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政姓圖騰(宗政氏圖騰)
宗政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流單純,源於祁姓,出自漢高祖劉邦的後代河間獻王劉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得姓始祖為劉德,西漢藏書家。宗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二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五十一位。
【得姓始祖】
劉德:西漢藏書家。景帝劉啟第三子,慄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封為河間王,卒後諡獻,又稱河間獻王,家居咸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求是。劉德藏書最多。秦焚書坑儒,典籍湮缺。他凡從民間得一善書,必好寫以還,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銀玉帛賞賜,以招四方之書。由是有舊書者,多奉奏河間王。故得書之多,可與漢官家藏書相等。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遊。在漢昭帝劉弗陵執政初期(公元前86~前74年),以劉德為宗正丞,雜治劉澤詔獄。劉德的父親原來就是宗正,後徙大鴻臚丞,遷太中大夫,後復為宗正,雜案上官氏、蓋主事。但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世系傳下,其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祁姓,出自漢高祖劉邦的後代河間獻王劉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
秦、漢時期,有官吏稱“宗正”,主掌皇帝家族內部的事務,就如同滿清王朝的內務府大臣。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弟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啟,漢景帝劉啟第三子叫劉德,官至宗正,專職負責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爵為陽成侯,為九卿之一。
據兩漢書記載,劉德,公元前171~前130年,字路叔,慄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陝西咸陽人。著名西漢重臣、政治家、藏書家,河間獻王。
河間獻王劉德在漢孝景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
史書記載,劉德少年時專修黃老之術,有智略。少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漢武帝劉徹十分喜歡他,稱之為“千里駒”。
在漢昭帝劉弗陵執政初期(公元前86~前74年),以劉德為宗正丞,雜治劉澤詔獄。劉德的父親原來就是宗正,後徙大鴻臚丞,遷太中大夫,後復為宗正,雜案上官氏、蓋主事。
劉德原來喜歡黃老之學,常持《老子》“知足”之計。劉德的妻子死後,大將軍霍光欲以女妻之,劉德不敢娶,畏己“盛滿”。霍光十分羞惱,以自己的名望,劉德卻不娶其女,於是挑唆侍御史承指劾劉德誹謗詔獄,於是漢昭帝下旨將劉德免為庶人,屏居山田。霍光還不解氣,聞而恨之,復白召劉德去駐守青州。
不過,劉德言行嚴謹,對漢史經學造詣頗深,大將軍霍光還是十分敬佩他的。一年以後,劉德官復為宗正。漢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昭帝暴病而亡,劉德與霍光一起並立漢宣帝劉病已(劉詢),劉德以定策賜爵關內侯。漢地節中期(公元前67年),漢宣帝以劉德“親親行謹”厚封為陽城侯。其子劉安民為郎中右曹,家族中以劉德得官宿衛者多達二十餘人。
劉德性情寬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劉德家產過百萬,則以振昆弟賓客食飲,曰:“富,民之怨也。”立十一年,其子劉向坐鑄偽黃金,當伏法,劉德上書訟罪。當劉向死的時候,大鴻臚奏德訟子罪,失大臣體,不宜賜諡、置嗣。制曰:“賜諡繆侯,為置嗣。”
劉德以後傳至其孫劉慶忌,也官為宗正、太常。劉慶忌死後,其子劉岑嗣職,為諸曹中郎將,列校尉,至太常。劉岑死後再傳子,卻遇到王莽篡漢,劉岑一家反抗王莽,結果失敗,嫡系因此乃絕。
但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世系傳下,其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
由於劉德不僅為官溫儒,從不參與權勢爭鬥,而且還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學者。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雅好儒學,精通典籍,尤其喜歡蒐集、收藏各種古籍秘本。他曾廣泛蒐集《周官》、《尚書》、《周禮》、《禮記》、《孟子》、《老子》等先秦古文秘籍,仔細鑑別真偽,然後獻給朝廷。他又在自己的王府上設立《毛詩》、《左傳》博士,專門研究這兩種經典,當時全國的名儒學者都喜歡與他交遊。劉德一生對漢朝時期古文經學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古代文獻的儲存和儒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劉德去世後,被朝廷尊諡為“獻”,此後史稱“河間獻王”,劉漢河間王族也因他而名揚全國。因此,劉德的後裔子孫們就將“宗正”的“正”字加了“文”字偏旁而為“政”,成為宗政氏,世代相傳,後宗政族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宗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宗政即是宗正。宗正,是官名,從秦始皇開始設立,乃秦漢之時九卿之一,主管的是皇族的有關事務。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楚元王的孫子劉德出任宗正,出入皇宮自由,管理的都是皇事,十分令眾人羨慕。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由此可知,劉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後世子孫“以官名為姓”,稱宗正氏,後稱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宗政姓氏在中國姓氏中不是太多,皆因後來“宗政”氏的大部分族人,也逐漸轉變簡為“宗”姓。漢朝以來,宗政氏族人主要居住在江淮一帶,並以京兆、彭城郡為郡望。
分佈
宗政氏是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二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五十一位。望出京兆、彭城郡。
