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姓圖騰(來氏圖騰)
來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自於古“萊國”,被齊所滅,子民去草為來,以國為姓。當今來姓在中國大陸人口約十一萬,排在第四百二十一位。
【釋義】來,本義是小麥。麥有大麥和小麥之分。是人們主要的糧食。“麥”字像一個麥殼上有一個麥芒,殼中生有兩個麥粒,是象形字,像麥有“芒朿之形”。因為麥是上天贈的,所以引申為“來去的來”。
【得姓始祖】
萊浮柔:萊候之子。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佔領,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到了周靈王姬洩心六年(齊靈公姜環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於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臺),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來氏後人便以萊浮柔為得姓始祖。
胡公滿: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後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世代相傳至今。後世遂以胡公滿為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
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後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塗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
在伎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子姓,出自商朝萊侯(杜預注曰:郲,齊所滅郲國)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
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佔領,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
到了周靈王姬洩心六年(齊靈公姜環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於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侯之子萊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臺),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族後裔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來,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 在史籍《史記·殷本紀贊》、《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中記載,商王族支孫食採於郲(今山東龍口),建國,其後遂以封地名稱“郲”為姓氏。春秋時期,郲國被魯國所並,其國人因失國而去“邑”,稱來氏,再簡化稱來氏。
相傳,商朝的建立者以子為姓,後來進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來姓。另外,在商朝立國期間,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於郲(今河南滎陽一帶),這位王族的後裔後來以郲為姓,再後來又簡寫為來,成為來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壽縣),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
源流五
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和卓·和札賚的族人以及後裔子孫中,有取原部族漢語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的主源。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後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後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並稱“來氏子姓,系出於郲。”來氏受姓,早於中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於《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後裔遍佈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萊氏:子爵,其俗夷,故亦謂之萊夷。