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離姓圖騰(鍾離氏圖騰)
鍾離(鍾離)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於子姓,宋恆公後裔逃至楚國,為楚國大夫,貴為太宰,受封食採於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部臨淮關一帶),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地“鍾離”為姓氏,稱鍾離氏。鍾離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名第二千八百三十四位。
注:1: 複姓“鍾離”及單姓“鍾”,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
2:如今規定,“鍾”字作姓氏用時,簡化字可以寫作“鍾”,不必再作“鍾”。
【得姓始祖】
鍾離子: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發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後人封在鍾離邑,後建有鍾離國,亦稱童鹿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子爵,國君稱鍾離子。在鍾離子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很早即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鍾離氏,是最早的鐘離氏之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徽系(嬴姓)鍾離氏族人大多尊奉鍾離子為得姓始祖。
微子啟:微子是商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稱微子,原為太子,理當繼帝位。周武王克商滅紂後,封微子於宋國,這樣微子就成為宋國的開國君主。宋第十九位君主桓公有曾孫名伯宗,在晉國任大夫,被稱為“晉之賢者”,但因直言敢諫,得罪執政的權貴郄氏,結果被殺。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奔到楚,後來貴為太宰,食採於鍾離,其後世子孫以居地“鍾離”為氏,是為鍾離複姓(同時分出一支單姓鍾氏),他們都尊微子為鍾離(鍾)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鍾離州犁:宋桓公之元孫,即簡王十年自晉奔楚共王奉為大宰食邑於鍾離是為鍾氏始祖。元配:潘氏,潘黨之族妹。生子一:鍾離伯卻宛。是為鍾氏穎川堂始祖。
鍾孟和:字純一,號丹山,原籍江西吉安府盧陵縣六十五都桃林保鍾家坊,始遷湖南益陽常樂街遂成家而啟後焉,明永樂二十年壬寅九月十九日子時生,成化三年丁亥二月十八日茂時沒,年四十六歲,葬北郊馬良湖蕭家園夫婦合冢。是為湖南益陽鍾氏忠孝堂始祖。
鍾尚:大治公長子,宋賜進士出身,誥封通奉大夫。元配:鄭氏;鄒氏。勅封夫人。子三:山;岱;巒。是為鍾氏潁川堂始祖。
鍾湛:禹公長子,字浚秀,號清溪,端平乙未年生,乙酉科舉人,已醜登進士,擢潭州尹,皇慶癸丑年沒,葬永豐恩鄉琅田氊形。元配:李氏,生沒未詳,葬江西永豐遷恩鄉琅田氊形。繼配:歐陽氏,嘉禧茂戌年生,延祐已未年沒,葬夫墳右。子四:雲微居平江巴陵;雲崖裔居長沙安陸景陵;雲岑居袁萍五陂大田永寧等處;雲峰由大田遷攸東塔江基祖。是為湖南平江 塔江鍾氏敬愛堂始祖。
鍾尚:大治公長子,字德著,宋進士官光祿大夫,太宗端元年戊子十二月初七日生。元配:鄭氏,生子三:鐘山,鍾岱。是為湖南長沙鍾氏始祖。
河南開封府許州穎川郡鍾氏:始祖烈公,九十三傳至宋時尚公,生三子:山、岱、巒。山公子友文、友武、友勇,岱公子友盛,巒公子友才、友能、友端,因王安石行青苗新法,兄弟避奔各省府縣立業。清康熙年間,七公後裔由福建徙粵東嘉應州,分遷湖南平江、瀏陽、醴陵、長沙、岳陽以及江西等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924年纂有通譜。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瀏陽鍾氏建宗祠於邑城昇平街,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平、瀏、醴三邑建總祠於平邑花溪港。
瀏陽石灣鍾氏:尊居粵東嘉應州白墓前之四九郎為一世祖。八世祖國麗遷鎮平縣鄒嶺,國麗之子益周生有六子,皆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移居湖南瀏陽縣。長子云青後又移居江西萍鄉大安鄉;四子亮青定居瀏陽東鄉長鰲江下石灣;六子良青後遷居江西義寧州崇鄉。此三房每年仍合祀祖先於瀏陽。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支纂有族譜。
瀏陽慈姑尖鍾氏:始祖清溪公,嶽州平江人,傳二十六世至桂仁公始遷瀏北慈姑尖。至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桂仁公已傳四代、清溪公已傳二十九代。
瀏陽溪江鍾氏:始祖君賢公,明洪武年間由漢陽府徙江西銅鼓縣溫湯,其裔孫於明末清初再徙瀏陽縣東鄉溪江。族人多分佈在溪江、松江以及平江、寧鄉、重慶等地。
寧鄉鍾氏:始祖元海公,六傳至妙選公,宋時由江西遷潭州,為遷湘始祖。孫景仁,生千嶺、千駟,千嶺徙居湘鄉,千駟徙居寧鄉。千駟公八傳衍為海、廣、浩三房。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建宗祠於北衝。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湘、寧二邑合修族譜,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寧邑海、廣、浩三房合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昭明房分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仍海、廣、浩三房合修,1925年石塘衝房分修,1928年昭明房分修。
湘鄉鍾氏:始祖宋時元海公,五傳儒侃,宋哲宗元祐時征討有功,封為永寧將軍,卒葬揚州。子妙選遷潭州,妙選生錫寧,錫寧生景仁。景仁生千嶺、千駟。千嶺由潭州徙居湘鄉治南鍾家灣,千駟徙寧鄉麻山。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湘寧二邑合修族譜,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修時寧宗僅福祥支合測水宗穎公支參入。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四修時為千嶺公及宗穎公支合修。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湘宗建宗祠於縣城西南隅碟子塘。千嶺公五世孫勝祚,生二子:鳳、旺。旺公字繼成,徙居臺洲塘,今屬雙峰,衍為榮、華、富、貴四房,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建宗祠於台州。1918年五修族譜,1999年六修。
