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姓圖騰(佟氏圖騰)
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姓氏源流說法不一。漢族的佟姓相傳源於媯姓,出自夏朝末期太史終古。滿族的佟姓,是佟佳氏的簡稱(佟佳氏為愛新覺羅氏在18世紀主要聯姻物件,對佟姓延續後期在奉天地區起主要作用),是清朝後族的主要族群。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五百零一位。現今人口大約三十九萬,排在第二百五十三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三百零七位。
【釋義】佟僅作為姓氏用。佟字演化於“終”字。終,整個之義。甲骨文中的終字像人體的腳後跟。人體從首開始,到腳後跟止。
【得姓始祖】
終古:夏王朝末期,湯王積極準備伐夏桀,原夏王朝的太史終古為人賢德,世人器重,湯王遂召其入商。終古歸商湯之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終古氏,後將“終”字去“絲”偏旁改為單姓“冬氏”,再後又加“人”偏旁改稱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佟氏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漢族佟氏族人大多尊奉終古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改義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夏王朝末期,湯王積極準備伐夏桀,原夏王朝的太史終古為人賢德,世人器重,湯王遂召其入商。
終古歸商湯之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終古氏,後將“終”字去“絲”偏旁改為單姓“冬氏”,再後又加“人”偏旁改稱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佟氏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漢族佟氏族人大多尊奉終古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魯特氏,元朝時期舊部,以部為氏,世居喀爾喀(今新疆東部,以及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r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布魯特氏多冠漢姓為佟氏。
⑵.蒙古族達魯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lu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達魯特氏多冠漢姓為佟氏。
⑶蒙古族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ngnig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佟尼果特多冠漢姓為佟氏、李氏、倪氏等。
⑷.蒙古族佟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ngni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佟尼耀特所冠漢姓多為佟氏。
源流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佟倉氏,亦稱童倉氏、仝倉氏,源出明朝初期建州女真族首領佟·猛哥帖木兒的次子佟倉(童倉、仝倉)。其後裔子孫後漢化簡改為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滿族佟氏本源。
