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姓圖騰(留氏圖騰)
留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一是源於伊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現今留姓人口約一萬人,排在第七百二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二百零三位,多以會稽、扶余、遼東為郡望。
【得姓始祖】
堯帝:帝堯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上古五帝之一,為祁姓,名放勳,號陶唐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伊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姓源·韻譜》中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後有人為姓。”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附近山區,東流經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在津陽口注入清江),稱丹朱。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卻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禪讓給舜。這是後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但在史籍《山海經》一書中,記載古代首領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註釋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說明丹朱在漢朝時期人們眼裡,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但在史籍《竹書紀年》中卻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是刻意指明,堯不傳子而讓位於舜似並非堯之本意,而是迫於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並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這說明,當堯之時,帝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於激烈的社會爭鬥當中。
傳說,丹朱有九個庶兄,其中有一個被賜封於留邑(今江蘇沛縣),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
周王朝時期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時期屬於鄭國留邑(今河南偃師),其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改姓。南朝宋文帝六子劉誕,謀反被殺後,子孫被貶為庶民,改姓“留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
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拉、輝發、松花江等地,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②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為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地區,后冠有漢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滿族完顏氏,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後為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喀拉沁、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漢姓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執政時期,有正黃旗尚書完顏·留保,其後裔中有取漢姓留氏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東漢兩晉時期,留姓興盛於金華。至唐漸強,出現巨族,閩繫留姓中有返遷浙江者。清代晚期,留姓散佈全球各地。