醴陵汾石鍾氏:始遷祖自玉、自新二公,清初自湖南興寧徙居醴東王仙境大汾壠胡家灣。1943年纂有族譜,堂號四維。
醴陵普口市鍾氏:始遷祖惟秀公,清康熙初年自福建汀州遷此。族人分佈於白兔潭。
醴陵花園陂鍾氏:清順治初年自江西泰和遷此。
醴陵西鄉鍾氏:一派祖燮葊公,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自江右豐城徐寨灣挈其子福、甫、昭、醜遷抵湖南醴陵西鄉。族人多分佈在江邊山、紅宋衝、夏壓衝、青山衝、午甲村等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建福公祠於鐵河口江邊山,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建甫公祠於馬家壠下馬街。昭房又分洪、全二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建洪公祠於午甲村,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建全公祠於毛崗營。醜公祠建於神下壠。
醴陵沙洲上鍾氏:始遷祖賢祥公,明崇禎初年自江西宜春遷此。族人分佈於洙塘陂。
醴陵潭塘鍾氏:始遷祖友才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永豐遷此。族人分佈於蕉園、長壠、五里牌及瀏陽、善化、攸縣等地。
醴陵三刀石鍾氏:始遷祖益才公,元至正末年自江西吉安遷此。族人分佈於嘉樹下、莊埠。
醴陵古塘鍾氏:始遷祖君錫公,清康熙初年自福建武平遷此。族人分佈於萍鄉。
醴陵大汾壠鍾氏:始遷祖愛臺公,清康熙末年自廣東嘉應遷此。族人分佈於版石洲、泮川衝。
茶陵湖口鐘氏: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由江西會昌遷此。後裔散居於棗市、八團、虎踞等地。
炎陵水口鐘氏:始遷祖同金公,明崇禎末年自廣東梅縣遷此。後裔徙中村、壠溪、十都、塘田。
衡陽柘溪鍾氏:始遷祖厚山公,原姓鄭,福建南安石井鎮人,清初遷居衡陽柘溪,生守光,守光生國用,改姓鍾,建祠於四畝塘。1929年續修族譜,2004年三修。
南嶽衡山鍾氏:始遷祖九龍公,字奉朝,號洪州,元皇慶進士,入翰林院,尋授徵邊御史,歷擢至東閣大學士。明初攜妻和四子:應貞、應惠、應德、應祥隱居於南嶽衡山。次子應惠留居衡山,長子應貞遷新化牛欄山,三子應德北遷益陽修山,四子應祥遷安化丫頭山。
耒陽鍾氏:始遷祖宜義公、相乾公,元至正間由江西宦遊來湘,遷居耒陽。
邵陽鍾氏:始祖祖庫公,字施仁,號藏用,任江蘇常熟知縣,生有四子:長子萬一公,諱輝,字化及,任指揮司,後人散居邵東雞籠山、沙灣、石鼓寨、鍋塘衝;次子萬二公,諱勝,字長興,為桂陽參將,後裔居邵西梅子嶺、龍潭、長樂平、太平東;三子萬三公,字合極,後裔居邵南白田、背衝;四子萬四公,字方宇,後裔居邵東橫塘。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四房始修族譜,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續修。
新邵洪溪鍾氏:始祖妙選公,宋哲宗元祐間由豫章遷潭州,其孫道德於宋末由潭州遷新化青石街,道德之子炳祿遷時榮橋,再遷洪溪鍾家衝。
武岡鍾氏:明正德間,婁妃母族避宸濠禍,易鍾氏,支裔徙居武岡,世有顯宦。
武岡蔡家坊鍾氏:始遷祖華叟公,江西人,明初徙武岡。
岳陽新牆鍾氏:始遷祖季六公,明洪武初自江西遷湖南巴陵之新牆市,後裔分居於益陽、沅江、湘陰等地。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續修支譜,堂號光裕。
平江鳴水洞鍾氏:始遷祖湛公,北宋時由江西分宜遷居湖南平江縣北門外之鳴水洞。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修族譜。
平江迎水洞鍾氏:始遷祖清溪公,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自江西分宜遷此。
平江黛屏源鍾氏:始遷祖環玉公,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自廣東嘉應州始遷平江,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又迎父明立公、弟珮玉公來平,始創於東鄉長步嶺,雍正間遷居黛屏源。後又有明立公胞弟明南公長子璇玉公於雍正間來平同居。
平江麗江鍾氏:始遷祖有明公,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率子鳴鳳、鳴廷自廣東嘉應州嵩山遷瀏陽。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鳴鳳公再遷平江東鄉義口麗江。
平江白水鍾氏:始遷祖祿先公,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隨祖父久仁公自江西贛州定南縣遷居平江縣南鄉白水裡。
平江傳梓源鍾氏:千七郎公宋時移居上杭縣來蘇裡中都村。十八傳至崑山公,清康熙間由上杭遷平江縣北鄉傳梓源,生六子。
平江官舍鍾氏:始遷祖聲富公,原籍江西贛州長寧縣,清雍正年間流寓萬載縣,又遷平江東鄉大橋。生二子:世振、世乾。世乾子孫復遷平江官舍。
平江雷公塘鍾氏:鼎公生四子:仕佩、仕尚、仕任、仕登,世居廣東嘉應州,清康熙間佩、登公遷居平江東鄉落鼓石螺衝,佩公子象文,乾隆間自石螺衝遷居周方口、謝江、雷公塘,仕尚、仕任也同居於此。
平江大源橋鍾氏:始遷祖移昌公,原籍江西贛州,清康熙年間遷居平江東鄉大源橋。
平江許家洞鍾氏:始遷祖所紀公,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自廣東嘉應州鎮平縣鐵山嶂下遷平江東鄉許家洞月池塘。
湘陰營田鍾氏:始祖湛公,自江西南昌遷平江,傳九世至順叔,遷湘陰杖紫嶺,再遷營田,今屬汨羅。
桃源東鄉古城坪鍾氏:譜稱始遷祖惟學公,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率二妻五子諸孫由江西南昌府義寧州羊武鄉二十七都遷嶽州府臨湘縣,繼遷常德郡城清平門,又歷二年復遷桃源縣東鄉古城坪朱家峪,子鼎、景隨父居桃源,昺、旻、昱仍居臨湘。族譜創修於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2000年五修。宗祠建於桃源架橋鄉。祠聯:高山流水,舞鶴飛鴻。立德立功立言,是謂不朽,有猷有為有守,如見其人。
桃源陬市鍾氏:始遷祖惟學公,明初自南昌義寧州遷於湖廣之臨湘,再遷桃源縣東之棲鳳鄉。分佈於印山坪、仙塢殿、鐘山臺及常德等地。明末建宗祠於祠堂岡。1924年續修族譜。
石門易市、雙溪坪鍾氏: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自江西義寧遷桃源,轉遷石門。
桑植白族鍾氏:譜稱一世祖尚公,字殿元,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任慈利縣知事,解組後居桑植麥地坪。長子覺性居澧北鍾家山,次子友河居澧西白塘堰。性房四世又分寶、珠、珍、琥、旺、慶、曙七房,河房四世又分瑄、明二房,1948年六修族譜。今為白族。
