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合麻氏起源及歷史

馬合麻姓圖騰_馬合麻氏圖騰

馬合麻姓圖騰(馬合麻氏圖騰)

  馬合麻姓一個源自阿拉伯族和蒙古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mù hā ma(ㄇㄨˋㄏㄚㄇㄚ),阿拉伯語讀音為“Muhammad”。唐朝時期,就有穆罕默德的信徒有遷徙到中國者,以傳播伊斯蘭教為主任,取“穆罕默德”的音譯為姓氏,稱穆罕默德氏,漢譯為“馬合麻氏”,成為回族中的一支姓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穆氏、馬氏、麻氏、哈氏等。

【得姓始祖】

  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臺列卜·本·雜湊姆,穆罕默德汗(馬合麻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阿拉伯族,出自早年穆斯林教聖“穆罕默德”的漢譯音,屬於漢化譯音為氏。

  系出伊斯蘭教教聖“穆罕默德”的譯音的首字“馬合麻”,為回民特有姓氏。

  穆罕默德的音譯還有馬哈謨德、馬和穆狄、阿合馬、馬合馬沙、馬哈麻、馬哈謀沙、馬合木、馬合謨沙、麻合馬、抹合馬、馬合睦、馬哈沙等等。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之一,全名為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臺列卜·本·雜湊姆(محمدبنعبداللهبنعبدالمطلببنهاشمبنعبدمنافالقرشي,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含意為“受到善良人們高度讚揚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元、明時期漢譯為“福安”。

  穆罕默德是穆斯林教派中公認的伊斯蘭教的先知,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為穆聖。按傳統的穆斯林傳記他約於公元570年出生於麥加,公元632年6月8日逝世於麥地那。全體穆斯林認為:穆罕默德是亞伯拉罕諸教的最後一位先知,此外,他還統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並以此奠定了後來的阿拉伯帝國之基礎。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古來什部落雜湊姆家族,出生前父親亡故,六歲時母親病故。從此以後,由他的祖父阿卜杜·穆塔裡卜和叔父艾卜·塔裡卜先後撫養。童年時期替人放牧,十二歲開始隨伯父外出經商,曾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對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狀況及多神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狀況有較深的瞭解。二十五歲時受僱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不久與其結婚。婚後他常到麥加郊區希拉山洞中靜思,思索宇宙的奧秘與人生存的價值。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已達四十年歲,有一天,當他在希拉山洞內獨自深思時接到了安拉透過天使傳達的啟示,命令他作為人間的使者,傳播伊斯蘭教。

  公元612年末,他開始公開號召麥加居民放棄偶像崇拜,歸順並敬畏獨一的安拉,止惡從善,宣稱伊斯蘭教的自古以來的正統宗教,他自己是該教的最後一位使者。他主張限制高利貸、買賣公平、施濟平民、善待孤兒、解放奴隸、制止血親復仇、實現和平與安寧,吸引了一批當地人的歸順。

  公元619年,其叔父和妻子相繼去世,使穆罕默德失去了兩位重要的保護人和支持者,麥加貴族乘機加緊迫害。伊斯蘭教史稱此年為“悲痛之年”。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聖人應麥地那人的邀請,令信徒分批秘密遷往麥地那,他本人也與摯友艾卜·伯克爾躲過敵人的追捕,於是年9月24日到達麥地那,在伊斯蘭教史上把此年稱為“偉大的遷徙之年”。後把此年定為伊斯蘭教曆元年。在麥地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項與各氏族集團共同遵守的公約。藉以鞏固各氏族的團結;接著建立了一個以伊斯蘭教信仰為共同基礎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權,並陸續確立伊斯蘭教的各種典章制度。

  公元630年,由於麥加人違約,穆罕默德便率領十萬大軍奪取麥加城,並迅速清除了“克爾白”殿內一切偶像,將“克爾白”定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

  公元631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紛紛派代表團到麥地那表示願意接受伊斯蘭教,到此,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從麥地那到麥加朝覲,史稱“辭別朝覲”。同年6月6日(伊斯蘭教歷十一年3月12日)。這位偉大的先知在麥地那與世長辭。

  穆罕默德出生時(公元571年4月21日待考),他父親已經逝世,穆罕默德的家庭可以說是一箇中層家庭,由祖父阿卜杜拉照管他。他的祖父是當地有名的古萊氏族雜湊姆部落的一個前酋長。因為當時的人認為麥加的氣候不良,穆罕默德的家庭將他託付給一個牧遊部落,這樣穆罕默德在沙漠中長大。穆罕默德六歲時他的母親阿米納逝世,八歲時他的祖父也逝世了。他的叔叔阿布塔里布照管他。阿布塔里布是古萊氏族雜湊姆部落的新酋長,這是當時麥加最強大的一個部落。