來氏歷經戰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徵隴蜀有功,封為徵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恆為中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為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為揚州;大業初改為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宋朝時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於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南宋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辛棄疾給他撰寫墓誌銘:“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計程車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慶元五年(1200年),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來廷紹出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翌年,來廷紹以宣奉大夫出知紹興府,辛棄疾非常高興,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但還未出任,就在蕭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嚴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歿於蕭山祗園寺,享年53歲。來廷紹曾在病中,仍未忘懷故國,作《祗園臨終詩》一首:
病臥僧房兩月多,英雄壯氣漸消磨。
昨曾飲藥疑嘗膽,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櫬,莫教釋子念彌陀。
此心不死誰如我,臨了連呼三渡河。
來廷紹死後,葬於湘湖方家塢。由其子師安、師周延請辛棄疾為父作墓誌銘。辛棄疾懷著極為悲痛的心情撰寫了墓誌銘:“又卒矣!嗚呼,豈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為來、陳相繼而歿,已焉哉廠(注:陳指陳亮)。墓誌銘分為志和銘兩個部分,其銘曰:壯志憤憤兮扶社稷,忠誠烈烈兮貫金石。懷抱鬱郁兮未獲伸,友義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奪其年,國步艱難兮誰共力。湘水蒼蒼兮蔭佳城,千秋迢迢兮知來宅。辛棄疾所作的墓誌銘概述了來廷紹一生的經歷。來廷紹病故,由他的長子師安守墓,佔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師安在蕭山長河,生下七個兒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長河為蕭山西部古鎮,北濱錢塘江,東鄰鐵陵關,西連浦沿鎮、聞堰鎮,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長河的象徵。蕭山來氏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興旺發展。來師安之“佔籍蕭山,卜居冠山”,這是來氏在蕭山定居的奠基之始。這種說法一直流傳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製”,紹興府事來廷紹可應得“限田”百畝之數。但是,到了他孫子一代,即來長河十二三歲時,這百畝“限田”僅有七畝。由於本地豪民孔德祖“陰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來長河這僅有的“七畝”田,也勒令“出助役田”。這一惡劣行徑,致使來氏無法在蕭山立足。當時來長河雖然尚未成年,但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內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國子監助教曲江張經的支援下,“持祖父誥敕陳訴”,經都司、憲臺判定,孔德祖已構成“科勒役田”之罪,並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據邱本高的《宋處士長河散人來公墓誌銘》、張經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狀並二跋》語云:“元貞二年歲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來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諱大德,字維守”,“大父廷紹”,“父師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則長男也”,“自七八歲,則明敏嚴飭,無復童心。十二三則溫良正直,有成人之德。”“裡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誥敕陳訴。明證罪惡,人鹹直之……· 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來氏在蕭山的權力地位得以確認。來長河未出世之前,蕭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稱“夏孝裡”、“夏孝鄉”,長河公出世後,人們便用他的名字更換了“夏孝裡”、“夏孝鄉”的地名,稱之為“長河”。長河古為越地,周秦以來為會稽郡所屬,隋唐以降為越州永興縣屬地,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有鄉的建制,明清以後隸屬於紹興府蕭山縣,民國仍之。建國以後蕭山劃為杭州市屬縣,長河則為杭州蕭山屬鎮,1996年又劃為杭州濱江區所屬。
