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姓圖騰(哥舒氏圖騰)
哥舒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姓氏,讀音作gé sū(ㄍㄜˊㄙㄨ),不可讀作gē shū(ㄍㄜㄕㄨ)。哥舒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古突厥族西突厥哥舒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古西突厥,原是突厥汗國的西面可汗。突厥興起時,土門可汗之弟室點密西征,役屬西域鐵勒各部、葛邏祿、拔悉密等諸部。室點密先是聯合波斯消滅了白匈奴,以後又同拜佔廷結盟,進攻波斯,擊敗了當時強盛一時的波斯帝國。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東、西突厥因權利之爭而分裂,分裂為東、西二部,後分別稱為東突厥族和西突厥族。西突厥族主要活動在蔥嶺東西,控制了自漢朝時期建立起的絲綢之路。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突厥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古突厥族西突厥哥舒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西突厥,原是突厥汗國的西面可汗,在公元六世紀初期由達頭可汗統領。
早在南北朝時期,突厥族就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到了公元六世紀初,突厥民族盛起於阿爾泰山南麓,建立了人數多達數十萬的軍隊,後在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公元562年)開始遷徙南下,建立了汗國體制,稱突厥汗國。突厥興起時,土門可汗弟室點密西征,役屬西域鐵勒各部、葛邏祿、拔悉密等諸部。室點密先是聯合波斯消滅了白匈奴,以後又與拜佔廷王朝結盟,進攻波斯帝國。
在北周時期,突厥汗國內部已經開始出現分裂跡象,當時的達頭可汗對突厥的總首領沙略可汗的蠻橫十分不滿。
到了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沙略可汗命突厥之一部的阿波可汗領軍南侵,但隨即被隋軍擊敗。阿波可汗與達頭可汗關係很好,因此沙略可汗藉口阿波可汗在侵隋的戰爭中先行潰退,出兵襲擊了阿波可汗,阿波可汗被迫率部眾投奔西部的達頭可汗。
於是,早已對沙略可汗不滿的達頭可汗聯合了阿波可汗與沙略可汗對立,雙方開始了窮兵黷武的相互攻擊,於是整個突厥民族開始分裂為東、西兩個突厥汗國。東突厥沙略可汗在隋朝北境一帶活動,而西突厥達頭可汗則在隋朝西北境一帶活動,從此西突厥在西域稱雄,以控制絲綢之路。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東、西突厥正式分裂,西突厥射匱可汗廣開疆土,東起金山西到西海諸國都在他的統治之下,汗庭建在龜茲北面的三彌山,其弟統葉護可汗後來則把汗庭遷到石國北面的千泉(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派吐屯駐西域各國,收斂徵賦。這個時期,是西突厥族最強盛的歷史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統葉護可汗被其伯父所殺,西突厥內部變亂迭起,貴族們紛相爭立,西突厥部族中的“格蘇部”乘機在此期間迅速壯大起來,並被唐朝歷史文獻正式記為“哥舒”,從此出現了“哥舒氏”這一族稱以及姓氏。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將軍李靖出擊突厥,其屬下的前鋒大將蘇定方率軍擊敗了東突厥族的頡利可汗,從此東突厥族在中國境內消亡。
到了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建牙帳在雙河(今新疆博樂、溫泉)和千泉,總領十姓部落,大體上控制了西域各國,並連連發動對大唐王朝的戰爭,不斷襲擾唐朝庭州諸地。
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唐高宗派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開始征伐西突厥各部,前鋒將軍蘇定方率軍征討西域,蘇定方親自率精兵五百名,越山馳進西突厥主要部落之鼠尼施部於鷹莎川(今新疆開都河),賊眾大潑,蘇定方率軍斬殺千餘名敵軍,擊敗鼠尼施等部,山中到處是敵人丟下的車仗、牛馬和糧食先。後因副大總管王文度阻撓,此役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程知節、王文度等人因此皆被唐高宗下獄。