  麥加當時是一個城市國家,它的中心是卡亞巴,傳說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祖先亞伯拉罕(אַבְרָהָםإبراهيم,Abraham)親自建造的。當時大多數麥加人崇拜聖像。雖然麥加沒有自己的資源,但它是一個重要的商場,許多遠方的部落來此交換貨物。傳說穆罕默德非常積極地參加城市生活,他的一個叔叔建立了一個幫助窮人的組織,穆罕默德非常積極地參加其活動。

  他幫助解決糾紛,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美名,因為他在爭吵時非常公正。尤其著名的是以下這個故事:當卡亞巴在一次洪水中被摧毀重建後,麥加各部落的首領爭著要作為將那裡的那塊神聖的大黑石放回原處的人。穆罕默德成為解決這個爭執的公正人。他讓大家在地上鋪一塊大白布,將這塊石頭放在白布中央,然後讓城內部落的首領一起將這塊白布抬到卡亞巴的中央,而穆罕默德自己則將這塊石頭安置下來了。

  穆罕默德年輕時還陪伴他的叔叔去敘利亞做買賣,他因此對許多其它地方的情況都很熟悉。

  約在公元595年的一次旅行中,二十五歲的穆罕默德認識了當時四十歲寡婦海迪徹。穆罕默德的才能給海迪徹印象深刻,因此她問穆罕默德是否願意娶她為婦。這個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按當時的規矩年輕的兒子不獲得任何遺產,因此穆罕默德既沒有從他父親那裡又沒有從他祖父那裡獲得任何遺產。但海迪徹為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阿拉伯傳記記錄說海迪徹和穆罕默德共有六個孩子。海迪徹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塔里布均逝世於公元619年,因此穆斯林稱這一年為“悲痛年”。穆罕默德與他後來的妻子都沒有孩子,只與他的一個女奴有過一個早夭的兒子。

  穆罕默德後來在晚年還娶了十幾個妻子,除阿伊莎外都是寡婦,有些是穆罕默德的信徒在襲擊時其他教派人時將她們的丈夫殺死,穆罕默德澤接收了其妻。在穆罕默德的妻子們中,最著名的是阿伊莎(عائشة,Aishah,公元613~678年),有些記載報道他們定婚時她才六歲,結婚時九歲,這與阿拉伯將女孩子第一次月經時出嫁的習慣相符。

  他的埃及女奴瑪麗可能後來也被釋放了併成為他的妻子之一,早期的穆斯林記載沒有很清楚地說明她後來是他的自由的妻子還是他的女奴。

  穆罕默德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他經常在麥加的一個山洞裡整夜修煉和沉思。據說在公元610年左右他在沉思時夢見到天使加百列,還聽到一個聲音對他說:“你是神的傳音者。”從此時起到他逝世,據說他時常有幻覺。據經典報道,有時當他獲得神的資訊時他會發汗,會入定。加百列的幻像使穆罕默德非常害怕,但他的妻子海迪徹讓他放心。從約公元613年開始他開始公開佈道。他很快就獲得了許多支持者,包括麥加富家子弟中的人。他的教被稱為伊斯蘭(遵從神的旨意)。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一開始的教義似乎都說明,伊斯蘭從一開始就是一種萬能的宗教,而不只是為阿拉伯人設立的宗教。

  當他的追隨者越來越多時,他成為當地部落的一個威脅。尤其他自己的族氏古萊氏族將他看成一個威脅,因為古萊氏族有照看卡亞巴的責任,當時卡亞巴內宗有數千個聖像,而當時阿拉伯人視這些聖像做神。

  當穆罕默德開始佈道反對這些神時,他在當地統治者中的地位大降。他的信徒一再受到人身和財物上的攻擊。伊斯蘭經典稱有些麥加人炙烈殘酷地迫害新的穆斯林:他們被迫躺在熾熱的沙上,在他們的胸部壓上一塊巨石,人們將紅滾的鐵焦在他們身上。許多人死亡,但沒有人悔返他們的信仰。這些迫害並未針對穆罕默德本人,因為他的家族勢力太大了。當情況越來越危險時,穆罕默德勸他的一些信徒到阿比西尼亞去避難。

  麥加人試圖收買他,勸他放棄他的信仰,來換取更大的政治權利。當他的信徒越來越多時他們試圖勸他解散他的信徒和改變他的宗教。他們願意給他更多的利潤,或者讓他與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但他將這些提議都拒絕了。最後麥加人要求阿布塔里布將他交出處死,但阿布塔里布不肯。後來甚至有人試圖刺殺他。最後當他的叔叔和海迪徹死後,他的家族不再保護他。他被毆打、石擊、被用荊棘和棍棒抽打。但沒有人試圖殺害他。

