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姓圖騰(洛氏圖騰)
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luò(ㄌㄨㄛˋ)。其源有五:一是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春秋時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四是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破洛那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五是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洛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五百七十九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一十四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廣漢郡洛縣漳山(今陝西省雒南縣華山東麓)。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另外還有一條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
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的榆林市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妘姓,出自春秋時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圍四方,開始出現了很多民族群體。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盧、彭、濮、荊蠻、吳、越、巴、夜郎、滇、邛都、雋、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馬;東方有東夷、號稱“九夷”,包含吐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東北方有東胡、貊、肅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發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種群類很多,有赤狄、東山皋落氏、潞氏、留籲、驛辰、白狄、驪戎、甲氏、肥、鼓、鮮虞、楊拒、泉皋、伊洛之戎、綿諸、緄戎、狄之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林胡、樓煩、匈奴等等。
春秋時期,赤狄族中有東山皋落氏族,屬於潞氏部落,為赤狄的強部之一,是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妘姓後裔,在史籍《志氏姓》中記述了這一支為妘姓封於路的後裔。
潞氏部落最後一個執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記載:“潞,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後,氏於國,潞有鄷舒,出於姬姓。”
妘姓,為祝融八姓之一;姬姓,為周王族姓,赤狄中顯然有祝融集團以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透過頻繁的和激烈的競爭,到了戰國末期,華族發展壯大了,北狄族的匈奴、百越族系的南越、雒越、閩越,氏羌族系的羌族等一些民族發展和壯大起來,而另一些民族由於軍事、政治、經濟的失敗而衰落了,以至消失。如微、庸、盧、彭、鬼方等,他們可能被別的族體所完全同化而不再見於記載,這也從側面說明,他們本身的落後,造成了自身特徵的完全喪失而被別的民族所同化。這種同化,當時大多是在兼併戰爭下進行的。楚國在戰國期間的競爭中,曾兼併五十多個小國,其中就有群舒、淮夷、東夷、百濮、滇、鄧、英、夔、六蓼、庸、陳、蔡、杞、莒、越等;而晉國則兼併了赤狄的東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籲、驛辰、白狄的肥、彭、鼓以及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等。這眾多族體中的一些族體,後來就消失在歷史的競爭之中。
赤狄的東山皋落氏在被晉國吞併後,其族人省筆簡改為單姓洛氏,逐漸融合到晉國民眾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破洛那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漢末三國、晉朝時期,五胡十六國中的北方鮮卑族有吐谷渾部,又稱吐渾、退渾,是中國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吐谷渾部原為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先祖遊牧於徒河青山(今遼寧義縣)。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即晉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289年)左右,鮮卑單于涉歸庶長子吐谷渾,因與以母貴繼單于位的嫡弟若洛廆(即慕容廆,又作弈洛瓌)不和以及開拓新牧場的需要,率所部一千七百戶從遼東慕容鮮卑群落中分離出來,西遷到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地區。
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左右,吐谷渾部又從陰山南下,經河套南,度隴山,至隴西之地枹罕(今甘肅臨夏)西北一帶。以此為抿點,子孫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統治了今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並分衍有數個分支,其中就有破洛那氏部落,居於破洛那(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後來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漢化政策推動下,漢化改為洛氏。
