,要封就星期四或星期六也封。”
扎比爾說:穆聖禁止封主麻日齋。
聖妻朱韋雷婭說:穆聖來我家我在封齋,穆聖問:“你昨天封齋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你準備明天還封嗎?”我說:“不準備封了。”穆聖說:“那你就開了吧。”
哲納德·本·艾布·烏曼耶·艾茲迪說:我們艾茲迪族的一幫人在主麻日到穆聖家,穆聖讓我們吃他面前的食物,我們說我們封齋的呢,他說:“你們昨天封了嗎?”我們說:“沒有。”他說:“你們準備明天還封齋嗎?”我們說:“不封了。”他說:“那你們就開齋吧,你們不要單獨封主麻日齋。”
穆聖說:“你們不要特殊在主麻之夜禮拜,也不要特殊在主麻日封齋,除非習慣的齋碰到主麻日。”
③特殊在主麻之夜禮拜為可憎:
穆聖說:“你們不要特殊在主麻之夜禮拜,也不要特殊在主麻日封齋,除非習慣的齋碰到主麻日。”
④主麻日早晨念古蘭經的叩頭章和人章:
穆聖在主麻日晨禮拜中念叩頭章和人章。
⑤主麻日晨禮是最貴的拜功:
伊本·歐默爾在晨禮拜中沒有看到哲姆罕,他來後,伊本·歐默爾說:“什麼事讓你耽誤了晨禮拜?你不知道嗎,在真主跟前最貴的拜功就是主麻日早晨同眾禮晨禮拜。
穆聖說:“在真主跟前最貴的拜功就是主麻日早晨同眾禮晨禮拜。”
穆聖說:“主麻日同眾禮的晨禮拜是最貴的拜功,我認為參加同眾禮晨禮拜者都是被饒恕者。”
⑥主麻拜:
其它日是四拜,而主麻日則是兩拜。
⑦主麻相當於朝覲:
穆聖說:“主麻是窮人的朝覲。”
賽義德·本·穆散耶布說:“對我來說,主麻拜比副功朝覲更受喜。”
⑧主麻拜高唸經文:
白天的拜功都是低聲念,而主麻拜功高聲念。
⑨主麻拜念主麻章和偽信士章:
艾布·胡萊勒說:我聽見穆聖在主麻拜中念古蘭經的主麻章和偽信士章。
⑩燒不禮主麻者的房子:
穆聖關於一些沒來禮主麻拜者說:“我真想讓一個人領大家禮主麻拜,我去燒掉那些不來禮主麻拜之人的家。”
穆聖與穆斯林:
穆聖,即伊斯蘭教創始人之一穆罕默德,全名為: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臺列卜·本·雜湊姆(محمدبنعبداللهبنعبدالمطلببنهاشمبنعبدمنافالقرشي,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含意為“受到善良人們高度讚揚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元、明時期漢譯為“福安”。
穆斯林,即伊斯蘭教的信仰者與順從者。
【郡望堂號】
郡望
陽曲郡: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定襄縣。定襄地區位於太原市以北,忻州市東南部。在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屬晉國,戰國時期屬趙國。西漢時期為陽曲縣,屬太原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移陽曲於太原界,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晉時期,在定襄境西北置晉昌縣,同屬新興郡;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改新興郡為晉昌郡,定襄縣與晉昌縣同屬晉昌郡。不久,晉昌郡複名新興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公元426年),蒲子縣(原地在今陵縣)僑置定襄境北。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並晉昌入定襄縣。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治在今定襄縣城)。北齊武成帝時(公元562~564年),移平寇縣(原地在今忻州市東十里)於定襄境內東南,後廢定襄縣和蒲子縣。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移平寇縣於崞縣;定襄縣併入秀容縣(今忻府區),屬樓煩郡(治靜樂,即今靜樂縣)。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此地為劉武周所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復置定襄縣,屬忻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忻州為定襄縣郡(治秀容),定襄仍屬之。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改定襄郡為忻州,定襄縣復屬忻州。五代因之。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並定襄入秀容縣。宋哲宗元元年(公元1086年),復置安襄縣,屬忻州。金、元、明、清、定襄縣均屬忻州。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5月,定襄屬雁門道(大同)。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裁道,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定襄縣,屬晉東北行政公署。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定襄縣屬北嶽區第一行政區。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9月改屬冀晉區第二專區。期間,定襄縣級建置未變。10月,定襄與忻(東)縣合併為忻定縣,仍屬冀晉二專區。