  當公元622年對他和他的信徒的迫害越來越大了的時候,當別人決定謀殺他時,他和他在麥加的追隨者逃離麥加前往麥地那(今沙烏地阿拉伯麥迪娜),在那裡他獲得了許多信徒。“遷徙”標誌著伊斯蘭曆的開始。麥地那人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統一他們,防止公元618年麥地那內戰那樣的情況重新發生。公元622~623年間,穆罕默德來自麥加的追隨者和麥地那附近的部落簽定了一個“麥地那憲法”,建立了一個聯邦。這個檔案簽署後麥地那和它的郊區成為了一個聯盟國,麥地那是其首都,穆罕默德是其“總統”。穆斯林在這個國家內掌管大權,實際上它成為了伊斯蘭的一個首都。為了擴大這個和平和安全的區域,先知與他的“國家”周圍的部落簽署類似的條約。

  作為對穆罕默德的逃亡在麥加的古萊氏族與麥加的其他氏族成立了一個聯盟來迫害麥地那和麥加的穆斯林,他們威脅說每個回家鄉的穆斯林都將被處死。在麥地那的穆斯林對此非常警戒。一些從麥加逃出來的穆斯林開始襲擊麥加去往敘利亞的商隊,打擊麥加的經濟。與此同時穆罕默德將朝拜的方向從耶路撒冷改為麥加。公元624年3月,穆罕默德帶領三百人襲擊一支麥加的商隊,這支商隊得以逃脫,但麥加決定出動一支約八百人的部隊來給予穆罕默德一個教訓。

  公元624年3月15日,兩支軍隊相遇,雖然穆斯林的軍隊人數不到麥加軍隊的一半,但他們打了個勝仗,麥加軍死亡四十五人,包括他們的指揮官,穆斯林軍損失十四人,七十名麥加人被俘。這次戰鬥勝利後,穆斯林又消滅了一個不接受“麥地那憲法”的猶太部落。到這時為止麥地那的所有居民都已經被轉化為穆斯林了。與此同時,穆罕默德安排了一系列重要的婚姻。他的兩個女婿後來都成了哈里發(國家政治、軍事、司法、宗教的首腦人物),他的兩個丈人後來也成為了他的繼承人。公元625年3月21日,一支三千人的麥加軍隊進入麥地那。3月23日雙方交戰,不分勝負,但麥加方面自稱得勝。此後兩年中雙方積極準備一場決戰。

  公元627年4月,一支一萬人的麥加軍隊開入麥地那。麥地那的猶太人雖然參加了麥地那的聯盟,但他們不參加保護城市,而且他們還和入侵者通氣,在入侵者入城後從後方攻擊穆斯林。還有一些穆斯林也叛變,打算在麥加軍進城後幫助他們。但麥加的萬人軍隊卻無法越過麥地那城周的城壕。麥加軍隊撤走之後,城裡的穆斯林開始對他們的叛徒進行報復。尤其對城裡的猶太人的報復最殘酷:所有成年男人被殺,婦女和兒童淪為奴隸。到公元627年,穆罕默德已經統一了麥地那,城裡的猶太人和基督徒受到他的保護。沙漠裡的貝督因人過去與穆斯林有過一些衝突,這時也已經與穆罕默德聯盟和接受了他的宗教。到這時為止,上面已經提到的穆罕默德的幻覺也基本上停止了。穆罕默德轉向麥加和宣稱卡亞巴為穆斯林的聖地。

  穆罕默德首先對麥加施加經濟壓力,但最主要的他還是希望麥加人能夠主動皈依伊斯蘭。公元628年3月,他帶領一千六百人去麥加朝聖。麥加人將他阻止在他們的國境邊上。數日後他們與穆罕默德簽定了一個合同。他可以去卡亞巴朝聖,但不準帶武器。在此後雙方也協定不進行武裝衝突,穆斯林可以去麥加朝聖。穆罕默德還與他過去的一個仇人的女兒結婚,來固定這個條約。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條約還是失效了,公元629年11月,麥加的聯軍攻擊了穆罕默德的一個盟友,穆罕默德宣佈條約失效。他暗地裡做好準備後,於公元630年1月帶領一萬人向麥加出發。但雙方沒有打仗,麥加的首領們宣佈投降。穆罕默德同意大赦,只有少數人被處死。他逃出麥加的二十年後,又重返原地了。雖然穆罕默德沒有要求麥加人皈依伊斯蘭,但還是有許多人這樣做了。穆罕默德將卡亞巴內的聖像和其它一些小聖舍摧毀。

  穆罕默德的“遷徙”結束後,他開始聯盟遊牧部落。一開始這些是互不侵犯協定,後來,當他的力量越來越強時他要求加入聯盟的人頒依為穆斯林。他在麥加時這個做法受到許多部落反對,因此雙方大了一仗,他的對手失敗。許多人看到穆罕默德是當時阿拉伯最強的人,許多部落派代表去麥加要求加入同盟。他死前在阿拉伯還發生過幾次叛亂,但這時的阿拉伯國家已經足夠強大來對付它們了。