分佈
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留姓人口約一萬人,排在第七百二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二百零三位,多以會稽、扶余、遼東為郡望。
主要分佈於浙江青田,衢江,蘭溪,松陽,福建永春,晉江,同安,泉州,大田,仙遊,江西上饒。廣東增城,臺灣雲林,彰化,臺北等地。其餘內蒙古自治區、湖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北京市、天津市,麗水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佈。
【入閩遷徙】
兩漢期間居河南,因漢高祖劉邦封先祖留盼為強圉侯,而古之封侯都有實際封地食邑,圉地在今河南杞縣。留安譜載,八王之亂衣冠南渡,留氏南渡一世祖留因、留固從湖廣渡江南下居浙江金華,留許、留憑居原鄉。
唐朝中期,留姓十八世留鍾自浙江南遷泉州開基。在五代、宋朝時期顯貴,時有留從效(906-962年),字元範,永春留安村人。宋鄂國公晉江王。幼年喪父,以孝順母親、尊敬兄長名聞鄉里。少年時,到泉州當衙兵,後升為散指揮使。初為散指揮使,擊敗朱文進之黨,遂自領漳、泉二州,南唐以泉州為清源軍,授留從效節度使漳泉等州觀察使。後遣使貢南唐,又入貢於宋,未至卒。年五十七,南唐贈太尉靈州大都督。後唐時,官至同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封鄂國公、晉江王,管轄泉州、南州(漳州)等地,卒贈太尉、靈州大都督,是五代時期對泉州的開發和建設有較大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倡導在泉州廣植刺桐樹而有“刺桐城”之美稱,刺桐花又是泉州的市花,那麼“刺桐城”這個別名與留氏密切相關。
留姓多位先祖在泉州創造許多輝煌,也留下多處歷史遺蹟,如泉州三大叢林之一的承天寺,為二十七世留從效南園故址,泉州文廟內有奉祀二十七世留從效和三十三世留正塑像供人瞻仰。
泉州系自二十七世始有西房派,為泉州西房第一代;二十八世後有衢州、松陽、興化派下;二十九世有漳州、青田派;三十世有惠安章坑派;三十六世有福清海口、增城、建寧、博羅、福清、廣州、建寧、惠州博羅;四十一世再分“新留府”、“大留府”、“西留府”。這麼多留姓房系中,在歷代科舉中曾出過多為進士,最後進士為“新留府”繫留志淑、留震臣、留敬臣祖孫三人,自此後留姓在泉州也沒再出進士,只有漳州在清乾隆時的劉國柱(為留改劉),因此留姓在泉州也可能就此沒落。
泉州留姓從十八世留鍾到今2011年也居住一千兩百年以上,繁衍裔孫有四十代以上。但今泉州市內尚未找到留姓聚落,只有散居的留姓族親。
北宋初年興化府就有留姓,興化留姓始祖是二十八世留居道,留居道是留從效嗣子承襲留從效名位。兩宋時期也出過多位進士,且興化府志上也有記載在赤湖楓亭,形成仙遊縣的留姓興化府系。但已經外遷,今尚無興化留姓。
目前形成留姓幾個聚居地:
1、福全留姓
福全留姓為今泉州市晉江金井鎮溜江村。福全留姓第一次遷入約在趙南宋(1200年),始祖為三十三世留待時,三世孫三十六世留尚賢自設海灣曰留灣也,稱留澳。中有沒落到四十二世留泗見時再興,故福全西樓派族譜稱留泗見為福全再興之祖。此支系分支有晉江龍湖侖上侖上系。第二次遷入為元末明初(1380年),始祖為三十三世留正裔孫四十世留敬生(改名順義),開泉州“西留府”系。此支分支有晉江龍湖侖上侖山系,晉江永和旦厝。
福全留姓,建有泉州西留府系祖祠、留從效廟(尊王公宮)。
堂號為“大明”。福全所內祖墳上的堂號大明,指的是明朝稱號,應不能算為堂號,後人無法得知源處,其他祖墳應該還有不同的堂號。
2、侖上留姓
侖上為泉州市晉江市龍湖鄉侖上村侖上村,為留洪兩姓村,洪姓一千多人留姓約八百人。侖上留姓有兩個支系。依其家譜上封面載分成三十三世留待時係為侖上系,四十世留順義係為侖山系。侖上系始祖為三十三世留待時,於子汝猶登科時遷福全,五十世震聰公自福全遷至侖上,字行為族譜載之“亦爾宜施,文章典籍”(五十三世~六十世),此支系人口數只有近六十人。譜名為《侖上留氏族譜》,建有祖祠。
侖山系屬泉州“西留府”,始祖為三十三世留正派下四十世留敬生(改名順義)。明成祖辛巳年(應為建文三年,1401年)留甫生四子留伯敬(留氏族譜皆載甫生只有惠、觀、廣三子)由福全遷侖上。人口數七百多人,自有字行“朝廷金榜開,奕世簪纓才”(五十六世~六十五世)。譜名為《侖山留氏家譜》,建有祖祠。
3、旦厝留姓
旦厝在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永和鎮旦厝村。旦厝村為留、鄧兩姓村,留姓約八百人,鄧姓約五百人。留姓人口除二百人為商業人口和製衣業外餘為農業人口。