南宋時期
來氏從河南遷居蕭山,來廷紹成為蕭山來氏始祖。據《蕭山來氏家譜》世系記載:
第一世:始祖廷紹,行美三,字繼光,號平山,別號思洛子。原籍河南開封府鄢陵縣鹹平鄉淮安里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紹熙癸丑陳亮榜進士,歷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進階宣奉大夫。配楊氏。子三:師安、師厚、師周。寧宗嘉奉壬戌出知紹興府事,道經蕭山患病,寓祗園寺,卒於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歲,葬於湘湖方家塢。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師安,行會四,字仲仁,號西麓,生於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龍圖公葬方家塢,遂佔籍蕭山,卜居夏孝鄉 (今為長河鎮)。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發、大亨、大倫、大瑤。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師安卒於理宗寶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歲,葬於蕭山冠山陶家塢。進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魯七,字惟守,號長河。生於宋理宗寶慶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賢,行榮二。大德卒於元成宗元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歲,葬於冠山西麓。內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賢,行榮二,字子孝,號江屯,生於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賓(正三)、尚友(正四)、正五。榮二卒於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歲,葬於冠山西麓。金華郡學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賓,行正三,字端夫,號恬齊,生於元成宗元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繼王氏,子二:歆、韻。正三卒於元順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歲,葬於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員五,字仲美,一字邦衛,號斌山,生於元仁宗皇慶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孫氏,生子一,思名;繼王氏,子二:思義、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歲,葬於冠山南麓。賜進士山東利津縣韓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號潭居,生於元順帝至正已醜閏七月二十七日。配孫氏,生子二:勵、儀。卒於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歲,葬於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學訓導李實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儀,行三,字宗表,號冠山,生於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於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歲,葬於陳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號間如,生於永樂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瓚、璉。卒於明正統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歲。
宋末以後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紹興府事,來氏始祖來廷紹被任命為紹興知府,赴任途經蕭山,病歿於蕭山祗園寺。其長子師安守墓在蕭山湘湖方家塢,遂佔籍蕭山,卜居長河。次子師厚,去向無考。幼子師周,回河南。
師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來長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榮二。