益陽鍾氏:始祖九龍公,字奉勝,號洪州,仕元,後貶至廣西,遭亂轉徙衡山,生四子:應貞遷居新化;應惠遷衡山;應德徙益陽修山;應祥遷安化,其次子祖祚遷居益陽八里峽流溪。後裔共衍綱、紹……紀、繩、綿、紾八房。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建宗祠於益陽六里舒塘,今屬桃江。族譜之一、二修不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應德、應祥合修族譜,稱三修,四、五、六修應祥裔失傳,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1917年、1946年德、祥二裔又合修。
益陽、沅江鍾氏:始祖季六公,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南昌遷湖南巴陵新牆市,傳至四代祖源湖、源晨轉遷湖北監利縣,九代祖士清、士琦、士聖、士晉、士優後裔復由監利徙居湖南益陽、沅江(一說仍由新牆遷來)。士琦公裔十一代孔房校正、魯房校德、校才、校尚、校貴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遷居益陽;孟房校朝、校倫遷居沅江。清咸豐間立士琦支祠於益陽沙頭。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1914年曆次纂修支譜。
桃江大橋衝鍾氏:始遷祖榮逸公,明洪武年間自廣東龍川來此經商,其後五支,分居薛家坳、蘇油衝、石燕衝、野豬衝、勝陽洲等地。
新化南門青石街鍾氏:始遷祖道德公,字聖聰,宋末由潭州徙居新化南門青石街,子二:炳導,其裔孫徙居邵陽羅絲洞;炳元徙居城東十里處鷓鴣塘,其裔孫分佈於石窖、化溪、滿竹、白石巖、冷水江、峽山口、明榮、三門廈等處。
新化爐觀鍾氏:始祖祖庫公,字施仁,號藏用,元末明初人,卒葬萍鄉南門外,其裔孫徙居新化爐觀、安化東坪、武岡鄧家鋪、邵陽、邵東等處。
嘉禾鍾家鍾氏:始遷祖仕盛公,由藍山縣鍾家遷嘉禾鍾家。
汝城鍾氏:初居窩棧耕山,後卜居汝城。
汝城寨下鍾氏:始遷祖萬朝公,清初自江西省龍南縣遷汝城寨下。後裔分佈寨下、東邊山及四川省。
汝城橫江鍾氏:始遷祖君用公,字受祿,元歲貢,元至正時由江西贛縣避亂遷汝城,居橫江之龍珠村。後裔析白泥衝、龍珠村、堆白、水頭附近。
汝城司前鍾氏:始遷祖景陵公,明中葉由江西贛縣初居淇江竹園,後居司前。傳十九世松山分居秤鉤灣。
汝城羊角寨鍾氏:始遷祖鳳德公,原籍廣東韶州府乳源縣梅花村,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遷汝城羊角寨。
汝城望樓鍾氏:由宜章縣湯湖遷汝城望樓。
汝城車田鍾氏:始遷祖奇生公,明時自宜章縣下鄉湯湖遷汝城車田。族人分佈龍王衝、綿花坪。
藍山鍾氏:始祖大十五公,四傳至嫩七公,名藝潤,字瀝液,號負扆,元延祐間自江西泰和遷湘,護衡嶽以居。由嫩七公四傳至榮卿公,殖產藍山,為藍山始遷祖。榮卿公子二:文福居高陽,文德居溪頭。明嘉靖時九世富光公平徭有功,獎撫徭世職。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建宗祠於藍山縣城內西街。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始修族譜,1936年八修。
藍山鳳感鄉南嶺頭鍾氏:始遷祖天霓公,清雍正間由宜章來。
藍山南平鄉鍾家坊鍾氏:始遷祖仕仁公,由宜章來此。
藍山南平鄉太平墟鍾氏:始遷祖家吉公,由江西分來。
藍山在城鄉隔圍鍾家鍾氏:始遷祖繼徽公,清初自廣東來藍山縣隔圍鍾家。
新田仁智鄉下濚鍾氏:始遷祖奕群公,清乾隆間自江西省龍泉縣遷湘,開基於新田縣仁智鄉下濚。族人分佈在慄家灣、龍崗等處。
新田博大鄉鵝婆鍾氏:始遷祖尚明公,清初因經商事自零陵縣遷居新田縣博大鄉鵝婆地方。
祁陽鍾氏:始遷祖惟賢公,字法仁,一號庚一郎,又號祥三郎,原籍江西,任貴州興隆衛參軍,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遷居祁陽七里橋。生五子:思仁、思義、思禮、思智、思信。思仁、思禮、思智裔衍零陵冷水灘、田貝塘;思義裔衍祁陽太白峰、喉水陂;思信裔衍不詳。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建祠於張公坪。
漵浦鍾氏:始遷祖興福公,清雍正時由湘鄉縣徙漵浦縣城。
漵浦龍潭鄉紙塘鍾氏:始祖全、金二公,明朝時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湘,始居漵浦縣龍潭鄉紙塘,後落業於龍潭關山小黃沙。族人多分佈在小黃沙、寨埡上等處以及龍潭、柳坪、潘家嶺等地。
漵浦小江口鐘氏:由湖南辰溪縣後塘徙此。
漵浦溫溪鍾氏:始遷祖猶龍公,由江西永新縣徙此。
漵浦馬田坪鍾氏:始遷祖廷用公,原籍江西吉水縣,屢遷湖南武陵、桃源、沅陵。明初復由沅陵徙漵浦馬田坪。
麻陽拖衝鍾氏:清時自芷江新店坪遷麻陽之拖衝良田。
麻陽錦和鍾氏:自江西徙麻陽錦和之梁家村。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周王朝時期伯益後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發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後人封在鍾離邑,後建有鍾離國,亦稱童鹿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子爵,國君稱鍾離子。鍾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後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鳳陽)。到了春秋中期,鍾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佔,鍾離國滅,楚靈王分改鍾離國故地為濠州、舒城,鍾離國君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後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鍾離國君的爵號降為“君”,國境限於鍾離城一帶(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在周敬王姬丐二年(吳王僚姬諸樊九年,公元前518年),鍾離城又被吳國奪去,成為吳國的附庸之地。周敬王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一年,吳王闔閭姬光九年,公元前506年)冬季,楚國軍隊聯合越國水師夾攻吳國,取得小勝,這二國在慶賀勝利之後,楚昭王就坐船去服用的巢國都城圉陽(今安徽巢湖巢縣)去遊樂了。