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氏起源及歷史

秘姓圖騰_秘氏圖騰

秘姓圖騰(秘氏圖騰)

  秘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èi(ㄅㄟˋ),古音讀作bié (ㄅㄧㄝˊ),亦可讀作bì(ㄅㄧˋ),不可讀作mì(ㄇㄧˋ)。秘姓源於官職,出自秦漢時期秘祝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另一說源於姜姓,出自十六國時期隴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主要分佈在山東高青、河北晉州、天津和安徽等地。秘姓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九十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三十位。

【得姓始祖】

  秘祝、秘宜

  秘宜:西秦東秦州刺史、右長史、右僕射。在秘宜所率西羌部落族人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氏族首領名字秘宜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秘氏,在南北朝後期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秘氏族人皆尊奉秘宜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職,出自秦、漢朝時期秘祝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漢有秘祝之官,以官為氏,望出天水。其後裔以官名秘為姓。”

  秦朝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最早由戰國末期秦國宰父呂不韋秘密創立,以維護秦始皇嬴政的功德尊嚴。漢朝初期高祖劉邦沿襲之,成為漢初眾臣所不知的編外之官。

  “秘祝”是超級重臣,他的主要任務是:凡當有帝王國君遇有不詳的自然災難、社會禍事、自身過錯等發生,就將其移過於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該臣子承擔災、過,這個過程就稱為“秘祝”。其職能,類似於戰國初、中期的各諸侯國宮廷卜師或太史令“行褂”。

  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卜師或太史令是公開“行褂占卜”、祈算福禍,而“秘祝”則是當已發生災禍或有災禍苗頭時,或是在帝王國君有過錯時,就將其秘密地轉嫁給指定的臣子或民眾。當然,“秘祝”偶爾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將祥福之事秘密轉移給極其親信的臣子、功臣之事,但畢竟極少。

  “秘祝”之官均由王族貴胄或帝王極其親信之人擔當,僅對帝王一人負責,多為世襲,權勢極大,帝廷內外人皆懼之。

  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對此官的職能深感痛惡,因此他在西漢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詔,廢除了“秘祝”之職並且對眾大臣以及天下宣告:“即便是百官的錯誤和罪過,也要由皇帝來負責!”由此,百官反而更加積極進取,盡職盡責,實現了無為而治,開啟了漢王朝“文景之治”的宏偉篇章,為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真正建立雄居東方的大漢帝國奠定了基礎。

  “秘祝”消亡後,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之稱為姓氏者,以念先祖之威赫,稱秘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秘氏古音讀作bié (ㄅㄧㄝˊ),漢朝後期音變讀作bèi(ㄅㄟˋ),沿因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十六國時期隴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著名漢朝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中記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

  這在史籍《西秦錄》亦有相同的記載,“秘姓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門,其首領秘宜曾帥諸羌胡五萬餘人歸降於西秦國。”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年(西秦乞伏·國仁建義元年,公元385年)農曆11月,鮮卑族人、代鎮使持節、都督討西胡諸軍事、鎮西將軍乞伏·國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國,之後東征西討,使西秦國雄傲一時。

  東晉太元十一年(西秦建義二年,公元386年),位於南安郡(今甘肅隴西)的西羌族豪門首領秘宜率諸羌試圖攻擊乞伏·國仁,諸羌四面包圍了西秦都城鸇陰(靖遠,今甘肅白銀平川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而西秦國剛建立一年,百官們大是惶恐。乞伏·國仁對大家說:“先人有奪人之心,不可坐待其至。宜抑威餌敵,羸師以張之,軍法所謂怒我而怠寇也。”於是親率五千兵將,襲其不意,大敗之。因此,秘宜對乞伏·國仁十分信服,遂與弟弟莫侯悌率其羌眾三萬餘戶主動降附於乞伏·國仁。乞伏·國仁大喜,特拜秘宜為東秦州刺史(今陝西寶雞隴縣、千陽一帶)。

  在秘宜所率西羌部落族人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氏族首領名字秘宜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秘氏,在南北朝後期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秘氏族人皆尊奉秘宜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bì(ㄅㄧˋ),並有依音改稱費氏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九十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三十位,以天水、南安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淄博市高青縣,河北省的南和縣、故城縣、晉州市、無極縣、博興縣、靈壽縣、平山縣、深澤縣,上海市寶山區,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省的長治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濱州市陽信縣、德州市武城縣,湖北省的武漢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有秘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字輩

  河北無極秘氏字輩:“天玉光登金如廣”。

  安徽省宣城市的秘氏字輩:全、玉、自,從自字輩後,無特定輩份之定。

  山東陽信秘氏字輩:因村落不同排名也略有差異。

  東秘:含,存,登,寶,廣,祖;

  大秘:維,德,雲,金,建;

  西秘:清,壇,光,堂,如,先。以後無固定輩分。

  山東惠民秘氏自輩:“朝(zhao) ,朝(chao),風,化,連,登,永,先,國”。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西羌民族

