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費姓圖騰(陸費氏圖騰)
陸費姓是中華的一個複姓,讀音作lù bì(ㄌㄨˋㄅㄧˋ),不可讀作lù fèi(ㄌㄨˋㄈㄟˋ)。“陸費”屬於聯姻合姓為氏。許多姓氏學書籍均有記載:清朝時期,湖南巡撫陸費恩洪(陸費瑔),原因父為陸氏,母為費氏,兼祧兩族,合為陸費(lù bì)氏。浙江省桐鄉是陸費氏的發源地。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合姓,出自清朝時期湖南巡撫陸費恩洪,屬於聯姻合姓為氏。
許多姓氏學書籍均有記載:清朝時期,湖南巡撫陸費恩洪(陸費瑔),原因父為陸氏,母為費氏,兼桃兩族,合為陸費氏。
陸費氏在明朝末年後才出現於浙江桐鄉地區。據方誌《光緒桐鄉縣誌》的記載,陸費一族,在明朝時期其先世由吳興分支入贅桐鄉之陸氏,遂為桐鄉人。至清朝初期,費氏一支無嗣,為兼挑兩家,便改姓陸費。
陸費錫是第一代以陸費為姓者,他的曾祖陸吉、祖父陸時雍,在《光緒桐鄉縣誌》中均有傳。舊志說陸費錫“九歲能屬文,弱冠通五經,甫遊癢,即魁鄉闈。順治己丑中會副,辛丑成進士”,故陸費氏一支在清朝時期為官者甚多。
按:
吳興費氏源出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桓公之子季友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文物《梁相費汎碑》記載:“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焉。”春秋時魯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於費邑,子孫以費為氏。這一支費氏來源單一,主要是由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而來,以封邑名稱為姓氏。
相傳,魯桓公姬軌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後代,在周公長子姬伯禽被封於魯國後,數傳至魯桓公,相繼擔任魯國國君。後來,魯桓公生子二人,其中長子即魯莊公姬同,在魯桓公去世後得以繼承爵位;次子即姬季友,在魯莊公時期以君主胞弟身份執掌朝政。
尤其是在魯莊公去世後,季友的權力更為集中,擁立魯莊公之子姬班為君主,自己獨攬大權。後來,季友的專權引起其他貴族的不滿,一位名為慶父的人乘機作亂,殺死國君姬班,姬季友也被迫逃亡陳國。
此後,姬季友在陳國的幫助下回到魯國,繼續任執政,並立姬班的兒子姬申為國君,姬申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的魯僖公。
魯僖公執政時期,為表彰姬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魯國一處叫作費(今山東魚臺費亭)的地方分封給他作為食邑。姬季友及子孫後代在費邑一帶發展繁衍,以封邑的名稱為姓氏,稱費氏,姓氏音讀作bì(ㄅㄧˋ)。
因此,陸費氏的正確讀音為lù bì(ㄌㄨˋㄅㄧˋ)。如果陸費氏族人自己今天也誤讀作lù fèi(ㄌㄨˋㄈㄟˋ)了,那就趕緊改回來吧!別人讀錯不打緊,自己可絕不能讀錯哦!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陸費姓是中華的一個複姓,浙江省的桐鄉地區是陸費氏的發源地,今浙江省的嘉興市區,上海市,北京市,河南省的鄭州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新加坡等地,均有陸費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桐 鄉:歷史悠久,分佈於境內各地的羅家角、譚家灣、新橋、張家埭、吳家牆門等數十處古文化遺址證明,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其中1979年發掘的石門羅家角遺址,透過對羅家角第四文化層出土的蘆葦經C14測定、陶片經熱釋光測定,分別距今7040±150年、7170±10年,屬馬家浜文化早期型別。市境周時名御兒,屬越國。春秋時為吳越接壤爭戰之地。越王勾踐三年(吳王夫差二年,魯哀公元年,丁未,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自御兒至今錢塘江以西皆屬吳。戰國初年,吳越戰事又起。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魯哀公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冬,越王勾踐滅吳,市境復歸越。越自勾踐以下,傳六世而為楚所滅,楚國“盡取故吳地至浙江(錢塘江)”,此地遂入楚境。秦統一中國,郡縣天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會稽郡,下設由拳、烏程等縣,今市境屬由拳縣。西漢時期,御兒又稱語兒。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今市境屬楚國。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今市境屬荊國。漢高祖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改荊國為吳國,今市境屬吳國。