誰知吳國的主力大軍在大將軍伍子胥的率領下悄悄緊跟追隨,由楚軍防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按孫子之計實施大縱深戰略襲擊,直搗楚國腹地,並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在“柏舉之戰”中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一帶(今湖北麻城),並展開追擊,長驅直入攻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終成破楚之功,之後掘出楚平王之屍,鞭笞三百下以解滅家之恨。回軍途中,伍子胥順帶著消滅了巢國、鍾離國這兩個楚國的附庸國。鍾離國滅國後,其城池還在,鍾離城的國民依舊生活在斯地,直至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姒菼執二十四年,吳王夫差姬光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了吳國,鍾離城又歸屬於越國。周顯王姬扁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八年,越王無顓姒無疆三十一年,公元前332年),楚國吞滅越國,鍾離城又長期屬於楚國,但鍾離國一直沒有再復國,楚威王只是派大夫去鍾離城主持管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鍾離城屬九江郡,一直延續到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改故鍾離國之地為鳳陽府,沿稱至今。
在鍾離子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很早即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鍾離氏,是最早的鐘離氏之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徽系(嬴姓)鍾離氏族人大多尊奉鍾離子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鍾離氏合譜。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給宋桓公之曾孫公子州犁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微子,名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邑(今山西潞城微子鎮),因稱微子,死後葬在今山東省微山一帶(今山東梁山西北部濟寧微山一帶),故其地也稱微,微山、微山湖之名即由此而來。
周武王姬發克商滅紂後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即病逝,由兒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周成王繼位時只有十二遂,由叔父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其時另外幾個叔叔管叔、蔡叔等十分不滿意周公旦、召公奭主持朝政,居於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一帶的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便乘機聯合管叔、蔡叔等人,以及許多殷尚遺民、淮夷等發動了造反叛亂。歷經三年之久,周公旦才將叛亂鎮壓下去,之後封賢良的微子啟於睢陽(今河南商丘),伯爵,建立了宋國,負責控制管轄殷商遺民。微子啟就成了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國傳至第十九代君主宋桓公子御說(公元前681~前651年在位),他的兒子公子敖在晉國任職,公子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是一個十分賢良之人,被時人稱為“晉之賢者”,但因他直言敢諫,得罪了當時執掌國政的權貴郤氏家族,結果被殺。伯宗有一個兒子叫州犁,當時逃奔到楚國,後來在楚國為大夫,貴為太宰,受封食採於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部臨淮關一帶),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地“鍾離”為姓氏,稱鍾離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鍾氏、離氏、犁氏、童氏、鹿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據說,著名八仙之一的漢鍾離(鍾離權),就是公子州犁的後裔子孫。荊楚系(子姓)鍾離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鍾離氏合譜。
【遷徙分佈】
遷徙
鍾離氏起源於祖宗宋微子,望族居會稽郡、穎川郡、竟陵郡。無論是複姓鍾離氏、還是單姓鍾氏,大都發源於今安徽省境內。大致於漢晉之際,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潁川的鐘氏從一開始就著稱於世。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
先秦朝期的鐘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內(今湖北、湖南一帶)。
從漢朝開始到以後得數百年間,潁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鍾氏發源於潁川。東漢朝,長社人鍾皓隱居不仕,其七世孫鍾雅西晉時隨晉室渡江,居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與此同時,鍾氏還有遷居至今浙江紹興的,鍾雅的七世孫鍾嶼為南朝梁永嘉縣丞,他的兒子鍾寵為臨海令,為避侯景之難徙居至南康贛縣(今江西贛州)。
南朝末期,有鍾士雄,曾為南朝陳伏波將軍,史書稱其為“嶺南酋帥”。
唐朝初期,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隨從將佐有鍾德興,後在福建安家。唐朝的鐘氏還分佈於今四川、山西、廣東廣州、安徽合肥一帶。
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蕉嶺、湖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鍾氏的聚居點。
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閩,粵鍾氏陸續有人遷臺灣,後又有人遷海外。
臺灣省的鐘氏居民,在日寇侵佔統治時期,有的被迫改姓日本姓氏“金重”,就是將繁體的鐘字分開,變為日本姓,還有的被迫改姓山田。在1945年臺灣光復後,他們也都改回為鍾氏。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調查統計,鍾氏是臺灣第三十四大姓,子孫遍及全省各地,分佈較多的縣市依次為:屏東縣、桃園縣、臺北市、臺北縣、苗粟縣,分佈較多的鄉鎮市區依序為:商雄美濃、屏東內埔、桃園中壢、新竹市、桃源龍潭。