到了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蘇定方晉升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西征,唐軍先後擊破破處木昆部,降嫩獨祿萬眾。阿史那·賀魯率兵車共十萬人迎戰,以為蘇定方兵少,分散兵力以左右兩翼同時進攻唐軍。蘇定方則利用敵人驕兵輕敵的弱點,令步兵在高地嚴陣防守,自己則率勁騎埋伏在外圍。當阿史那·賀魯軍連續三次突擊唐軍步兵方陣都沒能衝入而軍容混亂、士氣衰退之際,蘇定方抓住時機出勁騎衝殺,突厥兵本已勢衰,根本已經受不起唐朝生力軍騎兵的衝擊,結果唐軍“屠三十里,斬首數萬”,阿史那·賀魯軍大敗。第二天,蘇定方不以敵潰為勝,率軍繼續進擊,突厥軍不及喘息而紛紛投降,其首領阿史那·賀魯領其子、婿等率數百騎向西逃竄。蘇定方分兵兩路緊逼夾擊,死追阿史那·賀魯直至石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首都塔什干)西北的蘇咄城,城主伊涅達幹懼怕大唐軍威,遂將阿史那·賀魯父子誘捕,然後送往石國。石國王將阿史那·賀魯父子交給唐軍前鋒大將蕭嗣業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民族的主體滅亡,部眾大部歸降於大唐王朝,其中就有哥舒部。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冬,已經歸降的西突厥鐵勒思結部首領俟斤·都曼,脅迫所部及疏勒、鐵勒等三部族叛離唐朝廷,自立汗城於蔥嶺以西的馬保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唐高宗詔令左驍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蘇定方為安撫大使,率兵征討。蘇定方選精卒一萬,勁騎三千,立即出發,晝夜兼程行三百里,迅速抵達俟斤·都曼之地,其中的“勁騎三千”主要就是哥舒氏族人組成的騎兵。
蘇定方擅長的這種長途快速奔襲的戰術再次發揮奇效,俟斤·都曼根本就沒想到唐軍這樣快就到達,大驚失措,全軍亂成一團,大敗潰逃。蘇定方仍然採用跟蹤追擊戰術,把俟斤·都曼的殘餘團團包圍起來,俟斤·都曼只好投降。蘇定方俘獻於朝後,當時有司提出如法定斬,蘇定方向唐高宗請求說:“我已經向俟斤·都都曼傳喻了陛下您的旨意,自動投降可免死,現在不應再殺他了。”唐高宗因此說:“既然是這樣,該為你全信,不殺他了。”從此,中國西部的蔥嶺以西一帶地區悉定。
在此後的有唐一朝,突厥哥舒部族人以其驍勇善戰著名,一直為大唐王朝所重用,並被賜予李姓。在唐王朝起用的諸多少數民族將領中,亦多有哥舒氏族人,例如著名的唐朝將領、重臣哥舒·翰。
自唐朝以後,大部分哥舒氏族人之間融合到漢族之中,多以李氏、舒氏、任氏為漢化姓氏,另有一部分哥舒氏族人則融入到了回紇民族中,成為今天維吾爾族的先民之一。
【遷徙分佈】
突厥民族
突厥族是隋唐時期活動在北方地區的最有影響的遊牧民族。關於突厥族的族源,史學界存在多種意見。一般認為,阿史那氏、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先祖,是以“狼”作為圖騰的部落。最高統治者稱“可汗”。
突厥族政權建立後,可汗牙帳前建有“狼頭纛”作為權力的象徵,表示不忘本之意。突厥族政權有一套完整而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官制系統。
在沙缽略可汗統領突厥族時期,突厥族規模較大,相對穩定地駐牧於今內蒙古地區。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族內部爭權鬥爭加劇,沙缽略與阿波兵戎相見。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沙缽略向隋王朝“上表稱臣”,並提出“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內”的請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在得到隋王朝的允許後,大批的突厥族人進駐了這一地區。沙缽略的牙帳一直設在“紫河鎮”(今內蒙古托克托)。可以肯定,南下的突厥族已經成為隋王朝邊疆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突厥族在啟民可汗時期與隋王朝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發三路大軍打擊對隋王朝不表示友好的突厥族都藍可汗,取得勝利。不久,即扶持因突厥族內部矛盾而長期得到隋王朝支援的沙缽略之子染干(突厥族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妻之以“宗女義成公主”,並“築大利城以處之”大利城即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可汗的牙帳當設於此。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文帝又“為啟民築金河、定襄二城”(金河,今內蒙古托克托;定襄,今山西定襄)。相對安定的生活條件,使突厥族人的畜牧業經濟在這個時期得到較快的發展,史書有“人民馬羊,遍滿山谷”之說。
唐朝時期,突厥族進一步強大起來,對今內蒙古地區的影響也超過了以往。據史籍《新唐書·突厥族列傳》中記載:隋朝末年動亂之時,漢人、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族都有許多投奔突厥族。突厥族兵力有“控弦且百萬”之說。唐朝初年,突厥族頡利可汗對北方地區郡縣的抄掠十分嚴重。
唐太宗李世民當政後,從各個方面尋求解決與突厥族的關係。唐太宗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軍六道並出進攻突厥族。從地理位置看,六道中的金河道、定襄道等均與今內蒙古地區有關。第二年春季,唐朝大軍與頡利可汗在“白道川”一帶展開決戰,結果頡利可汗被擒,突厥族降唐者達十餘萬口。唐太宗採納了中書令溫彥博的意見,將突厥族降唐者安置在“東自幽州,西至靈州”的地區之內。其中,豐、勝、靈、夏、朔、代六州地區比較集中。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大部分都在這個範圍內。同時,以“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為基本政策,逐步設定了一些軍政建制和羈縻州府進行轄制。