旦厝屬泉州“西留府”,源自三十三世正公派下,四十世順義(敬生公)遷至福全,開旦厝仰參公不知為第幾世,建有祖祠、留王府廟。
堂號有“福全”、“全城”、“清源”。
4、陳埭留姓
陳埭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海美村,人口數百人。陳埭系屬泉州“大留府”,源自三十三世留正,始祖為四十二世留孟、留仲兄弟,約1400年遷居陳埭。堂號為“萬春”,建有祖祠。
5、同安留姓
同安留姓祖宅於同安縣大同鎮後爐宮、蓮花鄉。同安留姓屬泉州“新留府”,源自三十三世留之奇,四十四世祖為明朝弘治進士留志淑,據永春留安《清源留劉氏族譜》載,四十七世留俊意約於1570年左右徙居同安小西門。
堂號“清源”。
4、湖內留姓
湖內位於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湖內,居住此近200年。現人口數約兩百人,何時何地遷至此無考,但其和旦厝來往非常密切。
5、廈門留姓
廈門市留姓屬於散居,有福全繫留火朝、同安繫留根詮、旦厝系、留安系等等,約有百餘人。
6、其他聚落。青田留姓在今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境內,應有多處留姓聚落。浙江省青田留姓源出二十五世留玟,遷青田始祖為二十九世留節,在青田已超過千年。衢州留姓在今衢州市衢江區大洲,源出二十五世留玟,遷衢州始祖為二十八世留昱,人口數當在數千,在浙江西部及江西東部上饒地區應都有衢州留姓分支。麗水市松陽留姓,源出二十五世留玟,遷松陽始祖為二十八世留煦。江西上饒留姓有一支兩千多人的留姓聚落。
【留改劉姓】
臺灣留怢先生研究,目前所知只有留姓改姓劉,沒有劉改留。主要分佈在:
泉州永春縣桃城鎮昭善裡留安村留安劉姓。留安劉姓屬“留子房”,源自三十三世留正,三十九世天祿公於宋朝末年時因不仕元朝而整族改留姓為劉姓,有自創字行,但字行輩仍照族譜字行輩排行。留安村現有人口約一千四百人,分佈在永春南星、花石及泉州、廈門、港、澳、南洋各國等。
留安有泉州繫留氏祖祠、千年修爵堂、留安塔、金犁山有二十五世祖墳。
龍巖大田縣奇韜鎮永德村劉姓。屬永春“留子房”系分支,按留安例將留姓改姓劉,為三十三世留正裔孫,始祖為五十二世劉元照,至今約二百多年以上。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城鎮螺崗村村劉姓,此支系屬泉州西房系,為三十三世留正裔孫,始祖為三十六世留淵,至今已超過七百年。
【播遷海內外】
福建留姓很早就播遷海內外。回遷河南省固始縣祖師鄉童圩村。七百年前三十三世留正,三十六世留清遷居建寧(今福建建甌),留安譜載留清孫留伯春、伯秀兄弟俱居河南固始。故始留姓有自創輩份字行:“福倆計減,正其榮孝,學明才達光尚國,大作宇宙時太真”。族譜記載,留姓在三十四到三十八世時,是三十三世留正裔孫,因官宦遷居廣東沿海一帶,如增城螺崗、潮州潮陽、饒平、惠州博羅等地,但如今只找到留改劉姓的增城螺崗,其於尚無訊息。
明清時期遷往臺灣省,現居臺灣的有311戶,臺灣的留姓大部分是從晉江和廈門的同安遷往的。族譜記載,侖上分支入墾臺灣雲林縣東勢鄉月眉村,東勢自大陸移入時也有兩支系,堂號為“侖上”、“福全”。旦厝分支入墾臺灣鹿港鎮。同安留姓分支入墾臺灣台北縣三重市德厚裡後埔,堂號“銀同”。青田支系有遷居臺灣及大量旅居歐洲族親。
明清以來,泉州留姓播遷海外,侖上分支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地。在菲律賓馬尼拉留姓中如有廷、金、榜、開、奕字行者即為侖山系;文、章、典、籍字行者則旦厝、侖上系皆有。旦厝族長留章拐言在外者::菲律賓馬尼拉約二百人;香港約近五百人;澳門約一百多人;以及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在菲律賓馬尼拉有很大成就併成立一個組織嚴謹留姓宗親會。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的留姓主要移民地為美國、日本、澳洲、歐洲等國。
【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扶余郡:即今雙城市。黑龍江省設定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裡分佈著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為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為奴爾幹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清朝咸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割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海堂、山陰堂、紹興堂。留姓於東漢末定居浙江金華東陽,東陽時屬會稽郡。