世界客家鍾氏祖居地同睦村位於長汀縣濯田集鎮以北十五公里的崇山峻嶺高海拔盆地之中。據地方史志記載,唐末昭宗年間,刺史鍾全慕之孫鍾翱繼任汀州刺史,官拜金紫光祿大夫,晚年因目睹朝廷腐敗,帶領家眷避亂隱居於此,創業開基,繁衍生息,與當地陳、黃等姓氏先民同居和睦,共謀發展,同睦村由此而得名。鍾翱卒後,鍾氏逐日興盛,成為村中惟一主姓,其子孫也已陸續外遷,分佈各地,古時有九子流九州之說。朝廷為緬鍾翱治政功績,贈封其為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一級的官),並安葬於村內丁坑窩,其墓葬規模宏大,至今儲存完好,1994年,被長汀縣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年以來,旅居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內外鍾氏後裔,也常有前來尋根問祖,祭拜先祖。同睦村已成為世界客家鍾氏族人的主要祖居發祥地之一。
同睦村四面環山,民風古樸,人傑地靈,人們崇尚文化,民間文風盛行,歷代文人輩出。據《長汀縣誌》載,單明清兩朝,村內鍾氏族人金榜題名,高中進士、舉人、拔貢及在朝為官者就達十數人之多。其中最負盛名者有文俊、文傑及文會三兄弟,被譽為明代“鍾氏三傑”。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鍾文俊中進士後,授戶部主事,後擢升任廣東、湖廣參政。在任十數載間,心術光明,厚有賢聲,有民頌“嶺南春暖”之說。其弟文傑,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進士,擢升廣州知府期間,博學工文,廉潔自律,勤於吏治,提拔老成持重之寒士,懲治刁滑奸頑之貪吏,一時貪賄斂收,卓有政聲。小弟文會,明正德年間歲貢為官,授陵水知縣,更是端方廉潔,深得廣大黎民讚譽和愛戴。
時過境遷,同睦村歷經千年風雨滄桑,舊貌猶存。改革開放後,精明能幹的同睦人,再也不甘受“有女莫嫁同睦村,吃飯勞作需爬嶺”的山高路遠、交通閉塞之苦,已瞄準外在精彩世界,紛紛舉家外遷,既謀求美好生活,又方便子女求學。全村一百六十多戶人家,近年已有百餘戶外闖山門,落戶四方,但拳拳赤子,終念故土,為緬懷先祖,2000年旅居各地鍾氏族人,紛紛捐資重修鍾翱祖祠,祠中保留九根大紅木柱,象徵已流九州的九子裔孫,柱上刻有“兩代刺史威震八閩功勳卓著,九枝宗親業創五洲世澤綿長”等多副古聯。
分佈
鍾離複姓是中華稀有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名第二千八百三十四位。
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景谷及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萬人以上的縣市有:廣東紫金、興寧、梅縣、新會,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寧鄉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祥),其時轄地在今鍾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齊國以後,其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時期改名為石城。東晉時期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於今湖北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時期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舊縣東北。竟陵郡,隋朝時期稱郢州,今湖北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朝時期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期,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朝時期改為天門,直至今天。竟陵地處江漢平原,一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漢水,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歷史上這裡名人輩出,有明朝的文學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群體“竟陵八友”等。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亦稱鍾祥堂、石門堂。
四德堂:春秋楚國、鄭國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景公)在軍府見到了他,便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晉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晉景公命令手下的人給鍾離鬆了綁,叫他彈琴,他便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晉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楚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晉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侯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此外還有光裕堂、大宗堂、愛敬堂、樹德堂、承曾堂、慎德堂、思孝堂、孝思堂、松霞閣、追遠堂、承啟堂等。
字輩
湖南祁陽鍾氏字輩:“惟思仁(潤)萬(志)漢(瑄)廷(定)榮(瑞)友(大)成(賓)志(世)應(鳴)上(養)天(秀)三(士)永(笙)五(奇)仕(紹)德(漢)大(名)人式貽經裕正賢崇元開履泰孝友本家傳”。
湖南零陵鍾氏字輩:“惟思善文定經(純)天橋(賓)尚友鉻連美鳳(子)生集仕學鉅求榮炳基銑浩楚列垂錦洪材煥域欽治業勳培”。
湖南祁東鍾氏字輩:“道龍彥思友世廷興鼎明天良方大成文學上國之光功業昭楚漢分法紹前人乃祖家聲遠多士永懷珍”。
湖南藍山鍾氏字輩:“念少嫩六榮文原以永世富貴萬子福德正大立朝良才華國積學含弘存心秉直攸敘彝倫高標器識振武昭平匡時贊翊克紹崇光允作儀式運啟昌隆慶延兆億”。
湖南新化鍾氏字輩:
炳導房支派:“炳元先廉遷文升永應朝承正大上獻佳玉葉髮香”。
鷓鴣塘支派:“炳元鎮泰璽萬尚榮華興良世氣開大佳玉葉髮香”。
湖南衡陽鍾氏字輩:“守國鳳朝儀傳家仰祖芳文華開景運世德有餘光明禮禎英俊繼賢祚昆昌智孝財仕奇榮強永興旺”。
湖南衡山鍾氏字輩:“大海生金國泰聯榮紫受龍應祖景系廷時朝明日本立邦寧道超德裕發達文清世澤廣遠敦厚繼承慶登靈瑞秀拔奇英”。
湖南寧鄉鍾氏字輩:“紹廷世國子啟家邦昌大文明賢才振興鴻儀耀彩玉德增英詩書繼美先澤維新科甲永遠湘寧長隆孝修培亦緒承顯裕經綸“。
湖南平江鍾氏字輩:“恢振連科甲承修定熾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禮樂家聲遠詩書世德長文章輝上國富貴永傳芳”。