到了默啜可汗時期,突厥族進入了又一個比較強大的時期,“勝兵”通常保持在四十萬以上。契丹、奚族、室韋、薛延陀等族基本被其役屬。突厥族的活動區域遍及大漠南北,而且向東西方擴充套件。唐中宗李顯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農曆3月,下令“築三受降城於河上”,加強了對突厥部族的防備。三個“受降城”的位置大體是:“東受降城本漢雲中郡地,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西受降城蓋漢臨河縣舊理處”,可見,這三座城都與今天內蒙古地區的歷史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默啜可汗以後,突厥族的力量因內部矛盾和回紇等他族的攻擊而衰落。到苾伽可汗時期(公元716~734年)略有復甦,而到了白眉可汗時期,因受回紇族攻擊嚴重,有相當一部分突厥族人在苾伽可汗的妻子骨咄祿婆匐可敦的率領下再次歸順唐王朝,其餘的突厥族部眾則被回紇奴役。
隋、唐、五代時期突厥族的內遷
在隋朝時期和唐朝前期,以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南北和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東西為基本生活區域的突厥族,在政治舞臺上極為活躍,不僅多次與中原王朝發生戰爭與對抗,在和平時包括和親和貿易等內容的雙方的聯絡也比較頻繁。
唐朝後期至五代時期,突厥族式微,但仍與中原王朝保持一定的聯絡。在交往過程中,大批突厥族人由於種種原因遷入中原王朝的北部沿邊地區,從而對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突厥族和其他北方民族內遷後,對中原地區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有關突厥族的外延和內涵比較混亂,一些歷史文獻有時將鐵勒、粟特等臣屬於突厥族的民族也包括在內。本文采納薛宗正先生的看法,所說的突厥族,系以阿史那氏為中心,以“Turk”為共名的藍突厥族以及執失、蘇農、蘇尼失等少數久已忠於阿史那氏且關係十分密切的異姓突厥族部落,鐵勒九姓與粟特的遷移不屬於本文考察範圍。
⑴.遷移過程:
南北朝末期,突厥族力量開始壯大,至木杆可汗時期(公元553~572年),領地“東自遼海(今遼河上游)以西,至西海(今裡海),萬里;南至沙漠(大漠)以北,至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五六千里”,開始騷擾中原王朝的北方邊境。約在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分裂為東、西二部,後分別稱為東突厥族和西突厥族。西突厥族主要活動在蔥嶺東西,東突厥族主要活動在大漠南北。
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東突厥族沙缽略可汗“既為(西突厥可汗)達頭所困,又東畏契丹”,遣使向隋王朝告急,經同意率部落南遷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又“請獵於恆州(今河北正定)、代州(今山西代縣)之間”,亦獲得許可。在隋王朝的支援下,東突厥族力量復振,兩年後重新建牙帳於漠北。
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以來,東突厥族已進行若干年的內戰加劇。都藍可汗歸降於西突厥族達頭可汗,與之合攻北面小可汗突利。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春季,突利所部被擊敗,被迫南下附隋。農曆10月,隋王朝冊封突利為啟民可汗,下有萬餘人,不久漠北部落歸之者益眾。隋王朝為啟民築大利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以安之,後因受都藍侵掠,復移居於黃河以南的夏、勝二州之間(今內蒙河套以南地區),東、西兩面至黃河,南北四百餘里,外掘以橫塹。當年的農曆12月,都藍為部下所殺,漠北大亂,隋王朝派兵進攻漠北並派人招撫,降者達萬餘家。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突厥族步迦可汗(達頭可汗)率部犯塞,隋王朝與啟民部落全力反攻,擊敗步迦可汗,“自是突厥族遠遁,磧南無復虜庭。”由於漠北頻遭戰亂,一些牧民南下歸附於隋王朝或投啟民部落,僅在當年農曆5月,便有“突厥族男女九萬口來降”。隋仁壽三年(公元603年),因鐵勒諸部反叛,步迦在漠北無法立足,被迫降於啟民部落,部眾或西奔吐谷渾部族,或南下歸附啟民部落,啟民部落於是盡有步迦之眾,統一了東突厥族。
隋朝大業前期,西突厥族在處羅可汗的統治下。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文帝西巡河西地區,在燕支山會見高昌王和西域諸國首領,處羅可汗藉故不赴,隋文帝大怒。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王朝挑動西突厥族酋長射匱襲擊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大敗,率殘部東遷。次年,隋王朝將其部眾一分為三,勒令處羅可汗率五百騎隨隋文帝出巡,其餘二部分別居住在會寧郡(今甘肅靖遠)和樓煩郡(今山西靜樂)。