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分置定襄縣,隸屬關係不變。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1月冀晉區改為北嶽區,定襄屬北嶽區第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定襄改屬晉中區第一專區。1949年8月,定襄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1959年1月,定襄與忻縣合併為忻定縣,縣政府駐忻縣城,屬晉北專區(專員公署駐大同)。1961年復置定襄縣,屬忻縣專區(後改忻縣地區)。1983年7月,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2001年忻州地區改設忻州市,定襄屬於忻州市。2000年,定襄縣轄三鎮十二鄉。
雲中郡:今稱托克托縣。“托克托”系蒙古族人名,意為“保住、傳宗接代”。雲中郡在戰國時期為趙國之地,《史記·趙世家》重記載:“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秦朝時期置雲中郡,統陰山以南,今自山西之懷仁、左雲、右玉以北、綏遠綏遠首各縣、蒙古鄂爾多斯左乙、喀爾喀右翼、四子部落各旗,皆其地。漢朝時期分雲中郡之東北部置定襄郡,西南部仍為雲中郡,治雲中縣,即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亦即趙故城也,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廢黜了雲中郡。唐朝事情置雲州,後又改回稱雲中郡,旋復為雲州。宋朝時期為雲中府,遼國時期改為大同府,即今山西大同縣治。《清一統志》重記載的古云中,在陰山之南、黃河自西來折南流之處,即今歸化城以西托克托城地,漢時雲中郡治雲中縣,定襄郡治成樂縣,兩地東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後漢始以成樂定襄等縣屬雲中,及後魏初都盛樂,號雲中,於是定襄有云中之名,至隋以雲中置定襄郡大利縣,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遠,猶近故地,自唐以馬邑郡雲內之恆安鎮置雲州雲中郡及雲中縣,又於忻州置定襄郡定襄縣,於是雲中定襄之名,移於古雁門太原二郡,去故地始遠,今謂大同為雲中,又太原府有定襄縣,皆唐朝以後所名雲中郡。民國元年(丁丑,公元1912年)設縣。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位於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至2000年,托克托縣轄三個鎮、八個鄉。
堂號
陽曲堂:以望立堂。
雲中堂:以望立堂。
妙遠堂:陝西涇陽永安鎮人馬乾玠,號樞儀,是依澤馬氏第十一世祖。為南宋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第四十二名進士,於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農曆4月12日出任南陽知府,遂落籍於新野縣,設妙遠堂,後世稱新野妙遠堂馬氏。
敦悅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恕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字輩
河北滄州青縣崇倫堂馬氏(馬依澤氏)字輩:“穆士原(貴興柱俊)寬鴻樸萍全化如翰龍吉文元仲步魁盛廣有志名克立維汝愛國榮之文允寶鎮世錫慶元宏”。
河北滄州青縣家族世系:
第一世:太高祖馬依澤,號溫叟,西域魯穆國人(今土耳其伊斯坦丁堡),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歲次來華,時年四旬,封授欽天監加世襲侯爵,生於勒比阿立數勿日,回曆3月20日,卒於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農曆5月10日。原配蘭氏,生於農曆3月15日,卒於農歷7月22日,生子三名,立“馬”為漢姓:馬額、馬懷、馬憶。居住陝西西安涇陽縣永安鎮李尚書塔位下。
第二世:馬額,馬依澤之子,字昭明,承襲欽天監侯位,生於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農曆7月18日,卒於北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農曆10月3日,原配王氏,生於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農曆3月19日,卒於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農曆4月20日,生二子:馬文成、馬明新。
第三世:馬文成,馬額之長子,字錦章,舉孝應任三元縣教論升浙江紹興府會稽縣知縣。生於北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農曆11月5日,卒於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農曆3月6日。原配陸氏,生於北宋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農曆9月9日,卒於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農曆1月20日,生三子:馬御頤、馬震頤、馬興頤。
第四世:馬震頤,馬文成之次子,字維育,文學生貢生,生於農曆1月18日,卒於農歷7月20日,原配秦氏,生於農曆6月11日,卒於農歷5月3日,生六子:馬仰震、馬棟翁、馬素翁、馬梁翁、馬彤翁、馬柱翁。