  穆罕默德回到麥地那來調停當地兩個部落之間的爭執。他建立福利設施、收取稅收將它們分給窮人、簽署了眾多協議、建造了許多清真寺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對其他宗教寬容的宗教文化。

  穆罕默德在逝世前不久還做過一次最後訓誡。他的逝世在他的信徒中引起了一場大危機。這場爭論導致了伊斯蘭教的分裂。什葉派相信穆罕默德在死前指定阿里作為他的繼承人,而遜尼派則對此提出疑義。

  穆罕默德最主要的教義是對神的炙真信仰,和超越部落歸屬和對佈道者的信奉的道德觀。伊斯蘭曆史記錄中說穆罕默德沒有讀過書,但有些學者對此不相信,他的買賣相當成功。他成長時,他曾經多次作為商隊的管理員,他的任務是保護商隊完好到達目的地和保護所有的商品完好。他生前大多數的買賣都是這個事物。

  一些學者和所有的穆斯林相信,古蘭經在穆罕默德生前就已經成書了。另一些學者對這部書的文字進行分析後對此質疑。古蘭經內說它是穆罕默德在公元632年最後一次去麥加的路上口述記下來的。這說明它在穆罕默德生前即使還沒有寫到紙上,但至少已經有一個固定的順序了。

  在政治上,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國,他的繼承人將這個帝國擴張為一個從大西洋到印度河的大國。一些非穆斯林指責穆罕默德在建立這個帝國時使用的手段是卑鄙的和血腥的,他們認為有些做法按今天的標準來看是犯了戰爭罪,不過,所有的穆斯林都強烈反對這個觀點,認為砍刀與伊斯蘭教是一個整體。

  穆罕默德逝世後,數個世紀中許多穆斯林獲得的創造經常被歸功於他的精神影響,尤其歸功於他對知識的追求。對他生活的研究在穆斯林世界導致了一個專有的歷史科學。

  穆罕默德在歷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他作為伊斯蘭的先知。他本人據說非常分明地區分他作為先知的所做所為和他作為一個政治領袖的所做所為。他將他的錯誤歸罪於自己,而將他的成就歸功於安拉。他一再堅持將古蘭經與他的言論和行為分開來對待,一直反對別人將他看做神。他逝世後,一個長年伴侶對等候在麥地那清真寺外的人說:“人們,真的,不管誰曾崇拜過穆罕默德,他知道穆罕默德死了;但不管誰曾崇拜過神,他知道神活著。”

  總之,穆罕默德建立了一個今天有十四億信徒的宗教,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這個國家的繼承人,不論是統一的還是分離的,在歷史上和在今天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許多人認為穆罕默德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穆罕默德的教導培育了一個具有動力文化的社會,這種文化對人類歷史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它的影響超越了時空界線並影響著全人類,影響著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它搖動了人類社會的長期的和潛伏的狀態,並使之走上了一條嶄新的光明進展的大路。它為人開啟了知識和資訊的遠景,這打破了他的僵化狀況並填充以研究和調查的熱情。人在改變自己的狀況中變得更加自覺和積極。

  穆罕默德也給人提供了一種生活目的以使人的努力導向於這個目標和目的。這為人的更加努力提供了原動力。因目標是安拉,是無際的,因此人的活動和發展範圍也沒有邊際。在他的鬥爭中,沒有他能休息的安息地。它是一場沒有止境的鬥爭,人類在科學知識中的進取沒有止境。

  所有這些都來源於古蘭經,這部真啟經典是安拉為了指導人類而給穆罕默德的。無疑,它是一部指導性的經典,而不是一本科學、數學、歷史或地理書。但是,作為指導性的經典,它給人指明瞭生活的正道,遵循這一正道,人才能成功地達到目的。人是社會型動物,因此他必須生活在一個具有各種活動場所的社會中。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所有這些工作場合都受到這指導性經典的影響,否則他難以成功地達到目的。因假若他的一個工作場合偏離了,它也會逐步影響其它領域並毀壞之發。因此他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動領域都受經典(古蘭經)的法律制約對他的最後勝利是至關重要的。除非人及其一切活動都受真啟經典的指導,一個領域內的腐敗很容易波及其它領域直到最後影響討論的整個生活。這就是古蘭經,指導性經典,如何影響人及其一切活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古蘭經是一部真啟經典,其中的一丁點或微不足道的線索或涉指將為人類開啟了廣闊的知識領域。許多例項足以說明這個觀點。下述古蘭經經文提醒人的低賤來源和造化:“是他用塵土造化你們,然後由一滴精液,然後用胚胎,然後他使你們出世成嬰兒,然後使你們衰老——你們當中有一些是夭折的——和讓你們能夠活到一個規定的期限,以便你們能夠領悟。”對人類起源的這種涉指,導致了人類科學的發展如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等等,並激勵著人們在這些知識領域進行研究。