榮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稱“三支”。
來大振生榮一、榮二、榮七。榮七為塘上“一支”。
(“一支”,因榮三當兵。榮七入贅蘇家譚)
來大圭生榮六、榮九,為高田沙“二支”。
榮九生德仁。德仁出家“雲巖寺”後,創立了“西隱庵”(今稱冠山寺)。
宋末,來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蕭山已形成一個整體。
元朝時期
元末,來氏隨著丁口的繁衍,宗族體系發生了新的變化,重新進行了組合與分佈。
第一階段:
來正三生晨五、員五、員六。
員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義、思德。
來潭居生二子:長康順字勵,幼冠山字儀。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來氏“六方”(六支)和廣世系”的創立。
1.“六支”(六房)
來康順生三子:長口如、次恂、幼裕,稱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來冠山生三子:長口如、次侃如、幼泰如,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廣世系
自來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來氏均稱“廣世系”。
(1)分佈在蕭山境內蔣家山、陳家河、墳裡陳、徐家闡、塘外、蘇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廣世系”。
(2)在戰亂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陝西、河南、山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稱“廣世系”。
來氏“六支”(六房)和“廣世系”的創立,既是宗族傳統的有效延續,又是這一傳統與傳統文化融會後的新事物。據有關史、地誌載明:“冠山”在六朝時就是名山。但從傳統的風水相術觀念而論,來氏則稱“佔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以相符應,並用來作人名,有“長河”、“冠山”其人。所以鄉諺有“先有長河,後有冠山”指二人輩分的先後,有人不知道長河、冠山二人的先後,所以成為疑難之謎。運用“河”“山”這種傳統取名方法,無不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之精華,表現了來氏為傳承“還我河山”這種英雄主義精神,以表示來氏從南遷開創的未竟之業!來氏“六支”在蕭山的分佈現狀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灣潭、河沿上、天官第、會宗堂、百仁堂、石廳(後牆門)、世科第、鹹墅、花園周、浦沿的冠三村、聞堰的祥大房、潭頭莊。
二支(二房):雙廟、河兜裡、河環莊(下莊裡)、西興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溝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當、老二牆門、騰蛟廳、起風廳、白虎(滸)弄、新當。
五支(五房):光裕堂、經魁牆門、老二牆門、閣才廳。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從來氏“六支”(六房)的創立與分佈現狀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運用溝、潭、池、河、牆、門、弄、廳、堂、房等支離錯雜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連貫,象徵了來氏聚族而居,同宗一體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他們以冠山為據點,以長河為淵源,日益發展,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來氏已號稱“兩浙巨族”。每逢朝考,錄取總額佔全額六分之一,而有“無來不出榜”的傳說。
蕭山來氏的繁衍外遷
蕭山來氏向外省繁衍,大約在宋代後期。始祖來廷紹之幼孫來師週一支,遷回河南洛陽,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獻不足,無可徵考。據《洛陽來氏家譜》序所記,在明代中期,來氏家族自蕭山遷入洛城,至今四百餘年,洛陽來氏的始祖名無考,字承甫,遷洛後住城內西北角倉街,卒葬城北金家溝村西,為洛陽來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傳至五世,有來思信者又遷至距洛陽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則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緩秋涼而得名。洛陽來氏至今已有二十餘世,現有二百二十餘戶,人口近千。蕭山來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歷史上知名者為哲學家、思想家來知德。來知德字矣鮮,號瞿唐,別號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蕭山遷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時有來泰者由楚入蜀,居於梁山,成為蜀地來氏之始祖,在古之賢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譜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陽來氏和麻城來氏中有向西遷至陝者。