源流五
源於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公元四世紀末至公元六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蒙古高原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傳說,在公元三世紀後半葉,柔然始祖名叫木骨閭,曾是鮮卑拓跋部的奴隸。子孫採用與始祖之名聲音相近的鬱久閭為氏。到木骨閭之子鬱久閭·車鹿會開始擁有部眾,西邊到達原州(今寧夏固原)。公元四世紀中葉起自號“柔然”。
柔然,在歷史上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在北朝的碑誌、雜曲中,往往將其泛稱之為“匈奴”、“鬼方”、“兇奴”、“獫狁”、“北虜”、“北狄”等。“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
“柔然”一詞,有學者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
關於柔然族人的來源,由於史籍記載大多歧異、簡略,因此又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在史籍《魏書·蠕蠕傳》中提及蠕蠕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在史籍《宋書·索虜傳》、《梁書·芮芮傳》等中,均認為柔然是“匈奴別種”;而在史籍《南齊書·芮芮虜傳》中,則認為他們是“塞外雜胡”。
此外,在歐洲的歷史著作中,有稱柔然為“阿哇爾人”(Avars)者,認為其為公元五世紀中葉,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爾的民族,因大洋霧氣過重和龍蛇侵擾,向中亞遷徙,迫使撒瓦爾人(Savirs)等民族向西奔逃。因此,阿哇爾即是柔然。當然,也有的學者持否定態度,或認為柔然與悅般同族。
根據史籍《魏書》、《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關的史書記載,柔然所統轄的姓氏共有六十餘種,其中屬於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鬱久閭氏、俟呂鄰氏、爾綿氏、約突鄰部、阿伏幹氏、紇奚部、胏渥氏;屬東胡鮮卑的有託跋氏、丘敦氏、無盧真氏、樹格幹氏、尉遲氏、谷渾氏、匹婁氏、勿地延氏、莫那婁氏、叱豆渾氏、庫褥官氏、溫盆氏、樹黎氏、烏洛侯氏(烏氏);屬於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羅氏(部)、達簿幹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東部高車等;屬於匈奴餘部的有拔也稽部、賀術也骨部、烏洛蘭氏;屬於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屬於西域諸胡的有龍氏、高氏、希利垔、邢基祗羅回、侯醫垔等。此外,柔然內部還有一些漢族人。由此可以判斷,柔然主要是由鮮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許多民族和部落所組成的,因此,東胡之裔、鮮卑一支、匈奴別種之說,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公元三世紀中葉,柔然的最高統治集團鬱文閭氏之始祖木骨閭,是力微時被拓跋鮮卑掠獲的奴隸,後免為騎卒。三世紀末,猗盧總攝拓跋三部時,木骨閭恰因“坐後期當斬”罪,“亡匿廣漠谿谷間”,並集合逃亡者百餘人,依附遊牧於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紇突鄰部。木骨閭,一說為“首禿”(髡頭)之意,由於“木骨閭與鬱文閭聲相近,故後子孫因以為氏”。木骨閭卒,子車鹿會雄健,不斷兼併其它部落,擁有不少部眾和財富,成為世襲貴族,以柔然自稱。役屬於拓跋鮮卑,“歲貢馬畜貂豽皮。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正如崔浩所云:“夏則散眾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溫,南來寇抄。”車鹿會死後,經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卒,其部分為二:地粟袁長子匹候跋繼父居今內蒙自治區河套東北、陰山以北一帶原柔然遊牧地。縕紇提所統的西部,從河套向西擴充套件到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代國被苻堅滅後,柔然曾一度依附於朔方塞外的鐵弗匈奴劉衛辰部。
北魏太武帝拓跋珪恢復代國稱魏後,於北魏登國六年(公元391年)向柔然發動進攻,匹候跋和縕紇提率部降魏。後縕紇提子社崙殺匹候跋,盡並其部,掠五原以西諸郡,遠遁漠北。此時,正值北魏建國初期,拓跋氏銳意進取中原,與後秦、後燕、西秦以及南燕、南涼等政權互爭雄長,無暇北顧,因而給柔然的發展以可乘之機。社崙攻破敕勒諸部落,盡據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水草豐茂的地區,勢力益振。接著又襲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餘部拔也稽,盡並其眾。整個蒙古高原和周圍諸民族紛紛降附。柔然統一漠北後勢力所及:“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亦即東起大興安嶺,南臨大漠,與北魏相峙,西逾阿爾泰山,佔有準噶爾盆地,與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貝加爾湖,“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柔然“常所會庭則敦煌、張掖之北”,即在今鄂爾渾河東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