漢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以後,恢復會稽郡。今市境屬會稽郡。漢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會稽郡屬揚州。今市境屬揚州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割錢塘江以東為會稽郡,錢塘江以西為吳郡。今市境隸屬吳郡。三國吳黃龍三年(辛亥,公元231年),由拳縣“野稻自生,改為禾興”。孫吳赤烏五年(壬戌,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諱,改禾興縣為嘉興縣,屬吳郡。今市境隸屬嘉興。此後歷晉、宋、齊、梁不變。南朝陳永定(公元557~559年)初立海寧郡,今市境部分地域隸屬海寧。隋朝時期,並嘉興縣入吳縣,今市境屬吳縣,隸屬蘇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復置嘉興縣,隸屬蘇州。今市境屬蘇州嘉興縣。翌年,又廢嘉興入吳縣。今市境隸屬吳縣。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復置嘉興縣,屬蘇州,今市境其時仍名御兒,為嘉興縣西南境。唐乾符六年(己亥,公元879年),升御兒鄉為義和鎮。五代後梁開平初,吳越王錢鏐廢鎮稱義和市,屬杭州。今市境隨嘉興隸杭州。後晉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吳越王錢元瓘析嘉興縣西南境的崇德、南津、語兒、千乘、積善、石門、募化七鄉置崇德縣,設縣治於義和市(今崇福鎮),屬杭州。元朝時期《至元嘉禾志》記載:“晉天福間始析崇德七鄉置縣於義和市,因鄉以縣名。”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錢元瓘於嘉興縣置秀州,為吳越國所轄十三州之一,崇德與嘉興、海鹽、華亭同為秀州屬縣。北宋熙寧十年(丁巳,公元1077年),再割嘉興縣之梧桐、永新、清風、保寧、千金五鄉入崇德縣。宋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賜秀州名為嘉禾郡。崇德縣隸嘉禾郡。南宋慶元元年(乙卯,公元1195年),升秀州為府,稱嘉興府。宋嘉定元年(戊辰,公元1208年),又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崇德縣仍隸屬嘉興。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嘉興軍節度為嘉興路,置嘉興路總管府,後屬於江浙行省,下轄崇德等三縣一府(華亭府)。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升崇德縣為崇德州,隸屬嘉興路。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復改嘉興路為嘉興府、崇德州為崇德縣。在《明史·地理志》中記載:“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明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嘉興改隸浙江布政司。從此,崇德隨嘉興隸於浙江。明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巡撫、大理寺卿胡概奏析崇德東境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新、梧桐六鄉置桐鄉縣,設縣治於梧桐鄉鳳鳴市(今梧桐街道)。清,崇德、桐鄉兩縣同隸屬嘉興府。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因崇德之名與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同,故避諱稱石門縣,同時改石門鎮為玉溪鎮。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嘉興府,石門、桐鄉兩縣屬錢塘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石門複稱崇德。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制,兩縣直屬浙江省政府。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劃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三十六年(公元1939~1947年)屬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後屬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桐鄉、崇德先後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崇德、桐鄉兩縣同隸屬嘉興專區。1958年11月,崇德縣併入桐鄉縣。1970年,改嘉興專區為嘉興地區,桐鄉縣隸屬嘉興地區。1983年,撤銷嘉興地區,分設嘉興市、湖州市,桐鄉縣隸屬嘉興市。1993年,桐鄉撤縣設市,隸屬嘉興市。
堂號
桐鄉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