唐朝初年,東突厥族大力支援中國北方地區的反唐武裝,並多次重兵侵入關中、河東、河北等地區,威脅著新成立的李唐政權。唐王朝統一華北地區以後,利用大漠南北因薛延陀、回紇反叛東突厥族所產生的嚴重內亂,開始發動平定東突厥族的軍事行動。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將李靖、李績等人分路出兵,進攻東突厥族。當年農曆12月,“突利可汗及鬱射設、蔭奈特勤等並率所部來奔。”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農曆2月,唐軍滅東突厥族,李靖和李績兩部大軍分別俘突厥族男女十餘萬和五萬餘人自陰山以北南歸。突厥族首領蘇尼失,督部落五萬家,牙帳設於靈州(今寧夏靈武),亦於農歷3月間舉眾來降;頡利可汗此時也被捉獲;突厥族的其餘部眾,“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
突厥族被唐軍滅亡之後,如何安排大批降唐的突厥族人,成為大唐王朝君臣議政的中心。當時中書令溫彥博建議仿照東漢劉秀置匈奴於五原塞下的作法,“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幹蔽。”此議為唐太宗所採納,於是在東自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廣闊的沿邊地區設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以統其部眾。又分頡利可汗之地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以統其眾”。內遷的部落首領分別封為將軍、中郎將等官,佈列朝廷,五品以上百餘人,“殆與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長安的達近萬家。據史籍《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朝廷平了突厥族後,還設定了北開、北寧、北安、北撫等四州都督府,並復置豐州。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由於李世民猜疑分佈在河南的突厥族人,遂立阿史那思摩為可汗,賜姓李,率“突厥族及胡在諸州安置者,並令渡河北,還其舊部。”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李思摩率眾十餘萬、勝兵四萬,渡過黃河,設牙帳於故定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因部下相繼背叛,李思摩入朝侍衛,突厥族部眾復南渡黃河,遷於夏、勝二州之間遊牧。
擊滅東突厥族以後,唐王朝的影響開始進入西域。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退居西突厥族自稱都布可汗的原東突厥族拓設阿史那社爾率眾萬餘人內屬。西突厥族可汗阿史那彌射,在企圖自立為可汗的族兄阿史那步真的威逼下,被迫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率所統處月、處密二部落入朝,被授以右監門衛大將軍一職。其後,阿史那步真自立為咄陸葉護,因各部落多不服,亦逃亡,攜家屬入朝,被授以左屯衛大將軍一職。二人以後主要居住在長安,其子孫也主要生活在中原。
頡利政權滅亡以後,仍留在漠北的一些東突厥族人推阿史那斛勃為君,稱之為乙注車鼻可汗,建牙於金山(今新疆阿勒泰山)以北。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朝大軍襲擊車鼻部,其眾盡降,車鼻就擒。
唐貞觀二十三年,唐王朝於北部沿邊地區,以突厥族部落設立一批羈縻府州。據史籍《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以阿史德部置阿德州,以執失部置執失州,以蘇農部置蘇農州,加拔延州共四州屬定襄都督府;以舍利吐利部置舍利州,以阿史那部置阿史那州,以綽部置綽州,此外又有思壁州和白登州,此五州屬雲中都督府;以鬱射施部置鬱射州,以多地藝失部置藝失州,以卑失部置卑失州,此外還有叱略州,此四州在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後屬桑乾都督府;以賀魯部置賀魯州,以葛邏、挹怛部置葛邏州,此二州及以鐵勒族夾跌部置的夾跌州屬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才設的呼延都督府。另外,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因突厥族降附復設十一年又廢的豐州,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又復置。史籍《唐會要》中解釋增設諸州的原因是“諸突厥族歸化”,考慮到各州是在唐朝大軍平定車鼻政權之後增置,期間當有一定數量的突厥族移民自漠北內遷。
車鼻政權滅亡以後,唐王朝在大漠南北設瀚海和燕然二都護府,其中瀚海領突厥族諸部,治於狼山都督府。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瀚海都護府改名雲中都護府,移至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專理大漠以南諸突厥族部落,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名單于都護府。史學家譚其驤指出:原作為瀚海都護府治所的狼山都督府,“亦當於此時撤廢,徙其部落於磧南,但諸書皆略而不載。”這種推測是很有道理的,史書雖略而不載,仍可看出痕跡。