如洛陽來氏第十二世攜子赴陝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經鄖西入陝。今人陝西505集團總裁來輝武雖已難追述其始祖淵源,但據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鄖西縣,民國初年其祖父為逃荒,輾轉曲折到陝西定居,來輝武即出生於陝西周至縣尚村鄉,則陝西來氏或亦為蕭山來氏之後裔。在河南除洛陽外還有南陽、柘城等地有來姓族人,其中南陽有上來村、下來村。據洛陽市志辦來學齋編審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裴張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名小閻村,全村400餘人,均為來姓。據說小閻村來姓一族最早由洛陽遷來,是洛陽來氏第十二世來宗有於清嘉慶十八年攜三子,先移居盧氏,後又遷小閻村。來學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師所撰《小閻村的變遷》一文。文中曾說到村址,在陽平鎮的最東邊,位於溫和、東倉二河交河處的西岸。該村南端高圪塔處,有一座老窯院,住著張、嚴、來三家人,後來由於窯院倒坍,住戶遷到河邊外居住。河邊與窯院相比,地勢較低下,因此被稱為“下村”。下村後來又添一閻姓居民。老閻有一子,聰明能幹,在鄰村稍有名氣,廣稱“小閻”。時間一長,都以人名代替村名,與下村並稱。張、閻二姓,後來敗退……只有來家,人丁旺盛,久傳不衰。
分佈
當今來姓在中國大陸人口約十一萬,排在第四百二十一位,約佔全國人口0.008%不到。尤以河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來姓人口82%。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都郡:即廣陵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為①即今山西臨汾。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臺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堂號
江都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以望立堂。
另外還有會宗堂等堂號。
字輩
濟南市西郊大飲馬莊來氏一脈,有族譜記載的已有九世。為家族延續,行輩有序,且同莒縣族譜保持一致,從第十世起,為順、繼、恆、恩、久、傳、詩、聖、美、新、科、育、高、才、子、彥、建、洪、業、春、暉、敬、星、群,
一九九三年五月續定的勤、文、樹、振、清、繼、金、耀、昌、澤十字取消。望族人切記以上二十四字順序,為子孫取名,以防倫亂之誤。
安徽阜陽市潁泉區伍明鎮來氏字輩:“天立金振永洪文繼” ,天字輩之前的不詳,繼字輩之後的有個立字輩的私塾老先生曾經排過一次:“繼啟明升大兆”,但是未得到推廣與應用,繼“繼字輩”之後已經有兩代人了,取名都沒有遵循輩份。
山東壽光來氏字輩:“朝城鳳常慶延壽建庭恩”。
河南南陽宛城區金華鄉葉營村和來唐營村,官莊鎮東來村和西來村來氏字輩,喜同從新克瑞章
河南洛陽來氏字輩:“宗景志朝大會啟英華增福延慶克紹祖武尊師重道光耀家庭”。
洛陽來氏續寫的字輩
洛陽來氏族人有傳代排字,在重修洛陽來氏家譜後附有一大段聯句稱:
來氏祖籍本蕭山,
洛城、延秋一脈傳,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會、啟、英、華”歸一支,
原定輩字已傳完。
民國年間經商議,
續十六字作規範,
“增、福、延、慶”承華後,
“克、紹、祖、武”緊才日連,
“尊、師、重、道”接著續,
“光、耀、家、庭”四百年。
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柳林鎮來氏家譜字輩:作,全,恩。
莒縣小點鎮來氏家族家譜字輩:逢,永,慶,守,順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代;
望出平陽。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來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七言通用聯
隋榮公光前耀後;
漢節侯憂國忘家。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江都人來護兒,字崇善,隨楊素轉戰東南沿海,歷官大將軍、泉州刺史。大業年間,率師渡海攻打高麗卑奢城,因功進左翊衛大將軍,封榮國公。下聯典指東漢新野人來歙,字君叔,隨光武帝劉秀破隗囂,擊公孫述,屢立戰功,憂國忘家,忠孝彰著,由中郎將贈徵羌侯,死後諡節。
敵畏榮公六郎將;
人喜陽仲十卷詩。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光祿大夫虎賁郎將來整,江都人,是榮國公來護兒之子。驍勇善戰,所向無敵。敵歌道:“不怕官軍千萬乘,只怕榮公第六郎。”下聯典指明代進士、詩人、江西右布政使來複,字陽仲,三原人。詩文援筆立就。著述存詩集十餘卷。
七言以上通用聯
劾勢被讒,太祖私幸其第;