⑵.滿族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源出漢族佟氏,入滿洲旗後,在姓氏字後面加上一個“佳”字以區別未入旗之漢姓。佟佳氏本非滿族姓氏,原為遼東漢族巨豪,佟佳本為地名,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在明末後金政權建立之初,當地有佟養性、佟養正兄弟倆因居於佟佳之地,因以為氏。佟養性、佟養正兄弟倆後遷撫順以貿易貲雄一方,當後金大軍攻克撫順後,佟養性輸款予清太祖高皇帝,而佟養正乾脆攜族屬歸佟·努爾哈赤新組建到處正藍旗漢軍。後來佟養正之孫佟國綱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諭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結果滿清政府部議結論“以佟佳氏官職甚多,本應隸漢軍;唯佟國綱本支宜入滿洲,遂為滿州正白旗人。”於是原本漢族的佟佳氏一族來了個“滿漢分隸,族大支繁,於國朝八大姓中稱最。”
⑶.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佟氏、鄧氏。
⑷.滿族赫舍里氏,稱何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和金國時期女真舊部紇石烈部,以部為氏,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相同姓氏者,蒙語為,均與滿族同源同宗,後多冠漢姓為佟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⑸.滿族嘉穆呼氏,以地為姓,滿語為Giyamhu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所冠漢姓為佟氏、賈氏。
⑹.滿族李佳氏,亦稱李家氏,滿語為Li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鐃賽山欽札庫穆(今遼寧撫順東南部)、薩爾湖(今遼寧撫順薩爾湖)、瀋陽(今遼寧瀋陽)、長白山區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李佳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李佳氏多冠漢姓為佟氏、李氏。
⑺.滿族薩克達氏,本巴雅拉氏,後改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族人眾多,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等地,所冠漢姓多為佟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陀氏、翁氏等。
⑻.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今烏蘇里江北岸),後多冠漢姓為佟氏、唐氏。 ⑼.滿族佟啟氏,亦稱通吉氏,滿語為Tungki Hala,漢義“羅圈腿”,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所冠漢姓即為佟氏。
⑽.滿族佟鄂囉氏,滿語為Tongelo Hala,世居扎庫塔(今吉林琿春西,扎庫塔城在今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所冠漢姓即為佟氏、羅氏。
⑾.滿族佟賽哷氏亦稱圖色勒氏、圖色里氏,滿語為Tungsaire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嫩河(今黑龍江省訥河)、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穆塔喀村(今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等地,所冠漢姓多為佟氏、賽氏。
