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氏起源及歷史

令狐姓圖騰_令狐氏圖騰

令狐姓圖騰(令狐氏圖騰)

  令狐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水經·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後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望出太原郡。令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八位。

【得姓始祖】

  魏頡(令狐頡):魏顆之子,魏犨之孫。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後來晉悼公指定魏顆之子魏頡去令狐之地,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晉成公十八年(前573年)二月,晉悼公任魏頡為卿,任新軍將。魏頡就以封邑名作為氏稱(在古代,姓下面的分支為氏,不斷分化),稱為令狐氏,魏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令狐的,即令狐頡。

  各支始祖

  令狐元:字維新,令狐氏桐邑一脈始祖。於明初奉詔以鎮殿將軍義勇侯總督軍務兼管錢糧職,率其子令狐益孫令狐彪平溱播二州,大戰捷陣溪,智奪鼎山城。功成留守,繁衍數省,彪炳史冊,德被一方。令狐元卒後墓葬於桐梓縣城南蒿芝壩團圓崗。其子令狐益、孫令狐彪俱世襲其爵位。曾孫令狐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軍民事,生九子::欽、鑑、鏡、鍾、錫、銓、鎔、鋼、鍠,分九大房。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周文王有個兒子叫畢以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垣曲、榮河、河南濟源一帶),成為後世龐大的魏氏家族之鼻祖。

  春秋時期,畢萬在晉國官拜上卿,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壯。到了畢萬的裔孫魏犨時候,為晉國的一位名將,他曾跟隨晉文公重耳出亡多年,晉文公即位後封他為大夫,讓他繼承魏氏的封邑。魏犨當時有個寵妾叫祖姬,據說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說:“萬一我戰死,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後來果真得了重病,臨死前卻又要家人讓祖姬殉葬。他死後,小兒子魏顆認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亂時提出來的,與他平時的主張不一致,不應該聽從,所以堅持讓祖姬改嫁了。

  後來,晉、秦兩國大戰,魏顆在與秦國名將杜回的交戰中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間。杜回健步如飛,追殺過來。可是當他殺到草地中間的時候,忽然間步履艱難,幾次踉蹌欲倒。魏顆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叢中,把長長的草結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絆索,杜回到了這裡,就像陷入了羅網一樣。魏顆大喜,趕快回身驅車衝上前,把杜回捉住了,並一鼓作氣打敗了秦軍。後來魏顆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親,他因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特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助魏顆一臂之力。

  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戰功,晉景公把國內的令狐之地(今山西臨猗)封賞給他做了食邑。後來,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父親的封邑為姓氏,其地住民中亦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令狐氏,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狐氏、胡氏、猗氏者,與畢氏、魏氏同宗同源。令狐氏族人皆尊奉畢萬、魏顆為得姓始祖。

  令狐姓地地道道是中華民族一個土生土長的古老姓氏,他們是三千一百多年前的聖君周文王的姬姓後裔,不但具有極其榮耀的家世源流,跟著名的魏氏亦屬兄弟,得姓至少在二千四百年以上,成長、發跡于山西。

  源流二

  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胡氏族人,屬於附望冒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姓源繁複的胡氏族人,後仰慕當朝趙國公令狐綯,而改稱令狐氏。

  由於令狐氏在全國也沒有多少人,凡是有姓令狐的人來投奔令狐綯,他都像對待自家人一樣,盡心盡力地照顧,幫助解決困難,那時有人還為自己不姓令狐還感到遺憾呢。於是就有人冒姓令狐氏,前去攀高。

  著名詩人溫庭筠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寫詩譏諷這種人:“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胡氏改令狐氏的現象。

  不過,確實有胡氏族人改為“令胡氏”,當時有一個姓胡的人,聽說與宰相同姓有好處,便在自己姓前加個令字,以“令胡”去冒充宰相令狐綯的本家人。後以訛相傳,稱令狐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令狐,本來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地名,據典籍《水經·凍水注》的記載,“令狐即猗氏地”,其位置即今山西省猗氏縣的西部一帶,望族出太原郡、弘農郡。

  令狐姓早期活動於山西的臨猗等地,漢唐之間在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有較大發展,在山西影響最大,並以太原郡為郡望。

  宋代以後,令狐氏逐漸凋零。如今在山西運城、平陸、萬榮以及四川、貴州、臺灣等地有少量分佈。有的人改稱令狐為令,如晉察冀邊區第一任醫藥局長令狐野的子女改姓為令計劃、令政策等。

  分佈

  令狐氏複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八位。令狐姓望出太原郡,主要分佈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運城市平陸縣,江蘇省的蘇州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南桐縣,重慶市,貴州省的桐梓縣,河南省的洛陽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等地,均有令狐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到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泣墓堂:後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喪父,泣墓十載。他事母至孝,鄉里無不稱讚。

  博施堂:博是廣泛的意思。令狐仕兄弟勤儉持家,用自家勤勞換來的財物廣泛地施捨給窮苦人家。

  蓮燭堂:唐代京兆華原人令狐綯,字子直,令狐楚的兒子。大和年間進士,歷任湖州刺史、吳興太守,官至宰相,封涼國公。他在翰林院時,曾與宣宗在皇宮探討學問到深夜,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車並金蓮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們看見,以為是天子駕臨。

  字輩

  令狐氏族27代至88代:

  懷應仕芝志開,(後自入播始祖滈祖派序起,從令狐氏族33代至88代輩分排行)元明正大世榮昌,克紹友恭永發祥,文美純熙能敬式,秉忠廷憲守成長,光輝昭著在通達,師法先型任用良,德和哲賢廣越秀,聲前裕後滿遺芳。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弘農冰操;

  翰苑金蓮。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冀州人令狐邵,官弘農太守,廉明清白,節操如冰雪。當弘農郡內沒有人懂得五經,令狐邵使派人到河東跟樂詳學經,從此郡內文風大盛。下聯典指唐代京兆華原人令狐綯,字子直,令狐楚的兒子。唐大和年間進士,歷任湖州刺史、吳興太守,官至宰相,封涼國公。他在翰林院時,曾與唐宣宗在皇宮探討學問到深夜,唐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車並金蓮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們看見,以為是天子駕臨。

  華宣玉輔;

  榮徹金蓮。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令狐楚,貞元進士。工詩文,官尚書僕射,權重一時。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令狐綯,令狐楚之子,大和進士。唐宣宗時居相位,輔政十年。嘗夜對禁中,年老時,帝命以乘輿金邊華炬送令狐綯歸院。

  名高建武;

  玉輔華宣。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太原人令狐子伯,曾任楚相,為建武年間名士。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京兆華原人令狐楚,字殻士,進士出身,歷任右拾遺、中書舍人,官至宰相。歷唐朝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宗六朝,為人寬厚有禮,以仁惠理政,深受器重。

  名高建武;

  望重弘農。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令狐子伯,漢建武中期與尚書王霸為友。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令狐邵,為弘農太守,清如冰雪。

  七言通用聯

  節度煥永平之業;

  秘丞推文獻之英。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富平人令狐彰,字伯陽,初從安祿山、史思明,暗中歸附朝廷,唐肅宗時任滑亳魏博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加御史大夫,封霍國公。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史學家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人,博覽經史,早年就有名。高祖入關,歷任大丞相府記室、秘書丞、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當時書籍散失,他建議多方購求,使專人補錄,從而儲存了大批書籍;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等朝史記,並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等書,主編《周書》、《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軒轅
下一姓氏: 鍾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