緡姓圖騰(緡氏圖騰)
緡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ūn(ㄏㄨㄣ),亦可讀作mín(ㄇㄧㄣˊ)。其源有四:一是出自夏朝時期少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宋國之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緡公,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四是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後緡,屬於以先祖母名字為氏。
【得姓始祖】
後緡、有緡氏、有仍氏、子共(子捷)。
後緡:夏朝第五代君王姒相的妻子,有仍國(山東濟寧)首領有仍氏的女兒。夏姒相與後緡是一對患難夫妻,夏朝自太康以來,朝政凌亂,相繼帝位,遷都至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依靠同姓部落斟灌氏(今河南省清豐南)勉強維持統治。公元前2002年(夏相二十八年),寒浞的兒子澆滅斟灌氏,相逃至斟鄩,相被殺而死。時相妃後緡有娠,從牆洞中爬了出來,逃至母家有仍氏(今山東省濟寧東南),始免於難,後來生下遺腹子少康。在少康的後裔子孫中,有根據歷史事件給其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有庶子取先祖母后緡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後緡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緡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緡氏族人大多尊奉後緡為得姓始祖。
子共(子捷):即宋緡公。到宋緡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國在攻打魯國時,宋軍猛將南宮萬被魯國俘虜,後來經過請求,魯國才把南宮萬放回宋國。次年因嘲諷南宮萬而被南宮萬擊殺於蒙澤(今河南商丘)。其後裔有以宋緡公的諡號“緡”為姓氏者,取其“盛”之意,稱緡氏、湣氏、閔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緡氏、湣氏、閔氏之正宗,讀音作mín(ㄇㄧㄣˊ)。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時期少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緡,為古代邑名(今山東金鄉)。夏朝,少昊之裔的封地在緡,建緡侯國,其後裔子孫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有緡氏。據史籍《漢書·地理志》記載,有緡氏部族活動在今天的山東省金鄉縣的位置。有緡氏部族與夏王朝國君世有聯姻關係。夏朝早期的國君相,其夫人後緡就來自有仍(緡)氏。據史籍《左傳》記載,夏朝太康失位後,後緡的兒子少康最終復興夏朝,可見有緡氏戰功赫赫。這種聯姻關係世代相傳。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一年》中記載,夏桀曾以武力攻擊有緡氏,滅之。
在夏朝末期即公元前十六世紀,發生了著名的“桀攻有緡氏之戰”。夏桀荒淫無度,殘暴異常,致使人民怨聲載道,諸侯時有反叛。夏桀為炫耀權力,命諸侯在有仍氏國(今山東濟寧)盟會。當年的有緡氏是夏朝東部較大的諸侯國,一向不滿夏桀的殘暴統治。因此其國君有緡氏於盟會中途憤然歸國。由於大掃夏桀的面子,夏桀便徵調了大批軍隊進攻有緡氏,經過激烈戰鬥,終將緡侯國擊敗。緡侯國國君有緡氏狡猾地獻出琬、琰兩名美女求和,好色的夏桀十分高興,收納了這兩名美女,因此放過了有緡氏,並將正妻妹喜拋棄在洛水一帶,冷落之。妹喜因此十分不滿。據史書記載,緡侯國被夏桀攻滅後,有緡氏舉族攜夏室禮器西逃至岷山一帶,匯合了少昊部舊時前往西方(今四川地區)的一支(包括鯀族的一部)。夏桀曾率軍追隨而至,但並沒有擊敗他們。此戰之後,夏軍自身也遭受重大損失,國力大減。夏朝東南一帶(今河南)的子姓商國國君湯,在名臣伊尹建議下,乘機與妹喜交結,進而離間夏王朝上下,然後發兵討之,終使大禹建立的夏朝滅亡,共傳十三代,十六王。緡侯國被夏桀攻滅後,有緡氏舉族攜夏王室禮器西逃至岷山一帶,匯合了少昊部舊時前往西方的一支(包括鯀族的一部)。當初夏桀曾率軍追隨而至,但並沒有擊敗他們。
有緡氏的後裔以省文簡化稱自己的姓氏,即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hūn(ㄏㄨㄣ)。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之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周襄王姬鄭十五年(魯僖公姬申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於齊也。夏五月,宋襄公(子茲甫)卒,傷於泓故也。”緡,為宋國之邑,在當時的平昌邑縣東南東緡城(今山東鉅野),而非今吉林省吉林市的昌邑。