今江蘇省的徐州市、河北省的唐縣等地還有少量的宗政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後魏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忠簡堂:宋朝時期的抗金名將宗澤,本為宗政氏家族後裔,文武全才,在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諡忠簡。
此外還有流水堂等。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召聞玉殿;
系本天潢。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宗政辨,官殿中少監。下聯典指宗政氏出自劉姓,漢楚元王劉交之孫名劉德,官至宗正。其子孫遂以官名為氏,為宗正氏,後加文改為宗政氏。
六言通用聯
唐殿司少監任;
漢廷分帝胄枝。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宗政辨,官殿中少監。下聯典指西漢楚王劉交(劉邦的同父弟)的孫子劉德,官宗正(政),子孫便以官名為氏。“帝胄”,謂帝王的後裔。
七言通用聯
唐殿司少監之任;
漢廷分帝胄之枝。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宗正族望發達遠;
政通人和興旺長。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姓啟宗正;望出彭城。
召聞玉殿;系本天潢。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指宗政姓源流和郡望,上聯:唐朝宗政辨,官殿中少監。下聯:漢楚元王劉交之孫劉德,官至宗正。其子孫遂以官名為氏,後加文為宗政氏。
彭城椒衍,祖德瓜綿;
秀毓濟陽,官居少監。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屬宗政姓“宗政”二字嵌字聯。
【典故軼事】
獻書王
劉德是西漢藏書家。景帝劉啟第三子,慄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封為河間王,卒後諡獻,又稱河間獻王,家居咸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是。劉德藏書最多。秦焚書坑儒,典籍湮缺。他凡從民間得一善書,必好寫以還,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銀玉帛賞賜,以招四方之書。由是有舊書者,多奉奏河間王。故得書之多,可與漢官家藏書相等。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遊。河間王劉德,生於前171年,前155年4月封王。
河間獻王劉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
劉德對中國古文化寶貴遺產的儲存和延續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時,感到光靠嚴厲的法制,沒有德行的教育,國家難以長治久安。於是,依從大儒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黝百家"的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然而"三代之書"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鳳毛麟角,恢復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捲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劉德足跡踏遍魯燕趙魏,尋尋覓覓為國求書。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與百姓。對不願出讓者,則好言求之,從不採取強制手段,這在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和百姓,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其量可與漢朝"等。為整理這些古籍,劉德親自組織參與。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並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頭市閻家鋪村)建造了一所儒學研究院,名曰"日華宮",署客所20餘間,聚儒學之士上百人,"晝夜不停,校理編輯,寫著從各地蒐集來的古書","群儒個個褒衣雍客,彈冠奮袂","日華宮"每日讀經誦典之聲琅琅、數里可聞。
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群儒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成冊。這裡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是劉德之功績。據傳,《毛詩》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作詩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子,孫卿授魯人毛亨,毛亨授趙國毛萇(號稱小毛公),毛萇被劉德招為博士,《詩》遂為劉德所得。為與當時流傳的《齊詩》、《魯詩》、《韓詩》相區別,毛萇所傳之《詩》冠以"毛字",謂之《毛詩》。齊、魯、韓三詩早已失傳,唯劉德之功使《毛詩》流傳至今,成為中國註解《詩經》的專著。《左傳》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著作。漢朝初年,"北平侯張益及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等皆修寫《春秋左氏傳》",賈誼將《左傳》授予趙國人貫長卿,人稱之為貫公,被劉德招為博士,隨將《左傳》系統加工整理、校實解釋,才成為今古名篇。
經過艱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這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籍獻於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並在"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一些雜家所論,沒什麼參考和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儒家經典,多是"精品"。因此,漢武帝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並賜金帛獎賞,一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後劉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終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溢為"獻王",當地人則俗稱之為"獻書王"。劉德死後葬於封疆之內,其陵寢即此地的獻王陵。