⑿.滿族圖色哩氏,亦稱圖色勒氏、圖克色里氏,滿語為Tuseri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黑龍江穆塔喀村等地。後有錫伯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語為,蒙古族圖克色里氏後又分衍出圖木爾齊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佟氏、圖氏、屠氏、多氏、塗氏等。滿族本支佟氏皆尊奉佟·猛哥帖木兒、佟倉(童倉、仝倉)為得姓始祖,漢族佟佳氏轉滿族佟氏皆尊奉佟養性、佟養正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託和爾秦氏,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her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佟氏、塗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學者們的考證,中國的佟氏族人始於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王朝的末代君主夏桀有一位太史終古,便是佟氏的始祖。根據史籍《路史》上的記載,夏王朝太史終古後來歸順於商朝,其後代稱為佟氏。史籍《北燕錄》中記載有遼東佟萬,以文章知名。
佟氏在中國遼東地區是個大族。前清時期,根據其族譜的記載,他們的先世本來是滿州人,由於世居佟佳(今遼寧佟家江,鴨綠江的支流之一,由於佟氏聚居於此,又稱為佟家江或佟佳江),所以才以地為姓氏,而姓了佟。
佟,在古代有佟、童、仝之分。據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角叢書”中的胡堯著《中國姓氏尋根》一書載,童,相傳帝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說話唱歌時嗓音像鐘磬一樣清越宏亮,又有音樂的韻味。據說,老童的後裔卻以童為姓,在漢時有丹陽太守童恢,宋朝有太師童貫,明朝有詩人童冀、學者童承敘,清朝有詩人、畫家童鈺。佟姓,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幼子禹陽的子孫封在終國,其後代即以終為姓。
夏王朝末期,帝桀的太史終古投奔商湯,後裔改終為冬、佟,始有終、佟相通之說。此後,凡佟姓人皆尊終古為其始祖。那麼,滿族佟氏究竟由何而來?據中央民族大學著名滿學博士導師趙展先生說,滿族佟姓源起於元朝斡朵裡萬戶府“童”姓(或者說寫作“佟”、“仝”),後經明洪武五年、明永樂九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和明正統三年和明正統五年的幾次大規模遷徙,先後由依蘭到圖們江以南,再到方州(或寫作奉州、房州等),最後到新賓、桓仁等地,再由新賓“從龍入關”分遷全國各地。據清康熙十二年浙江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佟國器撰修的《佟氏原修宗譜·序》中自述,“吾族世居遼海,自北燕時有諱萬、諱壽者,以文章名世,迄今千餘歲,瓜瓞綿綿,文武並振,不可計數。有清定鼎以來,從龍奮起,簪簡盈庭,雖不敢稱五陵盛族,亦幾羔雁聯翩矣。”
佟國器把漢族人佟萬、佟壽視為佟氏遠祖。而當時任江南按察使的佟國禎在佟國器所修《佟氏原修宗譜·序二》中卻說:“我始祖達禮公,在明初以勳閥起家,垂二百七十餘年,簪纓累葉,文武並進,世篤忠貞,已為遼東旺族。”這裡將佟達禮(佟氏二世祖)視為始祖。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佟兆元在續修《佟氏宗譜》時又說“吾族佟氏古史不概見,商紀載有夏太史終古歸商後為佟氏,又北燕時有遼東郡佟萬、佟壽者,以文章名世,它無可考。意者,佟雖古姓,而中以衰耗,故史書有缺歟。唯今奉天省桓仁縣有佟佳江為古之沸流水,南入鴨綠江,明季佟姓聚居於此,然江以姓,傳是佟姓已在其先矣。”佟兆元又視終古、佟萬、佟壽為佟氏先人,後遷遼東佟佳江,佟佳江名以佟家居之而得名。元朝末年鎮守陝西省潼關兵馬大元帥佟文瑞兄弟二人之第十三世孫佟沆(字灝亭)所撰康熙《仝氏族譜》在卷首原序中,開頭開卯就說本佟氏“原籍遼東人”。
其他的《佟佳氏族譜》亦多溯其始祖為遼東人。如綏遠地方之《佟氏譜》說:“吾佟佳氏為滿族望族,枝繁葉茂”,“吾佟氏乃遠古斡朵裡部夾谷氏也,祖居長白五道溝,其後遷移遼東,史稱建州女真也。清康熙二十六年移防鳳凰城守柳條邊門,隸滿洲正黃旗石門牛錄下當差。”大多滿族佟佳氏人都在譜書中追祖溯源,認為遼東或佟佳江是其祖居之地。
那麼,佟佳氏的祖源究竟在哪裡呢?按趙展的源於元朝斡朵裡萬戶“童”(或佟)說,一是佟國器源自北燕時的佟萬、佟壽之說;一是明末佟卜年修譜時立佟達禮為始祖,清朝初期佟國禎亦源於明朝佟達禮之說;還有一是佟兆元源於桓仁佟佳江說。佟佳江和遼東之說實際是一說,而佟達禮之說實際也屬佟佳江說。