扶余堂:以望立堂,亦稱雙城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亦為留姓總堂號。
東陽堂:二世祖留贊,【三國志吳書】載東陽長山人。此堂號一世祖留因、留固定居浙江㜈州金華縣長樂鄉派下可用,未渡江北方留姓勿用。
清源堂:二十七世祖留從效曾為清源節度史。此堂號系十八世祖留鍾派下泉州府(含泉州、漳州、衢州、處州、興化)裔孫專用,原居浙江㜈州東陽本家勿用。
南安堂:首見於湖南長沙支系。係指三十三世祖忠宣公留正派下裔孫。
安南堂:只見於處州青田支系。
字輩
泉州留氏字輩:“我留啟運放勳肇基逑迄於今千派萬枝英豪俊傑每協昌期忠貞節孝世代禰奇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禮智廉能鹹所當知恩惠信德亦爾宜施文章典籍易樂書詩殷勤勉勵正直是師榮宗顯祖富貴由茲慈祥愷悌欽敬威儀淡素敦樸法度矩規謀猷嘉善謹慎維持壽考熾臧福祿綿熙克遵此誦享獲有餘”。
晉江留氏字輩:“伯貴永顏華國君紹大孟曰文瑞奇朝廷金榜開奕世簪纓才伯貴永顏華國君紹大孟曰文瑞奇朝廷金榜開奕世簪纓才祖澤經書重孫謀位鼎臺祖澤經書重孫謀位鼎臺”。
永春留安系四十世後留氏改姓劉氏,自四十九世恩字行後自立字輩:“邦君仕子伯仲叔恭寬信敏惠敬繩祖武光輝奕世燕貽孫謀邦君仕子伯仲叔恭寬信敏惠敬繩祖武光輝奕世燕貽孫謀昭其景運篤乃公侯永垂大業丕振春秋雲礽鼎盛衍慶萬籌昭其景運篤乃公侯永垂大業丕振春秋雲礽鼎盛衍慶萬籌”。
【楹聯典故】
一代元勳封鄂國;
三朝宰輔賜秦公。
——永春留安留氏宗祠聯
宋代著徽聲為公為王為相;
秋堂遺令則唯忠唯孝唯廉。
——永春留安留氏宗祠聯
派衍清源累世勳名昭國史;
功扶宋室一門忠孝紹宗祊。
——永春留安留氏宗祠聯
桃源靈淑萃宗祊奕世鳳毛麟趾;
鄂國勳名垂宇宙千年春露秋霜。
——永春留安留氏宗祠聯
佐正統以定王封,曠代英雄有幾;
扶中興而新景運,救時宰相無雙。
——永春留安留氏宗祠聯
【祠堂古蹟】
留安留氏宗祠
留安留氏宗祠,即為現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留安村留(劉)氏宗祠。祠名映紫垣堂,原為五代清源節度使留從效故居,後改為留(劉)氏宗祠。
留安留氏歷代名人輩出,據《清源留氏族譜》 記載,留安留氏宗祠匾額共37塊(具體如下文)。有的失落、有的在分支宗祠裡,大都在文革時被毀。現存4塊匾額,分別是治理泉州十七年的留從效的金匾“鄂國恭王”、三朝元老留正的“聖旨”牌和“奉天勒命”牌匾、留從效兄留從願和孫留樸的“開國元勳”牌匾這四塊御賜牌匾 。
桃城留氏宗祠
桃城留氏宗祠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
由於留氏人才輩出,留氏宗祠中匾額有37塊之多。留安留氏宗祠匾額主要為了祭奠晉江恭王、開國元勳、三朝元老、朝廷棟樑之才,以及可取考試金榜題名的人。由於時代久遠,匾額所存之數很少。
【家訓格言】
留氏百世源流歌
我留啟運 放勳肇基 逮迄於今
千派萬支 英豪傑俊 每協昌期
忠貞節孝 世代稱奇 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禮智廉能 鹹所當知
恩惠信德 亦爾宜施 文章典籍
易樂書詩 殷勤勉勵 正直是師
榮宗顯祖 富貴由茲 慈祥愷悌
欽重威儀 淡素敦樸 法度矩規
謨猷嘉善 謹慎維持 壽考熾臧
福祿綿熙 克遵此誦 享獲有餘
《天祿公改劉遺囑》
餘先祖留鄂公以建勳宋室,受主褒封晉江郡開國王,歷傳至忠宣公,弼輔三朝,世世子孫爵公侯者數人,膺臺閣者輩出,簪笏相繩,經三百餘年而不替。罔意降及餘身,忝任泉州錄事參軍,適丁宋社傾頹,胡元入主,深愧才微力拙,不能匡復國家,又不忍屈節以事新朝,由是棄官歸梓,改姓為劉。所願後世子孫,恪遵遺訓,惟孝惟忠,無忘乃祖,卯田卯金,原屬共宗。是所至囑!
注:在遺囑中,“留”字以“卯田”代稱;而“劉”的繁體字是“劉”,所以用“卯金”指代。天祿遺訓雖僅144字,卻包含三重意思:一、留氏歷代建勳,前仆後繼;二、宋室傾頹,留氏守忠,不願屈膝事元,故改姓為“劉”;三、告誡子孫後代“惟孝惟忠”,留劉是一家。
附: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留氏三十九世留天祿因不願屈事元朝,從泉州棄官回永春,始建映紫垣堂,並將原來的祖厝(即留從效故居)的列祖列宗神主遷入映紫垣堂,使之成為永春留安留(劉)氏宗祠。映紫垣堂佔地約400平方米,由正門、圍牆、大廳組成。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鬥式構架,懸山頂。《清源留安留劉氏族譜》上記載留氏宗祠原有牌匾37方,如今仍留存的僅有留從效的“鄂國恭王”匾,留正的“聖旨”、“奉天敕命”匾,留從願及其孫子留樸的“開國元勳”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