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尨姓圖騰(高爾尨氏圖騰)
高爾尨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guō ěr méng(ㄍㄨㄛㄦˇㄇㄤˊ),不可讀作gāo ěr lóng(ㄍㄠㄦˇㄌㄨㄥˊ)。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但傳承不詳。現在的高爾尨氏源出滿族,為滿洲正紅旗下妞祜祿氏分支,以氏族部落為姓,至清朝落沒時,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該姓氏一般皆改為高姓,主要分佈在遼東半島至五大連池一帶。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滿族,出自滿洲正紅旗下屬紐祜祿氏分支,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為氏。
紐祜祿氏族部落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的女真族女奚烈氏,甚至更早,後屬於建州女真中的一支,為滿洲正紅旗的核心嫡系主體。
紐祜祿氏宗族中的一支牛錄組織,在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於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農曆3月展開第三次追剿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際,奉命駐軍在今青海省平安縣一帶,“以為彈壓”。平安縣一帶的當地名稱在藏語、蒙古語中皆稱為“郭爾蒙”,該支紐祜祿氏駐軍的後代便以“郭爾蒙”為姓氏。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後期(公元1820年左右),該支滿族郭爾蒙氏改以諧音的滿語guormeng為姓氏,漢稱為高爾尨氏。要注意的是,如今許多文獻中都將高爾尨氏中的“高”字注音為gāo(ㄍㄠ),這是錯誤的,正確注音應為guō(ㄍㄨ)。
高爾尨氏這一滿族姓氏存在的歷史不長,至滿清王朝落沒時期,高爾尨氏氏大多改為漢字單姓為高氏,姓氏讀音亦改為gāo(ㄍㄠ)。
按:
滿族紐祜祿,滿族語為niohe,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稱:“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
紐祜祿氏族世居在長白山區、英額(今遼寧清原)等一帶地區。在清朝時期,紐祜祿氏族成員“仕官難以列舉”,如滿清王朝的開國元勳紐祜祿·額亦都、清乾隆時期著名的重臣中堂紐祜祿·和珅、乾隆大帝的宜妃等等,即是滿族紐祜祿氏的家族成員。
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到佛阿拉地區。史籍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
金國時期,紐祜祿氏的姓氏被稱為“女奚烈氏”。據史籍《金史·國語》記載:“女奚烈曰郎”,即女真族語漢譯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籍《滿洲源流考》中記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
郎氏,在歷史上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國時期起即漢譯為郎氏。遠在金、宋、元時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籍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又如“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裡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等等。由於女奚烈宗族人數、勢力皆十分龐大,金國政府對由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均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
遼東地區的滿族郎氏,由宋、遼、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用了郎氏、鈕(紐)氏、祿氏這些姓氏。
清朝中期以前滿族人的姓氏,除沿襲了金、宋、元諸朝時期的女真族姓氏外,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載錄的滿洲姓氏,大部分都採用了以地為氏的冠姓方式,直到如今在遼東的滿族八大姓氏中也沒有超越這個範疇。
在滿族沿用金、宋、元時期的姓氏過程中,由於在歷史各個時期受到社會環境發展的諸方面因素影響,幾乎全部原始姓氏皆發生了諧音變化,這些變化的實質,是與所處社會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女真族人的原始姓氏多為複合音節的女真語多音節字詞,在女真族語言不斷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中,其語音也在逐步發生變化。
至清朝初期,由於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主要是漢族文化的深刻影響,語音變化程度更為加劇。但變化的結局,僅僅反映在語言音節的諧音上,並沒有在語言本質上產生變化。對照金國時期有史記載的女真族姓氏,各姓氏群體雖然在自金以後的歷史歲月中,多有隨地命氏而脫離原氏族姓氏者,諸如八姓中的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里氏、富察氏、納拉氏、紐祜祿氏等,但這些以地為氏的姓氏多有和原始姓氏有諧音相沿之處。
在女真族人以地為氏的命姓過程中,有相當多的滿族姓氏宗族由於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將本支的姓氏從滿語中漢譯過來,並加以沿用。這類漢譯的姓氏早在金國時期即已出現,並一直髮展著。例如,由金國女真族姓氏中夾谷氏漢譯成的仝氏、由古裡甲氏漢譯成的汪氏、由裴滿氏漢譯成的麻氏、由紇石烈氏漢譯成的高氏、由蒲察氏漢譯成的李氏或富氏、傅氏……等等,都證實了這一點。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高爾尨氏族人主要分佈在遼東半島至五大連池、青海高原平安縣一帶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