湖南鍾湛鍾氏字輩:“清溪五世下應慶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遠天收”。
湖南醴陵鍾氏字輩:“正明裕文瑞開發紹家聲為善培根本敦書道義崇英賢欽繼起萬世慶昌隆”。
湖南瀏陽鍾氏字輩:“四維六念萬日明國益青源伯錫文福傳書受善名學優昭世訓道德振家聲繼紹期宏久賢能定可成”。
湖南益陽鍾氏字輩:“世澤廣遠敦厚繼承慶登靈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錫福維鈞宏功允著蔭翼昌義敷志能昭敬方聲定啟賢典章隆代守孝友閤家傳修業希名士懷才會盛年高科逢上選光顯煥宗先”。
湖南桑植白族鍾氏字輩:
性房支派:“寶珠珍琥旺慶曙”;
河房支派:“瑄明……”;
合派新編:“大吉廣生預兆禎祥丕振先德世澤延長英雄繼起用佐安邦觀光上國孝友文章”。
湖南益陽八里峽鍾氏字輩:“綱紹……紀繩綿紾”。
湖南益陽桃江鍾氏字輩:“敷志能昭敬芳聲定啟賢典章隆代守孝友閤家傳修業希名士懷才會盛年高科逢上選光顯煥宗先”。
湖南益陽、沅江鍾氏湘鄂合派字輩:“源文大啟士學校允宗支祖德傳芳遠榮名及世嗣家聲恆克振立品自逢時燕翼光昌盛詩書萬代貽”。
湖南湘鄉鍾氏字輩:“昌大文明賢才蔚興羽儀聖朝光輔紫震詩書繼美先澤維新科第承遠湘寧長隆”。
湖南邑中鍾氏字輩:“應景善遠虔裡叔永世華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觀光騰文蔚起先德益鴻章衍慶家聲振祥開運會長興隆承國泰英才顯大邦俊秀逢時發崇倫必久昌”。
入湘鍾氏一支字輩:“大海生金國泰聯榮紫受龍應祖景系廷時朝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立邦寧道超德裕發達文清世澤廣遠敦厚繼承慶登靈瑞秀拔奇英”。
江西興國鍾氏字輩:“祖德綿延遠孫支似績長傳家惟孝友繼世有文章懋聵昭秦漢豐功耀晉唐調元思越國贊化仰平陽智勇宏謀濟明良庶事康勳猷標宇宙品望重鄉邦正直清仁讓端方篤敬莊修齊崇治道節義迪前光允協撈謙吉旋佔祝履祥融和聯族誼諄睦敘倫常宗法千秋在嗣徽萬載芳潁川垂厚澤奕葉慶榮昌”。
江西靖安鍾氏字輩:“子孫永昌宗先福長順龍有慶發榮萬方”。
江西瑞金鐘氏字輩:“應景善遠虔裡叔允世華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觀光騰文蔚起先德益鴻章衍慶家聲振祥開運會長興隆承國泰英才顯大邦俊秀逢時發崇倫必久昌”。
江西寧都鍾氏字輩:“志仲伯叔大宏金見文明啟發聖人盛德奇英道達世榮賢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承先繼前裕光騰蔚鈺國仕廉傑卓譽令正慶昭傳”。
江西贛縣鍾氏字輩:“華衣萬世昌”。
四川內江鍾氏字輩:“高山德俊世守傳芳元會衍慶貽呈有光蘭勝桂發鳳兆麟祥嘉樂申錫泰華永章”。
四川江津鍾氏字輩:“澤永昭崇德源長立世芳光前繩祖武裕後發禎祥”。
四川自貢鍾氏字輩:“仲從庭德廣天錫鳳翱翔永興君國泰萬代賜榮昌道統延先澤洪圖正大幫綱常明禮儀文學世尊光”。
四川鍾氏一支字輩:“元盛世為茂忠訓顯遠久毓壽再加增福大萬年有承繼業宏昌克儉族興旺春催浪濤湧廉助賢良光擇捷登科峰學思定吉祥瀕傳智慧路永恆序安康裕煜篤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鵬展翅宇鴻鵠創輝煌功勳振五洲仁倫流遠長德孝謙恭讓楷模後世仿”。
入川鍾氏百代字輩:“元能毓奇壽榮鍾正興發芳名應遠兆福大萬年有先人家道訓族眾喜氣洋建勳立業旺齊獻增國強潁川源流地閩汀武平居修譜乃廷鳳毅密剛察裕子文啟汝志豪華富貴昌億代傳祖德功祿永安康勤學高賢士俊傑振倫常繼承需詩禮吉祥同天長”。
湖北利川鍾氏字輩:“丙應佑元來文生宇明大復朝世以開逢吉向智才孝友登倫己詩書守義方興科龍選拔立國慶管光樹正規範遠詩仁德成章永皆平雲仲太永定年長”。
湖北麻陽鍾氏字輩:“盛德傳芳遠奇才世澤新照朝隆選拔萬代美賢名仕昭高宏楊裕厚廣多生芝蘭常毓俊金殿顯光榮”。
湖北枝蓋湖鍾氏字輩:“清溪五世下應慶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遠天收”。
湖北鍾氏一支字輩:“清溪五世下應慶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遠天收本友聲大志道顯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榮名歸盛世美譽重熙時丕顯輝煌啟賢才作育宜秉義建邦治尊賢立國長昂和延壽慶吉善有繩良詩書揚名遠尚武功輝煌厚培潁川澤奕葉萬年昌”。
浙江鄞縣鍾氏字輩:“一德貽昭穆家齊全百福懿修法聖功大雅崇儒月良倫克尚尊親行能敦作肅學高世可經道裕容鹹淑祖述得英材孫繩勤茂毓嘉謨永乃傳吉兆承天祿”。
浙江遂昌鍾氏字輩:“國成世泰邦奠朝熙德建功揚恩崇慶錫”。
河南許州鍾氏字輩:“恢振連科甲承修定熾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禮樂家聲遠詩書世德長文章耀上國富貴永傳芳士人立志孝順宜先克敦大本明德久傳繼起裕善錫慶斯聯世濟其美祥發英賢”。
江蘇靖江鍾氏字輩:“成憲賓廷錫澤樹勳榮永休昌允降祥瑞”。
重慶江津鍾氏字輩:“正國興家大有明孝儀芳積善常富貴福祿現榮光”。
鍾金玉系鍾氏字輩:“金崇貴銘鍾音良邦華秀宣應英彥仕聲傳萬世(代義)昌銀河星斗現義順趙家祥茂德朝廷盛永遠觀國光”。
鍾崇響系鍾氏字輩:“崇勝信惟孟鐘鳴守遠久毓受載嘉增福泰萬言有承宗思德厚嗣緒景純良英俊升朝選文華上國光”。
鍾氏寶溪堂一支字輩:“英饒士可思仲端世高應承汝元享象問學振邦良瑞起榮宗彥廷有國華揚祥開家自茂敬祖久詩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鍾離啟姓;
會籍閥閱。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鍾離姓的源流和郡望。
名高撰述;
位列仙班。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楚·鍾離岫,撰有《會稽後賢傳》三卷。下聯典指唐·鍾離權,生而奇異,遇華陽真人傳道仙去。
南海清白;
東魯匡襄。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吳·鍾離牧,嘗為南海、武陵太守,以清白名世。下聯典指東漢·鍾離意,嚐出仕魯相。
六言通用聯
丹書發懷璧隱;
綠衣謝嫁女恩。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山陰人鍾離意,字子阿,青年時為郡督郵,太守認為他賢能,就讓他掌管縣理事務。修孔廟時,他讓張伯懷剷除堂下雜草,得七枚玉璧,張伯懷僅告訴六枚。後來,他從堂下懸甕的背面發現丹書:“後世人發現我的丹書,董鍾舒發現我的竹器,鍾離意應有七枚玉璧,張伯懷那裡有一枚。”鍾離意再去問張伯懷,張伯懷這才說了實話。明帝時,官尚書、魯相。下聯典指北宋合肥人鍾離瑾,字公瑜,進士出身,官德化知縣。將嫁女兒時,買回個婢女卻是前任知縣的女兒,他便與女兒一樣嫁了出去。夜裡夢見一個穿綠衣的大夫來感謝她,並說:“我向上帝請求,讓您的子孫世世代代食俸祿。”仁宗時,官至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