史籍《資治通鑑》記載:唐麟德元年,“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初,李靖破突厥族,遷三百帳於雲中城,阿史德氏為之長,至是部落漸眾。阿史德氏詣闕,請如胡法立親王為可汗以統之。”按說,從李靖破突厥族至麟德元年才短短三十四年,遷入雲中古城的突厥族人最初不過三百帳,按正常繁殖速度此時人口不至於多到刺激阿史德氏要求立可汗,而此“部落漸眾”恰又在雲中都護府遷入之次年,大量增加的突厥族人只能來自隨雲中都護府遷入的漠北移民。
在史籍《舊唐書·突厥族傳》中也記載:“初,咸亨中期,突厥族諸部落來降附者,多處之豐、勝、靈、夏、朔、代等六州,謂之降戶。”不知這些部落屬東突厥族還是西突厥族,在唐咸亨年間因何原因而遷移,但為突厥族是無疑的。
唐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單于都護府的突厥族阿史德溫傅和奉職二部反,二十四州首領皆叛應之,此後叛亂不斷,幾年後阿史那骨咄祿建立後東突厥族政權,並率領一些本已遷居漠南的突厥族人將牙帳遷回漠北,開始騷擾唐王朝北部沿邊地區。
骨咄祿死後,默啜立為可汗,借和親機會,索要在唐咸亨年間遷入河曲六州的突厥族降戶。由於突厥族兵勢甚盛,唐王朝只好答應,“遂盡驅六州降戶數千帳”和大批種子、農具予突厥族,“默啜浸強由此也”。這些降戶已在沿邊地區生活若干年,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他們的遷入必然要大大促進後東突厥族的發展。
在雙方作戰過程中,有不少唐兵和漢人被擄至突厥族境內,也有一些突厥族人因淪為俘虜而流入中原。武則天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農曆5月3日詔令:“西北緣邊州縣,不得畜突厥族奴婢”,據此看來,應有一定數量的突厥族人遷入並淪為奴婢,否則就不必專門發此詔令。
自唐垂拱年間(公元685~688年)以來,西突厥族屢受後東突厥族的侵掠,部眾散失嚴重。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唐王朝扶植的繼往絕可汗二世阿史那斛瑟羅收餘眾七萬餘人入居內地。阿史那斛瑟羅後拜為右衛大將軍,除了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後的三年出鎮碎葉,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區,但隨其內遷的六七萬人後分佈於何處,已無從考證了。
唐中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唐軍將領張仁願奪取了漠南,並於黃河北岸修築三受降城,開始扭轉對後東突厥族戰爭中的被動局面。不久,後東突厥族內部不穩,“默啜既老,部落漸多逃散”,唐王朝趁機對其發起進攻,漠北部落紛紛降唐。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默啜妹婿火拔頡利發率兵攻打北庭失敗,“懼不敢歸,攜其妻來奔”,遷入中原。農曆10月,十姓胡祿屋等諸部赴北庭請降於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奇台),唐派左散騎常侍解琬去北庭,“隨便宜區處。”
唐開元三年(公元715年)農曆1月,“突厥族十姓前後降者萬餘帳”,被安置在河南地,除了來自鐵勒九姓和高麗等部族,其中當有一些突厥族人。由於唐朝邊疆將領措施不當和毗伽可汗繼立,這些部落多在一年以後叛歸漠北。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默啜在作戰中被殺,其家族被骨咄祿之子攻殺殆盡。由於“家國喪亂,蕃落分崩”,倖存的家屬和與其有關的部落不得不南遷。默啜之女賢力毗伽公主和其兄右賢王闕特勤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遷入長安的。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後東突厥族發生嚴重內亂,爭奪汗位的各派互相殘殺,“部落日以攜離”。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突厥族西葉護阿布思及西殺葛臘哆、默啜之孫勃德支、伊然小妻、毗伽登利之女帥部眾千餘帳,相次來降。”,不過,史料中未記載這些人居住在何處。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與突厥族作對的拔悉密進攻後東突厥族,烏蘇可汗被殺,突厥族人復立其弟為白眉可汗,國中大亂。唐王朝聯合回紇軍隊乘機進攻,殺了白眉可汗,後東突厥族汗國滅亡。已去世的毗伽可汗的妻子骨咄祿婆匐可敦,為了避難不得不率餘眾歸唐。此後,回紇開始稱雄漠北。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一些南遷的突厥族部落參加唐朝大軍對安史叛軍作戰。當年的保衛潼關之戰,指揮是內遷的西突厥族人哥舒翰,二十萬名軍人,除漢人,相當一部分人來自邊疆民族,其中也有屬於突厥族的沙陀、火拔等部落。