  同樣,涉指安拉的權威至上的經文引導人們研究宇宙學並發展了天文學、占星術、地理學、物理學、數學等,為了人類的科學文化帶來了偉大的知識財富。“他使日為光、使月為亮,並且規劃了她的盈虧階段,以便你們能夠知道年數和計算日月。安拉以真理造化這一切,他向有知識的人解釋種種啟示。的確,在晝夜變換中,和安拉在諸天與大地中所造化的萬物中,對於敬畏他的人確有種種跡象”。在創造者章中還有:“難道你沒有看見安拉由天空降雨嗎:然後我以它產生各色果實。在山上有紅白各色的條紋,以及烏黑的岩石。在人類、野獸和家畜中,也是形形色色。在他(主)的僕人中只有有學識的人才真正畏懼安拉”。這些經文鼓勵和激勵在許多學科領域研究,包括地理學、經濟學、氣象學、宇宙學、地質學、礦藏學、植物學、動物學、農學和園藝學。

  因此,人們瞭解宇宙萬物的迫切感和開發它的無限資源的願望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人對知識的不滿足感有利於幫助他開發利用天地的自然力量。為了在這些領域中進一步地幫助人,安拉給人祖阿丹教授了一切事物的屬性。因此,在一個合理的人看來,這兩種內在傾向之間並沒有矛盾或衝突;因一個幫助人透過完成崇拜的責任而達到完全順從安拉的旨意,並在敬畏中向安拉求救,而另一個則驅使人尋求安拉的尊名、屬性和在這個宇宙中的工作。

  當代歐洲科學家分立了人的這兩種有機傾向並引起了兩者之間的衝突,這種態度是在中世場教堂中與科學之間的堅銳鬥爭的後果,不比不可知論好。在穆斯林看來,在科學與宗教之間硬性地劃分界線本身就不對。

  對造物主及其法律的這種信仰,造就了一個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民族。古蘭經這樣評價這個團體:“你們是最優秀的團體,是為指導全人類而造化的”。這種教導的結果是,人們的價值觀和理想變了並被賦以了一個新方向和新目的。這種變化在他們的各個學術領域中體現出來,因為伊斯蘭工作並不提倡把科學和物質進展從宗教中分離出去。相反,它鼓勵透過研究和調查搞科學發明併為在地球上提倡真善美服務。因此伊斯蘭利用一切知識和科學發明為豐富和發展人類文化和文明服務,並利用一切新技術真正為全人類服務。但是它極力反對所有導致誨淫、罪惡和剝削人的方式。

  穆罕默德提倡宇宙的兄弟情義,因而拓寬了人的視野。人在軀體上透過共同的祖先阿丹而是一體,在情緒和心理上透過信仰獨一的安拉(討黑德)而成一體,這使人的理想超越了民族障礙或種族偏見,並給他提供了一種國際兄弟之情的哲學。因此,任何一方的知識和科學成就都成了全人類的合法繼承財產,共同體中的任何一方的不可用性都被廢除。這種人類團結一體的意義被注入到了人類活動的每個方面,如同一片祥雲極大地授益於人類,讓自由和平等地夥伴關係開遍一切民族。不言而喻,人類的一切方面都極大地受益於科學文化進展並因此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和文明。

  除此外,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交融進一步加大了人類文化增長的步伐,除非這兩種天性在生活中起到應有的作用,人類難以進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如前所指出那樣,伊斯蘭並不認可人的物質希望和精神希望中的分歧,而讓這兩種天性在與安拉的規劃中和諧地增長和自由地發展。因此,隨著科學發明和知識的發展,使人類文化和文明相應發展是很自然的。人的天性有機會培養和發展,併為人類文化增加了新的光澤。在伊斯蘭社會中。對人的天性並沒有限制,因它給人們提供了各種發展的機會。古蘭經精緻地總結了人類天性的角色:“我確使地上的一切事物作為它的裝飾,以使我能考驗他們當中哪些人的行為最好”。在主權章中有:“他造化了生和死,以便他考驗你們,看誰的行為最好。”

  唐朝時期,就有穆罕默德的信徒有遷徙到中國者,以傳播伊斯蘭教為主任,取“穆罕默德”的音譯為姓氏,稱穆罕默德氏,漢譯為“馬合麻氏”,成為回族中的一支姓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穆氏、馬氏、麻氏、哈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東察合臺汗國可汗穆罕默德汗,屬於漢化譯音為氏。