平陳立業,開府特表其功。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僉都御史來恭,正色立朝,彈劾不避權勢。有讒恭者,太祖私幸第。見夫人紡棉,恭鋤萊,遂誅讒而益重恭。下聯典指隋代大將軍來護兒,字崇善,江都人。以平陳功,進位上開府,後積功封榮國公。
【典故軼事】
1:來歙出使隗囂
光武帝擔憂隴、蜀二地,單獨對來歙說:“現在西州隗囂還沒有歸附,公孫述自稱皇帝,路途艱險遙遠,各位將領又正一心對付關東,考慮對付西州的策略,不知委派誰合適,你看該怎麼辦?”來歙於是主動請命說:“我曾經和隗囂在長安相遇。他剛起兵時,以興復漢室為名。現在陛下聖德隆興,我希望能奉您的命令,用典籍中聖人的話來開導他,隗囂一定會束手來降,這樣公孫述成滅亡之勢,不足為慮。”光武帝認為他說得對。
公元27年(建武三年),來歙才出使隗囂。公元29年(建武五年),又送馬援回隴右,順便帶詔書給隗囂。回來之後,又去勸說隗囂,隗囂於是派兒子隗恂跟隨來歙入朝做人質,光武帝拜來歙為中郎將。當時山東大致平定,光武帝謀劃向西收取隗囂計程車兵,與他們一起攻打公孫述,又派來歙去告訴隗囂光武帝的意旨。隗囂部將王元勸說隗囂,擺出許多疑問,使隗囂很長時間猶豫不決。來歙一向剛毅,於是憤怒地斥責隗囂說:“皇上以為您懂好壞,知興敗,所以才寫信給你表明意思。您有誠心,派兒子隗恂做人質,這是臣子和君主間互相信任。現在反而要聽信小人的話,定下招致滅族的計策,背叛君主,對不起兒子,這不是違背忠信嗎?決定吉凶的抉擇,就在今天。”來歙想要上前刺殺隗囂,隗囂起身進入內室,集合士兵,要殺死來歙,來歙不慌不忙地拿著符節走到車旁登車離去。隗囂更加惱怒,王元勸隗囂殺來歙,並派牛邯領兵圍守來歙。隗囂部將王遵勸諫說:“我聽說治理國家的人要慎重車服爵號;理家的人害怕積怒會加重災禍。都能慎重車服爵號,那麼部下就會服從命令;輕率地使怨禍加重,那麼家族就會遭殃。現在將軍派兒子在漢做人質,但胸中懷有二心,車服爵號就要丟了;外人有建議要謀害漢使臣,這是輕率地加重怨恨與災禍。古代各國打仗,使臣來往各國之間,目的就是要讓人重視用兵、珍惜和平而不好戰,更何況謀害帶著皇帝命令而又憑藉著重要人質的使臣呢?來歙雖然一輛車子出使遠方,但他是皇帝的表兄。殺害了他對漢沒有損害,但緊跟著的卻是您的減族之禍。從前宋國拘捕楚國的使臣,於是有拆死人骨頭燒火、交換孩子作食物的災禍。小國尚且不可侮辱,何況擁重兵的君主,再加上隗恂的命呢!”
來歙為人講信義,言行一致,以致往返勸說,都可核實,西州計程車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許多人替他說情,所以得以脫身回到東方。
2:來濟累官拜相
來濟出生於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祖籍南陽新野縣,是東漢名將來歙十九世孫。高祖來成,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父親來護兒,隋朝名將,曾擔任左驍衛大將軍、左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封榮國公,恩禮隆密,朝臣無比。
隋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右屯衛大將軍宇文化及發動政變,弒殺隋煬帝。來護兒不屈於叛軍,被宇文化及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來濟的大哥來楷(時為散騎侍郎、朝散大夫),五哥來弘(時為果毅郎將、金紫光祿大夫),六哥來整(時為武賁郎將、右光祿大夫)。 只有來濟和哥哥來恆因為太小沒有被殺。來濟在家族遭難後,流離艱險,而篤志好學,有文詞,善談論,尤曉時務。唐高祖時,舉進士。
當初,來濟和高智周、郝處俊、孫處約客居宣城石仲覽家中,石仲覽家境富裕,有器識,對待四人非常優厚。私下裡和他們談論志向,郝處俊說:“希望做到國家的宰相。”來濟和高智周也是這樣。孫處約說:“宰相或許不能希求,希望做到通事舍人就滿意了。”後來來濟領吏部,孫處約才以瀛州書佐調入朝廷,來濟立即做注說“如志”,就使孫處約任通事舍人。後來都做到三公輔相。
3:孝子來五魁
來五魁,字德祥,蕭山長河人氏,明朝太醫院醫士,人稱“孝子”。
一天,五魁母親染病,想吃梨。當時沒有梨買,他就過江到杭州採辦。傍晚,他買到梨,飛奔出城,直到江邊。那知白浪滔天,船工均不敢擺渡。五魁心急如焚,仰天長嘆,淚流滿面。這時,岸邊一位白眉毛、白鬍子的老船工,解下船纜說:“來來來,有這樣的孝子,渡江也許沒問題,我幫你渡過江。”老船工駕駛小船,迎風劈浪而去。船到江心,江風呼嘯,白浪排山倒海般向小船壓來。小船在浪谷裡顛簸穿行,時有傾覆的危險。這時,來五魁端正衣帽,向天哀求道:“我進城買梨是給重病的母親當藥吃的,如果我這次梨送不到,將耽誤母親的病情;另外,這樣大的逆風惡浪,看來我的性命難保,我死倒也無妨,但我重病的母親得到我死的訊息,也會哀痛歸天,兩條性命就此結束。老天你無故摧殘兩條人命,這豈不是罪上加罪?”說完,失聲痛哭,幾次昏死過去。這時,忽然天上飛來一朵白雲,像吸鐵石一般,將來五魁送出江面,頓時江上風平浪靜,而老船工和小船也不知去向。來五魁安全到達東岸西陵渡口。來五魁回到家裡,把自己渡江買梨、神仙相救的經過向鄉親們述說。大家都說五魁有道,船工有義,才得以潮神保佑。長河人民為紀念來五魁,每逢農曆二月初二,以梨作祭品來祭神,並把這天定為佛會——“孝子會”。還重建了長河的潮神廟,即“下新廟”。
4:御桃分家
宋朝的時候,河南鄢陵縣鹹平鄉淮安裡,出了一戶祖孫七代不分家的大戶,家中有多少人已經說不清楚,僅青壯年就有二百多人,人丁興旺,名振四方。