一些突厥族部落則參加了安史叛軍。當年夏季,突厥族酋長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自安史部佔領下的長安逃歸朔方,說誘鐵勒九姓和分佈在漠南的六州胡(其中一些是突厥族人)數萬眾進攻唐朝大軍,被擊敗,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數萬人復歸安史部,遷入范陽(今北京市境)。
這些突厥族部落,在中原各地的作戰過程中,除了死於戰爭,其餘都留在中原,漸為漢族所同化。
唐德宗李適時期,吐蕃大舉侵入關內道北部,河南地的突厥族人無法立足。史籍《資治通鑑》記載: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農曆11月,唐王朝“命馬燧以河東軍擊吐蕃。燧至石州(治今山西離石縣),河曲六胡州皆降,遷於雲、朔之間。”此後,包括突厥族人在內的六州胡人多被遷至河東的北部。
到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王朝的北部邊境已很少有突厥族活動,只有在振武軍(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附近,仍有一些突厥族人“掠漕米及行商”,為振武節度使史憲忠擊破。顯然,這些突厥族人勢力已不大,否則不至於淪為搶劫行人的強盜,也不至一擊即潰。又史籍《新唐書·徐商傳》中記載:大中間,“突厥族殘種保特峨山,以千帳渡河自歸,詔商綏定”,徐商將其遷到太行山以東,“置備徵軍,凡千人”。特峨山確地無考,據上引大中間突厥族史料,估計應在振武軍附近,被徐商南遷的突厥族和在振武軍附近搶掠的突厥族應同出一部。經此次遷移以後,漠南突厥族的勢力無疑更小了。
五代時期,突厥族“於時最微”,加之與中原來往較少,以至於“其君長史皆失不能紀”。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在契丹的進逼下,突厥族與吐渾開始向河東北部移動。後晉天福中(公元936~944年),由於成德節度使安重榮的招引,繼熟吐渾三萬餘帳自應州地界進入後晉以後,“生吐渾並渾、契必、兩突厥族三部落,南北將沙陀、安慶、九府等,各領部族老少”,進入五臺山一帶,各部的強壯人馬約有十萬眾。據此看來,五代時突厥族主要活動在河東的北部沿邊一帶,大約只有幾個部落,人數可能不會超過數萬人,力量不僅遠遠小於契丹,也遠不及吐渾。五代來中原入貢的突厥族首領已非阿史那氏,而分別姓渾、張、杜、
遼國時期,曾於聖宗統和元年(公元983年)派兵赴西南路討伐西突厥族。但自公元十一世紀以後,西突厥族寂然無聞,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西支突厥族大約同東支突厥族一樣,皆消失於公元十一世紀。”
唐朝後期,西突厥族沙陀部落舉部內遷。沙陀本居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之東,金沙山(今尼赤金山)之南。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攻陷北庭,沙陀七千帳被迫東遷至甘州(今甘肅張掖)。由於吐蕃欲遠徙沙陀於河外地區,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酋長朱邪盡忠率眾三萬餘,順河西走廊東遷附唐,經一路作戰,部眾略盡,到靈州時只有戰士三千來人,唐王朝將他們安置在鹽州(今陝西定邊),設陰山都督府以處之。靈州節度使範希朝為利用沙陀人作戰,“為之市牛羊,廣畜牧,休養之”。此後,原散失在鳳翔府(今陝西鳳翔)、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和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等地的沙陀人,以及朱邪盡忠弟弟葛勒阿波率領的七百餘人,也相繼遷入鹽州。次年,範希朝出鎮太原,沙陀舉部從之,遷入河東的北部。
沙陀人東遷以後,參加了唐王朝討伐北方藩鎮的戰爭,屢立戰功,沙陀的勢力也隨之擴張,到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已“北據蔚州(今河北蔚縣)、朔州(今山西朔州),南侵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縣)、嵐州(今山西嵐縣)、石州(今山西離石),至於太谷(今山西太谷)焉。”
五代十國時,沙陀人在中原建立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和北漢國。北宋建國後,沙陀與漢人相混,無復分辯。
⑵.突厥族移民的分佈:
內遷的突厥族移民,廣泛分佈在東起營州,西至涼州的中原北部沿邊地區以及都城長安。茲據史籍《舊唐書》和史籍《新唐書》之史籍《地理志》所載羈縻府州及其他文獻,討論突厥族移民的分佈狀況。
①營州(今遼寧西部):
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於營州南之五柳戍僑置順州,用以安置突利可汗率領內遷的部落。十年,又於營州界置威州,用以安置烏汗達幹部落,咸亨中期改名瑞州,治來遠縣(今遼寧綏中縣境)。二州人口較少,唐貞觀十三年時著籍戶口數分別是八十一戶,二百十九人;六十戶,三百六十五人。武則天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以後,二州內遷。史籍《舊唐書》卷200上史籍《史思明傳》中記載:史思明“營州寧夷州突厥族雜種胡人也……與安祿山同鄉裡。”同卷史籍《安祿山傳》說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其母阿史德氏為突厥族人。據此可見,寧夷州不僅有胡人,也有突厥族人。