而女真說之根源即元朝斡朵裡萬戶佟(或童)說。史籍《清史稿》中記載有佟養性、達爾漢、扈爾漢、隆克多、佟國綱、佟國賴等人的傳,傳中均記為“世居佟佳,以地為氏”,這六人同姓(佟佳氏)、同族、同宗、同支源。巴篤理傳亦記為“世居佟佳,以地為氏”,與佟養性是同姓同族不同宗。藍釋也是“世居佟佳,以地為氏”,與佟養性、巴篤理均不同宗,三人同姓、同族,卻異宗異派。
女真人佟姓,史籍《明實錄》與《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明朝初期至中葉時期,確有許多女真人冠以“佟”或“童”姓,初步查一下即達二十人之多。這可說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徒居遼東後,至漢朝文獻對遼東的記載較少,正如《佟氏譜》一書中所說,“佟氏中以襄耗,史書缺軼”,佟氏便不見於史載了,直至南北朝時期,佟氏才重新出現。
晉朝時期中原大亂,北燕任用佟萬、佟壽為司馬大將軍,此二人與終古佟氏有無血緣關係,史不可考。但商亡後的臣民大多移居遼東,這是史有所載的。所以說,佟萬、佟壽與終古後裔的連帶關係還是有的。從中原徒居遼東千餘年的佟氏,主要居於遼東,也有部分北遷黑龍江,這也是可能的。因為東北古代四大民族中就有漢族。所以,居於黑龍江的,也就是說居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古代民族中的漢民族人中,不一定就沒有佟氏。
到元、明、清時,以佟家江“然江為姓”,實際是佟佳江為佟佳人居住而名才得以形成,尤其北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掠於“金源內地”,被俘的大批漢人中也有佟氏族人,他們後來都融入了女真族人中。所以,佟國器、佟國禎及佟兆元等將終古、佟萬、佟壽尊為“吾族佟氏”之始祖是漢族人有一定道理的。
元朝取代金國後,佟氏主要居松花江下游,依蘭的胡裡改萬戶府、斡朵裡萬戶府,當時的吾音會部和斡朵裡部落,主要居住的是佟(童)氏人。元末明初,大明朝廷推行招撫政策,約於明洪武年間居於胡裡改萬戶府的佟氏祖先隨女真酋長(萬戶)阿哈出遷至奉州(輝發江上游)定居,明永樂二十一年又隨建州衛都指揮僉事釋加奴南遷至婆豬江(今桓仁渾江),明正統三年又遷入今新賓。而居住在斡朵裡萬戶府的佟氏先人於洪武五年隨猛哥帖木兒離開依蘭遷於圖們江以南的今朝鮮半島的慶源一帶,不久,又遷至斡木河。猛哥帖木兒升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得已又於明永樂八年隨遷至建州衛地,但由於蒙古等民族的侵擾,不得已又遷回斡木河。後來,猛哥帖木兒逝世後,其弟凡察、子董山率建州左衛舉族遷於新賓,佟氏亦隨遷新賓。而胡裡改部即建州衛亦遷新賓。至此,建州女真人全部遷居新賓。所以,佟佳氏氏族人至今仍以新賓、桓仁一帶地區為其祖居之地。今天,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佟佳氏後裔所供祭的祖先譜及祖先神位的對聯,仍寫“懷北家鄉遠,遼東是宅園”,“懷念族親北方遠,遼東桓仁是故鄉”。
除了漢族佟氏之外,女真族的佟氏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呢?據考證,原遼國的加古氏,到金國時期仍為夾(加)古氏,元朝亦為夾古氏。而到了明朝,則諧音為夾溫氏,清朝時期又演變為覺羅氏。據史籍《金史》記載,“夾俗曰仝”,仝同佟音,這就是說,夾谷姓即佟姓。如金國的夾谷清臣,即又名為佟清臣。
據佟明寬、李德進編著、張德玉編審的《滿族佟氏史略》說,“以姓為氏多為金元時代女真人舊姓的延續使用”,“努爾哈赤(清太祖高皇帝)及其先人冠佟姓,即屬這種情況。”這裡說到努爾哈赤冠姓問題。明朝學者茅瑞徵在《東夷考略·建州》中說:“努爾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傅國在《遼廣實錄》中說:“萬曆戊午夏四月,故龍虎將軍建酋佟努爾哈郝(齊)初發難,襲我撫順關,陷之。”張鼐在《遼夷略》中也說:“奴(指努爾哈赤)之祖曰佟教場(即覺昌安),建州左衛都督僉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曰努爾哈赤,速兒哈齊。”與努爾哈赤同時代的朝鮮李氏王朝南部主薄申忠一曾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到過佛阿拉城訪問努爾哈赤,回國後,他撰寫了《建州紀程圖記》和《建州聞見錄》,其中說努爾哈赤的祖父為“佟交清哈(覺昌安)。”
