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姓圖騰(閭丘氏圖騰)
閭丘(lǘ qiū)是中華複姓之一。據《尚友錄》上的記載“邾國閭丘氏食邑於此”,說明閭丘是“以邑為氏”的。閭丘,原來是春秋時邾國的一個地名。當時在周天子統治的封建制度之下,有人被封食採於此,所以,這一家族的後代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了閭丘。另外,《世本》上指出,齊國的閭丘嬰之後世子孫,也以“閭丘”為姓,稱為閭丘氏。閭丘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八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零三位,屬於十分罕見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閭丘嬰:閭丘是春秋時期邾國的一個地名,那時有個貴族被封在這裡做首領,他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在古籍《尚友錄》中記載,因為邾國一個叫閭丘的貴族被封到那裡,他的家族昌盛起來,便形成了閭丘複姓。該地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後來邾國被楚國吞併時,閭丘的公族逃到了齊國。春秋時期,齊國出了個名人叫閭丘嬰,他的家族又昌盛起來,然閭丘嬰的後代都不忘他們原來是邾國的貴族,所以這個家族在家譜上的堂號就記作“邾郡”。邾國是被楚國併吞的,楚國在春秋時很強大,而邾國是個小國,那時周朝廷已經管不了強大的諸侯國吞併弱小諸侯國的事,只好聽之任之。閭丘氏後人奉閭丘嬰為閭丘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閭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尚友錄》中記載:“邾國閭丘氏食邑於閭丘”,說明閭丘是“以邑為氏”的。實際上,春秋後期,在邾國(今山東濟寧鄒城)境內的閭丘邑,原為齊國之地,周簡王姬夷十四年(晉悼公姬周元年,齊靈公姜環十年,公元前572年)爆發的晉攻齊之戰中,其地為邾國乘亂所佔。
周靈王十九年(魯襄公姬午十九年,邾悼公曹華三年,公元前553年),邾國君主邾悼公居然出兵去偷襲強鄰魯國,但很快即被魯國的報復還擊打得慘敗。後來居於閭丘邑的一位邾國大夫則叛逃到了魯國,並將其所轄的邾國漆邑、閭丘邑奉獻於魯襄公,之後成為魯國大夫。至於是哪一位邾國大夫,在史籍書《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中有明確記載:“春閏正月,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杜預注:“庶其,邾大夫,以邾邑漆、閭丘奔魯,故言竊邑畔君以要利也。”從地理位置分析,近代學者楊伯駿在《春秋左傳注》中指出,古漆邑在今山東省鄒縣的東北部,而閭丘邑又在漆邑東北十里,因此其大致在今東曹村至西朱村一帶。在成為魯國的漆城後,閭丘之地則被併入漆邑,在《左傳》中後來僅記載“城漆,有閭丘亭”。
居住在閭丘之地的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閭丘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閭氏、丘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不過,閭丘住民中或為莒國人、或為邾國人、或為齊國人、或為魯國人,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嬰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閭丘邑(今山東濟寧鄒城東曹村至西朱村一帶),原為莒國西部邊境之地,周定王姬瑜十一年(齊頃公姜無野三年,公元前596年),齊頃公發動了一系列針對莒國的戰爭,其地為齊國所奪。嬰,公元前?~前542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據說他文武全才,食邑在閭丘,因此稱閭丘嬰。
周靈王二十四年(齊莊公姜購六年,公元前548年)農曆5月,齊莊公被大夫崔杼所殺,5月19日,崔杼立齊莊公同父異母弟姜杵臼為君,是為齊景公。崔杼城為齊景公的輔相,執掌朝政,以大夫慶封為左相。當時齊國太史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太史。太史之弟接著這樣寫,也被殺。另一弟仍然這樣寫,又被殺。又有一弟繼續這樣寫,崔杼沒辦法了,就只好由他去了。弒君事件發生之後,齊國大夫閭丘嬰用車子的帷幕將妻子包捆起來,裝上車,和另一名大夫申鮮虞乘車逃走。申鮮虞把閭丘嬰之妻推下車,然後說:“國君昏昧不能糾正,危險不能救援,死了不能跟著死,只知道藏匿自己所愛的人,那還有誰會接納我們?”他們走到弇中(今山東臨淄)狹道,準備住下來。閭丘嬰說:“崔氏、慶氏恐怕在追我們。”申鮮虞說:“狹路上一對一,誰能讓我們害怕?”於是他們就住下來,頭枕著馬鞍睡覺。醒來後,先餵飽馬然後吃飯,再套上馬走路。走出弇中,申鮮虞對閭丘嬰說:“現在要快趕馬,崔氏、慶氏人多,難以抵擋。”二人遂逃奔到魯國。當年夏季,晉平公姬彪召集魯、宋、衛、鄭、曹、莒、邾、滕、杞、邾等國諸侯在夷儀(今山東聊城)開會,然後一同率兵伐齊國,以作為對齊莊公曾經伐晉國的報復。齊國人無法抵抗這麼多的諸侯聯軍,就用齊莊公被殺之事向晉國解釋,並派大夫隰鉏請求媾和,左相慶封也來到諸侯軍中。齊國奉送的奴隸都男男女女分開列、捆綁,並把齊國宗廟祭器和樂器送給晉平公,從晉國的六卿、五吏、三十個師的將領、各部門主管、屬管和留守的人都贈送給大筆財禮,晉平公這才答應了齊國的請求,並派叔向通告諸侯。