②幽州(今北京、天津、河北涿州):
唐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萬榮部攻陷營州,此後營州都督府下屬各州內遷。順州僑治幽州城(在今北京城西南)內,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名順義郡,此後無聞。瑞州先遷於宋州(治今河南商丘縣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遷治幽州之故廣陽城(今北京房山區良鄉鎮東北)。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二州的著籍戶數分別是一千零六十四戶,五千一百五十七人;一百九十五戶,六百二十四人。史籍《舊唐書·地理志》於河北道雲:“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之亂,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至德之後,入據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瑞州在十七州之列,順州雖未包括在十七州之內但也是寄治幽州的蕃州,二州的突厥族人估計至德(公元756~758年)後也被驅入中原作戰,二州撤廢。至德二年以後,數萬突厥族、鐵勒和六州胡人自河南地遷入范陽(幽州)。
③河東道北部諸州(今山西太原、離石一線以北地區):
由於與蒙古高原相接,向為遊牧民族南遷的重要區域,突厥族人也不例外。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南下降隋的突厥族人萬餘家便被安置在恆安鎮(今山西大同),次年趙仲卿在此築城以安置之。隋大業年間,由處羅可汗率領的西突厥族內遷部落,一部分由特勒史大奈統領,居住在樓煩郡(今山西靜樂、興縣),隋末在河東參加了李淵發動的反隋起義。朔州(今山西朔州)和代州(今山西代縣)都是唐咸亨中期主要安置突厥族內遷部落的州。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以後,由於原居住在河曲一帶的六州胡遷入雲州(今山西大同)和朔州(今山西上揭),河東北部的突厥族移民人數有所增加。唐元和(公元806~820年)以後,沙陀人遷入定襄川(今山西定襄)和神武川(今山西應縣)等地,唐末隨著力量的壯大,逐漸分佈到蔚、朔、忻、代、嵐、石諸州。
④關內道之河南地(約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以南,包括陝西省北部沿邊和寧夏東部地區):
屬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南鄰隋唐都城所在的關中平原,又有廣闊的牧場可供放牧,中原王朝為了遮蔽關中並藉以保持內遷的遊牧民族的習俗,常常將他們安置於此,這裡也是內遷突厥族人最主要的遷入地區。
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啟民所部南下附隋,不久移居夏、勝二州,東、西兩面至黃河,南北四百餘里,河南地的大部分地區都成為其遊牧區域。以後,由於突厥族移民增多,隋又在黃河北岸為其築金河城(今內蒙古托克托),顯然,啟民部落的遊牧範圍已擴大到黃河以北,但文獻並沒有記載啟民部遷出河南地。
唐貞觀四年以後,河南地是唐王朝安置東突厥族降人的主要地區。當時,在廣闊的沿邊地帶設定襄與雲中二都督府與順、佑、化、長、北開、北寧、北撫、北安、豐等州都督府,上述都督府,除順州僑置營州豐州治今內蒙五原縣南佑州無考,其餘可能都設在河南地。
關於定襄和雲中二都督府的僑置地,史學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按史籍《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二都督府僑置地分別是寧朔縣(今陝西靖邊)和朔方縣(治今陝西橫山縣西),皆屬於夏州;又史籍《舊唐書·溫彥博傳》中記載李世民接受溫彥博建議:“太宗從之,遂處降人於朔方之地”,史籍《唐會要》中將此事解釋為:“封阿史那蘇尼失為懷德郡王,阿史那思摩為懷化郡王,處其部落於河南朔方之地”。據此可見,河南朔方是當時安置東突厥族降人最主要的地區,因夏州在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前本名朔方郡,所謂“朔方”、“河南朔方”即指夏州,史籍《地理志》之記載不誤,二都督府之僑置地當一開始即設於夏州。
據史籍《舊唐書·地理志》記載,長州治夏州長澤縣(今內蒙古烏審旗);北開州即化州(唐貞觀八年),治夏州德靜縣(今陝西榆林市西)。北寧州都督為阿史那蘇尼失,據史籍《唐會要》記載,其部落被安置於河南地,而其子阿史那忠任都督的長州僑置夏州長澤縣,北寧州或也僑置其附近。北安州和北撫州僑置地不詳,河南地既是東突厥族降人的主要安置地,二州或亦僑置在此。唐貞觀六年,又以突厥族降戶置緣州,治平高之他樓城(今寧夏同心)。同年,阿史那社爾率眾萬餘人內屬,部眾被安置於靈州。此外,在頡利政權滅亡以前,夏州都督竇靜“潛令人間其部落,鬱射設所部鬱孤尼等九俟斤並率眾歸款”,這些移民也應分佈在河南地。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朝廷要李思摩率河南地的所有的突厥族部落渡黃河北上(今山西上揭),該年長州和化州的廢省無疑與此有關,估計北寧、北安和北撫三州也可能於同年廢去。唐貞觀十五年,李思摩率部眾十餘萬和勝兵四萬北上,但三年之後這些移民復南渡黃河,仍分處勝、夏二州。根據李思摩率眾渡河的人數,估計分佈在河南地的周邊民族成員當不下二十餘萬人,其中相當部分應是突厥族人。