在典籍《國語》中賈連注:“有仍(緡)之姓,濟南族。”該支緡氏是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讀音為弭盡切,即讀作mín(ㄇㄧㄣˊ),與夏朝之有緡氏非同源。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緡公,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周武王伐紂,紂王羞而自焚。商臣微子啟沒有再抵抗,而是抬著紂王的棺材到周武王軍前乞降。周王朝建立以後,按氏族的親疏和功勞的大小“受民受疆土”。為達到“以商治商”的目的,周武王接受其弟弟周公旦的建議,封紂王的獨生子武庚為商侯,留守商都。後來武庚舉兵反周,周公旦率軍東征,苦戰三年,平息叛亂,之後將殷商頑民遷到成周(今河南洛陽),並把商王朝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改封給微子啟,建立諸侯國,國號“宋”。
周莊王姬佗六年(公元前691年),宋國傳位至第五任君主子共,即宋緡公。到宋緡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國在攻打魯國時,宋軍猛將南宮萬被魯國俘虜,後來經過請求,魯國才把南宮萬放回宋國。次年(公元前681年)秋季,宋緡公帶南宮萬外出打獵,因博戲(一種賭輸贏的遊戲)而發生爭吵,宋緡公惱羞成怒,用侮辱性語言嘲諷南宮萬說:“始吾敬若;今若,魯虜也(我起先很敬重你,而今嘛,你不過就是一個魯國的俘虜罷了)。”受此侮辱,南宮萬乃藉著酒勁,奮力擊殺宋緡公於蒙澤(今河南商丘),然後逃奔陳國。宋國人用金錢賄賂陳國國君,陳國遂使婦人與南宮萬飲酒,待南宮萬醉了,以皮革裹之緊縛後歸宋。後來,宋國人亂刀相向,把南宮萬剁成了肉醬。南宮之死,實不能忍被俘之辱,而宋緡公之亡,則為禍從口出。宋緡公死後,依殷商之“傳弟不傳子”祖制,君位傳給了其弟子熙,是為宋煬公。這就引起宋緡公次子鮒祀的不服,公子鮒祀便發動政變,殺了叔叔宋煬公,擁戴其兄(宋緡公的長子弗父何)為國君。而弗父何避不接受,鮒祀沒辦法,便自立為宋厲公。
在宋厲公的庶子中,有以祖父宋緡公的諡號“緡”為姓氏者,取其“盛”之意,稱緡氏、湣氏、閔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緡氏、湣氏、閔氏之正宗,讀音作mín(ㄇㄧㄣˊ)。
源流四
源於祁姓,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後緡,屬於以先祖母名字為氏。
夏王朝君主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於遊樂田獵,遠去洛水南岸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後緡也跟隨著前去。這時,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由於不能忍受太康的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攔阻和抵禦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後緡,就到洛水轉彎流匯黃河的地方一個地洞裡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見太康回來,結果也被有窮氏部落人發現並關入竇(地穴、地洞)中管制起來。後來懷孕的後緡臨近產期,就攜帶著兒子們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竇,奔歸有仍(今山東濟寧),在那裡生下了少康。太康失位後,經過了后羿、寒淖的篡位時期後,由其弟中康(仲康)繼位;中康逝世後,其子帝相繼位;到帝相逝世後,由少康繼位。在少康的後裔子孫中,有根據歷史事件給其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有庶子取先祖母后緡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後緡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緡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緡氏族人大多尊奉後緡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郡望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金鄉縣:金鄉縣位於魯西南平原腹地,地處黃河平原之中,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在氏族社會,金鄉是有仍氏(緡姓)聚居的地方。夏商時代為有緡國。春秋戰國時氣為宋國之緡邑,秦朝統一後設東緡縣,境內為東緡、昌邑、爰戚三縣,屬碭郡。東漢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更名為金鄉縣至今。金鄉養育了許許多多古今名人,其中有漢初名將彭越,重情誼守信譽而名聞天下的正規化,魏晉哲學大師王弼,東晉思想家張湛,南北朝時宋朝大將檀道濟,唐憲宗時代刑部尚書郗士美,元朝中右丞馬紹,清朝儒將週一德。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在金鄉留書“壯觀”二字。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劉鄧大軍在此有著名的魯西南戰役,拉開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序幕。金鄉還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英雄王傑的家鄉。古老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在金鄉留下了歎為觀止的文物古蹟和革命紀念地。全縣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六處,旅遊風景區點四處,如唐朝時期的文峰塔、明朝時期的奎星樓等;主要歷史文物有李白墨寶“壯觀”碑、戰國古劍、秦漢古幣、西漢“禳盜刻石”、漢像畫石、明王鐸巨幅中堂等。魯西南戰役紀念館、王傑紀念館是進行革命歷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堂號