第五世:馬素翁,馬震頤之三子,字瞻紹,北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乙酉科中第二十三名舉人,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丙午會試中第七十二名進士。生於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農曆8月15日,卒於北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農曆7月20日,原配韓氏,生卒不詳待考,生子三名,馬岐、馬嵩、馬叔。
第六世:馬嵩,馬素翁之二子,字鶴庚,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癸卯科中第四十名舉人,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乙巳會試第六十名進士選翰林院檢討升編修撰侍讀。生於北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農曆10月23日,卒於北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農曆9月18日。原配金氏,生於農曆10月11日,卒於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農曆3月6日,生三子:馬嶽燦、馬嶽旭、馬嶽烈。
第七世:馬嶽燦,馬嵩之長子,字六皇,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丁卯科中十四名舉人,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辛未會試第十八名進士,選星子縣知縣升大名府同知,山西汾州知府。生於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農曆7月9日,卒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農曆9月19日。原配許氏,生於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農曆11月1日,卒於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農曆6月4日,生一子:馬忠信。
第八世:馬忠信,馬嶽燦之子,字誠德。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壬戊科試中第十五名舉人,大觀會試第五十六名進士,選翰林院檢討升修侍讀國子監,大理寺少卿。生於農曆10月29日,卒於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農曆5月初五,原配王氏,生於農曆7月1日,卒於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農曆1月8日(奉旨誥命正一品夫人),生一子:馬我澄。
第九世:馬我澄,馬忠信之子,字清齊。生於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農曆10月29日,卒於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農曆4月9日,原配祁氏,生於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農曆7月26日,卒於南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農曆2月21日,生五子:馬襲恩、馬裔恩、馬忠恩、馬恩祿、馬恩我。
第十世:馬裔恩,馬我澄之長子,字簡伸。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乙未科試中三十五名舉人。生於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農曆10月20日,卒於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農曆10月8日。原配苗氏,生於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農曆5月20日,卒於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農曆9月18日,生五子:馬乾玉、馬乾介、馬乾紹、馬乾光、馬乾盧。
第十一世:馬乾介,馬襲恩之二子,字樞儀。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89年)壬子科中第九名舉人,南宋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丙辰會試第四十二名進士,選保定府清苑縣知縣升趙州知府。生於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農曆7月7日,卒於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農曆2月20日。原配會氏,生於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農曆9月15日,卒於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農曆2月12日,生一子:馬禮。