清朝入關後,皇族定愛新覺羅為氏。愛新,漢意為“金”,覺羅,實際就是夾溫、夾谷姓的諧音演變。歷經兩個多世紀以後,到公元十八世紀末,朝鮮人李肯翊仍說努爾哈赤本姓佟,稱“努爾哈赤,佟姓”。努爾哈赤自己也認為自己為佟氏。在明萬曆二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王的回帖中就明確標明:“女真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努爾哈赤稟。”愛新覺羅氏即為佟氏,可能沒有什麼可懷疑的。
典籍《百家姓》成書於北宋時期,其最後二句是“年愛陽佟,百家姓終”。在中國古代的各類傳記中,宋朝有傳記四十七種,遼、金、元三個朝代有傳記三十餘種,其中無一佟氏;明朝的傳記有八十九種,其中只有佟養甲一人;而清朝的三十三種傳記中有佟氏者四十五人之多。這些傳記中的佟氏人,都明確記載其祖源為遼東。
分佈
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五百零一位。現今人口大約三十九萬,排在第二百五十三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三百零七位。
東晉末十六國北燕時期,遼東出了一位大學者佟萬,其後,又出了一位將軍佟壽。以遼東為佟姓望族的據點,向南方緩慢地遷移。
明朝時期,佟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區。
進入清朝,因清順治、康熙帝的兩位皇后為佟氏之女,改佟姓為佟佳氏,漢族入旗自此開始。不久,又改回漢族佟姓。佟姓很快在東北和華北散佈開來。
當代佟姓的人口大約有39萬,為第二百五十三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7%。目前佟姓的第一大省為遼寧,大約佔全國佟姓人口的四成。佟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遼寧、黑龍江、河北,這三省集中了佟姓人口的七成;其次分佈在天津、北京、吉林、江蘇、內蒙古、山東等地。
佟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河北大部、山東北部、京津、寧夏北部,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5%,居住了大約74%的佟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燕録堂:江蘇省徐州市佟村(現蟠桃花園佟村社群)所用堂號。“文、世、永、繼、本、昌、大、庭、光、振、存、(後面為按照仝姓家譜續寫)元、慶”為目前的族譜。我們堂號:忠孝仁義,福祿齊天。其中,目前佟村存字輩已經距文十二世。
德聚堂:安徽省天長市東部佟姓分支所用堂號(祖籍遼東,後遷往蘇州,再遷往安徽天長(原屬揚州)),其中六代排行為“建、元、山、永、和、錫”。
此外還有棲友堂、東白堂、與梅堂等。
字輩
滿族人
無論地位高低、職務大小,互相交往,例不姓名連稱,而是稱名不舉姓,俗雲“父子不同姓,夫妻一雙鞋,子或用父名首字為姓,如姓名連稱,即視為不敬。滿族原來只有名無字、號,但入關後受漢文化影響,改以漢語命名,並有字號,這是首先從皇室、從高階官員,尤其是從高階滿族文官和學者文學家開始的,而後漸及平民,至清晚期,滿族人也姓名連寫,亦以“範”字排行論輩了。”
但是,巴虎行克慎家族的第五支人,即達爾漢的後裔子孫,從二祖開始,命名就有一定規律,充分體出了漢文化特點。始祖巴虎特克慎生育了七子,而七子名中均有“圖謀圖”這已經就是類似漢人的“範”字了。自第三世開始,即明顯有按“範”字命名排行論輩的規律了,以使昭穆有序不紊。第三世是佟成禮之敬、讓二子,是以孔子的“禮”命名的。四世是讓之升、昱、昊三個兒子,以“曰”字頭命名的。第五世是昱之八子:瑛、璘、瑄、琮、琅、瑾、王禹,此八子皆以“王”(玉)字邊兒命名。第六世是之五子棠、棣、檳、森、楷,是以“木”字旁的字命名。第七世棠之子是以“心”字底兒的字命名,第八世是以“走”字旁的字。第九世是以“羊”字頭的字命名。第十世以後即以某個漢字命名了,即以“年”字作名字的底字。第十一世是以“國”字。第十二世是“世”字。第十三世是以“全”字旁的字。第十四世以“水”字旁的字。第十五世以“木”字旁的字。第十六世以“火”字亮度的字。第十七世以“土”字旁字。第十八世是以“勳”字。第十九世“功”字。第二十世以“明”字。第二十一世以“德”字。第二十二世以“永”字命名。從第十三~十七世這五代是以五行字命名。
