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姓圖騰(庚桑氏圖騰)
庚桑姓是中華的一個古老姓氏,庚桑,讀音作gēng sāng(ㄍㄥㄙㄤ)。源於媯姓,傳說出自春秋時期思想家庚桑楚,屬於以名字為氏。在典籍《莊子·雜篇·庚桑楚》中記載:“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東漢經學家賈逵在《姓氏英覽》中記載:“吳邵有庚桑姓,稱為七族。”晉朝史學家司馬彪在《續漢書》中也說:“庚桑,楚人姓名也”。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媯姓,傳說出自春秋時期思想家庚桑楚,屬於以名字為氏。
在典籍《莊子·雜篇·庚桑楚》中記載:“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東漢經學家賈逵在《姓氏英覽》中記載:“吳邵有庚桑姓,稱為七族。”晉朝史學家司馬彪在《續漢書》中也說:“庚桑,楚人姓名也”。
在中國的國教即道教典籍中,確實有《洞靈真經》即《庚桑子》一著,或稱《亢倉子》、《亢桑子》。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詔封庚桑子為“洞靈真人”,並尊《庚桑子》一書為《洞靈真經》。此後道教奉其為“四子”真經之一。
關於庚桑子其人,在典籍《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中記載:“庚桑子,陳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居畏壘之山,其臣去之,其妾遠之,居三年,畏壘大穰。後遊吳,隱毗陵盂峰,道成仙去。”
如此看來,庚桑好象確有其人。而且還是老子的弟子,是道家學派中的重要人物。
不過,有關《亢桑子》一書,在《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中皆沒有相關的記載。在史籍《新唐書·藝文志》中記錄了現代漢語的鼻祖王士元所著《亢桑子》二卷,其中注云:
天寶元年詔封四子真經,求《亢桑子》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因以《莊子·庚桑楚》篇為基礎,取諸子文義相類者編造而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然士元亦文士,故其書雖雜剽《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劉向《說苑》、《新序》之詞,而聯絡貫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偽書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與衛元嵩元包(經)相類。”
《亢桑子》全書,以論道為中心,分為《全道》、《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賢道》、《訓道》、《農道》、《兵道》九篇。多方發揮老子思想。《全道》篇論養性全神之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稱“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用道》篇稱高士之道為“嚥氣穀神,宰思損慮,超遙輕舉,日精煉仙。”稱人主之道為“清心省念,察驗近習,務求才良,以安百姓”。《政道》篇謂:“政煩苛則人奸偽,政省一則人醇樸。”皆與《老子》之旨相合,故為道教一併崇奉。
注本有何璨注三卷,收載《正統道藏》……
本書筆者了查閱許多姓氏古籍,很遺憾,就是沒有找到有關“庚桑氏”的記載。看來,韓非子在《莊子·雜篇·庚桑楚》一篇上加註說:“此篇寄庚桑楚以明至人之德,韂生之經,若槁木無情,死灰無心,禍福不至,惡有人災。言莊子雜篇庚桑楚已下,皆空設言語,無有實事也”是真的!
也就是說,“庚桑楚”是莊子借言臆造之人,史無其人,亦無其姓氏。
但是,歷史上確有以“庚桑”命名的地名,即江蘇省宜興市的“庚桑洞”,今稱“張公洞”,是宜興的“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市城西南約二十二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方向的無錫市六十多公里。“庚桑洞”具大小洞穴達七十二個,各洞的溫度各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
或許,古代有人以其洞之著稱為姓氏,否則別無它源。不過本書認為,關於這個由來已久的傳說姓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老子教南榮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慾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汙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慾,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南榮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