  在典籍《說文·羊部》中對“羌”的解釋說:“羌,西戎牧羊人也。”

  這個解釋,雖屬猜想,但以所從事的畜牧業生產為它的族名,也約略說明羌名的起源。按照甲骨文中"羌"的字形,則商人以羌人為奴隸,“羌”字實是用繩子繫著被俘虜的羌人的象形。

  至於“西羌”,則是後人不僅統括了上古中國西部民族,而且還因了東漢先後把先零、燒當等羌人移入三輔內地,習稱“東羌”而形成的族號。實際上居地雖分西東,而各部落又各有其名稱,但統稱為羌,仍是符合其實際的。

  羌在古代是一個大族,古時又統稱為西戎,西字是方位詞,“戎”則是一部分羌族的自稱。所謂“戎”,是指羌人從事農業者,如後世所稱驪戎、燕京之戎,大荔之戎等都是。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地區,仍有居住在農業區的藏族自稱為“娃戎”的。

  據此說來,漢文書中所稱的西戎,尚不能包括全部羌人,因此有時羌戎連稱,以“羌”指仍從事畜牧的羌人,而以戎偏指已從事農業並漸進於耕稼文明的羌人。這部分經受耕稼文明的“戎”人,在周、秦時已融合為後來漢族的先民了。

  羌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中最大的一支,它早在商時就於文字和實物記載。《詩·商頌·殷武》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遠在三千多年前,商王朝已是西方氐、羌的宗主國了。

  進入今青藏高原地區的羌人,由於與中原文化隔絕,仍以畜牧業為主,過著牧羊人的生活,有些接近農業區的羌人兼營一些農業,所以中原人把他們叫做西戎牧羊人。

  在今青海東部地區,地下存在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原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於解放後在民和縣陽窪坡發現了與中原地區相同的“仰韶文化”遺址(公元前5000~前3000年),證明了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黃河中游屬於這一文化系統的居民,其活動範圍的最西端已達到今青海省境內。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這一時期中,在湟水等河谷臺地上,居民們使用黃土築起短牆,以柴草覆蓋屋頂,建成長方形和圓形的房屋,開始形成了定居生活。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與骨器等證明了當時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除了經營畜牧業外也已經開始了農業生產活動,而且還具有著比較熟練的製做陶器與紡織等手工技能。

  稍晚於“仰韶文化”的青海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還有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000~前2000年),是以甘、青地區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為其分佈的中心,北到今寧夏南部,西北至河西走廊,西到今海南州共和縣黃河沿岸,東至渭水上游,南部邊緣延至西漢水上游地區。

  馬家窯文化的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有斧、錛、鑿、刀鏟等。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分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系,都是用泥條手製而成。器形複雜,主要有碗、盆、壺、罐、缽、盂、豆等數十種。馬家窯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彩陶佔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大通上孫家寨墓中出土的舞蹈花紋彩陶盆,其內壁三組五人連臂踏歌的圖案,生動地反映了先民們勞動之餘在大樹下或小湖邊載歌載舞的歡樂情景。

  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已相當高,生產工具多而且製作精細。墓葬中隨葬有糧食,而且有夫妻合葬、家庭合葬等墓。其時社會性質已經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並接著向階級社會邁步了。

  “齊家文化”是銅石器並用時代的一種文,在青海省東部和海南、海北兩州及黃河沿岸均有發現。從這時期男女合葬墓中發現男性多仰身直肢,女性則屈肢面向男子。家庭奴隸殉葬也更明顯。這是馬家窯文化的繼續和發展,也是階級社會的誕生時期。

  “卡約文化”是青海地區特有的一種古代文化,最早發現於湟中縣李家山卡約村。其分佈以湟水流域為中心,東起甘肅、青海交界的黃河沿岸,北到青海湖北岸,西至海南,南抵黃南。其經濟形態是以畜牧業為主,在小塊地區兼營農業。生產工具中石器有斧、刀、鋤、鏟;骨器有刀、鏟、錐;銅器有刀、斧、戈及箭頭等。陶器主要是素面褐色粗陶,彩陶較少,間繪有不整齊的條紋彩繪,說明它既受有中原文化的影響,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青銅器中銅戈與銅鏃的形式,與周代的遺物比較接近。卡約文化,可能是羌族文化的遺存,所以地區特點相當顯著。

  從以上各時代文化遺存來看,青海地區的遠古居民,既有仰韶文化西漸的明確線索,這是華夏文化共同的一面;又有本地土著文化錯綜發展的跡象,這是羌族文化的地區特點。

這種研究結果說明,青海地區最早活動的先民,主要是羌族的祖先。而華夏族本來就是中國古代東西方多種民族的融會群體,羌族與其他民族先民在青海地區的錯綜分佈,與華夏族的形成情況大致相近。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