這些以漢字的偏旁部首或以某個漢字(一般是詩句湊成十幾、幾十個字),按此排行論輩。但也有特殊情況,如佟圖賴的孫子共十一人本應按“世”字命名,卻有六人以滿語命名,其中有康熙朝重臣隆科多,餘五人卻以“慶”字命名。還有的支派另按自己的本支用字命名,如“國”字輩下的世德、世優、世俊、世佩叔兄弟之第五世孫,即玄孫輩,以“常”字命名,同為叔兄弟的世芳與其他堂兄弟的玄孫則以“土”字旁字命名。這類情況不在少數,不一一贅述。由於佟氏人丁繁衍迅速,家族發展較快,且又分居各地,互相之間聯絡較少,修譜又不及時,因此,在同輩甚至子孫輩中,命名相同者也有多人,甚至叔兄弟之子亦起用相同的名字,如八世僅十三人,惠之次子名佟邁,惠之弟意僅生一子,也名之為佟邁,這是親叔兄弟重名者,而後世同輩百人以上者同名的情況有七八人之多。
為了“派有所分,流無所混”,佟達禮之第十世孫佟國禎在康熙年間修撰《佟氏族譜》時,確定“世”字(第十二世)以下,以“金、水、木、炎、土”五行五字偏旁字為“分派之次第”,恐其後世“系衍日系”,而字類不給(不足用),則仍不免於重見疊出,“前昭後穆,幾無以辨”,於是又在“金水木”三輩皆增一定為“國”、“世”字輩,派之序以金從玉,以水從澤,以木從茂,如是則字可不重,名可不復,“而昭穆之分乃得秩然不紊矣。”為此,他創立了命名定派之十六字為“祖功宗德,永以為則,忠孝克承,用光先業”。
到了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農曆閏3月時,第十三世孫、參軍佟澤普又以“十六字”首句中“祖宗”二字,難在子孫中命名,二字在世系末免有所僭越,在朝廷實屬難以封揚,下及僚友鄉黨之中亦難稱道。於是,根據《周禮》所載,開國定鼎之功謂之勳功,朱子注克已復記之德謂之明德,依此,將“禮功宗德”改為“勳功明德”,餘依舊。到佟兆元續修民國譜書時,佟國禎所訂命名定派之“十六字”使用所餘無幾,行將用罄,茲續擬“十六字”是“守箴維本,作善延祥,家聲大啟,載錫元昌”,為接承命名定派之用。至今,佟氏的字輩定譜三百字,而各支派散居各地的佟氏又乍行擬定了本支“範”字,這樣就更繁雜了。
在河北省承德市著名的滿姓皇家避暑山莊的清宮秘史東廳,存放有一部《從龍八志》,其第一冊上載有用滿文制定的佟氏家族《定譜輩字》三百字,系何人何時擬定,暫時還無從確定,但本書筆者依其刻版特徵上看,當位清乾隆年間的印版,那麼,很有可能就是雲南布政使佟國襄所編排的。著編者明確要求:“凡佟氏必以此三百字排輩定譜,字不能變,各支可取之,同音字可自選”。這樣,後來反而出現了各地方、各支派佟氏族人定譜時班派字輩不相統一的麻煩情況,例如:
江蘇徐州佟氏字輩:“紀本昌大庭光振存元慶”。
遼寧開原佟氏字輩:“勳(祖)功明德永以為則忠孝克承用光先業守箴維本作善延祥家聲大啟載錫元昌”。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父子三公爵,
祖孫兩將軍。
——佚名撰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太子太保佟圖賴及其長子佟國綱、次子佟國維,均以功先後封一等公。下聯典指清代將領佟養性及其孫佟國瑤(封一等伯)累官福建將軍。
懷北家鄉遠;
遼東是宅園。
——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佟佳氏後裔所供祭的祖先譜及祖先神位的對聯。
六言通用聯
文章馳名遼左;
書畫擅譽襄平。
——佚名撰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遼東人佟方,博覽多學問,以文章著名。下聯典指清代襄平人佟世晉,字康侯,工書善畫,特別擅長畫山水及蝦蟹。
七言通用聯
閥閱遼東推第一;
文章天下羨無雙。
——佚名撰佟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北朝時佟姓名人佟萬事典。
懷念族親北方遠;