  穆罕默德汗,就是孛兒只斤·馬合麻,公元1408~1415年在位執掌東察合臺汗國,漢譯為“馬合麻汗”、或“馬黑麻汗”,是黑的兒火者汗之子。

  黑的兒火者汗,公元1361~1399年,是大蒙古汗國之東察合臺汗國的可汗、禿黑魯帖木兒汗之幼子。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公元1227年)給自己二兒子孛兒只斤·察合臺的封國,至公元十四世紀中葉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蒙古東察合臺汗國禿黑魯帖木兒汗病逝後,蒙古杜格拉特部的埃米爾·哲馬魯丁因不滿禿黑魯帖木兒任命其幼侄忽歹達為“兀魯思別乞”(埃米爾之首),遂起兵篡位,屠殺汗宗室十八個子嗣。黑的兒火者被忽歹達及其母親所藏匿,躲過這場劫難,並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被扶上東察合臺汗國的汗位。當時阿力麻裡地區(今新疆伊犁霍城)已為帖木兒帝國所蠶食,黑的兒火者便建牙帳於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故在史籍《明史》中又稱其為“別失八里王”。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黑的兒火者汗首次遣使嚮明朝朝貢,以後歷明成祖朱棣之朝一直稱“臣”。

  據文獻《中亞蒙兀兒史·拉失德史》中記載,黑的兒火者在位後期曾舉兵進攻明朝邊境,一度攻佔了哈刺和卓和吐魯番地區,迫使當地居民歸信了伊斯蘭教,從此該地區便成了“達爾·伊斯蘭”,意為“伊斯蘭地區”。之後,黑的兒火者又妄圖擴大戰果,繼續嚮明朝管轄的哈密等地區進攻,但均被明朝軍隊擊退,最後在戰中被明軍士兵一箭射死。

  史學家陳誠在《西域番國志》中記載:“鹽澤城中有高冢二處,蓋故國王黑的兒火者夫妻之墳”。

  馬合麻汗在明成祖朱棣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即汗位,治所在別失八里。與他的父親完全相反,馬合麻汗在位期間則屢次遣使到明王朝修好,不再挑起事端。他還曾在策特爾湖北岸(今新疆烏恰)修建了一座著名的建築物,叫作塔什拉巴特城(今新疆石頭要塞)。

  在史籍《拉失德史》中記載:“馬合麻汗在強使蒙兀兒人(蒙兀兒斯坦,即蒙古族人)歸信伊斯蘭教時,採取了極其嚴酷的手段。例如,蒙兀兒人如不纏頭巾,他就要用馬蹄鐵的鐵釘去釘其頭中,這種作法是極其殘忍,也司空見慣。”因此在馬合麻汗在位時期,轄境內的大多數蒙兀兒人都歸信了伊斯蘭教。

  馬合麻汗的後裔子孫在後來大多歸附大明王朝,其中有以先祖王位稱謂為姓氏者,稱馬合麻氏、或馬黑麻氏,例如失兒·馬黑麻汗,在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即汗位,但不久就被另一位納黑失之罕汗趕下臺,兩年後的明永樂十六(公元1418年),失兒·馬黑麻汗在帖木兒王朝的沙哈魯汗扶持下復位,在明永樂十六~十八年(公元1418~1420年)期間執政,但其汗廷掌實權的是權臣、朵豁剌惕部的異密·忽歹達。當帖木兒王朝勢力退縮回撒馬爾罕一線之後,失兒·馬黑麻汗就被歪思汗所推翻,東察合臺汗國再次分裂,歪思汗將都城遷往亦力把裡(今新疆霍城)。一直到明穆宗朱載賀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馬黑麻氏家族再次崛起並掌握汗權,但僅僅十年即到了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東察合臺汗國就被同宗的孛兒只斤·察合臺的另一支後裔孛兒只斤·賽依德所創立的葉爾羌汗國徹底滅亡了。

  此後,馬合麻汗的後裔子孫大多歸附於明王朝,多有以先祖汗位稱號為姓氏者,稱馬合麻氏、或馬黑麻氏、穆罕默德氏,後省文簡改漢化為單姓馬氏、麻氏、黑氏、穆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察合臺汗國(公元1260~1347年)

  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元朝的西北宗藩國,統治中亞地區的蒙古汗國,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所建。察合臺汗國最盛時,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卜泊,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

  成吉思汗建國後,分蒙古民四千戶屬察合臺;後分授諸子封地,察合臺得到從畏兀兒境一直延伸至河中的草原地區,這一帶的城郭地區則由大汗直接派官管轄。察合臺的大帳設在阿力麻裡附近的虎牙思。他在窩闊臺在位時期,曾企圖排擠大汗在河中城郭地區的勢力,遭到窩闊臺制止。

  宋理宗趙昀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察合臺逝世,次子抹土幹之子合剌旭烈繼立。

  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貴由即大汗位後,因與察合臺第五子也速蒙哥友善,藉口不當舍子傳孫,廢合剌旭烈,改立也速蒙哥為察合臺汗國之汗。貴由去世後,也速蒙哥與窩闊臺系諸王一起反對選立蒙哥為大汗,拒不參加選汗的大聚會。蒙哥即位後,命擁護他的合剌旭烈回國復位。合剌旭烈在途中病逝,其妻兀魯忽乃回至阿力麻裡,殺也速蒙哥,自任監國。