北魏天興五年(公元402年),社崙自稱丘豆伐可汗,為了適應軍事征伐的需要,仿效北魏,立軍法,置戰陣,整頓軍隊,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聯盟進入早期奴隸制階段,後人亦稱之為柔然汗國。騎兵似“風馳鳥赴,倏來忽往”,形成一支威震漠北的強大力量。
從北魏天興五年社崙稱汗至北魏太和十一年(柔然豆崙太平三年,公元487年),敕勒副伏羅部脫離柔然為止,為柔然的興盛時期。柔然統治者一方面繼續採取近攻遠交,聯合後秦、北燕、北涼,共同對付北魏的策略;另一方面,不斷對北魏北境進行騷擾和掠奪。北魏則對柔然採取“討伐”方針,以解除北邊威脅,統一大漠南北及掠奪財富。因此,在八十來年中,柔然南擾和北魏北襲均達二十餘次。
社崙稱汗前後,正是北魏遷都平城不久,柔然的崛起成為北魏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而北魏的強盛又是柔然南進的阻礙。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北魏,案然和後秦、北燕等結成抗魏聯盟。例如北魏天賜四年(公元407年),社崙弟斛律獻馬三千匹於北燕馮跋,聘馮女樂浪公主為妻。大檀為可汗期間(公元414~429年),曾遣使北燕,獻馬三千匹、羊萬隻,並向南朝劉宋政權朝獻。
從社崙、斛律至大檀的二十餘年間,柔然幾乎每年要襲擊北魏邊境。北魏也發兵北伐,乃至親征或巡邊,並在沿邊加強屯田和設定軍鎮,屯駐重兵,拱衛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七次分道進攻柔然。北魏神龜二年(公元429年),拓跋燾率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柔然大敗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燾率軍追至兔園水(即推河,今蒙古國吐沁河),然後“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今甘肅弱水),北度燕然山(杭愛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虜及獲畜產車廬,瀰漫山澤,蓋數百萬”。時高車諸部也乘機擺脫柔然的羈絆,“抄掠柔然”,高車、柔然先後歸附北魏者有三十餘萬。
從此,柔然大傷元氣,大檀憤悒發疾死,子吳提繼立,號敕連可汗。北魏神龜四年(公元431年),遣使貢馬通好。在此期間,北魏南御宋兵,東滅北燕;西滅夏國和北涼,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為取得北邊安寧,也採取和親政策。
北魏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吳提娶西海公主為妻,而拓跋燾亦立吳提妹為夫人,後進至左昭儀。吳提命兄禿鹿傀等數百人送妹至北魏,並獻馬兩千匹。煮亦厚禮相答。但和親並未能維持多久,雙方圍繞爭奪西域問題,又發生武裝衝突。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柔然吞併高昌。接著又在北魏皇興元年(公元470年)進攻于闐。于闐向北魏求援,北魏以路遠未發兵。
北魏延興二~三年(公元472~473年),柔然又進攻敦煌,欲斷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於是北魏先後連續九次出兵漠北,襲擊柔然。僅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0年)一次就“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柔然勢力再度削弱,予成可汗屢遣使“求通婚娉”。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後,馮太后執政,在對待柔然的問題上,稍改太武帝拓跋燾武力進攻的策略。元宏曾說:“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先帝屢出征伐者,以有未賓之虜故也。今朕承太平之業,奈何無故動兵革乎!”柔然也改變方針,對北魏以媾和為主,互遣使者,“歲貢不絕”。
公元五世紀後半葉,柔然內部的被奴役部落連續反抗和逃亡,大大削弱了柔然的力量。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原屬柔然的敕勒副伏羅部阿伏至羅率十餘萬落西遷,脫離柔然的統治,至車師前部西北,建立高車國,自立為王。柔然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彼此間展開了三十來年的爭戰,柔然由盛轉衰了。
公元六世紀初,柔然統治集團內部為了爭奪汗位,發生內訌。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可汗鬱久閭·醜奴為其母及大臣所殺。其弟鬱久閭·阿那瓌剛繼位十來天,就被族兄鬱久閭·示發戰敗,被迫投歸北魏王朝,受到北魏孝明帝元詡的隆重迎接,賜位藩王下,安置於燕然館,封之為朔方郡公、蠕蠕王。雜曲歌辭《阿那瓌》中就描寫了他在洛陽出行盛況雲:“聞有匈奴主,雜騎起塵埃,列觀長平坂,驅馬渭橋來”。後鬱久閭·阿那瓌的從兄鬱久閭·婆羅門又率數萬人擊潰了鬱久閭·示發,自號稱偶可社句可汗,旋為敕勒驅逐,也率十萬騎歸降北魏王朝。
面對當時形勢,北魏採取了儲存柔然,分其勢力,以牽制和抵禦日益強盛的高車國的策略。將鬱久閭·阿那瓌安置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北的吐若奚泉,婆羅門置於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治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鬱久閭·婆羅門叛離北魏,搶掠涼州,欲投奔嚈噠(嚈噠汗三妻,皆為婆羅門姐妹),結果被北魏軍隊追擒歸於洛陽,越二年死於燕然館。次年,鬱久閭·阿那瓌也在柔玄、懷荒二鎮之間聚兵三十萬,扣留了北魏使臣,驅掠北魏邊境“良口二千,並公私驛馬、牛、羊、數十萬”,退還漠北。是年,北魏望內部爆發了著名的“六鎮大起義”,為了維護自己統治,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召集鬱久閭·阿那瓌率十萬大軍,從武川鎮西向沃野鎮,擊潰破了六韓拔陵所率之義軍。鬱久閭·阿那瓌乘機大肆搶掠,擴充實力,佔據了長城以北漠南地區,“部落既和,士馬稍盛”,自稱敕連頭兵豆伐可汗,並擊敗了因內亂而日益衰弱的高車國。