七言通用聯
鍾靈毓秀髮達遠;
離騷傳人名望高。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鍾離複姓之“鍾離”二字的嵌字聯。
丹書發懷璧之隱;
綠衣謝嫁女之恩。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山陰人鍾離意,字子阿,青年時為郡督郵,太守認為他賢能,就讓他掌管縣理事務。修孔廟時,他讓張伯懷剷除堂下雜草,得七枚玉璧,張伯懷僅告訴六枚。後來,他從堂下懸甕的背面發現丹書:“後世人發現我的丹書,董鍾舒發現我的竹器,鍾離意應有七枚玉璧,張伯懷那裡有一枚。”鍾離意再去問張伯懷,張伯懷這才說了實話。明帝時,官尚書、魯相。下聯典指北宋合肥人鍾離瑾,字公瑜,進士出身,官德化知縣。將嫁女兒時,買回個婢女卻是前任知縣的女兒,他便與女兒一樣嫁了出去。夜裡夢見一個穿綠衣的大夫來感謝她,並說:“我向上帝請求,讓您的子孫世世代代食俸祿。”仁宗時,官至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
丹書直抒懷璧隱;
綠衣為謝嫁女恩。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九言通用聯
賜錢以辦裝,平蒙舉薦;
得珠雲穢物,帝吧清言。
——佚名撰鍾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明帝時尚書鍾離意薦劉平之事。下聯典指東漢尚書鍾離意的事典。交趾太守張恢坐贓,籍其資,詔頒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帝問故,對曰:“贓穢之寶,臣不敢拜。”
【典故軼事】
鍾氏系承微子,古與鍾離同源
鍾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上古聖君商湯的子姓後裔。由於其始祖曾食採於一個叫作鍾離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鍾離”或“鍾”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複姓“鍾離”和單姓“鍾”,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間沒有絲毫分別。《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說得最清楚:“鍾氏,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鍾氏,楚有鍾儀、鍾鍾、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鍾氏,始居潁川長社。”鍾氏在先秦時期所發射的光芒,詳見於當時的史籍,譬如,春秋時代有伯牙為之“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為後世留下了“知音”、“高山流水”等佳話的鐘子期;被晉國範文子稱讚為“仁、信、忠、敏”的鐘儀;乃至戰國時代齊宣王那位其醜無比,卻又賢德無雙,宣王曾因她的建議而毅然“拆漸臺,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使得齊國大安的王后“無鹽君”鍾離春等等,都是備受後世稱頌的人物。鍾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被張懷ㄨ所著的《書斷》稱為“隸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氣隨著傳統文化而永垂不朽。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今河南鹿邑)敗死,劉邦稱帝,楚漢戰爭結束。項羽大將鍾離昧,投奔到舊友、楚王的韓信帳下。不久被漢王劉邦知道,劉邦曾是鍾離昧手下敗將,耿耿於懷,十分痛恨鍾離昧,漢謀士陳平獻計,偽遊雲夢。韓信得知資訊,心中十分恐懼,想去見劉邦,又怕被捉。有人告訴韓信,劉邦假遊雲夢,意在捕捉躲藏在你府中的鐘離昧。只要你把鍾離昧交出去,不就沒有你的事了嗎?韓信果然召鍾離昧計事,可他並未識破劉邦“醉翁之意不在酒”,鍾離昧卻知道事已至此,不僅自己在劫難逃,韓信亦身陷險境,便對韓信說:“漢之所以不敢貿然擊楚,還不是因為我在你這裡。你如果把我抓起來,獻媚劉邦,我今日死,你明天就會亡!”並十分遺憾地說:“看來你也不是一個有情有義靠得住的人啊!”說完拔刀自剄。當韓信將其首級,帶往陳(今河南淮陽與安徽亳州之間)見劉邦時,劉邦以韓信意存反漢,命人把韓信抓起來載於後車,“械送洛陽”。韓信此時如夢方醒,想起了鍾離昧預言,然悔之已晚,他長嘆一聲,說道:“果然像天下人所說的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輩當滅!”五年之後,韓信終因功高蓋主被秘密處死。
點金濟眾成仙的漢鍾離
漢鍾離姓鍾離名權,燕臺人。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為八仙之一。父為列侯。相傳他是天界的仙人,因有過錯而被貶到凡間。《宣和書譜》 卷十九中說:“神仙鍾離先生名權, 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後遂稱其為“漢鍾離”。鍾離權逭雙塹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派散仙之風。鍾離誕生時,有異光數丈,看起來象烈火-般,他家的侍衛驚奇不已。鍾離長得頂圓額廣,厚眉長,目深鼻赤,口仿頰大,唇臉如丹,一出生就象三歲大的孩子,白天黑夜不出聲、不哭、也不吃東西。成年後,他成了一名輔助漢室的大將軍。邊陲告急,說是吐蕃率眾三十餘萬,號稱五十萬,侵犯邊疆,搶劫掠奪,無惡不作,其勢如山崩潮湧。邊疆守臣抵敵不住,望風而逃。邊疆告急的訊息上報朝廷,引起震動。於是天子召群臣商議此事,決定由大將鍾離權統兵五十餘萬,號稱八十萬,即日起行出兵。與吐蕃之戰,鍾離權先首戰告捷,後鐵柺李為使他徹悟設計讓他兵敗,落荒而逃。逃至一山谷時,不幸迷路。正當他仰天長嘆進入絕地時,忽然山中轉出一個胡僧,其人碧眼豐顏,有忻忻自得之深趣,懷落落不羈之氣象。鍾離見其不凡,拱手問他,能否帶他走出迷途。胡僧點點頭卻不言語,只為他帶路。當走出數里之外時,見-村莊,胡僧對鍾離說:“這兒是東華先生成道的地方, 將軍可以在這兒歇息。”說罷,告別而去。鍾離見此處清幽寂靜,與塵世凡間迥然有別。異草奇花,桂馥蘭芬,嬌黃嫩綠,色奪綺羅,一派流泉,兩行松柏,宛如仙境。就在鍾離猶豫之時,忽聞莊內有人聲,在吟詩。吟詩完畢,那人說: "這必定是那碧 眼的胡人多嘴的緣故。”只見-老人披著白色的鹿裘,扶著青色的藜杖,問鍾離道:“來者可是漢大將軍鍾離? 為什麼不來宿于山僧之所?”鍾離聞言大驚,知其人為異人。老者將他請入莊中,為他斟上麻姑仙酒,為他端上胡麻飯。對他說:“功名富貴,總是浮雲,戰鬥攻圍用的都是兇器。你見過萬古以來,江山永固,富貴百世的嗎?貧道看破世情,閒居自在,遠脫樊籠,雖不能入道超凡,但也不為塵世所羈啊。將軍何必苦戀功名,處心積慮?”鍾離感其言意味深長,頓時失去虎豹之雄心,於是向老人拜師。老人將長生秘訣、金丹火訣、青龍劍法,悉數授於鍾離。第二天告辭時,老人為其指明歸途,鍾離回頭再看莊房時,莊房已不見蹤影。鍾離感嘆地說:“真是異人啊! ”於是他尋到歸路,往家而去。鍾離回家後,一心想修道,剛好其兄鍾離簡一向仰慕修道。於是二人一拍即合,他們辭別家人,去華山三峰尋道。二人來到華山三峰,結草為廬,勤於修煉,幾年之內,卻沒什麼長進。一天二人出遊,見-貧苦人在填路,問其緣故。回答說: "今年收成不好, 老弱的都來填溝補壑,年壯的都逃到外地去了。”鍾離權嘆息良久。回到山中,鍾離權對鍾離簡說:“飢謹遍地,民不潦生,實在是可憐。”鍾離簡答道: "濟人利物, 仁者之心。你會金丹之道,不用來救度這些災民,這些道術又有何用呢?”鍾離權說:“我可以試一 試。”於是取來銅錫之類的金屬,放了一些靈藥,再用火來焚燒,銅錫皆成金子。於是鍾離權把這些金子廣佈貧民百姓,有千百萬家因此而保全性命。