一天,西宮娘娘在皇上面前讒言說:“河南有一大戶,正在屯積糧食,積蓄力量,怕日後是個禍害。”皇帝一聽,將信將疑,就派了兩名大臣,帶上兩顆御桃,到河南探聽虛實。那兩名大臣以贈送“御桃”為名,見了這大戶人家的當家太公。那太公不知來意,見了皇上贈送的“御桃”十分感動,立即吩咐家人把桃子碾碎,放入缸內,用開水溶化。中午全家人吃飯時,太公請大家分享“御桃”,每人一碗桃汁。 事後,兩名大臣將見到的情景詳詳細細地向皇帝彙報。皇帝十分震驚,深感這位太公治家有方,發家有術,便傳旨會見太公。太公來到金鑾殿上,皇帝問道:“你家七代合聚,必有一套治家方法,何不說給寡人聽聽,為朕治國借鑑!”太公回答:“要治家庭,小民以為必須勤儉持家,闔家團結。再就是不輕信婦人之言也十分要緊。”皇帝聽到這裡,臉紅了起來,心想:我就是聽了貴妃之言,差一點害了這無辜之家,便讚賞了太公一番,讓他回家去了。太公回到家裡,回想贈御桃和上殿詢問的情景,感到不妙,覺得一定有人在皇帝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否則,那來這些是非呢?便召集長子、長孫一道商議,會上決定分家各居,讓各房大小遠走高飛,各奔四方,建立家園。
其中有位名叫康順的子孫,帶著家眷來到冠山腳下的長河安家, 由於他治家有方,教子有法,家業興旺,左鄰右舍都喜歡和他打交道,但不知道他家的實姓,互相之間問起,只說是“新來的那戶人家”。年深月久,“新來的”便成了“姓來的”了。
5:來端蒙抗倭
在長河的老百姓中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來氏親兵十萬,倭寇東逃西竄。”
說的是明朝嘉靖甲寅年間,有一股倭寇侵擾浙東,他們沿著錢塘江而上,一路搶掠燒殺,無惡不作,所到之處,雞犬不寧。一天來到西陵(西興)渡口登陸,妄圖經襄七房再騷擾長河,鄉親們聞知後,人心惶惶,大家彙集在長河街頭,研討如何對付入侵之敵。當時來端蒙、來節仲兄弟倆站起來對大家說:“我們長河地靈人傑,祖先留給我們的家園,豈能讓倭寇流匪蹂躪?”大家被兄弟倆一鼓動,群情激動,都紛紛表示願聽從他們的指揮。來端蒙便把大家組織起來,一百多名青年手執紅纓槍,肩背鋼刀,威風凜凜地在交通要道巡邏放哨,並築起土壘土堡,由弓箭手把守。書有“來氏親兵”四個大字的旗幟高高掛起,迎風招展,十里江堤之上,旌旗遍插,刀槍森嚴,晚上大小燈籠齊明,映紅半邊江面,守衛人員更是精神抖擻。那股倭寇,雖幾次試圖登陸,一見這番情景,個個膽戰心驚,不敢上岸。來端蒙、來節仲認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於是派出機靈之士作為偵察人員, 出外刺探敵人虛實。後來得知,倭寇僅有63人。大家信心百倍,決心徹底戰勝他們,端蒙兄弟親臨江堤指揮作戰。這天傍晚,倭寇剛剛踏上長河堤岸,四下裡突然鼓聲咚咚,金鑼嗚咭,長河人在來端蒙兄弟的率領下潮水般從四面八方向堤岸衝去,千百盞燈籠在冠山上下移動,倭寇聞風喪膽,落江逃竄,從此不敢再犯。
從此,來端蒙率眾抗倭的故事傳為美談。“來氏親兵十萬,倭寇東逃西竄”成為長河人的口頭禪。
【家訓格言】
《來氏家訓》——四訓八戒
蕭山來氏“佔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傳至第八代,來氏出了一位中興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康順公(來勵)。他倡導了“耕讀並舉,詩禮傳家”的家風,著作了“四訓八戒”……
一訓曰:來汝孫聽我說,勿忘卻,廟安神,墓葬魄,過之必式,芟荊棘,畚瓦礫,基址塋域,毋侵寸尺,碑斷滅須重刻,無攀折,主司列,尤貴密,勿我褻,毋視為私室,毋藏私物,毋燕私客,祭祀必精潔,朔望必謁有常式,勿差忒,墓崇廟新斯福錫。有不從我說,重加爾責,家長鬚知。
二訓曰:來汝孫,聽我訓。敢不順,族睦家必振,勿為毫釐,輒起爭釁。長絕侵凌,幼毋不遜,觀譜牒,定名分,富貴貧賤此何論,病懶而貧,無故而困,濟之須吝,憐孤寡,恤饑饉,異姓尚波及,況親近。聞有縱兇頑,壞家法,責之須峻,犯而至斥為路人不重認,毋入家廟令我忿。
三訓曰:來汝孫,聽我規。勿我違,身能正,家始齊。謹言慎行,攝爾威儀。酒以合歡,五行七行,斯可已而。主雖雲勸客,亦何用沉湎為?亂厥性,為狂兒,樂極生悲,或成病,或惹閒非不及亂,聖言可師,冶誨淫,心無彼移,尊前何用渠,吹竹彈絲,我有一樂可代斯,衛武公賓詩。有不用此規,家長帶我加鞭答。
四訓曰:來汝孫,聽我戒。在心記。於人須汎愛,周貧恤匱,尤親其賢,毋忽毋怠,事恆有賴。忍事可濟,容德乃大,毋專利,毋怙勢,害人身先害,壞人家必壞,否則遺禍後代,無恤興,智伯敗,其故何在?汝其審之,我言不再。
一戒曰:人不知學,是曰面牆,目無所見,足不可行。治平之法,修齊之方,凡百所處悉載篇章,可就先覺,是究是祥,我告我後,勿絕書香。
二戒曰:麝食柏香,蝨處頭黑,可以為人,不親有德,一出正言,我貴我則:一出諛言,我悅我賊。勿隨愛憎,竟忘損益。我告我後,當知所擇。
三戒曰:相彼豺獺,祭獸祭魚。我為人斯,而反不如。祖兮有我,積慶之餘。父兮生我,萬狀勤劬。四時報本,其可雲無?我告我後,慎勿忘諸。
四戒曰:我之守成,實不容易。烈火燎毛,猝莫能制,惟勤與慎,足可預備。越峻多安,馳坦或躓。勿為堂燕,突炎勿畏。我告我後,刻苦以記。
五戒曰:人有愚頑,生不聞禮。舉止輕揚,語言粗鄙。挾富逞豪,揚揚過市。勢壓鄉人,氣凌文士。百無一知,自以為是。我告我後,慎勿有此。
六戒曰:人之有生,孰能無事。方樂思憂,先危裝置。豈容晏然,飽食嬉戲。遊獵賭博,耽酒悅妓,業類冰消,財同糞棄。我告我後,法得爾治。
七戒曰:書則必讀,田則必耕。惟此二者,可以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榮。絕勝他務,狗苟蠅營。所得幾何,輒與人爭。我告我後,二者無更。
八戒曰:應役以難,錢穀是掌。督責任多,侵漁相仿。借威取悅,所費甚廣。迨至完官,計一賠兩。身被重刑,家亦隨蕩。我告我後,勿投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