唐貞觀二十三年,唐王朝於北部沿邊地區增設一批突厥族州,分別屬於定襄、雲中和呼延三都督府。由於史料缺乏,有關諸州建置沿革和治所的狀況相當闇昧,史籍《舊唐書》記載,三都督府分別僑置於夏州的朔方和寧朔縣境,但其下轄各州是否與都督府同僑置一地、是否有過遷移則無交代。另外,唐咸亨中期(公元670~674年)勝州、靈州和夏州都是主要安置突厥族內遷部落的州。
唐高宗調露元年以後,河南地的部分邊族移民參與叛亂並返回漠北,但仍有相當部分留在當地。為了加強對這部分人的控制,唐於調露元年在靈、夏二州的南境設定魯、麗、含、塞、依、契六州,以唐人為剌史,稱之為六胡州,後屢有改置。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六胡州的移民叛亂,平定後當地移民被遷往河南道和江淮地區,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復遷回並置宥州(治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南),後屢有廢置治所也有變化,但皆不出河南地。唐天寶元年著籍戶數七千零八十三,口數三萬兩千六百五十二。六胡州和宥州的居民,既有胡人,也有突厥族人。安史之亂以後,由於參加唐朝大軍和安史叛軍,河南地的突厥族移民人數大減,唐貞元二年以後剩餘的六州胡人多被遷入河東道北部(上揭),估計此後已無多少突厥族移民。
⑤關內道鄰近河南地的一些府州:
這些地區也有突厥族移民。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西突厥族處羅可汗率部內屬,其弟闕達設率羸弱萬餘口被安置在會寧郡(今甘肅靖遠、會寧一帶)遊牧,唐武德初主要武裝為河隴割據勢力李軌所滅。唐貞觀二十年置之呼延州(一作呼延)都督府,可能也設於今寧夏鹽池縣境內。
都城長安是突厥族貴族重要的遷入地,唐貞觀四年近萬戶突厥族人遷入長安,如以每家五六口計,當有五萬人左右。此後內遷的突厥族上層人物,如阿史那彌射、阿史那道真、阿史那社爾、闕道勤等,皆舉家居住於此(上揭)。
關內道之黃河以北地區(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是漠北民族進入中原王朝的跳板,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會在此生活若干年,之後隨著形勢的變化或南遷河南地和進入中原,或北返漠北。因此,本區也是突厥族人的重要遷入區之一。
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農曆10月,隋朝在河北地為啟民可汗築大利城(今內蒙古清水河縣),次年由於突厥族降民不斷增加,隋又為啟民在今托克托縣境築金河城。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文帝北巡突厥族居地,啟民為之築自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北上至其牙帳的御道,可見本區亦是啟民部落長期生活的地區且隋大業間牙帳設於此。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以後河南地為突厥族移民的主要安置地區,也有部分的移民遷入本區。有三百帳突厥族人被遷至雲中城(今山西上揭)。豐州(今山西五原)原以漢人置州,唐朝初期廢,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因突厥族降戶遷入復置,此後除在唐貞觀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一度廢省外皆長期存在。唐咸亨中期(公元670~674年),豐州也是安置突厥族內遷部落的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14年)籍兩千八百十三戶,九千六百四十一人,居民既有突厥族人,也有漢人和鐵勒九姓等。
此後,直至北宋初年,本區都有突厥族移民,但主要活動地區已侷限在振武軍附近。
⑥隴右道東部的一些府州:
這些地區也有突厥族移民。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內遷的西突厥族首領阿史那·彌射與其子阿史那·元慶先後被唐王朝封為西突厥族興昔亡可汗,部落長期生活在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設興昔都督府以處之。
此外,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以阿史德·特健部置的皋蘭州也位於涼州一帶。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火拔部自庭州降唐,此後活動在隴右一帶,“安史亂後”參加鎮守潼關的戰鬥,失敗後降於安史叛軍。唐武則天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農曆5月3日詔令:“西北緣邊州縣,不得畜突厥族奴婢”,據此,隴右和關中一帶有一些內遷的突厥族人皆淪為奴婢。
綜上所述,在唐朝時期,突厥族移民的分佈東起河北道的營州,西至隴右道的涼州,地域是相當廣闊的。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