後來,鍾離權遇上仙人王玄甫。又遇華陽真人,傳以太極刀法,火符內丹。一天,鍾離權一人獨遊雲山,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歇息。忽然石壁猛響-聲,門戶大開。鍾離權直入其中,見一玉匣,開啟一看,是神仙秘訣。鍾離權將秘訣放入懷中。當他一走出山洞, 其石複合如初。在紫金四皓峰住了數日後,他又回到三峰,他按照神仙秘訣所說,更勤於修行。一天,忽見五色祥雲佈滿屋子,仙樂陣陣,有仙鶴呼叫他說:“玉帝有命, 我來迎你迴天言,恢復你的舊職。”他對鍾離簡說:” 兄你暫時留在這兒,不久我們會相會的。”於是他把神仙秘訣授給鍾離簡,乘上祥雲仙去。不久,鍾離權騎著仙鶴來到三峰,告訴鍾離簡:”兄長你塵緣已滿,不用再留在此山了。”鍾離簡與鍾離權同日昇天,一起去度呂洞賓去了。
漢鍾離鼓樓寫匾
雄偉、莊嚴的西安鼓樓,是古代三秦有名的建築之一。飛簷翹角,構造精巧,十分壯觀。鼓樓匾額 “文武盛地”四字,更是堪稱一絕,筆力雄健遒勁,飛蛟走龍,撇捺勾點,不同凡響,常常召來四方遊客瞻仰、讚歎。
相傳古長安東城門口,住著一對老年夫婦,坐北向南開了一家客店。老夫婦手腳勤快,店內收拾得窗明几淨,被褥清潔衛生,客店雖小,但每日接納南來北往的遊客從不間斷,生意倒也興隆。
有一天,一個衣衫檻褸,滿面汙垢的中年人站在店門口。老兩口看他形容憔悴,面黃飢瘦,神倦精疲,似為飢餓所迫,便走到門口,問他家住哪兒?來長安做什麼?那中年人精神呆滯,瞅一眼老夫婦,搖搖頭,一句話也不說。老夫婦心裡嘀咕,莫非是個啞巴?!再把那個中年人上下打量一遍:只見他赤腳,衣衫破爛不堪,難以蔽體;頭髮蓬亂,披在肩上,似數月未曾梳理。老夫婦端出飯菜讓那個中年人吃。他並不推讓,只是感激地把老夫婦看一眼,就接過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一會兒就吃得一乾二淨。從此老夫婦就將那中年人留在客店裡住宿。
過不幾天,中秋佳節到來。知府在新建的鼓樓上宴會賓客,一邊吃酒,一邊賞月。赴宴會的多是三秦風流雅士,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就籌交錯,即興賦詩,歡樂無窮。知府吳大人也是頗通文墨的人物,宴會間,提請赴會的人為鼓樓匾額揮毫。當下,就有十多個墨場老將,雅興勃勃,抨袖提筆,逞興一揮,真是:春風戲楊柳,龍蛇競筆端。從諸墨跡中,眾人又推選出一幅。吳知府看罷,也微微領首,鼓掌稱妙。當晚就命鏤刻工人複製,明日一早掛出。第二天早飯後,吳知府就和昨晚赴會的文人學士站在樓下觀看。誰知當那匾額一掛上拔地而起的鼓樓,就猶如稚子塗鴉,十分難看。周圍圍觀的群眾也竊竊議論,那位墨場老將看罷,連連搖頭,口內喃喃地說:“慚愧,慚愧!”鑽出人群,溜走了。吳知府只好命人將匾額取下來,快快不樂地回到府裡,命書辦寫一張告示,遍貼長安城內外,徵求為鼓樓寫匾的人。告示上寫:當選者,賞白銀50兩。
這天晚上,那中年人從外邊回來,突然對老夫婦說話了,要借老夫婦四張蘆蓆用。老夫婦又驚又喜。所喜,那人並非啞巴;所驚,他要四張蘆蓆做什麼?那人似乎看出了老夫婦的心思,說:“蒙二老憐愛,我窮愁潦倒,無以報答。吳知府貼出告示,為鼓樓徵集匾額文墨,我今寫四字,或可得到吳知府的50兩賞銀,倘能這樣,就算作我給二老的飯錢和店錢了。”
老夫婦聽罷,心裡直嘀咕,一個討飯人能有啥本事?竟敢斗膽去為鼓樓匾額題字?!又想,有沒有那個本事且不去管他,可是千萬別憐了他的一片心意。老夫婦就從店後邊取來四張上等蘆蓆,又抬來一桶墨水,又在對門文具店買來一支特大狠毫,放在墨桶旁邊。誰知,那中年人並不用筆,而是順手從門背後抓起一把掃地的掃帚,伸進墨桶,蘸飽墨,三下五除二,就在四張蘆蓆上寫成 “文武盛地”四字。老夫婦看了,雖不懂筆墨,卻也誇獎了那中年人幾句。
第二天,老夫婦將寫著 “文武盛地”四字的四張蘆蓆送到了吳知府那裡,吳知府看罷,頻頻點頭,眉宇間堆滿了笑紋。午後,吳知府又請了十多個墨友觀看,個個都稱道寫得不凡,大有神仙手筆。可是,吳知府和請來觀看的墨友看罷,人人惋惜。原來“文武盛地”四字雖寫得好,“武”字上卻漏寫了一點。吳知府即令數人添補,都與原字神韻、風格不相匹配。吳知府無奈,只好作罷。連夜令鏤刻工人複製出來,明日一早掛上鼓樓。
知府有令,鏤刻工人哪敢怠慢,便連夜刻制完工。第二天一早,吳知府就命人掛上去。這一天,看熱鬧的人把街道圍得水洩不通。吳知府和請來的墨友在下邊觀看,那鏤刻著 “文武盛地”四字的匾額剛掛上去,出乎吳知府預料,那字愈懸得高愈美觀、漂亮。字型渾厚蒼勁,確實筆力不凡。叫好聲此起彼伏。眾人都為那一個 “武”字少了頭一點,感到實在是一個遺憾!
吳知府當下就賞給了老夫婦50兩銀子,又問老夫婦 “文武盛地”四字是何人所寫?老夫婦見知府詢問,就如實告訴吳知府。吳知府命老夫婦立即回店請來相見。老夫婦不敢怠慢,氣喘吁吁跑回店,推開房門一看,那中年人早已不知去向了。老夫婦沒辦法,只好又如實告訴吳知府,那中年人已不知何時離店去了。吳知府聽罷,直跺腳,惋惜自已無福見到這筆力不凡、羞煞三秦墨士的中年漢子。
正當吳知府撫胸嘆息不已的時候,從正南方向走來一個人,手裡提著一條還滴著墨點的掃帚向鼓樓走來。老夫婦揉一揉昏花的雙眼,仔細一瞅,指著提墨掃帚的人告訴吳知府:“就是他!”吳知府抖抖粘上了灰塵的袍襟,迎了上去。這人並不搭話,走到鼓樓下。只見他手一揚,那根墨掃帚飛了上去,不偏不斜,正打在 “文武盛地”的 “武”字頂。那一點雖頓得稍稍遠了一丁點,但與四字風韻、筆力相配。眾人齊聲叫好。待吳知府和眾人回頭尋找那寫字的人,他卻不見了。
有人議論說,提墨掃帚寫字的中年人和八仙裡的漢鍾離相像。從那以後,人們便流傳開了,說鼓樓匾額上”文武盛地 “四字是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寫的。
【家訓格言】
《鍾離氏家族戒淫歌》
誰家少艾顏如玉,鍾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賢豪善檢束,到此關頭便失足。
可憐失足欺幽獨,妄謂罪微猶可贖。豈知天將淫惡錄,載在簿中罰欲酷。
折爾祖宗遺下福,削爾前生修下祿。損爾悠悠好壽數,斬爾綿綿廣嗣續。
罰之不已令變畜,甚至永使墮水族。看此慘報我亦哭,嘆人何苦迷粉髑。
今懇世人聽忠告,好色來前避欲速。他女原非爾花燭,他妻原非爾眷屬。
他女勾爾入他屋,爾莫從他暗相逐。他妻誘爾同他宿,爾莫與他私相熟。
爾若魂銷無把握,但想一誤入地獄。爾若慾火難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想到此間身鷇觫,自覺心灰如槁木。心如槁木純無慾,神鬼聞之皆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