北魏滅亡後,東、西兩魏分裂,柔然則乘機復興。當時的高歡、字文泰等認為了減輕北患,皆競相與鬱久閭·阿那瓌結好。鬱久閭·阿那瓌則周旋其間,先後與東魏、西魏通婚,接受雙方的饋贈。如西魏文帝元寶炬以元翌女為化政公主嫁予鬱久閭·阿那瓌的弟弟鬱久閭·塔寒。元寶炬又娶鬱久閭·阿那瓌的長女鬱久閭氏為皇后(魏悼後),而廢原皇后乙弗氏為尼,並在不久逼乙弗氏自殺。
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東魏高歡以常山王高騭妹樂安公主(改封蘭陵郡長公主)嫁瓌子庵羅辰。鬱久閭·阿那瓌以孫女鄰和公主妻高歡第九子高湛,高歡亦娶鬱久閭·阿那瓌愛女為正室,稱蠕蠕公主。“及齊受東魏禪,亦歲時往來不絕”。彼此間政治、經濟、文化聯絡得到進一步加強。
當軍事衝突有所緩和後,柔然逐漸注意整頓內政,多方吸取漢族文化,改官制,立年號。鬱久閭·阿那瓌復立為可汗後,重用漢族人淳于覃,“以覃為秘書監、黃門郎,掌其文墨”。柔然還注意吸收中原漢區的生產技術。其逐水草而居,原無城廓。“天監中(公元510年前後),始破丁零,復其舊土始築城郭,名曰木未城”,作為冬季或夏季居住的聚集點以防禦高車。木末城大概在張掖、敦煌之北汗庭的西南面。同時,柔然曾遣使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要求南齊派醫生及織錦、造指南車和漏刻的工匠到漠北。遭拒絕,說明柔然需要中原地區的醫師和工匠。柔然受漢族影響,在其後期,逐漸有了農業。如在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鬱久閭·阿那瓌被安置在懷朔鎮北後,曾“上表乞粟,以為田種,詔給萬石”。柔然不僅在政治上與北魏等有廣泛聯絡,而且中原的經濟、文化對它有很大吸引力。
柔然除了與北朝有交往,還屢次遣使南朝。早在五世紀三十年代,柔然即不斷與劉宋聯絡,以建立針對北魏的聯盟。當時劉宋雖揚言“北伐”,但實無力攻北魏,因而對柔然所遣使臣亦“每羈縻之”。直至南朝劉宋昇明二年(公元478年),劉宋為了藉助外力擺脫內外困境,派驍騎將軍王洪範出使柔然,次年,到達漠北,“剋期共伐魏虜”。柔然可汗即在是年,率三十萬騎進攻北魏,至塞上。南齊政權建立後,柔然又接連遣使貢獻貂皮、獅子皮褲褶及馬、金等物,企圖聯齊伐魏,並請派醫師、工匠。但由於蕭道成初即位,不敢貿然出師。
南齊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南齊使者至柔然,因不拜可汗被殺,致使雙方交惡。
南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柔然始又遣使向南梁獻馬、貂裘等物。柔然使者往返江南與漠北的路線,由於北魏的阻擋,只能經西域、吐谷渾而抵益州,從益州迂迴至建康。此外,柔然與西域的嚈噠、烏孫、悅般,以及東北的烏洛侯、地豆於、庫莫奚、契丹等均有一定聯絡。
柔然在鬱久閭·阿那瓌為可汗時,曾一度復興。然而不久,柔然內部爆發了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隸的反抗鬥爭。至公元六世紀中葉,居住在今阿爾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鍛工-突厥部日益強大。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22年),突厥首領土門(伊利可汗)因求婚於鬱久閭·阿那瓌被拒絕,遂聯合高車國發兵擊柔然,結果鬱久閭·阿那瓌兵敗自殺。柔然王室鬱久閭·庵羅辰等逃至北齊,而留在漠北的亦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餘眾立鬱久閭·鐵伐為主;西部餘眾則擁立鬱久閭·鄧叔子為主。東部柔然復為突厥擊敗,只好投奔北齊,被安置於馬邑川一帶(今山西朔縣)。北齊天保四年(公元523年),鬱久閭·庵羅辰等叛出北齊返回漠北,結果遭到北齊軍隊的追殺,東部柔然基本上為之瓦解,鬱久閭·庵羅辰下落不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軍又擊潰了西部柔然,鬱久閭·鄧叔子領餘眾數千投奔西魏政權。西魏政權雖優待鄧叔子,“給前後部羽葆鼓吹,賜雜綵六千段”,但後來在突厥使者的一再威逼下,遂將鬱久閭·鄧叔子以下三千餘人交與突厥使者,皆慘遭殺害於長安青門外,“中男以下免,並配王公家”,柔然汗國就此滅亡,餘眾輾轉西遷。
有的學者認為,後來拜占庭歷史上的阿瓦爾人(阿哇爾),即是在滅國之後西遷的柔然族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餘眾則逐漸融合於突厥、契丹、鮮卑等諸多部落民族之中。
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俘獲,主動歸附及和親陪嫁戶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數十萬。北魏為了充實北方邊防,先後將內附和俘獲的柔然、敕勒以及內地漢族人遷於六鎮及平城等地,與拓跋鮮卑軍民雜居共處,並使之充作隸戶和營戶,以供驅役。為了防止逃亡還將其中一部分遷入內地。柔然部眾往往以逃回漠北的方式,反抗北魏的壓迫,並掀起反抗北魏統治者的鬥爭。如在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遷到濟州的柔然人曾乘北魏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起兵時,發動起義,渡過黃河,北上攻取郡縣。六鎮起義後,留在北邊的柔然也曾起兵響應,進攻馬邑。