遼東桓仁是故鄉。
——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佟佳氏後裔所供祭的祖先譜及祖先神位的對聯。
世人猶憶修身說;
子孫常讀附耳書。
——佚名撰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安徽佈政佟景文,著有《性理修身說》等書傳世。下聯典指清代康熙臨賀知縣佟世南,著有《鮓話》、《附耳書》等。
文章馳名於遼左;
書畫擅譽於襄平。
——佚名撰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遼東人佟方,以文章著名。下聯典指清代襄平人佟世晉,擅長書、畫。
紅衣炮助威著績;
白腰賊奉令投城。
——佚名撰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初遼東人佟養性,天聰年間執掌紅衣大炮,炮身鐫有“天佑助威大將軍”字樣,用來進攻大淩河城,戰無不勝。下聯典指佟養性的孫子佟國瑤,順治年間官副都統。吳三桂反清,他以提督駐玉鄖陽,擊敗響應吳三桂的原鄖陽副將洪福、襄陽總兵楊來嘉,封一等伯。曾招降白腰城陸開等,官至福建將軍。
【祠堂古蹟】
佟家祠堂
魏城鎮六合村六組佟氏聚居地,現存佟家祠堂和墓地。
佟家祠堂位於敞口“ω”形山嘴前,坐西向東,電子地圖示註為石椿壩和金龍寺,隔趙渠溝望大埡口。
佟家祠堂椽朽瓦傾,殘留三間,穿鬥式全木構架,懸山屋頂。前後七柱落地,前廊僅剩中部。該祠堂屋身的柱、枋、穿、門、窗、壁等全部用木材構造,戶牖有多種形式的雕花。青瓦比一般民居所用稍大,0.25*0.2平米規格。
旁有祖屋,抬梁與穿鬥相結合。面闊兩間,右側山面用五柱穿鬥,其餘前後施四柱。柱落石礎,碩大難抱。柱間砌土磚為牆,室內是四步五檁抬梁前帶一穿,脊瓜柱無叉手,瓜柱用駝峰。前廊用一穿,後接磚房一間。懸山屋頂,覆小青瓦。
祠堂後乃佟氏墓地,佟氏在墓碑上是“同”、“佟”並用,據碑刻,佟氏祖籍陝西富平縣,康熙二十八年後,又從劍州同家口廣義鄉千家屯遷移至綿州東鄉,落業於大埡口東度鄉新戶監石椿壩。同藩的墓誌家族資訊最全,同登元的墓碑最為精美。“前迎雲蓋千載盛;後接圓寶萬代榮。”這幅墓聯揭示雲間山被稱作雲蓋山,並非現今臆作。
【典故軼事】
章太炎先生早年作《滿洲考》,同時就附有一篇《佟氏考》,即 此可知佟姓對清史的重要性如何了。
以佟氏為例而考滿漢關係,可謂之為具有典型代表性。佟氏本遼 東舊旗,章先生的考證是:佟字雖不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但他 是古文字訓詁大師,能於古韻書中找到此字,注為姓氏,又證明早在這時,即有遼東佟萬以能文著名;到了明代,佟氏服官者更非止一人。即以《明實錄》為例,佟姓事蹟甚多,如天順、成化年代之佟昱,官至開原三萬衛的指揮僉事,是為邊防之要職。其他不能在此備舉。總 之,佟氏本系漢族,已無疑義。
但到清初,佟氏卻成了“滿洲人”,其來由簡敘亦可略明———
明之佟氏一支,本居開原,後因經商,移於撫順———明廷設市與女真貿易,號曰“馬市”,實兼眾貨,以開、撫等處為邊地入遼貿 易的要道與重地。此佟氏因之與滿人接觸交往,及努爾哈赤破遼,以撫順為突破點(守將李永芳出降,遼東形勢由此大變),佟氏早即降 滿,故於此役實亦有功。
明廷知佟氏之叛國,殺其族人甚眾,成為當時大案,載在史冊。而降金(滿人入關前曾建號曰金,史家稱之以後金,以與宋時之金國區別)之佟族中之最重要人物為佟養真(後因雍正嫌諱,官書皆改作“ 養正”)、佟養性。養真本為明之遼東總兵官。
養真之子佟盛年,在早即採滿名曰“禿賴”,後雅化而書作“圖 賴”。他有二子:國綱、國維;有女入宮,為順治之後妃,遂生康熙帝———佟妃尊為皇太后,是為史書上的孝康章皇后。
由是可知:康熙大帝本人已是滿漢的婚配雙重合一血統了。至於 康熙所生皇子、皇女多達數十人,其中生母為滿、漢二族之女以外, 亦復有多位漢人之女———據史所載,康熙之“庶妃”之漢女甚多,皆非旗籍例選“秀女”入室者,當時不知出於何途?恐是制度以外的 事情,如一名王氏,竟是“知縣之女”。
至於後來佟家又有兩位女兒入宮成為康熙的后妃(表兄妹式婚姻);佟養性早即是額駙(俗稱駙馬者),等等,今不必詳列。他們是 世代互為“兒女親家”。所生子女,皆是滿漢混合血統。
這就表明:清代皇室,早已打破了滿漢族別的血統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