  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為控制中亞,派跟隨他的察合臺曾孫阿必失哈回汗國奪取權力,途中被阿里不哥的軍隊俘獲。阿里不哥另派察合臺孫阿魯忽去阿力麻裡統治汗國。這時,由於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大蒙古國已陷於分裂狀態。阿魯忽從兀魯忽乃手裡奪取了汗國的權力,並控制了原由大汗直轄的中亞城郭地區,於是不再聽命於阿里不哥,拘殺他派來徵取錢糧兵械的使者,轉而承認忽必烈為大汗。

  忽必烈將按台山(今新疆阿爾泰山)至阿母河間之地劃歸阿魯忽統轄。阿里不哥親率大軍往攻阿魯忽,大掠阿力麻裡等地,阿魯忽避居斡端(一稱譯忽炭,今新疆和田)。其後雙方約和,阿魯忽娶兀魯忽乃為妻,穩定了統治地位。

  宋度宗趙禥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阿魯忽逝世,兀魯忽乃未得大汗忽必烈允許,立己子木八剌沙為汗。忽必烈遣抹土幹之孫八剌持詔回國繼承汗位。八剌回國後,先不出示詔書,偽裝擁護木八剌沙,逐步奪取了汗國的兵權,然後廢掉他,自立為汗。不久,八剌即背叛大汗,奪取了大汗屬地斡端,同時又因爭奪中亞城郭地區與海都發生戰爭,遭到失敗。

  宋度宗趙禥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八剌與海都在答剌速河畔舉行大聚會,劃分了各自在中亞的勢力範圍。其後八剌藉口份地不足,渡阿母河攻入呼羅珊,但被伊利汗阿八哈擊退,1271年逝世。於是斡端等地復歸元朝所有。八剌之子篤哇在海都的支援下即位,從此察合臺汗國即被海都所控制。

  篤哇追隨海都,與忽必烈為敵,不斷侵擾元朝邊境,攻掠畏兀兒地區。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篤哇又襲擊駐守於金山一線的元朝軍隊,俘殺守將、汪古部首領闊裡吉思。

  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篤哇隨同海都與元朝軍隊大戰於帖堅古山(今新疆阿爾泰山與扎卜哈河之間),篤哇中矢受傷,海都亦受傷致死,他的勢力從而大大削弱。篤哇與海都之子察八兒被迫向元成宗鐵穆耳請和,重新承認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不久,篤哇與元朝聯兵擊敗察八兒,吞併了大部分窩闊臺汗國領地。

  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篤哇逝世,其子寬闍繼立,繼續實行與元朝友好的政策。

  公元1306年以後,察合臺汗位幾經更替,三傳至他的第三子怯伯,一年後怯伯又讓位給他的哥哥也先不花。1314年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裡遷至撒馬爾罕,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實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則堅持遊牧傳統,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也先不花為東部汗,怯伯為西部汗。也先不花、怯伯死後,西域蒙古各部各自為政,互相攻殺。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元朝使臣至撒麻耳幹,當地萬戶向元廷進呈了成吉思汗時代所建造的戶口青冊。寬闍逝世後,汗位為抹土幹之孫塔裡忽所得,篤哇諸子舉兵反對,國內大亂,察八兒趁機謀圖復國,篤哇子怯別殺答裡忽,並擊敗察八兒等,召集忽裡臺,立其兄也先不花為汗。也先不花為擴大牧場,率軍入寇元朝,被元軍擊敗。為了彌補損失,又入侵伊利汗國,元軍乘機再度深入中亞草原,他才被迫從呼羅珊撤兵。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也先不花逝世,怯別立,他在元英宗孛兒只斤·宗碩德八剌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與元朝恢復友好,此後雙方經常遣使往來。怯別統治時期,察合臺汗國統治中心逐漸西移。怯別在那黑沙不附近築一城,名閤兒昔(harqi,意為宮殿),為可汗居地。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怯別逝世,其子燕只吉臺繼立,元朝政府遣木華黎五世孫乃蠻臺赴其地“送太宗皇帝舊鑄皇兄之寶”。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貼睦爾天曆三年(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怯別弟篤來帖木兒繼承汗位。同年,元政府頒佈《經世大典》,其中附圖稱察合臺汗國為篤來帖木兒位下,與金帳汗國、伊利汗國相併列。