周靈王二十七年(齊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5年),左相慶封通知逃亡者返國,閭丘嬰也回到了齊國,受到慶封的重用,後曾率齊軍圍攻據盧邑反叛的高豎。後來,公孫蠆執掌齊國國政,他懷疑閭丘嬰為原左相慶封一族之黨,恐其於己不利,因此在周景王姬貴三年(齊景公六年,魯襄公姬午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故意派閭丘嬰領兵去伐魯國。魯襄公當然十分憤怒,派使臣到齊國責問其故,公孫蠆就藉機加罪於閭丘嬰,然後將其殺掉。隨後,其族人皆被迫出奔莒國,之後分散四方。
在閭丘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閭丘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閭氏、丘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在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執政時期屬下有著名的大夫閭丘卬、閭丘光,皆閭丘嬰的後裔子孫。閭丘氏族人大多尊奉閭丘嬰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閭丘氏族人早期活動於山東地區,漢、唐之際在今河南省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宋時期,陝西、河南均有閭丘氏族人的活動蹤跡。
邾國的地理位置在現今的山東省鄒城市、滕州市等魯南一帶,以鄒城市為主。首都“邾”位於現今的山東省曲阜東南方的南陬村。
按史書記載,曹安(顓頊的後代)為陸終第五子。周武王時,封其後裔曹挾於邾,且為附庸,建立邾國。所以,邾國為曹姓國,其爵位為子爵。
西周時期,因為邾國長期受到魯國壓迫,後來一度投靠晉國以求庇護。至魯穆公在位時,邾國改稱鄒國,降為附庸。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邾國逐漸強大,稱“邾婁”。後來,邾國為楚宣王所滅。最後邾國約在戰國中期滅亡。(按《世本》的說法邾國為齊所滅,但按地理位置而言邾國較有可能亡於楚。但及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可靠史料顯示邾國亡於何國、何時。而最後關於邾國的記載見於《孟子·滕文公》。)
分佈
閭丘氏複姓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八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零三位,屬於十分罕見姓氏之一。
如今北京、上海、日本等地有少量閭丘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邾 國:一稱鄒國、邾國郡,商、周時期古國名,其時領地在今山東鄒縣一帶。春秋時期楚國滅邾國,遷其國君至今湖北黃岡一帶,遂稱其地為邾邑。秦朝時期在該地設邾縣,東晉朝末期被廢黜。
堂號
邾郡堂:以國立堂。
頓丘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邾國;
望出頓丘。
——佚名撰閭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閭丘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遁隱吳市;
望媲虎丘。
——佚名撰閭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閭丘賓用,隱居吳市,靠耕種贍養雙親。為人正直,好學能詩。下聯典指北宋人閭丘孝終,字公顯,常被名人推重,蘇軾曾說:“蘇州有二丘,不到虎丘,則到閭丘。”
六言通用聯
逢辰政績卓著;
賓用廉直不汙。
——佚名撰閭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吏部侍郎閭丘昕,字逢辰,麗水人。舉進士,為義烏令,政績卓著,歷監察御史。下聯黃指宋代孝廉閭丘賓用,隱於吳市,力耕以養其親,廉直不汙,力學好吟詠。
十言通用聯
勝峙蘇州,常起東坡之羨;
勤王婺郡,堪稱民表之忠。
——佚名撰閭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閭丘孝終,字公顯。蘇軾嘗雲:“蘇州有二丘,不到虎丘,則到閭丘。”其為名流推重如此。下聯典指宋代名將閭丘觀,字民表,麗水人。清康初,率部到婺州,及還,遇高宗渡江,領兵勤王,心歷九任,官至武翼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