第十二世:馬禮,馬乾介之子,字容斯。文學生員拔貢生選四川成都府金堂縣教論升保定府梓潼縣知縣,至仕入籍新野。生於南宋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農曆9月18日,卒於農歷5月26日,原配平氏,生於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農曆7月12日,卒於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農曆3月20日,生二子:馬鴻賓、馬鴻粹。
第十三世:馬鴻粹,馬禮之次子,字範英,南宋鹹淳丁卯科中第十名武舉人,戊辰殿試賜探花及第選大名府開州城守遊升東昌府參將桂州副將。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農曆3月11日,卒於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農曆4月16日。原配付氏,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農曆1月8日,卒於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農曆3月16日,生四子:馬含修、馬起升、馬初升、馬美修。
第十四世:馬含修,馬鴻粹之長子,字秉旭,文學生員。生於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農曆4月21日,卒於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農曆10月25日。原配崔氏,生於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農曆2月19日,卒於農歷10月20日,生二子:馬羽源、馬羽廣。
第十五世:馬羽源,馬含修之長子,字奇功,生於南宋鹹淳二年(公元1266年)農曆4月4日,卒於農歷6月11日。原配澉氏,生於南宋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農曆10月20日,卒於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農曆6月4日,生三子:馬篤匯、馬篤灝、馬篤嘉。
第十六世:馬篤匯,馬羽源之長子,字青範。生於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農曆9月1日,卒於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農曆2月18日。原配管氏,生於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農曆6月15日,卒於元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農曆12月23日,生二子:馬原景、馬原清。
第十七世:馬原景,馬篤匯之長子,字周常。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科中第九名舉人,當年(公元1330年)辛未會試中第十六名進士,選翰林院編修升修撰侍讀侍講學士。生於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農曆2月12日,卒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農曆9月10日。原配趙氏,生於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農曆5月12日,卒於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農曆3月29日。生三子:馬勃羅(馬嗦羅)、馬赫穆、馬哈直(始遷懷寧)。
第十八世:馬赫穆,字仲良(立為河北滄州青縣第一世),馬原景之次子,隨兄西域各國公幹等,並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隨駕來河北特派駐防青縣蒿坡,任彭城衛指揮誥封奉政大夫。生於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農曆1月26日,卒於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農曆1月11日。原配曾氏,生於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農曆7月1日,卒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農曆2月23日,生一子:馬士賢;繼配金氏,生女一名,適陳氏之室。
第十九世(青縣第二世):馬士賢,馬仲良之子,字作舟。明永樂年間癢生,誥封奉政大夫。生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農曆1月20日,卒於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農曆2月4日,原配戴氏生卒不詳待考。繼配韓氏,生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農曆7月20日,卒於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農曆3月初五,生五子:馬貴、馬興、馬柱、馬俊、馬原。
第二十世(青縣第三世,開始分為五門):馬原,馬士賢之五子,字培真。生於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農曆9月11日,卒於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農曆10月4日。原配李氏,生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農曆9月12日,卒於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農曆3月1日。生五子:馬祥、馬寬、馬信、馬安、馬寧。