  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怯別之弟答兒麻失裡繼汗位,他改變以前可汗每年到東境視事的舊例,長期留居汗國西部。在位期間,他下令摒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篤來帖木兒之子不讚起兵爭位,答兒麻失裡戰敗,被擒殺。不讚改變了答兒麻失裡推崇伊斯蘭教的政策,優容基督教、猶太教。不讚在位僅數月,同年即為篤哇之孫敞失取代。敞失常駐阿力麻裡,因此阿力麻裡恢復了它的重要地位,成為察合臺汗國東部最重要的城市,羅馬教廷派出許多傳教士到此傳教。不久,敞失被謀殺,其弟也孫帖木兒繼立。

  近代吐魯番出土的畏兀兒語文書表明,從也先不花到也孫帖木兒,察合臺汗國東西部一直維持著統一。後來窩闊臺后王阿里算端篡奪了也孫帖木兒的汗位,阿里算端信奉伊斯蘭教,故阿力麻裡的伊斯蘭勢力得到很大發展。

  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該城發生了許多歐洲傳教士被殺事件。阿里算端之後,寬闍之孫麻哈沒的統治了察合臺汗國。不久,察合臺后王牙撒兀兒之子合贊又取代了麻哈沒的汗,稱合贊算端汗。

  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合贊算端在與大臣合扎罕的戰爭中被殺,此後繼立的察合臺汗成為諸侯的附庸,各部也競相選立傀儡可汗,使察合臺汗國陷於分裂。合扎罕控制了汗國西部,立窩闊臺后王答失蠻為汗。在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合扎罕又廢殺答失蠻汗,立篤哇之孫拜延忽裡為汗。

  合扎罕逝世後,其子烏巴都剌殺死拜延忽裡汗,立也孫鐵木爾之子鐵穆耳沙。控制今南疆地區的禿忽剌氏貴族卜剌只宣佈禿忽魯帖木兒是也先不花之子,並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自立為汗。禿忽魯帖木兒在札馬剌丁長老的說服下信奉了伊斯蘭教,並逐步控制了汗國東部。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以後,禿忽魯帖木兒兩度率領大軍入侵河中,並留其子亦裡牙思火者駐兵其地,使東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得到短暫的統一。

  2.東察合臺汗國(公元1348~1514年)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原本讓位與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臺汗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裡遷至撒馬爾罕,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實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則堅持遊牧傳統,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以阿力麻裡為中心,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今新疆絕大部分地區在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之下。也先不花為東部汗,怯伯為西部汗。也先不花、怯伯逝世後,西域蒙古各部各自為政,互相攻殺。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察合臺汗國分裂。西察合臺汗國以河中地區為中心,大權旁落到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手中;與此同時,東部統治天山南路的的喀什噶爾格拉特部蒙古貴族、權臣布拉吉則在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找到一個十八歲的貴族禿黑魯帖木兒,宣佈他是也先不花的兒子,即成吉思汗第七代孫吐虎魯克·鐵木爾,並在阿克蘇擁立其為汗,為東察合臺汗國可汗,定都於阿力麻裡(今霍城縣西)。

  歷史上把禿黑魯帖木兒統治的地區稱為東察合臺汗國,這一政權歷時三個世紀之久,穆斯林史籍稱“蒙兀兒斯坦”,漢文史書稱“別失八里”。

  禿黑魯帖術兒是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大汗,他用強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十六萬蒙古人改信伊斯蘭教。東察合臺汗國一度與西察合臺汗國並存。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禿黑魯帖木兒逝世,東察合臺汗國發生內亂,布拉吉之弟卡瑪魯丁奪取了政權,並殘殺禿黑魯帖木兒的子女及眷屬十八人。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 年),倖存的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即汗位,建都於別失八里。

  黑的兒火者汗登上汗位不久,便遣使到明朝進貢,明太祖朱元璋盛情接待、賞賜,並派使臣回訪。從此東察合臺汗國歷代汗,如沙迷查干汗、馬哈麻汗、納黑失只罕汗、歪思汗等都尊奉明朝為宗主,經常遣使進貢駝、馬、玉石、皮貨等特產;明朝則優厚回賜絲絹、金銀等財物。

  明朝為了統轄西域,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在哈密設衛。哈密衛是明朝在西域建立的行政、軍事機構。明朝還冊封西域各部首領為王,如哈密王、別失八里王、吐魯番王、瓦刺王等,並任命西域各部頭目為中部的都指揮、都漸僉事等官,管理本部行政事務。

  東察合臺汗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形成,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為開拓祖國邊疆、發展西域經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黑的兒火者之孫歪思汗,又把國都遷到亦力把裡(今新疆伊寧),所以東察合臺汗國也稱“別失八里國”和“亦力把裡國”。明朝史籍中是以其城名其國的。

  東察合臺汗國從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建立,歷經八代、十五位可汗主政,到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取代,計立國一百六十六年。而分裂出去西察合臺汗國在禿黑魯帖木兒死後不久,便被自己的將軍鐵木爾奪取了政權。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馬馬(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