北魏王朝對俘虜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眾驅役壓迫,而對柔然上層貴族卻封官晉爵,男婚女嫁,和親不絕,使之成為統治階層的一部分。這固然是由於北魏統治者認為與之同源,血統高貴,故而願意與柔然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亦是為了削弱、分化柔然政權本身,以減少來自北邊的威脅,因此極盡拉攏之能事。著名的北魏司徒崔浩曾說:“蠕蠕子弟來降,貴者尚公主,賤者將軍大夫,居滿朝列。”這段述說反映了北魏對柔然貴族的優遇。遷居內地的柔然人,透過雜居共處,互相通婚等各種途徑,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從河南洛陽、山西雁門、代郡等地閭氏、鬱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證實其先祖確係柔然人。
但作為柔然統治者的世襲貴族階層而言,無疑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柔然貴族中一個歸附北魏的首領鬱久閭·阿那瓌曾對北魏孝明帝元詡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認可。故而,有的史書直稱柔然可汗鬱久閭·社崙為鮮卑社崙或河西鮮卑社崙,說明柔然、拓跋、禿髮均有一個共同祖源,也就是皆由鮮卑與匈奴融合而成。
柔然民族中的烏洛侯氏、烏洛蘭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亦多改為漢姓洛氏、烏氏、侯氏、蘭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五百七十九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一十四位,多以太原、涼州、瓜州、河南為郡望。
洛氏族人現今主要分佈於廣東、臺灣地區、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長興島,山東省青島市即墨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縣,廣東珠海市前山鎮,河南省洛陽市,山西省晉城市。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瓜 州:原安西縣,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西部浩瀚的戈壁灘上,東鄰玉門,西連敦煌,南望祁連,北枕大漠,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安西,是取“國家統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稱瓜州。夏、商、周時為羌戎地,秦時大月氏居之。漢初被匈奴所佔,漢武帝置河西四郡時,為敦煌郡三縣地:冥安、淵泉、廣至。兩晉沿襲漢制,隋置長樂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稱瓜州,宋、元兩朝相沿,明朝時期設赤金蒙古衛。清朝時期康熙大帝在安西布隆吉大敗葛爾丹部屬三千餘人,始稱安西,取義為“安定西域”,寄託了平定西域之亂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設定安西直隸廳,後改為安西府、安西直隸州,至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安西直隸州改為安西縣,隸屬酒泉地區管轄。2007年丁亥經國務院批准,將甘肅省酒泉市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讓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安西縣重新恢復漢唐時期的地域名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涼州堂:以望立堂。
瓜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安西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忠誠戰死;
孝友留旌。
——佚名撰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人洛宣,正統年間參與征討麓川,攻鬼哭山,力戰而亡。下聯典指明代人洛忠,幼時喪父,對母親極孝順,才智出眾,勇力過人,官至清浪參將,保全安南一帶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詔書旌其家門。
太初著歷;
孝友留旌。
——佚名撰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洛下閎,改顓頊歷,作《太初曆》。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洛忠,因孝友聞名,朝中曾下詔書旌其家門。
【典故軼事】
洛神的傳說
在洛河兩岸,流傳著一個膾炙人口的洛河女神宓妃(又稱洛妃、洛嬪)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夥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絃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鬱寡歡,只好用七絃琴排遣愁苦。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個天帝的兒子,便與妻子一同貶到人間,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藥,一人返回天宮,便只剩后羿獨自留在人間。
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后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后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後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
於是,洛河兩岸的人民在老城東關興建了座宏偉的“洛神廟”。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簡述古姓
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