第二十一世(青縣第四世):馬寬,馬原之次子,字澤亭。生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農曆2月12日,卒於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農曆7月12日,原配戴氏,生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農曆8月11日,卒於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農曆10月14日。生六子:馬鴻順、馬糧、馬環、馬賓、馬川、馬廣。
第二十二世(青縣第五世):馬鴻粹,馬寬之長子,字孝庭。生於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農曆4月14日,卒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農曆2月18日。原配回氏,生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農曆2月,卒於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農曆7月12日,生三子:馬質、馬樸、馬渠。
第二十三世(青縣第六世):馬樸,馬鴻粹之次子,字子彬。生於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農曆9月13日,卒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農曆4月11日。原配尹氏,生於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農曆10月11日,卒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農曆2月4日,生一子:馬萍。
第二十四世(青縣第七世):馬萍,馬樸之子,字兆楚。生於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農曆7月2日,卒於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農曆4月5日。原配回氏未生育,生於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農曆4月13日,卒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農曆7月14日;繼配張氏,生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農曆9月10日,卒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農曆2月18日,生一子:馬全德,生女一名。
第二十五世(青縣第八世):馬全德,馬萍之子,字性儼。生於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農曆10月4日,卒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農曆4月7日。原配劉氏,生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農曆8月7日,卒於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農曆3月10日,生五子:馬觀化、馬時化、馬式化、馬能化、馬習化。
第二十六世(青縣第九世):馬式化,馬全德之三子。字楷軒。生於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農曆9月17日,卒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農曆3月5日。原配白氏,生於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農曆4月14日,卒於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農曆2月11日,生一子:馬如翰。
第二十七世(青縣第十世):馬如翰,馬式化之子,字墨林。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農曆4月22日,卒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農曆10月21日,原配李氏,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農曆2月7日,卒於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農曆8月19日,生一子:馬龍宵。
第二十八世(青縣第十一世):馬龍宵,馬如翰之子。字和聲。生於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農曆9月2日,卒不詳待考。原配戴氏,生於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農曆4月11日,卒於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農曆2月20日,生四子:馬成恩、馬吉人、馬乾成、馬中選。