平昌堂:以望立堂,亦稱頓邱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金鄉縣: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緡城堌堆遺址
緡城堌堆,在緡城堌堆村中,今見是一座高土臺,殘高3.0米,東西長21米,南北寬18米,據悉原土臺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面積多達3萬平方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取土整地蓋房墊路,土臺大部分被毀壞掉,曾出土很多各式各樣的陶器,皆被村民破壞。
緡城堌堆是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龍山文化時期與周至漢代的遺存。文物堆積層從上至下厚約6米,因古代緡國及緡城郡在此建城,長期生活遺存使堌堆高出其它地面,隨以“緡城阜”或“緡城堌堆”而得名。
1981年底,山東省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勘探試掘,相繼發現大量文物:
上層出土了大量貝幣及鼎、鬲、甕、盆、杯等灰陶器物和金屬製兵器,屬於商、周、戰國、漢文化。尤其出土了幾件黑陶器,質地堅硬,造形優美,漆黑髮亮。其次為灰陶和紅陶,器形均非常規整,器壁均勻,表面及底部有規律的輪旋紋和同心圓切割痕跡。紋飾為弦紋、劃紋、鉚釘紋和少量方格紋。彩繪採用天然礦物質黑、白、紅、藍等。
下層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蚌器,均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器物。石器多為磨製,有加工精製的石刀、石鉞、石錛、石鑿、石斧、石鐮等。骨器有針、錐、鏃,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出土的文物骨骼以豬狗為多,還有馬、牛、羊、兔、鹿等動物的骨骼,反映出當時的家畜馴養和狩獵情況。
緡城堌堆遺址,是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金鄉境內發現較早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對認識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於1992年6月12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緡氏族善養蠶抽絲
有緡氏,是上古時期的泗水西岸的一個古部落名,具體地望在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卜集鎮緡城堌堆村{為屬於夏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附近,至龍山文化晚期,即夏初之際形成一個小方國,史稱有緡國。
秦漢之前,魯西南地區是一個崗窪相間地勢卑溼的沼澤平原,大野澤為黃河下游南岸最大的湖泊。大野澤為古代十大澤藪之首,在《爾雅》《禹貢》《周禮》《左傳》等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金鄉就在大野澤附近。“其釣維緡”出自《詩經·召南·何彼禯矣》:“其釣維何?維絲伊緡。”緡的本意是一種絲線,這說明有緡氏族在沼澤地附近善於種桑養蠶。有緡氏中華文明,乃至世界聞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典故軼事】
有緡國:鐵骨諫桀,謎團縈蜀
有緡國的故事充滿了悲壯和傳奇。一個赤膽忠心為夏朝社稷著想的老牌方國,最終卻以近乎“死諫”的方式,與暴君夏桀拼了個魚死網破。三千年後,三星堆文明驚豔現世,身上攜帶著東夷印記,使得這個古國消亡後的去向引起了世界的好奇,至今仍是個謎。
以小博大
與夏桀同歸於盡
有緡氏本是少昊的後裔,長期生活在古大野澤畔,臨水而居。夏朝時,朝廷將這片土地劃撥給舜的兒子季釐作為封地,於是正式有了有緡國的稱謂。有緡國地處當時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區的咽喉地帶,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且與鄰國和睦相處,因此有緡國的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有緡國究竟有多富足,從它的名字也能窺見一二。“緡”最初指先民的釣魚繩,這說明有緡氏善於釣魚。另外,“緡”還是絲的一種,這說明有緡氏懂得養蠶繅絲。這兩樣技能堪稱文明的重要標誌。學會了釣魚、養蠶,就能確保衣食無憂,自然要比其他部落面朝黃土背朝天、捕獵山林野物的生活滋潤許多。
憑藉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有緡國很快就和近鄰有仍國一樣,成為穩定夏朝東方局勢的核心方國,為少康中興奠定了基礎。可到了夏朝末年,有緡國卻成了朝廷眼中的“亂臣賊子”。