第二十九世(青縣第十二世):馬吉人,馬龍宵之次子,生卒不詳待考。葬於青縣大麴頭村南,原配哈氏,生卒不詳待考,葬於獻縣東辛莊。生一子:馬文居。
第三十世(青縣第十三世):馬文居,馬吉人之子,生卒不詳。隨外姑祖母(本齋哈狀元之妻)遷居獻縣東辛莊落戶,原配待考,生三子:馬元星、馬元晨、馬元璽。居住獻縣東辛莊—本齋。
第三十一世(青縣第十四世):馬元星,馬文居之長子。生卒不詳待考,原配生二子:馬允伯、馬允仲,居住東辛莊。
第三十二世(青縣第十五世):馬允仲,馬元星之次子,生卒不詳待考,原配獻縣東辛莊西村,生一子:馬步龍。
第三十三世(青縣第十六世):馬步龍,馬允仲之子,生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農曆3月18日,卒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9月3日,原配馬氏,生卒不詳待考,葬於獻縣東辛莊西墓地,生一子:馬殿魁;生女二名:長女馬領適獻縣東辛莊西村馬四之室(馬連海之祖父)、次女馬秀適河間楊君之室。
第三十四世(青縣第十七世):馬殿魁,馬步龍之子,生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曆4月2日,卒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農曆5月4日,享年四十九歲。原配馬氏生卒不詳待考,生一子:馬盛龍;生女二名:長女馬大鳳適東辛莊村佟兆亭之室;馬二鳳適淮鎮馬振河之室。
馬殿圖,生二子:馬勝源、馬勝祥;
馬佔起,生二子:馬義山(無後)、馬義和;
馬佔元,生二子:馬瑞林、馬瑞蘭;
馬佔興,生二子:馬瑞祥、馬瑞慶(無後);
馬佔榮,生一子:馬瑞祿;
馬永尚,生一子:馬貴明;
馬永勝,生四子:馬勝虎、馬勝龍、馬成龍(無音信)、馬勝祥(無音信);
馬永和,生三子:馬瑞強、馬長庚、馬瑞海;
第三十五世(青縣第十八世):馬盛龍,馬殿魁之子,生於(公元1893年)農曆5月6日,卒於(公元1961年)農曆4月17日。原配馬氏德榮(獻縣東辛莊西村人)生於(公元1895年)農曆7月25日,卒於(公元1978年)農曆11月23日,享年八十四歲,生二子:馬廣祿、馬廣禎。
第三十六世(青縣第十九世):馬廣祿,馬盛龍長子,生於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農曆6月19日。原配東辛莊西村馬氏慶芝,生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農曆12月30日,生一子:馬有橋、或稱馬俊橋,生女三名:馬俊英適本齋西馬慶利之室;馬俊明適河間果子窪金成之室;馬俊芝適肅寧駱廣之室
馬廣禎,馬盛龍之次子,生於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農曆2月12日。妻獻縣東辛莊東馬連傑公之女馬貴俊,生於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農曆6月17日,生三子:馬有良、或稱馬俊良,馬有剛、或稱馬俊剛,馬有強、或稱馬俊強;生女二名:長女馬俊芬適本齋西馬貴賓之室、次女馬俊友適本齋東馬德祥之室。
馬鴻軍,馬勝源之子,生二子:馬俊海、馬俊河;
馬廣文,馬勝祥長子,生二子:馬俊堂、馬俊青;
馬廣明,馬勝祥次子,生二子:馬俊超、馬俊義;
馬廣廷,馬勝祥三子,生一子:馬俊龍;
馬廣忠,馬勝祥四子,生二子:馬有偉、馬有珊;
馬鴻伯,馬義和之子,生一子:馬俊青;
馬鴻業,馬瑞林之子,生二子:馬俊義、馬俊華;
馬鴻祿,馬瑞蘭長子,子嗣待考;
馬鴻勝,馬瑞蘭次子,生一子:馬俊昊;
馬鴻浦,馬瑞祥之子,生一子:馬有光,在瀋陽;
馬俊傑,馬瑞祿長子,生一子:馬有震,在泊頭;
馬鴻章,馬瑞祿次子,生三子:馬有強、馬有勇、馬有成;
馬福耀,貴明長子,生二子:馬長城、馬長江(在瀋陽);
馬福君,馬貴明次子,生二子:馬長生、馬長力(在瀋陽);
馬福海,馬貴明三子,生二子:馬長利、馬長江(在瀋陽);
馬福增,馬貴明四子,無後,已故;
馬寶剛,馬勝虎長子,生一子:馬俊東;
馬保良,馬勝虎次子,已故,生一子:馬軍強;
馬寶巨,馬勝虎三子,生一子:馬俊會;
馬鴻志,馬瑞強之子,生二子:馬有為、馬有德;
馬鴻坡,馬瑞海之子,無後。
第三十七世(青縣第二十世):馬有橋,字俊橋,馬廣祿之子,生於公元1958年農曆2月18日。妻河間果子窪金鎖,生於公元1958年農曆1月11日。生女一名:馬萌萌。
馬有良,馬廣禎長子,生於公元1962年農曆12月5日,師範大學專科畢業。妻馬憲平公之長女,生於公元1962年農曆11月11日,生三子:馬志遠、或稱馬曙光,馬朝陽、或稱馬志鵬,馬向陽、或稱馬志翔(為雙胞胎兄弟)。
馬有剛,或稱馬俊剛,馬廣禎次子,生於公元1966年農曆1月11日。屬馬。師範畢業—大專學歷,妻本齋西馬恩堂之長女馬佩華,生於公元1966年農曆3月,生一子:馬志丹;生女一名:馬志慧。
馬有強,或稱馬俊強,馬廣禎公三子,生於公元1971年農曆8月5日,師範大學畢業,留在泊頭工作,妻馬慶田之三女馬建昕,生於公元1970年,河北泊頭火柴廠工作,生女二名:馬志卓、或稱馬晴晴,馬騰越、或稱馬芊芊。
馬俊海,馬鴻軍長子,生一子:馬志傑;
馬俊河,馬鴻軍次子,生一子:馬志彬;
馬俊堂,馬廣文長子,生二子:馬志奇、馬志朋;
馬俊青,馬廣文次子,生一子:馬志猛;
馬俊超,馬廣明長子,子嗣待考;
馬俊義,馬廣明次子,生一子:馬志浩;
馬俊龍,馬廣廷之子,生一子:馬志宇;
馬有偉,馬廣忠長子,子嗣待考;
馬有珊,馬廣忠次子,子嗣待考;
馬俊青,馬鴻伯之子,生一子:馬志勇;
馬俊義,馬鴻業長子,生一子:馬志騰;
馬俊華,馬鴻業次子,無後。
馬有震,馬俊傑之子,在泊頭。
馬有強,馬鴻章長子,生一子:馬玉澤;
馬有勇,馬鴻章次子,生一子:馬志□待考
馬有成,馬鴻章三子,子嗣待考。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