夏朝末年,夏桀召集東方諸侯舉行有仍之會,想讓各國出兵討伐商軍。夏桀素來暴虐成性,雖然他倒行逆施,早就失去了人心,但一眾諸侯因為力量有限,只能聽之任之、敢怒不敢言。唯獨這個有緡國國君膽量大,居然在大會上公開發難,大倒苦水,並將夏桀臭罵一頓,然後中途退會、揚長而去。
夏桀可是自比太陽的人物,怎會善罷甘休。惱羞成怒的夏桀立刻下令出重兵討伐這個亂臣賊子。有骨氣歸有骨氣,打仗還是得靠真刀真槍,小小方國再牛,又豈是朝廷的對手。大兵壓境,經過幾天鏖戰,有緡國就抵抗不住了,最終被夏桀剿滅。
俗話說“衝動是魔鬼”,經過這一戰,有緡國亡了國,夏桀總算出了口惡氣。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商人藉著這個機會繼續壯大實力、聯絡諸侯,最終將夏朝滅亡。如此看來,有緡國的壯烈“犧牲”還是有意義的。
緡城堌堆
石器時代現輝煌
有緡國的故城遺址,在今濟寧金鄉卜集鎮的緡城堌堆,位於高莊、邢莊、夏莊、東門屯之間。楊伯峻先生在《春秋左傳注》中指出,有緡國故址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緡城阜”。
現存的緡城堌堆是處新石器時代典型遺址,也有龍山文化與周至漢代的遺存,可見早期有緡氏曾經長期在這裡活動。遺址長200米,寬150米,面積3萬平方米,文物堆積厚約6米,因有緡國及緡城郡在此建城,長期生活遺存使堌堆高出其他地面,故以“緡城堌堆”而命名。
1981年底,山東省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勘探試掘,相繼發現大量文物。遺址上層出土了大量貝幣及鼎、鬲、甕、盆、杯等灰陶器物和金屬製兵器,屬於商、周、戰國、漢文化。其次為灰陶和紅陶,彩繪採用天然礦物質黑、白、紅、藍等。這些雖是有緡國以後的產物,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顯然是存在繼承關係的。
下層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蚌器,均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器物,更加直觀反映出有緡氏先民的生活面貌。石器多為磨製,有加工精製的石刀、石鉞、石錛、石鑿、石斧、石鐮等。骨器有針、錐、鏃,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出土的文物骨骼以豬狗為多,還有馬、牛、羊、兔、鹿等動物的骨骼,反映出當時的家畜馴養和狩獵情況。
舉族外遷
疑與三星堆有關
四川三星堆文化舉世聞名,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作為夏商前後的一個重要文化中心,它的來源始終眾說紛紜。有種觀點認為,三星堆文化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有緡國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
三星堆遺址居民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如今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氐羌說,即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係密切,三星堆的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但是,璀璨的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學者們卻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有的認為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有的認為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有的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
於是,有學者就考證分析了,有緡氏因為叛夏而遭到朝廷的殘酷鎮壓,即將亡國時,有緡氏的首領迅速動員,號令全族撤離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先逃亡到河南一帶,站穩腳跟後,沿著黃河西進,至岷江時向南拐,進入蜀地。有緡氏先是在岷山暫居,並且把這座山叫岷山,這是因為“岷”和“緡”兩個字同音。還把附近的一座山叫蜀山,這是因為有緡氏的一支叫蜀族。後來,有緡氏又向南拐遷徙到成都平原,定居下來,為當地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東夷文明,包括養蠶繅絲的工藝,奠定了三星堆文化的基礎。
這種觀點雖然主要是推測,但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太陽崇拜、神鳥崇拜的印記,而這些都是東夷文明的顯著特色,這不太可能是單純的巧合。從時間上看,有緡氏入蜀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有緡氏也確實有條件將自己的製作工藝、審美觀念、宗教信仰乃至故土情結與當地的土著文明相融合。
有“作案時間”“作案動機”“作案條件”,還能找到蛛絲馬跡的線索,也就難怪有緡國被列入三星堆文化的重要“嫌疑人”之一了。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